首页 / 正文

卷九

△善业道品第六之二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远离瞋恚。一切众生常所爱重。其心清净离诸垢秽。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瞋恚故。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无明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瞋恚轮故。皆悉辗坏摧灭无馀不受果报。於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其心清净离诸垢秽。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支体具足。随所生处其心清净离诸垢秽。端正聪明安隐快乐。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瞋恚法。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深广智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远离一切浊秽风雲郁烝尘垢诸粗弊物。众宝庄严甚可爱乐。远离憍慢颜貌端严诸根无缺心常寂定如是有情来生其国。慈悲功德圆满庄严。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後正法久祝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远离瞋恚轮也。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於声闻乘得无误失。於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於独觉乘得无误失。於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於其大乘得无误失。於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姓。於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鬘发者得无误失。於大乘法常得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於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於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於菩提种种行愿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远离邪见。一切众生常所爱重。其心清净离邪分别。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邪见故。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一切法障诸正见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邪见轮故。皆悉辗坏摧灭无馀不受果报。於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其心清净离邪分别。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既命终已还生人中。诸根圆满支体具足。随所生处其心清净离邪分别。端正聪明安隐快乐。复遇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依彼修学离邪见法。能断一切恶不善法。能成一切殊胜善法。能求一切大乘法义。能修一切菩萨愿行。渐次趣入大乘大海。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所居佛土远离一切声闻独觉二乘人法。远离一切天魔徒众。远离一切外道朋党。众宝庄严甚可爱乐。远离一切妄执吉凶常见断见我我所见如是有情来生其国。寿命长远受用一味。谓大乘味。如来自身寿命无量。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般涅槃後正法久祝利益安乐无量有情。圣教一味无有乖诤。炽盛流通离诸障难。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十远离邪见轮也。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故。於声闻乘得无误失。於声闻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於独觉乘得无误失。於独觉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於其大乘得无误失。於其大乘补特伽罗得无误失。常能炽然三宝种姓。於诸如来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器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须发者得无误失。於大乘法常得昇进无有退转。利慧胜福常得增长。於一切定诸陀罗尼诸忍诸地速得自在无有退转。常得值遇诸善知识随顺而行。常得不离见一切佛及诸菩萨声闻弟子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於诸善根常精进求心无厌足。常於菩提种种行愿六波罗蜜多心无厌足。所得果报广说如前。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十轮。能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於过去世。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悉远离十恶业道。皆悉称扬赞叹如是十善业道所得果报。为欲长养一切众生。利益安乐菩提道故。为欲除灭一切众生业烦恼苦令无馀故。为欲枯竭三恶趣故。为欲绍隆三宝种故。为欲断除三界有故。为欲永断蕴界处故。为令一切速入无畏涅槃城故。广说如前远离十种不善业道所得果报。是故善男子,若不真实希求如是十善业道所证佛果。及不真实下至守护一善业道。乃至命终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无上正等菩提。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极虚诈是大妄语。对十方界佛世尊前。诳惑世间无惭无愧。说空断见诱诳愚痴。身坏命终堕诸恶趣。善男子,若但言说及但听闻。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於一劫中或一念顷。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是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大乘本是菩提因。是证涅槃坚固梯蹬。善男子,若但发心发誓愿力。不由修行十善业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於一劫中或一念顷。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微尘算数众生皆登正觉入般涅槃。然无是事。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世出世殊胜果报功德根本。善男子,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一切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脱生死苦。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业道。世间方有诸刹帝利婆罗门等大富贵族四大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声闻乘或独觉乘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皆由修行十善业道品类差别。是故善男子,若欲速满无上正等菩提愿者,当修如是十善业道以自庄严非住十恶不律仪者能满如是无上正等菩提大愿。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满一切善法愿者,先应护持十善业道。所以者何。十善业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是世出世胜果报因。是故应修十善业道。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欲除诸有苦,证得大菩提。应修十善轮,精勤勿放逸。便於三乘法,及补特伽罗。一切出家人,皆得无误失。

信受行大乘,利乐一切众。觉胜法净土,速证大菩提。若离於杀生,一切皆爱敬。恒无病长寿,常乐不害法。

一切所生处,恒乐佛所行。常遇佛法僧,速成无上觉。若离不与取,智者皆爱敬。灭贪所生业,获无贪所生。

生生常巨富,能为大施主。得众宝庄严,可爱净佛国。若离欲邪行,灭臭秽烦恼。枯竭贪爱河,速得净佛国。

拔诸众生类,令出欲淤泥。安置於大乘,使勤修梵行。若离虚诳语,得圣自在智。常乐谛实言,灭虚妄众苦。

一言为证量,常遇佛法僧。速得大菩提,劝修不妄语。若离离间语,成众善法器。常遇佛法僧,不归於断灭。

得圣无染著,陀罗尼宝藏。达深法海源,速成无上觉。若离粗恶语,常说柔软言:众生皆爱敬,灭先世罪业。

令众常欢悦,成菩萨导师。知诸佛所行,超过第十地。若离杂秽语,智者皆爱敬。为他所发言,具获五功德。

常听受圣言,恒欣求圣道。圆满诸佛海,速得一切智。若离於贪欲,不诽谤圣教。供养服袈裟,弘三乘圣道。

当生净佛国,导师之所居。乘於无上乘,速得最胜智。若离於瞋恚,一向修慈心。速疾证等持,乐众圣行处。

当生净佛土,远离诸过恶。住彼证菩提,令离诸瞋忿。若离於邪见,纯修净信心。乐开示三乘,亦供养诸佛。

永脱诸恶趣,遇众贤圣者,具诸菩萨德,逮得最上智。我说十善业,能趣胜菩提。生长诸等持,陀罗尼忍地。

此轮大威德,能摧诸恶趣。

破坏诸恶障,速证大菩提。△福田相品第七之一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财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何等为十。所谓布施种种饮食衣服宝饰象马车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头目髓脑皮骨血肉国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时不顾身命。不专为己求於世间出世间乐发心布施。但欲普为一切有情生长大慈大悲芽故发心布施。为欲引发善巧方便殊胜智故发心布施。为欲引发一切有情安乐事故发心布施。为欲除灭一切有情苦恼事故发心布施。无胜他心无粗獷心无嫉妒心无慳吝心而行布施。於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终不希求自受果报发心布施。终不希求声闻乘果发心布施。终不希求独觉乘果发心布施。於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为希求一切种智发心布施。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十种财施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所以者何。声闻独觉发心布施无大慈悲。但为己身舍贫穷故。但为己身脱众苦故。但为己身得安乐故。但为己身证涅槃故。不能普为一切有情而行布施。菩萨摩诃萨发心布施有大慈悲。普为有情舍贫穷故。普为有情脱众苦故。普为有情得安乐故。普为有情证涅槃故。不为自身而行布施。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菩萨摩诃萨修行财施波罗蜜多时。於妙五欲心无染著。自所摄受一切乐具。普能施与一切有情。依普摄受诸有情心依自忍受一切苦心依灭一切有情苦心依与一切有情乐心依与有情大涅槃心而行布施。以是义故。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善男子,若於五欲心无染著具大慈悲而行布施。是名菩萨摩诃萨也。亦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若不除断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虽舍无量无边施物。而犹不得名为菩萨摩诃萨也。亦非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此施不蒙圣印所樱是故应断世间五欲具大慈悲而行布施。若不断於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不名菩萨非真福田。善男子,染著五欲行布施轮。尚不能灭自身所有少分苦恼。况能除灭一切有情无量苦恼。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成就财施轮,智者净意乐。尽离於五欲,安乐诸有情。为乐诸有情,不求自果报。虽行少分施,而名真福田。

虽复施众多,而依止五欲。非圣印所印,住不定聚中。虽行少分施,而不依五欲。名声闻独觉,真实良福田。

故应舍五欲,常行清净施。安乐有情众,成真实福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法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何等为十。谓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与大乘相应正法。或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或有漏法。或无漏法。或有为法。或无为法。或不二法。菩萨摩诃萨於此十法深信敬重一切听闻。随力所能审谛领受。思惟观察究竟通利随其所宜为他演说。於说法时无嫉妒心无慳吝心无憍慢心无求利心无轻他心无自举心。有恭敬心有饶益心有大慈心有大悲心。为声闻乘补特伽罗说声闻法。不为彼说独觉乘法及大乘法。为独觉乘补特伽罗说独觉法。不为彼说声闻乘法及大乘法。为於大乘补特伽罗说大乘法。不为彼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随诸有情根器所能为说正法。非根器者终不为说。於其大乘诸有情所。终不劝修独觉乘行声闻乘行。於独觉乘诸有情所。或时劝彼修大乘行。於声闻乘诸有情所。或时劝修独觉乘行及大乘行。於诸如来所说正法下至一颂乃至半句深信敬重。终不毁谤障蔽隐没。於说法师起世尊想。於听法众起病者想。於所说法起良药想。断除五欲无所希求。宣说正法。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法施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能断五欲。速能获得日灯光定。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智者修法施,随器说三乘。不为说馀乘,恐闻而谤法。称根器说法,不为非根器。各随其所乐,劝进令欢喜。

终不劝大乘,令修二乘行。或时劝彼二,进修中上乘。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

劝闻妙法药,令除烦恼玻舍利养名誉,而宣说正法。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净戒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净戒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净戒有二种相。一者共。二者不共。云何菩萨共净戒轮。谓诸在家近事近住所受律仪。或复出家及受具足别解脱戒。如是律仪别解脱戒。是名菩萨共净戒轮。共诸声闻独觉乘等。菩萨不由此净戒轮。能除一切有情烦恼诸恶见趣及能解脱业障生死。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谓诸菩萨普於十方一切有情起平等心无扰动心无怨恨心护持净戒。普於一切持戒犯戒布施慳贪慈悲忿恚精进懈怠下中上品诸有情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护持净戒。普於三界一切有情。无恚无忿及诸恶行护持净戒。普於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护持净戒。不依欲界。护持净戒。不依色界护持净戒。不依无色界护持净戒。不观诸有一切果报护持净戒。不依一切得与不得护持净戒。不依诸行护持净戒。是名菩萨不共净戒大甲胄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净戒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住在家律义,出家解脱戒。与二乘等共,不名摩诃萨。智者修空法,不依诸世间。亦不依诸有,护持清净戒。

离取相尸罗,无染无诸漏。护持如是戒,名真实福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安忍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安忍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安忍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安忍。谓有漏忍。缘诸有情有取有相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所发起忍。依自诸色声香味触所发起忍。有发趣忍。无堪能忍。力羸劣忍。弃众生忍。有诳诈忍。矫悦他忍。不为利乐诸有情忍。是名菩萨世间安忍。如是安忍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胄轮。谓无漏忍。一切贤圣大法光明。普为利乐一切有情。无染著忍。永断一切所作事业。语言因相文字音声行依处安忍。修此忍故。能断一切三结三受三相三世三有三行三不善根四种瀑流四扼四取四种身系。修此忍时心意寂静。是名菩萨出世安忍大甲胄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安忍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安忍说二种,谓有相无相。有相忍有著,智者不称誉。修忍依三行,依蕴界处等。是名有漏忍,非摩诃萨相。

为灭四颠倒,修无染著忍。寂静三行等,此忍可称誉。能寂静诸行,离一切分别。心平等如空,此忍可称誉。

诸法同一趣,空无相寂灭。心无所住著,此忍成大利。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精进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精进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精进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精进。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三种世福业事。何等为三。一者施福业事。二者戒福业事。三者修福业事。修此即名三种精进。如是精进缘诸众生有漏有取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是名菩萨世间精进。如是精进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谓诸菩萨勇猛精进。於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一切贤圣共所称誉。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普於一切精进懈怠布施慳贪持戒破戒慈悲忿恚下中上品诸众生所无差别心无差别想勇猛精进。普於三界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为作事业语言思惟诸行依处无所住著勇猛精进。普於三有蕴界处中。无所分别勇猛精进。不依欲界勇猛精进。不依色界勇猛精进。不依无色界勇猛精进。不观诸有一切果报勇猛精进。不依一切得与不得勇猛精进。不依诸行勇猛精进。不依三种世福业事勇猛精进。具足出世三福业事勇猛精进。是名菩萨出世精进大甲胄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精进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於六根染著,漂愚五瀑流。虽勇猛精进,智者皆厌毁。缘众生精进,有漏及有龋非真实福田,不名摩诃萨。

智者勤精进,远离一切著。心无所依止,名真实福田。不染著名色,离蕴界处等。为众作归依,是名摩诃萨。

行世如水月,修精进究竟。此轮能永断,众生烦恼缚。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静虑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静虑大甲胄轮。善男子,菩萨静虑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菩萨世间静虑。谓诸菩萨依著诸蕴修习静虑。依著诸界修习静虑。依著诸处修习静虑。依著欲界修习静虑。依著色界修习静虑。依著无色界修习静虑。依著三律仪修习静虑。依著三解脱修习静虑。依著四念住修习静虑。依著四正断修习静虑。依著四神足修习静虑。依著五根修习静虑。依著五力修习静虑。依著七等觉支修习静虑。依著八圣道支修习静虑。依著地界修习静虑。依著水界修习静虑。依著火界修习静虑。依著风界修习静虑。依著空界修习静虑。依著识界修习静虑。依著乐受修习静虑。依著苦受修习静虑。依著不苦不乐受修习静虑。依著虚空无边处修习静虑。依著识无边处修习静虑。依著无所有处修习静虑。依著非想非非想处修习静虑。依著此世修习静虑。依著他世修习静虑。依著小想修习静虑。依著大想修习静虑。依著无量想修习静虑。如是静虑。有漏有取有所依著。是名菩萨世间静虑。如是静虑共诸声闻独觉乘等。此不名为大甲胄轮。亦不由此名为菩萨摩诃萨也及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云何菩萨出世静虑。谓诸菩萨远离诸蕴修习静虑。远离诸界修习静虑。远离诸处修习静虑。远离欲界修习静虑。远离色界修习静虑。远离无色界修习静虑。远离三律仪修习静虑。远离三解脱修习静虑。远离四念住修习静虑。远离四正断修习静虑。远离四神足修习静虑。远离五根修习静虑。远离五力修习静虑。远离七等觉支修习静虑。远离八圣道支修习静虑。远离地界修习静虑。远离水界修习静虑。远离火界修习静虑。远离风界修习静虑。远离空界修习静虑。远离识界修习静虑。远离乐受修习静虑。远离苦受修习静虑。远离不苦不乐受修习静虑。远离虚空无边处修习静虑。远离识无边处修习静虑。远离无所有处修习静虑。远离非想非非想处修习静虑。远离此世修习静虑。远离他世修习静虑。远离小想修习静虑。远离大想修习静虑。远离无量想修习静虑。如是静虑能发贤圣广大光明。无漏无取无所依著。是名菩萨出世静虑大甲胄轮。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成此静虑大甲胄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得名菩萨摩诃萨也。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为舍己重担,修有所得定。求断自烦恼,非真智者相。依器有所观,求解脱修定。取著此彼岸,非利乐有情。

为利乐有情,修定舍重担。灭一切烦恼,是真智者相。为润诸有情,修无依著定。永断诸有爱,是名大慧者,

为解诸有缚,令住无畏城。

修行寂止定,是名摩诃萨。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六十八·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十七卷·法宝
  不可得三际品第二十六·佚名
  阿育王传卷第一·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六·佚名
  华严策林·法藏
  说无垢称经卷第六·佚名
  卷四百五十八·佚名
  石雨大師法檀敘·石雨明方
  居士分灯录叙·朱时恩
  佛说末罗王经·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佚名
  应尽还源品第二·佚名
  海神难问船人缘品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回 披图胜读荆钗记 佳节犹传绮席杯·萧晶玉

    且说伏准被梦鸾小姐抢白一场,自觉无趣,回至书房,烦燥不安。劳勤说:“若依小人的愚见,莫如叫太太如此这般,硬作主张,只怕有准。”伏生说:“太大的秉性你难道不知道吗?向他老一说,先就不肯;再不然就是个总不哼。”劳勤

  • 第一折·康进之

    (冲末扮宋江、同外扮吴学究、净扮鲁智深、领卒子上。宋江诗云)涧水潺潺绕寨门,野花斜插渗青巾。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某姓宋名江,宇公明,绰号顺天呼保义者是也。曾为郓州郓城县把笔司吏,因带酒杀了阎婆惜,迭配江

  • 王爱山·隋树森

    王爱山,字敬甫。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生平不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小令 【中吕】上小楼 自适 酒酣时乘兴吟,花开时对景题。剪雪裁冰,击玉敲金。贯串珠玑

  • 卷526 ·佚名

    赵文 野鹰来歌 野鹰来,高台下。 天寒鸟死狐兔伏,枯梢啄雪何为者。 宜城有酒煦尔寒,格高鞲暖肉不乾, 终日臂尔夜宿安。野鹰来, 山中忍饥良独难。天阴日落雪模糊, 有虎有虎雄当涂,两猿不饱睨我雏

  • 卷下·刘餗

      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曰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   武后时,投匭者或不陈事,而谩以嘲戏之言,于是乃置使先阅其书奏,然后投之,匭院有司,自此始也。   徐大理有功,每见武后将杀人,必据法廷争。

  • 元明事类钞卷二十九·姚之骃

    宫室门宫阙金桷雕櫋 元氏掖庭记元祖肇建内殿制度精巧瓦滑琉璃与天一色朱砂涂壁红重胭脂彤橑华棁金桷雕櫋穷一时之丽魫 袁桷诗春浅正宜毡作幕夜凉深恨魫为萧洵故宫遗録花亭毡阁环以棕墙緑障魫万安宫 元史太祖

  • 志卷第一 高丽史四十七·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天文一[日薄食晕珥及日变]。○自伏牺仰观俯察黄帝迎日推策尧历日月以授人时舜察玑衡以齐七政而观天之道备矣。 易曰: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

  • 元载传·欧阳修

    元载的字叫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人。父亲名升,本来姓景,曹王李明的妃子元氏得到的赏田在扶风郡,景升主管她的租税收入,因有功劳,对元妃请求,改姓元。元载早年成了孤儿,长大后,好学,擅长写文章。天宝初年,皇帝下诏举行精通庄子、列子

  • 卷一百九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一经籍考集【别集三】明太祖文集二十卷【臣】等谨案焦竑经籍志载太祖文集二十卷又三十卷今所存者与竑所列前一本合其三十卷者未见传本宣宗

  • 卷九 释木第十四·邢昺

    [疏]“释木第十四”。○释曰:《说文》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也。”《白虎通》云:“木,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种名虽多,木为?号。此篇析别,故云释木也。?舀,山?夏。(今之山楸。○?舀,音叨。?夏,音贾。)[疏]“?舀,山

  • 卷二·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曲礼下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集说言卿大夫有徙居他国者行礼之事不可变其故国之俗皆当谨修其典法而审慎以行之窃

  • 礼经会元卷一下·叶时

    宋 叶时 撰侯贡畿内租税天子食之畿外租税诸侯食之诸侯食其国之租税必以其半若五之一四之一入于天子効其土地之所有而尽其臣子奉上之心于是有九贡之致矣然周公之制为是贡必以供是用祀贡牷茅嫔贡丝枲器贡器械币贡皮帛

  • 卷二·佚名

    教外别传卷二西天祖师一祖摩诃迦叶尊者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摩竭陀国人也。姓婆罗门。父饮泽。母香志。昔为锻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付法传云。尝于久远劫中。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众起塔。塔

  • 世间万有为进化抑为退化·太虚

    ──十四年初春在武昌佛学院讲──近百年来,风行一世,而影响于世界人心最钜者,厥为进化论。然谚云: 江河日下,人心非古,则又反对进化而主乎退化。但二者虽异其进退,而世间万有为变化的、非固定的、则同认无异也。故世间万有

  • 慈悲道场忏法 第八卷·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八卷奉为阿修罗道一切善神礼佛第四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至诚五体投地。奉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阿修罗王。一切阿修罗。各及眷属。又奉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聪明。正直天地虚空主善罚恶守护持咒。

  • 易冒·程良玉

    十卷,清程良玉撰。《系辞传》说《易》能冒天下之道,故其书命名《易冒》。因作者是一位职业卜者,所以《周易》“四尚”,此书集中发挥“以卜筮者尚其占”。全书介绍和讨论的占法基本不同于《春秋》内外传所载古占法,多秦汉之

  • 古渡头·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彩色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 南村诗集·陶宗仪

    四卷。明陶宗仪撰。陶宗仪字南村,号九成,台州黄岩 (今属浙江)人。元末举进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诸生到南京赴礼部试,赐钞而归。宗仪学识广博,不但长于诗文,精于书法,还勤于记述典章制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