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 引论

现今欧美很有势力的一派哲学,英文叫做Pragmatism,日本人译为“实际主义”。这个名称本来也还可用。但这一派哲学里面,还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区别,“实际主义”一个名目不能包括一切支派。英文原名Pragmatism本来是皮耳士(C. S. Peirce)提出的。后来詹姆士(William James)把这个主义应用到宗教经验上去,皮耳士觉得这种用法不很妥当,所以他想把他原来的主义改称为Pragmaticism以别于詹姆士的Pragmatism。英国失勒(F. C. S. Schiller)一派把这个主义的范围更扩充了,本来不过是一种辩论的方法,竟变成一种真理论和实在论了(看詹姆士的Meaning of Truth页五十一),所以失勒提议改用“人本主义”(Humanism)的名称。美国杜威(John Dewey)一派,仍旧回到皮耳士所用的原意,注重方法论一方面;他又嫌詹姆士和失勒一般人太偏重个体事物和“意志”(Will)的方面,所以他也不愿用Pragmatism的名称,他这一派自称为“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又可译为“应用主义”或“器用主义”。

因为这一派里面有这许多区别,所以不能不用一个涵义最广的总名称。“实际主义”四个字可让给詹姆士独占。我们另用“实验主义”的名目来做这一派哲学的总名。就这两个名词的本义看来,“实际主义”(Pragmatism)注重实际的效果;“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虽然也注重实际的效果,但他更能点出这种哲学所最注意的是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就是科学家在试验室里用的方法。这一派哲学的始祖皮耳士常说他的新哲学不是别的,就是“科学试验室的态度”(The laboratory attitude of mind)。这种态度是这种哲学的各派所公认的,所以我们可用来做一个“类名”。

以上论实验主义的名目,也可表现实验主义和科学的关系。这种新哲学完全是近代科学发达的结果。十九世纪乃是科学史上最光荣的时代,不但科学的范围更扩大了,器械更完备了,方法更精密了;最重要的是科学的基本观念都经过了一番自觉的评判,受了一番根本的大变迁。这些科学基本观念之中,有两个重要的变迁,都同实验主义有绝大的关系。第一,是科学家对于科学律例的态度的变迁。从前崇拜科学的人,大概有一种迷信,以为科学的律例都是一定不变的天经地义。他的以为天地万物都有永久不变的“天理”,这些天理发现之后,便成了科学的律例。但是这种“天经地义”的态度,近几十年来渐渐的更变了。科学家渐渐的觉得这种天经地义的迷信态度很可以阻碍科学的进步;况且他们研究科学的历史,知道科学上许多发明都是连用“假设”的效果;因此他们渐渐的觉悟,知道现在所有的科学律例不过是一些最适用的假设,不过是现在公认为解释自然现象最方便的假设。譬如行星的运行,古人天天看见日出于东,落于西,并不觉得什么可怪。后来有人问日落之后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有人说日并不落下,日挂在天上,跟着天旋转,转到西方又转向北方,离开远了,我们看不见他,便说日落了,其实不曾落(看王充《论衡•说日》篇。这是第一种假设的解释。后来有人说地不是平坦的,日月都从地下绕出;更进一步,说地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绕地行动;再进一步,说日月绕地成圆圈的轨道,一切星辰也依着圆圈运行。这是第二种假设的解释,在当时都推为科学的律例。后来天文学格外进步了,于是有歌白尼出来说日球是中心,地球和别种行星都绕日而行,并不是日月星辰绕地而行。这是第三个假设的解释。后来的科学家,如恺柏勒(Keppler),如牛敦(Newton),把歌白尼的假设说得格外周密。自此以后,人都觉得这种假设把行星的运行说的最圆满,没有别种假设比得上他,因此他便成了科学的律例了。即此一条律例看来,便可见这种律例原不过是人造的假设用来解释事物现象的,解释的满意,就是真的;解释的不满人意,便不是真的,便该寻别种假设来代他了。不但物理学化学的律例是这样的。就是平常人最信仰,最推崇为永永不磨的数学定理,也不过是一些最适用的假设。我们学过平常的几何学的,都知道一个三角形内的三只角之和等于两只直角;又知道一条直线外的一点上只可作一条线与那条直线平行。这不是几何学上的天经地义吗?但是近来有两派新几何学出现,一派是罗贝邱司基(Lobatschwsky)的几何,说三角形内的三只角加起来小于两直角,又说在一点上可作无数线和一条直线平行;还有一派是利曼(Riemann)的几何,说三角形内的三角之和大于两直角,又说一点上所作的线没有一条和点外的直线平行。这两派新几何学(我现在不能细说),都不是疯子说疯话,都有可成立的理由。于是平常人和古代哲学家所同声尊为天经地义的几何学定理,也不能不看作一些人造的最方便的假设了(看Poincare, Science and Hypothesis' Chapters III,V, and IX)。

这一段说从前认作天经地义的科学律例如今都变成了人造的最方便最适用的假设。这种态度的变迁涵有三种意义:(一)科学律例是人造的,(二)是假定的,——是全靠他解释事实能不能满意,方才可定他是不是适用的,(三)并不是永永不变的天理,——天地间也许有这种永永不变的天理,但我们不能说我们所拟的律例就是天理:我们所假设的律例不过是记载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自然变化的“速记法”。这种对于科学律例的新态度,是实验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学理。实验主义绝不承认我们所谓“真理”就是永永不变的天理;他只承认一切“真理”都是应用的假设;假设的真不真,全靠他能不能发生他所应该发生的效果。这就是“科学试验室的态度”。

此外,十九世纪还有第二种大变迁,也是和实验主义有极重要的关系的。这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最重要的书名为《物种的由来》。从古以来,讲进化的人本不少,但总不曾明白主张“物种”是变迁进化的结果。哲学家大概把一切“物种”(Species)认作最初同时发生的,发生以来,永永不变,古今如一。中国古代的荀子说,“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杨倞注说,“类,种类,谓若牛马也。言种类不乖悖,虽久而理同。今之牛马与古不殊,何至于人而强异哉?”(看我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页三百十一至三百十三)这是说物的种类是一成不变的。古代的西洋学者如亚里士多德一辈人也是主张物种不变的。这种物类不变的观念,在哲学史上很有大影响。荀子主张物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他说那些主张“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的人都是“妄人”。西洋古代哲学因为主张物类不变,故也把真理看作一成不变:个体的人物尽管有生老死灭的变化,但“人”、“牛”、“马”等等种类是不变化的;个体的事实尽管变来变去,但那些全称的普遍的“真理”是永久不变的。到了达尔文方才敢大胆宣言物的种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由来”,都经过了许多变化,方才到今日的种类;到了今日,仍旧可使种类变迁,如种树的可以接树,养鸡的可以接鸡,都可得到特别的种类。不但种类变化,真理也变化。种类的变化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真理不过是对付环境的一种工具;环境变了,真理也随时改变。宣统年间的忠君观念已不是雍正、乾隆年间的忠君观念了;民国成立以来,这个观念竟完全丢了,用不着了。知道天下没有永久不变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方才可以起一种知识上的责任心:我们人类所要的知识,并不是那绝对存立的“道”哪,“理”哪,乃是这个时间,这个境地,这个我的这个真理。那绝对的真理是悬空的,是抽象的,是拢统的,是没有凭据的,是不能证实的。因此古来的哲学家可以随便乱说:这个人说是“道”,那个人说是“理”,第三人说是“气”,第四人说是“无”,第五人说是“上帝”,第六人说是“太极”,第七人说是“无极”。你和我都不能断定那一个说的是,那一个说的不是,只好由他们乱说罢了。我们现在且莫问那绝对究竟的真理,只须问我们在这个时候,遇着这个境地,应该怎样对付他:这种对付这个境地的方法,便是“这个真理”。这一类“这个真理”是实在的,是具体的,是特别的,是有凭据的,是可以证实的。因为这个真理是对付这个境地的方法,所以他若不能对付,便不是真理;他能对付,便是真理:所以说他是可以证实的。

这种进化的观念,自从达尔文以来,各种学问都受了他的影响。但是哲学是最守旧的东西,这六十年来,哲学家所用的“进化”观念仍旧是海智尔(Hegel)的进化观念,不是达尔文的《物种由来》的进化观念(这话说来很长,将来再说罢)。到了实验主义一派的哲学家,方才把达尔文一派的进化观念拿到哲学上来应用;拿来批评哲学上的问题,拿来讨论真理,拿来研究道德。进化观念在哲学上应用的结果,便发生了一种“历史的态度”(The genetic method)。怎么叫做“历史的态度”呢?这就是要研究事务【茅:疑为“事物”】如何发生,怎样来的,怎样变到现在的样子:这就是“历史的态度”。譬如研究“真理”,就该问,这个意思何以受人恭维,尊为“真理”?又如研究哲学上的问题,就该问,为什么哲学史上发生这个问题呢?又如研究道德习惯,就该问,这种道德观念(例如“爱国”心)何以应该尊崇呢?这种风俗(例如“纳妾”)何以能成为公认的风俗呢?这种历史的态度便是实验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以上泛论实验主义的两个根本观念:第一是科学试验室的态度,第二是历史的态度。这两个基本观念都是十九世纪科学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实验主义不过是科学方法在哲学上的应用。

猜你喜欢
  思辨録辑要卷三十五·陆世仪
  卷十一·高士奇
  卷四·毛奇龄
  卷四·孙复
  卷六十五·秦蕙田
  卷十九下·王天与
  敖不可长①·戴圣
  (十)先进篇·钱穆
  原官第十·尉缭
  原毁原文·韩愈
  卷三·佚名
  问事品第一·佚名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卷一百二十·佚名
  佛地經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爱的灵感——奉适之·徐志摩

    下面这些诗行好歹是他撩拨出来的,正如这十年来大多数的诗行好歹是他拨出来的!不妨事了,你先坐着吧,这阵子可不轻,我当是已经完了,已经整个的脱离了这世界,飘渺的,不知到了哪儿。仿佛有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她脸上浮着莲花似的

  • 本纪第十三 德宗下·刘昫

    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上御丹凤楼,制曰:“朕以菲薄,托于王公之上,恭承天地之序 ,虔奉祖宗之训,遐想至理,思臻大和。而诚不感物,化不柔远,声教犹郁,征赋仍繁。顷者务于安人,不惮屈己,与西蕃结好,申以齐盟。而戎心不厌,背义亏信,劫胁士

  • 太祖纪七·薛居正

    乾化二年正月,宣:“上元夜,任诸市及坊市各点彩灯,金吾不用禁夜。”近年以来,以都下聚兵太广,未尝令坊市点灯故也。甲申,以时雪久愆,命丞相及三省官群望祈祷。诏曰:“谤木求规,集囊贡事,将裨理道,岂限侧言。应内外文武百官及草泽,并

  • 卷六 辩通传·刘向

      卷六之一 齐管妾婧  妾婧者,齐相管仲之妾也。宁戚欲见桓公,道无从,乃为人仆。将车宿齐东门之外,桓公因出,宁戚击牛角而商歌,甚悲,桓公异之,使管仲迎之,宁戚称曰:“浩浩乎白水!”管仲不知所谓,不朝五日,而有忧色。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十八·乾隆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桂王一】  【丙戊】我  大清  世祖章皇帝顺治三年冬十一月故明兵部尚书丁魁楚兵部侍郎瞿式耜等以桂王由榔【明神宗孙桂王常瀛次子】称号于肇庆初桂王常瀛卒于梧州长子安仁王由袭封未几

  • 卷第六十二·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五十五奸臣马士英(张捷等) 阮大铖(杨维垣) 刘孔昭(传阙)李沾(张孙振等)(传阙) 马吉翔(传阙)马士英(张捷等)阮大铖(杨维垣)刘孔昭(传阙)李沾(张孙振等)(传阙)马吉翔(传阙)马士

  • 卷十四·王当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臣传卷十四     宋 王当 撰成公一 晋范文子 范文子名燮范武子之子也文子莫退於朝武子曰何莫也对曰有秦客廋辞於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

  • 第一二○申光绪七年十一月八日一一三一○-二·佚名

    新竹知县徐,申覆岑巡抚:县署自行买给灯油,并无取之于差役,差役亦无需索之弊同知衔、台北府新竹县知县,为申覆事。本年十一月初五日,蒙宪台札开:「照得本部院访闻:台湾各县衙门(云云照文叙至)毋违,特札」等因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七·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王待制质墓志铭范仲淹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噫先圣谓善人之难得也如此世有德之清行之方政之平斯不谓之善人乎余见之于子野王公矣公讳质字子野其先太原人曾髙古籍大名皇考讳彻以文行显至右拾遗累赠太师

  • 中法天津条约·佚名

    一八五八年六月二十七日,咸丰八年五月十七日,天津。今大清国大皇帝、大法国大皇帝切愿将所有两国不协之处调处和平,与前立和好、贸易、船只事宜复为申明,谐逾往日,妥为处置,保护懋生,以敦永久。因此议定重立和约章程,俾两国均

  • 职官一九·徐松

    殿中省【宋会要】监、少监、监丞各一人。监掌供奉天子玉食、医药、服御、幄帟、舆辇、舍次之政令。少监为之贰,丞参领之。凡总六局:曰尚食,掌膳羞之事;曰尚药,掌和剂诊候之事;曰尚酝,掌酒醴之事;曰尚衣,掌衣服、冠冕之事;曰尚舍

  • 儒言 全文·晁说之

      间色亦丽乎目君子必恶焉者不欲病乎正而失所传也作儒言元黓执徐仲秋己丑  ○春秋  儒者必本诸六艺而六艺之志在春秋苟舍春秋以论六艺亦已末矣纷然杂于释老申韩而不知其弊者实不学春秋之过也  ○智仁理性  

  •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隋大興善寺沙門寶貴合入   [一]懺悔品第四〈此品及下品說涅槃三德中解脫德無餘涅槃根本涅槃是解脫事故以懺悔爲宗初陳宿德〉   爾時信相菩薩卽於其夜夢見金鼓.其狀殊大.其明普照喻如日光.復於光中得見十   

  • 护 法·太虚

    ──十六年三月在福州功德林欢迎会讲──此来,为佛法际此危急存亡之秋,有以谋团结而图救护,已经贵林代表宣告于先。且诸林友既信行佛法,则于佛理必多研究了解,而能真实修行矣,毋容赘述。但佛法处此危难之空气中,谋如何救护佛

  • 成实论 第二卷·佚名

    成实论 第二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立论品第十三今欲论佛法饶益于世间。佛以大悲心为广利益一切世间故说是法无所齐限。如或有人但为婆罗门故说解脱经。佛所说经皆为度脱四品众生乃至畜生亦不限碍。问

  • 老牛破车·老舍

    创作经验集。老舍著。人间书屋1937年4月第1版。群益出版社1942年10月第1版。晨光出版公司1948年4月第1版。人间书屋和群益出版社版本收录作者的《序》和创作经验14篇。晨光版由作者补入《我怎样写〈骆驼祥子〉》等5篇

  • 洞渊集·长筌子

    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长筌子撰。五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至一书》上下各三十六篇,文赋三十一篇。诗词百余首,其《至一书》多引老庄之言,阐述道德重玄之旨,大抵上篇言冥漠幽旷,虚寂自然之道,下篇则言清静无为,治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湛然

    凡十卷。唐代湛然(711~782)述。又称摩诃止观弘决搜要记、摩诃止观搜要记、止观辅行搜要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因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一书之内容过于广泛,故本书撷取其要点,并将该书中之误字加以订正,且将其文义不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