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佛告阿差末。仁者於今为能苞■一切众生乎。阿差末言:承佛圣旨具悉任受。阿差末菩萨適入三昧。应时一切诸有色身。供养华香缯盖幢幡皆入脐中。其身如故不增不减。有一菩萨号曰大净。问阿差末所入三昧名曰何耶。显现变化乃能悉受一切色身华香幡盖。其身如故而不增减。阿差末曰:其定号名普受色身。大净复问。是三昧者但能受此复受馀乎。阿差末曰:三千大千国土悉入於身不见所在。所以者何。以威神故无所增损。时诸众会诸天人民。菩萨声闻皆各有念,犹如久渴望想饮矣。欲见大士所化神变。佛知众心语阿差末。为一切人现是三昧。阿差末曰:辄奉圣教。应时十方诸会菩萨佛及众僧。悉自见身坐阿差末脐。阿差末脐现有国土名普庄严。诸菩萨服如庄严国众菩萨也。亦复皆现在其脐中。所显普严巍巍如是现威变已众会各坐续复如故。大净菩萨报阿差末。三昧圣恩威德超殊光光乃尔。阿差末曰:是不足言:所以者何。三千大千天地山陵。悉受色身为微末耳。受江沙土不以为迮。况其馀耶。说忍辱品演神足时。七十垓仁和善人发大道心。万二千菩萨皆得无所从生法忍。

舍利弗问阿差末。愿乐复闻菩萨精进而不可荆阿差末曰:菩萨有八精进无荆何谓为八。一曰被于弘誓大德之铠。是为精进而不可荆二曰合集精进而无所退。三曰勤学长养一切功德。四曰常欲养育普及众生。五曰造立无数福庆之原。六曰心元无求诸度无极。七曰晓了智慧而无穷极。八曰欲得备悉一切佛法以故无荆是八精进而不可荆阿差末曰:所以名曰被弘誓铠。不以生死用为劳苦故。所以者何。不计劫数当成佛道。亦不思念於若干劫行菩萨业。所以名曰为弘誓者,不限长远无量劫故。菩萨犹为一切之本。方俗所更始数。一日至十五日。若三十日合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是转进至十万岁。若百千万岁发意求道。悉卻是数犹若干载。乃见一佛。如是比数诸江河沙。初发意等一切众人。各皆发心各悉包容。江河沙等诸菩萨亦如是,无央数不可计一切人悉发意。意所知裁及一事。其未所知不可称计,犹如供养江沙等佛。然後乃具施度无极。戒忍精进一心智慧。三十七品亦复若斯。菩萨闻是其心不懈。不舍弘誓大德之铠。江沙等人皆发道意。合集此德乃能具足一大人相。一切如是各如前功。乃悉周备诸大人相。其大人者谓菩萨也。菩萨闻是不以为劳。所以者何。未曾违舍弘誓铠故。是为菩萨被弘誓铠而不可荆

何谓增长精进而不可荆若有菩萨勤欲闻法。不计远近不恶水火。所以者何。无懈惓故。菩萨增长合集功德不用退卻。合会劝助众功德故。何故合会。欲以开化众生之故。令其度脱使入泥洹故。而般泥洹不以懈慢。有坚固心无能回者,常求功祚不用厌惓。恒住大哀故曰合集。菩萨所至行步坐起不忘道心。如一念顷念佛法教。护於一切不以为烦。故曰合集而不可荆何谓长养一切精进而不可荆所立功德志愿常存於诸通慧。以故名曰为不可尽,犹如众龙还雨大海。不可别知渧数多少计之无荆诸通慧者功德如是至不可荆何谓造立无数功德。所作用心为一切故常怀等意。所立功祚不离通慧。所修福愿欲使众生皆共蒙恩。以故名曰立无数德。何谓心求诸度无极。众生四大悉不可荆不可数者入此诸数。一曰悉教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之类。如是比像不可称载。阿僧祇人皆开化之无限如斯。百倍千倍万倍亿倍。百亿万倍不可计喻。所教度者为少少耳。闻是不恐亦不畏懅为应精进。是谓造立无数功德而不可荆何谓晓了智慧而无穷极。菩萨功德不可尽故。如是悉计一切普智诸众生本所作功德。乃及道迹往来不还。无著缘觉皆合此德。乃成於佛一毛功德合集计是。各各悉成体诸毛孔巍巍众德。乃能成佛两眉间相。若斯眉间千倍之福乃成顶相。所以者何。天上天下无能堪任见佛顶故。以是故曰德不可尽慧无穷极。又复何谓慧无穷极。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笃信佛。如是信佛其信百倍。乃与奉信者同等功耳。设奉信等周满三千大千世界。其智百倍不及八等人。若八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其智百倍不如道迹。若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中人。求道迹业往来不还及与无著。其智百倍不如一缘觉智。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缘觉。犹不如一发意菩萨之智。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其中初发意菩萨。其智百倍不如阿惟越致。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不退转。其智百倍犹不如一一生补处菩萨之智。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为一生补处。其智百倍不如一如来处处慧力合诸力无所畏入佛法游要慧所以者何。其一切智悉入佛意。菩萨闻是不恐不惧不畏不难。是则名曰习无穷慧而不可荆何故习无穷慧而不可荆用入一切众生心故。正使过去众生心念无限其发道意。一人明解悉晓了知此诸过去众生心念。等於众生犹如一人。如斯比像不可称计。众生之党皆淫怒痴之所覆盖。复有一人入淫怒痴惑乱之中。而为众尘见愦迷荒。菩萨发意恒以道慧皆知众生淫怒痴乱。是曰慧明之圣弘智。若诸众生悉各发意。善恶因缘因缘所为起者灭者,如是慧者虽处其中心不以烦。皆能畅达犹如虚空。其虚空者无不空处。圣慧者然。心所明解三世众生靡所不达。故名曰慧而无穷极亦不可荆何谓一切佛法亦不可荆悉具一切六度无极求诸佛法。若有菩萨从初发意所修方便。然後乃致坐佛树下。发心功德不可称计。普悉具足皆成佛法。故曰菩萨合诸佛法而不可荆

复有菩萨合集精进亦不可荆身所立德不以为难。口演功祚亦不以惓。意惟勤修。其身口心三事精进则是元首。何谓意精进其意泰然。何谓泰然用求佛道。用求佛道为何谓也。恢弘其心寂无所为。何谓发是。发是意者谓发道心是。此则菩萨之大哀也。何谓菩萨地。信乐无我是曰为忍。何谓发是其发是者悉能总摄一切众生故。何谓为处。用得备悉具诸法故。不以生死为勤劳也。其发是者不著三界。其发是者身诸所有无所爱吝。又其处者所可施与。不叹宣已有斯德行。所谓处者,不以禁戒而自称叹意存自大。又其处者忍众苦恼不以是业而怀憍慢。所谓其处所获功德。转曰增益巍巍无量。所谓处者是志度脱。不离布施伏心制意。所谓处者学问无厌如法习教。所谓处者如所闻义。奉行不改无有异意。所谓处者习学思惟不可讲法。权谋方便不以为难。习无悕望所颁宣法。玩习讽诵念察晓了其义之所归趣。不用劳厌而懈废也。学修元元无所想报。是有四事是为菩萨之所修行。所以者何。其能发此慈悲喜护。又其处者所瞻察意普怀大哀。又其处者缘是之故。具足五通习无生死。又其处者得四意止逮于顺理。不当所思而不惟之。又其处者知四意断不废功德。亦不抑制无福庆人。所以者何。修中间行。又其处者神足所习。如佛法教无所悕望。又其处者习学善德诸根不乱。无限非法悉能分别。又其处者谓十种力。无有能胜心怀圣智。又其处者欲求佛觉。诸兴造行入众法义。而不自大成七觉意。又其处者求斯道德不念诸来。及住去者亦无所想。又其处者慕求肃敬。寂静其志而无愦乱。又其处者欲得正观。明察诸法求其所存。又其处者曾所博闻便能修习。常如法住务修身德行。又其处者求于法身而损众俗。妄想之著信达无形。又其处者谓彼音声常欲庄严。随时畅出通于十方。又其处者乐如道行。脱不脱者使至永安。又其处者谓不合非劝化四魔。何谓四魔。一曰身魔。二曰罪尘魔。三曰死魔。四曰天魔。又其处者离诸恶习修众德本。诸秽寂然而不兴乱。又其处者普见道慧察众缘起。又其处者见诸所入世俗所作。消息方便因济度之。又其处者咸睹道法而随时化。是意精进而不可荆若有能具一切处者,终无诸难所作悉解。不以妄想住所行慧。亦不动转一切所行皆不离慧。何谓菩萨行不离慧。所行功德悉因是法。常为一切兴无极慈。无极慈者不尽世俗。因佛道慧不随无为。是名菩萨无尽精进。宣说精进不可尽时。九十六垓诸天世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三万二千天子悉得无所从生法忍。

舍利弗复问阿差末菩萨言:岂复有义施度无极不可尽乎。阿差末曰:用十六事而不可荆声闻缘觉所不能及。何谓十六。一曰所施不怀异心。而悉具足如来法施。二曰所施不兴斯念。吾缘是故当获福报。三曰所施普愍一切不怀异心。四曰所施不念望得三昧正受。所以者何。不乐生于净居天上常好人间。五曰所施皆能达知众生心行。六曰所施其意清和。所以者何。欲使其心随己计故。亦令其身从心所念。七曰所施如受者意。所以者何。其德以过色无色天。八曰所施与寂寞俱亦复恬怕。所以然者,过诸声闻缘觉上故。九曰所施不协恨心。所以者何。欲使究畅至成就故。十曰所施威神巍巍无能制断。十一曰以智慧施普等众生立度一切。十二曰其所施者所施与人随意喜乐。而惠救之心常正安。所以者何。能御意故。十三曰其所施与不断三宝。所以者何。不舍如来至真之种。十四曰所施常明不怀犹豫而不迷惑。十五曰所施与者顺如法教。所以者何。所行随义。十六曰所施与无所不知。有所兴造乐智慧本。所以者何。欲令其智。无有穷极甚广大故。是为菩萨十六事业施度无极而不可荆

何谓为禅心寂静故。何谓神通慧具足故。何谓为慧所见诸色是则不通。睹诸色尽其意不随此名曰通。所以者何。而不中道行取证故。其所听闻皆在不通。诸可有音悉无逮得此名曰通。悉能晓知众生心行是则不通。心除此智不以尽心而造证矣。所以者何。不取罗汉此名曰通。能自知本因所从来是则不通。不於三世而有罣碍此名曰通。遍诸国土是则不通。虽遍诸国解无所有无刹土想此名曰通。信向诸法是则不通。达见一切诸法本末此名曰通。一切所作有妄想意是则不通。晓了众生无所悕望此名曰通。乐欲往生若过诸天释梵四王是则不通。菩萨皆知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圣慧。悉能总揽此名曰通。为众元首。所曰元首在於诸法最上之故。因是名曰通慧功德而不可荆阿差末菩萨复谓舍利弗言:因诸乱意菩萨以故习自伏心。是曰为禅。其智慧者悉舍众恶是曰禅定。又菩萨行习住定意则无变心。所以者何。云修正祝修正住故习六度无极。正诸法故。习诸法者用正故学。习菩萨行等心众生。已等众生便等诸法。已等诸法知菩萨心。已知菩萨则能畅解众生志操。知众生已则知诸法。是名曰习弘等一切众生之类。悉等诸法而无適莫。等住诸法。是名曰定意为正受矣。空无想愿谓等生死。等生死者便等诸法。其已平等坦无偏党。心普等者等众生心。等众生心已乃谓平等。故曰普等。其心所行平若虚空。如地水火风无有爱憎。其心等者无忧无喜。其身已住不旬佛土。定若三昧。不以谀谄如本际祝而不自大亦不贱。己不痴不恶亦不多辞。唯欲晓了法之本原。是时非时常随时宜。不从一切世俗之秽越世八事。利衰毁誉苦乐有名失称。舍诸有为不好愦闹。随是法者不离三昧。所以者何。皆见天下所造立行。随其所行续在三昧莫能知者,是曰菩萨善权方便。深入智慧寂度无极。若欲三昧执御其心。由无极哀而随因缘。所以者何。用众生故。斯义名曰善权方便。寂然恬怕三昧之业。此为圣慧。已如三昧所建立者依仰佛慧是曰善权。而於诸法永无所求是曰智慧。奉执定意又以功德化护诸法是曰善权。其心坦然不坏法身是曰智慧。以三昧定住念佛身。诸相种好是曰善权。弘恩元元念佛法身是曰智慧。於三昧中念佛诸音,犹如梵声是曰善权。思知诸法无有言辞是曰智慧。住於三昧心如金刚是曰善权。虽获禅定不忘世俗众生群党是曰智慧。而於三昧念备本愿长育一切。是为处处随时善权。又於禅思解于众生悉无吾我是曰智慧。游于三昧不舍诸法是曰善权。晓无本末亦无根原是曰智慧。修于三昧思诸佛土悉为清净是曰善权。解诸佛土都无所有是曰智慧。在三昧住惟有佛树修之庄严是曰善权。身离众欲而无秽浊是曰智慧。又在三昧念转法轮是为善权。遵行禅定转无所转是曰智慧。住于三昧欲见菩萨。以相庄严是曰善权。以济众苦无有烦恼是如来禅。如来禅者了一切法。永不贪欲不想尘劳。知诸情乐除众法想名曰禅思。是为菩萨所生地慧。开士大士以诸一心与法不同尘是乃名曰不可尽禅。不为一切众魔得便,则为正觉造诸法器。所以者何。靡不含容。正士说此寂度无极不可尽时。四万菩萨得日明三昧。何谓日明三昧定者,犹日出时灯火炬耀。星宿月光闇蔽无明。菩萨已逮是三昧者,一切众圣咸为覆蔽。所以者何。其慧巍巍明弘广故。一切声闻缘觉智明皆为覆蔽。以故名曰日明三昧。菩萨已住寂度无极。悉能逮成诸三昧定。粗举都较。取要言之。演诸三昧名。有三昧名曰照明。有定名月光。有定名庄严。有定名严燿。有定名修严。有定名无极晖猛伏。有定名其明消冥。有定名如诸法教。有定名成光明。有定名无所忧。有定名立坚固。有定名等如太山。有定名法明。有定名法御。有定名法君。有定名法慧顺教。有定名感法宝。有定名法城总持御。有定名知人意行。有定名幢英弃众烦苛。有定名力制四魔。有定名已成十力。有定名断诸罣阂。有定名造灯光。有定名坚住若地。有定名如须弥。有定名犹安明。有定名智行光燿。有定名智不可计随具教。有定名心教柔软。有定名无所求脱。有定名如水日月光。有定名犹如佛身。有定名等诸无我。有定名调象随教。有定名见得诸佛念。有定名法意无碍。有定名无退不转。有定名众毒消净如月。有定名入空寂。有定名晓众想。有定名无愿。有定名住一心。有定名如金刚。有定名无极光莫能当。有定名自在净。有定名内诸劳烦荆有定名广大如空。有定名入一切业。有定名心思得慧。有定名慧悦人无荆有定名成圣慧。有定名总无所忘。有定名冥普见明皆多乐。有定名慈行。有定名心本净大哀。有定名入诸护。有定名心等入无所碍脱。有定名法法祝有定名智明达。有定名解畅。有定名不可数。有定名充饱众。有定名无不了。有定名脱慧随化众。有定名金刚莲华。有定名了无常。有定名尊智慧。有定名勇伏。有定名诸佛念。有定名随教明脱。有定名严佛土。有定名开辟静诸国。有定名入众生心喜。有定名正真直。有定名以菩萨道六度无极严。有定名觉解结。有定名觉意华。有定名施脱若天药。有定名光无不周。有定名明无住佛。有定名甚深妙。有定名积宝如海。有定名如山方面。有定名神足甚广无不总。有定名见无数佛。有定名总诸学。有定名如弹指顷无不知。有定名智不可限计如大海。如是等定亿亿巨垓。菩萨以住寂度无极普备斯定。

阿差末菩萨复谓舍利弗言:智度无极而不可尽为何谓也。如所闻慧趣建立行故曰不可荆应如斯行有八十事。何谓八十顺所闻寻如意如教习从善友命不自大所作不忘常恭恪从经业如言从数习智勤心受不失节不忘念意不乱兴宝意显药志除诸病是意器乐忍辱思乐谛入慧意学无厌施无所慕施无適莫所闻谛思欢喜启受心悦身轻其意清和而无烦苛所学如本常喜说法闻欲向道法自守者好闻正不在异学唯受雅智度无极逮於菩萨方等经但慕听权方便经又好闻习四等心复察解了无神通如初意耳无异念心务於谛善方便唯欲听之无生法不贪观但悦慈了十二缘达无常知於苦畅无我欲知寂分别空解无相体无愿晓生死了功德达众生知无忘严其音若城郭所闻勤执乐听经宝在俗知俗启於中意以为伴侣欲闻降伏诸事业常志思侥普入诸法慕断贫乏所云贫乏谓智不足念解遵通晓解圣慧悦受正道晓无智者悉化使知了常遭苦给不足者别离一切无功德业明识其本众恶不为畅益身义达利众生解安隐行乐不怀恨欲别至尊无极之事念诸佛法所因获致。

是为名曰如所闻慧辄建立行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言:菩萨有三十二事所入随时。何谓三十二。随音响入(一)。欲入於观(二)。入心所行(三)。入身求脱(四)。而济众生(五)。入不断无常(六)。入无所著(七)。入随因缘所可作为(八)。所入无人(九)。入於无寿(十)。入於无命(十一)。入去来今之所住处(十二)。入功德业(十三)。入空不懈(十四)。入于无想(十五)。而入无愿不废勤修。不以空取证无想不愿护已不堕(十六)。欲入三昧而修正受。悉向成就三昧正受。以故不生无色天。所以者何拥护所致(十七)。又入诸通智慧之原。虽尔不入尽灭之径(十八)。又入无生济诸所生(十九)。复入本际思惟其义(二十)。欲入无际而不取证。所以者何有将护故。所云无护则为声闻(二十一)。欲入众生解无吾我不舍大哀(二十二)。入一切畏生死之难(二十三)。所可游入虽有生死无为生故(二十四)。又入所厌众诸尘劳(二十五)。入厌欲者亦不堕落。所以者何不中取证(二十六)。又入不思贪欲之党入不舍法(二十七)。入诸犯法而不为非(二十八)。入权方便所以者何。由因众生意堕贪爱欲开化故(二十九本阙三十)。所入教授应病与药(三十一)。菩萨所度各得其所(三十二)。是为三十二事所导如事。所以者何不失节故。犹欲入城会从门入。欲畅众缘当眼察之。解缘业者则不诤讼。欲令无争莫如自守。欲知无言为隹快者不如莫语。所以者何。不喜语者自护身口。不欲所止勿在彼居。不欲动者慎勿得转。无悕望者亦无所想。是故曰等。欲不迷色当正坚祝已坚住者尔乃达至。不乐令变常自谨慎。若慕寂静将养己者勿得称己。不欲下者莫自矜高。不高不下具足正法。不喜损者无有能谴。若乐便安所作无失。无所失者则无有疑。无有疑者解无本故便无所失。等於三世而无差特。等三世者无所增损。不住於色痛想行识。亦无殊特。眼见色识则无所祝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软识意法识。悉无所祝从本净行如法如慧。如审谛行如无吾我。见诸法行无我曰慧。解诸所有皆无所有。亦悉无本是名曰慧。不以身绮而怀自大是名曰慧。知於菩萨习正真慧。达为一切众生之故。众生故者心常不舍不离诸法。是乃名曰菩萨习慧。

猜你喜欢
  卷八·佚名
  毗尼母经卷第八·佚名
  杂行杂修难得实益·印光
  第十二卷·圆瑛
  破见之罪甚重·印光
  妙法莲华经后序·佚名
  药师法会愿文衍义叙·太虚
  归戒要集卷中·弘赞
  卷第四·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卷·佚名
  华香品法句经第十二(十有七章)·佚名
  第十九卷·佚名
  卷十三·赞宁
  覆巴黎佛学会书·太虚
  佛说观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八出至第十五出·方成培

    ●第八出 避吴【羽调引子 小蓬莱】〔老旦上〕裙布蓬门相守,感韶光荏苒如流。连枝更念,荆花独植,使我心忧。妾身许氏,幼适李门。我丈夫李君甫,在钱塘县中当充马快。夫妻两人,将就过活,到也罢了。我有一兄弟,名唤许宣,丈夫

  • 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欧阳修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父懿,字善懿,贞观中,为巂州都督,赠幽州大都督,谥文献。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五迁夏官郎中。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后尝语左右:“

  • 卷四十二·黄以周

      徽宗   △宣和二年庚子,一一二○   1、十月(案:《续资治通鉴》、《宋史·本纪》、《十朝纲要》并十月係戊辰朔,《四史朔闰考》同。) 己巳,尚书省言:“契勘州县武学已罢,内外愿入京武学人,乞依元丰法试补入学举试人。旧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佚名

    隆庆三年十二月己亥朔 上谕辅臣曰近来灾异频仍多因部院政事不调假公营私听信力风滥受词讼诬害平人致伤和气令厂卫密访来奏于是刑部尚书毛恺等具引咎 上曰卿等宜率属慎刑以副 朝廷恤民弭灾之意已而吏部尚书杨博户部尚

  • ●绎史摭遗卷二·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纂目录南都遗臣、闽疆阁部从难诸臣列传曾樱、路振飞何楷徐人龙杨文骢(孙临)钱敬忠姜一洪熊纬(郭符甲)徐复仪周之藩(傅冠、曹学佺、马思理、蒋德璟、顾锡畴、黄大鹏、叶翼云、傅启耀、元纶、赵卯等附)前史本恉殉

  • 第八辑·佚名

     杨淮震投献霹雳神策案  山东学政谢溶生折奏 军机处档  山东学政臣谢溶生谨奏为据实奏明事窃东省士习强悍久在圣明洞鉴之中臣出京时跪耹圣训精详固密抵任以来时刻凛遵凡考试各府赴学讲书点名发落接见教官士子之

  • 七九二 谕内阁承办《热河志》之纂修褚廷璋等着照例议叙·佚名

    七九二 谕内阁承办《热河志》之纂修褚廷璋等着照例议叙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初四日乾隆四十六年闰五月初四日内阁奉上谕:现在《热河志》办理完竣,所有承办之纂修褚廷璋、戴衢亨、汪学金,俱着加恩照例议叙。钦此。(军机处上

  • 元志传·李延寿

    元志是兰的儿子,字猛略。从小就精明强干,善辩,博览书史,颇有文才。他当洛阳令时,不避强权者,跟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两人一起见皇帝,当面分清是非。李彪说“:御史中尉因避太子的车马,停在路边谈论剑鼓的事,岂有洛阳令敢来和我抗衡?”

  • 卷一·允禄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礼器圗式卷一祭器一天坛祈谷坛地坛暨各坛祭器天坛正位苍璧 谨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疏苍皆是天色故用苍也本朝定制天坛正

  •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三十二·钱若水

    起雍熙二年正月,尽二月丙午,朔, 上不受朝,群臣诣阁拜表称贺。庚戌,以右谏议大夫段思恭知寿州,司农卿李恽知孟州。甲寅,诏曰:&lsquo;国家书轨混同,封域辽逺,将共康于庶务,必广择于群材。举其所知,厥有前典。况今官常之列,俊乂尤多,

  • 卷一百一十五 朱子十二·黎靖德

      ◎训门人三   问"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曰:"曾点漆雕开是合下见得大了。然但见大意,未精密也。"因语人杰曰:"正淳之病,大概说得浑沦,都不曾嚼破壳子;所以多有缠缚,不索性,丝来线去,更不直截,无那精密洁白底意思。若是实识

  • 卷三十二·李明复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義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三十二宋 李明復 撰宣公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齊公至自齊謝湜曰母喪如齊不諱者公之惡有大於此故也夏仲孫蔑如京師謝湜曰公如齊仲孫蔑如京師齊強王室弱故也胡安國曰以淺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六   問.諸藴分位有幾種。答.有多種.謂得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廣說如前。問.依何分位建   立得.此復幾種。答.依因自在現行分位建立得.此復

  • 彻悟禅师语录序·彻悟

    世之称净业者。自晋远法师始。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凿池植莲。建堂立誓。於时十八贤众百二十三人。得自在力。念而无念。无生而生。心印递传。迄至於今不坠。有彻悟禅师者。法门之元嗣也。夙具定慧。参契渊微。始则悟

  • 婆薮槃豆法师传·佚名

    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者。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也。富娄沙译为丈夫富罗译为土。毗搜纽天王世传云。是帝释弟帝释遣其出阎浮提作王为伏阿修罗。其生阎浮提为婆薮提婆王之子有修罗。名因陀罗陀摩那。因陀罗

  • 洛阳记·陆机

    地理志书。西晋陆机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

  •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佚名

    石井昌子《真诰の成立をめぐる资料の检讨》认为本诀稍后于《真诰》。述存思及服云牙成仙法,含有房中内容。

  • 释门归敬仪·道宣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释门归敬仪》作于唐龙朔元年(661),旨在劝说规范僧众,禅法归心,笃诚奉法。此仪共有十章,第一章,敬本教兴;第二章,济时护法;第三章,因机立仪;第四章,乘心行事;第五章,奇缘真俗;第六章,引教征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