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世务第四十七

【题解】

“世务”,即“当世之务”的意思。本篇是大夫和文学就如何对待匈奴的侵扰问题展开辩论。文学反对抗击匈奴的正义战争,胡说什么“任力则近者不亲,小国不附”,宣扬对入侵者要“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罢关梁,除障塞,以仁义导文”,这样,就可以达到“北垂无寇虏之扰,中国无干戈之事”了。大夫则明确指出“诸生言以德怀之,此有其语而不可行也”。认为“内无备,不可以御敌”,提出“故有文事,必有武备”的正确主张,把加强战备看成是“当世之务”。

大夫曰:诸生妄言!议者令可详用①,无徒守椎车之语②,滑稽而不可循③。夫汉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④,如人有疾,不治则寝以深⑤。故谋臣以为击夺以困极之。诸生言以德怀之,此有其语而不可行也。诸生上无以似三王,下无以似近秦,令有司可举而行当世,安蒸庶而宁边境者乎⑥?

【注释】

①详:周备。

②椎车之语:这里指过时的没有用的话。椎车,见《非鞅篇》注释。

③滑稽:指能言善辩,混淆是非。循:原作修,今据陈遵默说校改。循,捉摸。

④蠹(d)):蛀虫。

⑤寝:同浸,逐渐。

⑥蒸:众。蒸庶,众多百姓的意思。

【译文】

大夫说:你们的话太荒谬了!我们讨论应该周详有用,不要白白地死守一些过时无用的空话,是非混淆而不可捉摸。汉朝有匈奴的侵扰,就好像树木长了蛀虫,人有疾病一样,不赶快医治就会逐渐恶化。所以有谋略的大臣认为应该攻击夺取匈奴,使其陷入极端的困境。而你们这些儒生却说要用仁德去感化他们,这只能是嘴上说说,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你们这些儒生远点讲没有像三王那样的贤德,近点讲又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的功业,却还要让官吏推荐你们并在当世实行你们的主张,这怎么能安定百姓而使边境安宁呢?

文学曰:昔齐桓公内附百姓,外绥诸侯,存亡接绝①,而天下从风②。其后,德亏行衰,葵丘之会③,振而矜之,叛者九国④。《春秋》刺其不崇德而崇力也⑤。故任德,则强楚告服⑥,远国不召而自至⑦;任力,则近者不亲,小国不附⑧。此其效也。诚上观三王之所以昌,下论秦之所以亡,中述齐桓所以兴,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罢关梁,除障塞,以仁义导之,则北垂无寇虏之忧⑨,中国无干戈之事矣。

【注释】

①存亡:挽救将要灭亡的国家。接绝:接继已灭亡的国家。《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何休注:“继绝,谓立僖公也。存亡,谓存邢、卫、杞。”

②从风:像风一样顺从,比喻服从之快。指各诸侯尊齐桓公为霸主。

③葵丘之会:齐桓公建立霸权后,公元前651 年在葵丘(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和诸侯会盟,历史上称为葵丘之会。

④《公羊传·僖公九年》:“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尔?贯泽之会,桓公有忧中国之心,不召而至者江人黄人也。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矜之者何?犹曰莫我若也。”

⑤《春秋》刺之:指上引《公羊传》:“危之也”云云而言。

⑥告服:表示服从。强楚告服,指齐桓公召陵之盟言,事见《公羊传·僖公四年》。

⑦远国不召而自至:指“贯泽之会,江人黄人不召而至”言,见上注。

⑧“近者不亲”二句,指“叛者九国”言,见上注。

⑨北垂:北部边境。

【译文】

文学说:从前齐桓公对内亲附百姓,对外安抚诸侯,兴灭国,继绝世,所以天下的人都很快地顺从他。后来他的仁德衰败,在葵丘和诸侯会盟时,骄横拔扈,致使很多诸侯国叛离了他。《春秋》上指责他不崇尚仁德而崇尚武力。所以,当他施行仁德时,那么强大的楚国也表示服从,连远方的国家也不请而来;当他任用武力时,那么附近的诸侯也不会亲近他,连小国也不归附了。这就是任德和任力的不同效果啊。如果我们认真地观察古代三王是怎样昌盛的,研究近代秦国是怎样灭亡的,分析两者之间的齐桓公是怎样兴起的,就应该不用武力,实行礼义,废除暴力,崇尚仁德,撤消关卡,拆除边防工事,用仁义去开导匈奴,那么北部边境就没有匈奴侵扰的忧患,中原地区也就没有战事了。

大夫曰:事不豫辨①,不可以应卒②。内无备,不可以御敌。《诗》云:“诰尔民人,谨尔侯度,用戒不虞③。”故有文事,必有武备④。昔宋襄公信楚而不备⑤,以取大辱焉,身执囚而国几亡。故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⑥,危亡之道也。《春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⑦,为其无信也。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飙举电至⑧。而欲以诚信之心,金帛之宝,而信无义之诈,是犹亲跖、■而扶猛虎也⑨。

【注释】

①豫:同“预”。辨:同“办”。

②应:应付。卒(c)):同“猝”,突然。

③这是《诗经·大雅·抑》文。诰:告诉。侯度:诸侯所守的法度。戒:防备,警戒。不虞:预料不到的事情。

④《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史记·孔子世家》:“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⑤信,原作倍,今据张敦仁说校改。宋襄公信楚而不备:春秋时,宋国国君宋襄公与楚成王会盟于孟(今河南省睢县东南),不带军队,毫无防备,结果被楚俘虏,国家几乎灭亡。事见《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

⑥权变:随机应变。

⑦《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执宋公以伐宋。孰执之?楚子执之。曷为不言楚子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此句原作“《春秋》不与夷、狄中国为礼”,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⑧飙:狂风。

⑨跖、■,见《力耕篇》注释。

【译文】

大夫说:事情不预先做好准备,就不能应付突然事变。国内不做好战争的准备,就不能抵御敌人的进攻。《诗经》上说:“告诉你们的老百姓,要谨慎地遵守诸侯的法度,以便警戒意外的事情发生。”所以,有文治也必须要用武力的准备。从前宋襄公过于相信楚国,和楚国会盟而不加戒备,因此蒙受极大的耻辱,自身被囚,连国家也几乎灭亡。所以,虽然有一片诚心,但不知道随机应变,这就是走向危险和灭亡的道路。《春秋》上不赞许夷、狄俘虏中原诸侯王的行动,就是因为他们不讲信用。匈奴像狼那样贪得无厌,等待时机发动进攻,像狂风闪电般的袭击。而你们却想用诚信之心,用多给金帛财宝的办法,相信他们毫无信义的诈骗,这就好像亲近跖、■这样的人而扶助猛虎一样。

文学曰:《春秋》“王者无敌”①,言其仁厚,其德美,天下宾服,莫敢交也②。德行延及方外③,舟车所臻,足迹所及,莫不被泽④。蛮、貊异国,重译自至⑤。方此之时,天下和同,君臣一德,外内相信,上下辑睦⑥。兵设而不试⑦,干戈闭藏而不用。老子曰:“兕无所用其角,螫虫无所输其毒⑧。”故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⑨。世安得跖、■而亲之乎?

【注释】

①语出《公羊传·成公元年》。

②“莫敢交也”,“交”上原衍“受”字,今据张敦仁说校删。交:同“校”,即较量。

③方外:国境以外。

④被泽:蒙受恩泽。

⑤重(ch$ng)译:经过多次翻译,意思是远隔几国。

⑥辑睦:和睦。

⑦试:用。

⑧《老子·德经》五十章:“兕无所投其角。”又五十五章:“蜂虿虺蛇不螫。”这里当是合用两章文。螫(sh@)虫:有毒腺的虫子,指蜂虿(chai 蝎子、毒虫)虺(hu!)、蛇等。

⑨这两句话见《孟子·离娄篇》。

【译文】

文学说:《春秋》说“实行王道的人是无敌的”,是说他的仁义深厚,道德纯美,天下人都服从,没有人敢和他较量交锋。他的德行影响到国外,车船所到之地,足迹所至之处,没有不蒙受他的恩泽的。就是蛮、貊这些风俗不同的民族,也通过几次翻译,自动前来进行朝拜。那时候,天下太平,君臣同德,国内外互相信任,上下彼此和睦。虽有军队而不动用,武器都收藏起来也不使用。老子说:“犀牛没有地方用它的角,蛇蝎没有地方放它的毒。”所以国君要是讲仁,就没有不讲仁的;国君要讲义,就没有不讲义的。世上哪里还会有像跖、■那样的人让我们去亲近呢?

大夫曰:布心腹①,须情素②,信诚内感③,义形乎色④。宋华元、楚司马子反之相睹也⑤,符契内合⑥,诚有以相信也。今匈奴挟不信之心,怀不测之诈,见利如前⑦,乘便而起,潜进市侧⑧,以袭无备。是犹措重宝于道路而莫之守也⑨,求其不亡,何可得乎?

【注释】

①布心腹:说出内心的话。布,说,表达。

②质情素:表达出真实感情。质,披露,表达。

③信诚内感:信实真诚,发自内心。

④义形乎色:正义感从脸色上表现出来。

⑤华元:春秋时宋大夫。子反:春秋时楚大夫。相睹:相见,相晤。公元前594 年,楚庄王率兵包围宋国都城,五个月没有攻克,宋国城内无粮草了,楚军只有几天军粮,为了解对方情况,楚庄王让司马子反乘楼车窥视宋城。这时,正巧遇到出来了望楚军的宋国华元,两人真诚相谈,互相告诉本国的困难,因此两国同意结束战争。事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⑥符:古代用金属或竹木制成的取信的证据,上面有字,分成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资取信。契:契约、合同,分成两幅,立约双方,各执一幅以取信。符契内合,说明两家心意投合。

⑦如:古通“而”。

⑧张敦仁曰:“案‘市’当作‘司’。‘司’‘伺’同字也。伺侧:窥测。

⑨措:放置。

【译文】

大夫说:推心置腹地说心里话,表达出真实的感情,满怀着感人的诚心,脸上就会带着正义的表情。过去宋国的华元和楚国的司马子反在战场上互相会面,倾心相谈,就像符或契合在一起一样,确实都有诚意而可以信任。但是现在匈却怀着不可相信的险恶之心和不可推测的诡计,他们见利就想上前掠夺,抓住方便机会就发动进攻,偷偷地潜入我们的边境窥测,乘我们没有准备时就进行袭击。这就好像把贵重的财宝放在路上而没有人看守一样,要想使东西不丢失,那怎么可能呢?

文学曰:诚信著乎天下①,醇德流乎四海②,则近者哥讴而乐之③,远者执禽而朝之④。故正近者不以威⑤,来远者不以武,德义修而任贤良也。故民之于事也⑥,辞佚而就劳⑦,于财也,辞多而就寡。上下交让,道路雁行⑧。方此之时,贱货而贵德,重义而轻利,赏之不窃⑨,何宝之守也?

【注释】

①著:著称。

②醇:醇厚。

③《说文·哥部》:“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歌’字。”哥讴:歌颂,赞美。

④执禽:禽,鸟类的总称,这里指禽贽,古代初次拜见时所送的礼物。《淮南子·泰族篇》:“百姓讴歌而乐之,诸侯执禽而朝之。”即此文所本。

⑤正:统治。

⑥“也”字原无,撄宁斋抄本有,与下句“于财也”相俪为文,今据订补。

⑦辞佚:不图安逸。

⑧道路雁行:比喻路上行人像大雁飞行一样有秩序。见《淮南子·本经篇》高诱注。

⑨《论语·颜渊篇》:“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窃,取,拿。

【译文】

文学说:如果诚信之心著称天下,醇厚的美德流传四海,那么附近的国家就会歌颂你而表示心悦诚服,远方的国家也会拿着贡物来朝见你。古时候,统治近处的人不靠威势,招徕远处的人归附不用武力,而是靠实行仁义道德和任用贤良的人。这样,老百姓对于做事情,就会不贪图安逸而乐于勤劳,对于财物,不要多而求少。上下互相谦让,路上行人像大雁飞行一样有秩序。那个时候,人们都轻视财物而崇尚道德,重视仁义而轻视财利,奖赏他东西他都不要,还有什么财宝需要看守的呢?

猜你喜欢
  檀弓上·戴圣
  卷二十八·郑玄
  曾子本孝第五十·戴德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孔子
  参读礼志疑卷下·汪绂
  卷二十二·纳兰性德
  春秋説卷十七·洪咨夔
  卷二十七下·朱熹
  哀公·哀公二十年·左丘明
  僖公·僖公二十三年·左丘明
  卷十六·赞宁
  与杜万空居士书(三通)·太虚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二·窥基
  虔诚的心·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四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枢·唐圭璋

      枢字斗南,一字云窗,号寄闲,西秦(今陕西省)人,居临安。善词名世。   瑞鹤仙   卷帘人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吟边眼底。被嫩绿、移红换紫。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桥流水。

  • 御选明诗卷七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七十一七言律诗四揭轨春隂梨花门巷泥活活杨栁户緑隂隂轩车不来又防日风雨相思劳寸心舒州红稻宜晚饭采石碧酒堪幽寻故人何可久不见我有新诗思共吟晚归花外金波映水天归騘蹀躞暮江邉凤凰台阁初

  • 原序·马臻

    霞外诗集原序钱塘有隐君子曰马虚中其资也粹其学也正其言也文其居家笃於孝弟清勤恬雅动以古人自饬暨出家着道士服隐约西湖之滨士大夫慕与之交不过习清虚谈淡泊无一言及势力声利而世之能寒热人者尔尔我我进退语嘿之间一

  • 卷九十八·志第七十四·艺文三·张廷玉

        ◎艺文三   子类十二:一曰儒家类,二曰杂家类,三曰农家类,四曰小说家类,五曰兵书类,六曰天文类,七曰历数类,八曰五行类,九曰艺术类,十曰类书类,十一曰道家类,十二曰释家类。   《圣学心法》四卷   《性理大全

  • 卷三十八 漢紀三十·司马光

      起旃蒙大淵獻(乙亥),盡玄黓敦牂(壬午),凡八年。   王莽天鳳二年(乙亥、一五年)   春,二月,大赦天下。   民訛言黃龍墮死黃山宮中,百姓奔走往觀者有萬數。莽惡之,捕繫,問所從起;不能得。   單于咸旣和親,求其子登屍。莽欲

  • 纲目续麟卷七·张自勋

    【丙寅】孝顺皇帝永建元年秋七月以来歴为车骑将军此下当书八月鲜卑冦代郡太守李超战殁○按下书增置縁邉兵屯为鲜卑数侵故也【分注朔方以西障塞多壊鲜卑因此数侵诏令縁边郡増置步兵列屯塞下敎习战射】故当特书以着其横

  • 卷之五百四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二七六 署理山西巡抚明兴奏本年查无抽改《资治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二七六 署理山西巡抚明兴奏本年查无抽改《资治通鉴纲目续编》折【真按:前方以勒保为署陕甘总督(暂署陕甘总督 山西巡抚臣勒保;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初二日),何故此成了明兴!(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不过廿二日即换人耶?

  • 一一七三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一七三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江苏巡抚臣闵鹗元谨奏,为遵旨汇奏事。窃查《通鉴纲目续编》,钦奉谕旨,颁发改定旧本,令将外省流传之本遵照抽改,于年终汇奏一次。等因

  • 卷五十·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五十明 俞汝楫 编奏疏恤典疏议覆资?祭葬疏洪治十三年六月礼科左给事中叶绅等上言祖宗以来资?及祭葬之例甚严惟京官三品以上许廕子送国子监读书然非年久有政

  • 卷四十八·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四十八金石三题名顺治三年丙戌科赐傅以渐等三百七十三名及第出身题名碑【谨按明进士题名并命阁臣作记重见复出文义一律我】【朝进士题名于篆额之下刋榜首圣制一道于法为简质云】四年丁亥科

  • 卷一百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一歌颂四十一【教习进士馆诸臣二】万寿诗【五言律四首】教   习  进  士【臣】张世文甲子周璇纪蓬莱敞寿筵贞符方履泰午位正当乾瑞荚添

  • 卷十五·余萧客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沈卷十五长洲余萧客撰春秋左传一春秋序孔子览史记就是非之公素王之法贾逵序【宋本疏一】书称朞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嵗允厘百工庶绩咸熙是以天子必置日

  • 卷十七·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要义卷十七宋 魏了翁 撰立政 周官 君陈一周公作立政以嗣天子王矣近臣宜得人周公作立政周公既致政成王恐其怠忽故以君臣立政为戒立政言用臣当共立政故以名篇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顺古道尽

  • 大雲初分正行健度第十八·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正道法门。惟愿如来。广分别说。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宣说。有深广行法门。健行法门。现力法门健胜法门。一切天人法门。入一切时法门。不染一切时法门。一

  • 四分律卷第三十(二分之九明尼戒法)·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一百七十八单提法之七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尼乘乘在道行。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乘乘而行,如淫女贼女

  • 卷第九十四·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九十四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六世随录江宁[王*莫]瑶沛庵源禅师江宁王氏子。上堂。隔墙见角。便知是牛。隔山见烟。便知是火

  • 翼庵禅师真如语录卷二·善酂

    嘉兴大藏经 翼庵禅师语录翼庵禅师真如语录卷二小师序璋等记元旦上堂。于一切诸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昨朝旧岁。今日新年。威仪相酢。人事周圆。同堂俎豆。陈列灿然。发扬章表。无閟不宣。更待伐鼓敲钟。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