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杜万空居士书(三通)
一
净空居士览:顷见所作东方论理学之一之三,意汝于因明、唯识之学,较昔年为进矣;然略一浏览,觉汝于佛法虽窥一斑,未能昭彻。以之摭谈华土之古今文学,稍有堪针砭时弊处。然以儒、道诸子比附佛说,往往扬之太高,将凡语滥齐圣言,过同鱼目混珠,使人莫辨。至取五支论式代八股为作文法,纵皆牵强相配,亦等八股滥套耳,知此何益!且言语文字学应归五明内之声明,如名句文身、八啭声等,非属论理学之因明所摄;在中国则为小学──即六书音韵形训等学。至文学之文体──若诗赋论辩等,──文法──用字法、造句法、成篇成章结构法等──等,则近人之文通与古人之文章流别等,书肆所在都有,在五明属声明或工巧明,亦非论理学之因明所摄。汝于论理学之一学科,且未能认清何物,遽欲取来施诸应用,何粗心胆大之甚耶!
应知论理学之论字,等于心理学之心字,物理学之物字,是名词而非动词。故论理学非指议论道理之学说,乃指讲明“运用思想言论之理法”──若宗因喻等。──之一科专门学说,曰论理学耳。汝并论理学一名词之意义未知,何得妄作东方论理学;纵能欺人一隅,然使稍知因明之论理学者见之,岂不令鄙笑学佛者之狂且愚耶!汝于因明一名及其中之各各名词,十九误解。如曰:法是天地间一切现量,又曰现相。将现量解同现相,不知现量比量等,乃专指能缘智之差别名。换言之,即实智曰现量,假智曰比量耳。汝乃妄指为所显现之一切法相。又云:是故现量五支皆备,不知现量且离名及类等分别,一字不存,五支焉备?殊不知三支、五支,正名为比量耳。又不知声论乃印度之一学派名,妄以论中所举声是无常例,谓是声论;杂凑近人论理学上所举之人是必死例,谓是人论,配无常、无我之法印。殊不知声是无常,由印度之声论外道妄执声常,佛弟子破其妄执,往往对之说声是无常,故论中举以为例而已。因明论在讲明立论之法式,不在讲此无常等理也。
又言声是问题,是无常是解决,则并通俗问题二字亦不了解。必有是非疑义始成问题,无是非疑义即不成问题,单举一个声字,岂成问题?即对佛弟子言“声是无常”,亦不成问题,不成宗体,以相符极成故。必对主张声常之声论派,争声是常故;或对未辨声常无常之无智者,疑非无常故,有继之提出理由证据之必要。对能解决之理由、证据,此乃谓之问题;对能成立之因、喻,此乃谓之宗体;故唯立敌相争是非未判之宗体,乃谓之问题耳。五支之结,则是解决断案;三支以宗之问题经因喻成立后,即等于解决之断案,故省结支不用。至五支之合支,即是三支之喻体。汝以“千金之裘配喻体”,“非一狐之腋配喻依”,可知皆是胡说!又汝于因上、喻上之说明,莫不错乱,兹略言数例令推知耳。
又汝心经天地万物有无始终证道图,揆之唯识之理,亦带谬解。汝若不援用因明或唯识之名词,不言是依据因明或唯识之学说,自造若干名词以自成汝一家言,吾固可听不闻不问。今以汝之谬解,妄言因明学如是,唯识学如是,使不知者闻之,谬种流传,习非成是;则后时虽遇明眼为之指正,彼亦将信疑参半,不能决了,汝误己虽小而误人甚大!既系吾皈依弟子,吾不纠正汝,无人说汝,故不辞痛切直言也!要之、汝但不乱谈因明、唯识,汝亦可为人说法,唯切忌妄不知以为知耳。怜汝衰年笃学,宏法心切,应即来天童受比丘戒,以法为师,亦说法为人之师,汝意云何?释太虚言。(见海刊六卷九期)
二
净空居士览:前见所刊东方论理学第一、三卷,曾略揭其谬,劝令停著。今又见其二卷来,正欲重加批导,适君之信到矣。第二卷,通体有说真方售假药之过,以名题皆是,而义解全非也。须知因明学或论理学,为讲明“运用思想言论的规范”之学,与言语文字学或文学,虽不无关系,确乃另是一学。至此依“运用思想言论的规范”以阐明何种学理,则本无拘限:道家依以明道家之理可也,儒家依以明儒家之理可也,物理学依以明物理学之理可也,心理学依以明心理学之理可也,佛法依以明佛法之理可也,佛法一宗之天台宗依以明天台宗之理可也。虽可依此因明学或论理学,以阐明各种学理,而各种学理,皆非此学,以此学在明“运用思想言论的规范”而已。犹各种学说,虽皆不离文字,而文字则自为文字学也。故虽全不谈佛法,亦不妨其为论理学或因明学──若西洋论理学及足目因明等──;或虽全谈佛法,亦不能成为论理学及因明学──禅宗语录等。君欲依此“运用思想言论之规范”以编为小学教科书,亦无不可。但一、应名为小学国文教科书,不应名为因明学或论理学。二、对于论理学或因明学之性质作用,及其专门名词等,应先透彻了解,乃可应用。三、虽可一喝不作一喝用,仍以不失其“一喝自相”为本。如供人坐倚之木椅,虽遇无柴时可充薪,击敌御敌时可充武器,防夜时可作抵门之物,垫高时可作踏脚之用,但制椅仍以供人坐倚之用为本。若不知此意,徒以欲取垫脚之用故,对于制成之椅,不识其自有为坐倚用之价值,将其截低接长,东并西凑,卒之徒失其坐倚之用,而于垫脚之用,亦仍不适宜,岂非愚痴颠倒!四、至改良进步其事,如已知制椅供人坐倚,求于坐倚更适宜之法,而另制之,如此成改良进步之论理学或因明学,乃可名为新论理学或新因明学;非君欲充小学国文教科书之所编者得窃用其名,如指脚踏为最新之坐椅也。望细参之,并讯禅悦!太虚复。(见海刊六卷九期)
三
净空居士览:佛音第三年第二期之最新东方论理学辩,已经阅悉。君济时心切,用意固善,惟对于因明法相之学,实未了彻,且闻思太无根柢,故虽率直浅露为言仍囫囵致辩。世有因国文难解而改用白话者,君亦以因明书难读难解,率意乱改;乃所易者,卒为君之臆谈,非是因明,所谓毁桌椅作踏脚用也。且深思之!太虚白。(见海刊七卷四期)
猜你喜欢 卷第五·霁仑超永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四·佚名 卷十三·佚名 卷三百七十八·佚名 第二十四則 劉鐵磨五臺山會齋·胡兰成 卷第二·佚名 卷一百一十(阇那崛多译)·佚名 大乘掌珍論科文·欧阳竟无 佛法能否改善现实社会·太虚 翠岩古雪禅师语录序·佚名 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出大毗卢遮那成道经)·佚名 印度之佛教佛之种姓产地及其略·梁启超 法海观澜卷第一·智旭 卷第十六·佚名 卷四·聂先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