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分律卷第三十(二分之九明尼戒法)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一百七十八单提法之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尼乘乘在道行。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乘乘而行,如淫女贼女无异。”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乘乘在道行?”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乘乘行?”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乘乘在道行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有老者,或羸病气力微弱,不能从此住处至彼住处。佛言:“自今已去听乘步挽乘一切女乘。”时诸比丘尼,有难事或命难、梵行难,疑不敢乘乘走。佛言:“自今已去有如是诸难事听乘乘去。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无病乘乘行,除时因缘,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乘者有四种:象乘、马乘、车乘、步乘。

彼比丘尼,无病乘乘行,随所行村界,一一波逸提。若无村阿兰若处,行十里一波逸提。减一村界、若减十里,突吉罗。若行一家界内,突吉罗。方便欲去而不去,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乘种种安乘;若命难、梵行难乘乘走;或为强力所执将去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五十九)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尼不着僧祇支入村,露胸腋乳腰带。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不着僧祇支入村,如贼女淫女无异。”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不着僧祇支入村,露胸腋乳腰带?”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不着僧祇支入村,露胸腋乳腰带?”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不着僧祇支入村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村者如上。

彼比丘尼,不着僧祇支入村门,波逸提。一脚在门外、一脚在门内,若方便欲入而不入,若期入而不入者,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腋下有疮,或无祇支,或方便欲作,或浣染未干,若作失,或举处深固,或为强力者所执,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十)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偷罗难陀比丘尼,向暮至居士家就座而坐,随坐时顷,不语主人开门而去。时有贼先常有心欲偷其家,遇见门开,即入偷其财物去。时居士问言:“向暮谁开门出去?”答言:“是偷罗难陀比丘尼。”时居士即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不与取,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乃与贼同谋偷我财物,如贼女淫女无异。”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偷罗难陀言:“汝云何向暮至居士家?”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偷罗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向暮至居士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向暮至白衣家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欲营佛法僧事,若有瞻病事,或为檀越唤,皆有疑而不敢去。佛言:“自今已去若有请唤者听往。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向暮至白衣家,先不被唤,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向暮至白衣家,先不被请唤入门,波逸提。一脚在门外、一脚在门内,若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者,一切突吉罗。彼比丘尼,若至白衣家随住时顷,不语主人而去,出门者波逸提。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为佛法僧事,若瞻视病事,若被请唤去,或为强力者所执,若被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先不唤而去至彼家,随所住时顷语主人而去,若彼舍为火所烧崩坏,或有毒蛇或有贼或有恶兽,或为强力者所执,若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不语主人而出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十一)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尼众中有一比丘尼,向暮辄开僧伽蓝门出,无所语而去。时诸贼见已生念:“我当劫其财物。”念已即便入门,劫夺财物尽。时诸比丘尼自相问言:“是谁向暮开门无所语而去?”即闻六群比丘尼中一人开门而出。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向暮无所语开门而出?”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向暮无所语开门而出?”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向暮开僧伽蓝门出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以佛法僧事,或有看视病事,皆疑不敢出。佛言:“自今已去听嘱授出。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向暮开僧伽蓝门,不嘱授余比丘尼而出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向暮开僧伽蓝门不嘱而出门者,波逸提。一脚在内、一脚在外,若方便欲去而不去,若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佛法僧事,或看病事嘱而去,若僧伽蓝破坏,若为火所烧,若有毒蛇、若有贼、若有恶兽,若为强力者所执,若被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不嘱而出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尼中有一人,日没开僧伽蓝门出不嘱而去。时有贼囚突狱而出,遥见僧伽蓝门开便来入。时诸守狱人追后而来,问诸比丘尼:“颇见如是如是贼不?”不见者言:“不见。”其守狱者,即便处处推觅得贼。时诸居士皆共讥嫌:“此比丘尼等,不知惭愧作妄语,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见贼而言不见。”时诸比丘尼自相问言:“谁日没开门而出?”报言:“六群比丘尼中一人开门而出。”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日没辄开门不嘱而出?”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中一人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日没辄开门出不嘱而去?”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日没开僧伽蓝门而出,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营佛法僧事、若瞻视病事,疑不敢去。佛言:“自今已后听嘱授去。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日没开僧伽蓝门不嘱而出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日没开僧伽蓝门不嘱出门,波逸提。一脚在内、一脚在外,方便欲去而不去,共期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为佛法僧事,或瞻视病事,若嘱而出,或彼僧伽蓝破坏,或为火所烧,或为贼或有恶兽毒蛇在中,或为强力者所执,或为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不嘱而去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十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尼不夏安居。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云何不夏安居耶?”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不夏安居?”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不夏安居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有为佛法僧事、或看病事,不及安居疑。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如是因缘后安居。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不前安居不后安居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若比丘尼,不前安居者,突吉罗。不后安居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前安居;或为佛法僧事、或瞻视病人,受后安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得度人授具足戒。便度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者与授具足戒,彼污身污衣污卧具。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汝等云何辄度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者,污身污衣床褥卧具?”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度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污身衣床褥卧具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者与授具足戒,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亦不知常漏大小便、不漏大小便、涕唾出不出。后乃知,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女人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者授具足戒,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知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者度授具足戒,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白二羯磨,三突吉罗。白一羯磨,二突吉罗。白已,一突吉罗。白未竟,突吉罗。未白前剃发与授戒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信可信人语、信父母语与授具足戒,后有如是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尼度二形人,大小便时有比丘尼见,白诸比丘尼。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汝等云何度他二形人?”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度二形人?”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二形人授具足戒,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不知二形、不二形,后方知有二形,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不知,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二形人与授具足戒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二形者,男形女形。

彼比丘尼,知二形人与授具足戒,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白二羯磨竟,三突吉罗。白一羯磨竟,二突吉罗。白已,一突吉罗。白未竟,突吉罗。未白前剃发与授戒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信彼人语、若信可信者语、若信父母语与授具足戒已,后变为二形,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十六)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尼,度二道合者与授具足戒,大小便时诸比丘尼见。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汝云何度二道合者与授具足戒?”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度二道合者与授具足戒?”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二道合者与授具足戒,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亦不知二道合不合,后乃知二道合,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有疑者。“不知者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二道合者与授具足戒,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二道合者,大小便道不别。

彼比丘尼,知二道合者度与授具足戒,白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白二羯磨,三突吉罗。白一羯磨,二突吉罗。白已,一突吉罗。白未竟,突吉罗。未白前若剃发与授戒若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信彼人语、若信可信者语、若信父母言、若与授具足戒后二道合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十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听度弟子,便度负债人及诸病者与授具足戒已,债主来牵捉,若病者常须人守视不得远离。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世尊制戒听度人,汝云何度他负债人及病者,使债主牵捉、病者常须守视不得远离耶?”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度他负债人及病者,债主牵捉、病者须人守视不得远离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度负债人及病者与授具足戒,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不知有负债难、无负债难;若病难、不病难,后方知负债及病难者,中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不知者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有负债难者、病难者与授具足戒,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负债者,乃至一钱为十六分之一分也。

病者,乃至常患头痛。

彼比丘尼,知负债难及病难者度与授具足戒,白三羯磨竟,和上尼波逸提。白二羯磨,三突吉罗。白一羯磨,二突吉罗。白已,一突吉罗。白未竟,突吉罗。未白前若剃发与授戒集众众满,一切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不知,若信彼人语、若信可信者语、若信父母语、若与授具足戒已负债若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十八)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尼,学习咒术以自活命。咒术者,或支节咒、刹利咒、或起尸鬼咒、或学知死相知转禽兽论、卜知众鸟音声。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乃学习如是诸咒术乃至知众鸟音声?”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学如是诸技术,乃至知众鸟音声?”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学世俗技术以自活命,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技术者,如上说。

彼比丘尼,习诸技术乃至知众鸟音声,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学咒腹中虫病,若治宿食不消、若学书学诵、若学世论为伏外道故、若学咒毒为自护不以为活命,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十九)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尼,以世俗技术教授诸白衣语言:“汝等莫向日月及神祀庙舍大小便,亦莫向日月神祀除去粪扫,及诸荡器不净水,莫向日月神祀舒脚。若欲起房舍耕田种作,当向日月及向神祀庙舍。”又言:“今日某甲星宿日好,宜种作作舍、宜使作人、宜与小儿剃发、亦宜长发、宜剃须、宜举取财物、宜远行。”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乃以如是技术教授白衣语言:‘汝等知不?莫向日月神祀庙舍大小便,乃至宜出远行。’”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乃以世俗技术教授长者家语言:‘汝知不?莫向日月所回旋处大小便,乃至宜出远行。’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以世俗技术教授白衣,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技术者,如上所说。

若欲说者当语彼人言:“莫向如来塔及声闻塔大小便,及除弃粪扫荡器不净水,亦莫向如来塔及声闻塔舒脚,若欲起房舍及耕田种作者,当向如来塔及声闻塔。”又不得言:“今日有如是星宿好,宜起舍宜种作、宜使作人、宜为小儿剃发、长发、剃须。”应语言:“宜入塔寺供养比丘僧受斋法,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现变化日。”彼比丘尼,以如是世俗技术教授白衣乃至宜出远行,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教言:“莫向如来塔及声闻塔大小便及除粪扫不净水,亦莫向如来塔及声闻塔舒脚,若耕田种作若起房舍,向如来塔乃至受斋法。”若戏笑语、若疾疾语、若独语、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十)

尔时婆伽婆在周那絺罗国。六群比丘尼,被摈而不去。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汝云何被摈而不去?”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被摈而不去?”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被摈不去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若比丘尼被摈应去而不去,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被摈即去,若随顺不逆、下意悔过、求解摈羯磨,或得病、或无伴去、或水陆道断、或贼难、或恶兽难、或大水瀑涨、或为强力者所执、若被系闭、或命难、梵行难,被摈而不去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十一)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安隐比丘尼大智慧问诸比丘义,彼诸比丘被问已不能答皆惭愧。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安隐比丘尼言:“汝云何有大智慧而问诸比丘义使不能答令惭愧耶?”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安隐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有大智慧而问诸比丘义令诸比丘不能答有惭愧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问比丘义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教授日不知从谁求教授,有疑不知当何从问义。佛言:“自今已去若欲问义者,当先求听已然后问。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欲问比丘义,先不求而问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问比丘义,先不求而问,说而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者,突吉罗。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求而后问,若先常听问,若先是亲厚,若亲厚者语言:“汝但问,我当为汝求请。”若彼从此受,若二人俱从他受,若彼问此答,二人共诵,或戏笑语、或疾疾语、或屏处语、或梦中语、或欲说此乃错说彼,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十二)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尼,先住后至、后至先住,欲恼乱彼故,在前经行、若立、若坐、若卧。尔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在先住后至比丘尼前,欲恼乱故,若经行、若立、若坐、若卧耶?”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先住后至比丘尼前,欲恼乱故,若经行、若立、若坐、若卧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六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先住后至、后至先住,欲恼乱彼故,在前经行、若立、若坐、若卧,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彼比丘尼,不知先住、不先住,后至、不后至,后乃知,或作波逸提忏者、有疑者。“不知者无犯。若比丘尼,知先住后至、后至先住,欲恼彼故,在前经行、若立、若坐、若卧,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知先住后至、后至先住,欲恼彼故,在前经行、若立、若坐、若卧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问,若先听经行,若是上座,若更互经行,若次经行,若是亲厚,若亲厚者语言:“汝但经行,我当为汝语。”若病倒地,若强力者所执,或被系缚,若命难、若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十三)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卫城中有一多知识比丘尼命终,时诸比丘尼在比丘僧伽蓝中立塔,彼处处取大僧洗足石破用垒塔。有客比丘来,不知是比丘尼塔,便向礼拜。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云何乃在大僧僧伽蓝中立塔,令客比丘来不知而礼拜耶?”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于大僧僧伽蓝中立塔,令客比丘不知而向礼拜?”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在比丘僧伽蓝内起塔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时诸比丘尼,在故坏无比丘僧伽蓝中起塔疑。佛言:“无犯。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在有比丘僧伽蓝内起塔,波逸提。”彼比丘尼,不知有比丘无比丘,后乃知,或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无犯。自今已去应如是结戒: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蓝中起塔,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蓝中起塔,随所取洗足石,若团泥若草团多少,一一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先不知,若故坏僧伽蓝,若先起塔后作僧伽蓝,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十四)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制戒听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恭敬问讯、与敷坐具。然彼诸比丘尼,不起迎逆礼拜恭敬问讯。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云何世尊制戒听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恭敬礼拜问讯、与敷坐具。云何不起迎逆耶?”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不起迎逆礼拜、恭敬问讯、与敷坐具?”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恭敬礼拜问讯,若不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或有一坐食,不作余食法食,或有病者,或有足食者,而不起疑。佛言:“自今已去听语言:‘大德忏悔,我有如是如是因缘不得起迎逆。’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恭敬、礼拜问讯、请与坐,不者除因缘,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见比丘不起,除因缘,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起迎逆,或一坐食,或不作余食法食,或病或足食语言:“大德忍,我有如是如是因缘。”或病倒地、或为强力所执,或命难、梵行难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十五)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尼,着衣摇身趋行,为好故。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比丘尼等,不知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为好故摇身趋行,犹若淫女贼女无异。”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等云何为好故摇身趋行,犹若淫女贼女无异?”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为好故摇身趋行?”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为好故摇身趋行者,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为好故摇身趋行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他所打避杖、或有暴象来、或遇贼、或遇恶兽、或有刺棘来以手遮、或渡河水、或渡沟渠汪水、若渡泥、或时欲齐整着衣、恐有高下参差象鼻多罗树叶细摄皱、如是左右顾视摇身看,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十六)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尼,自庄严身梳发香涂摩身。诸居士见皆共嗤笑言:“我等妇庄严其身、梳发、香涂摩身,此比丘尼亦复如是。”便生慢心不恭敬。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尼言:“汝等出家,云何如是庄严其身?”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尼庄严其身?”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作妇女庄严香涂摩身,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作妇女庄严香涂摩身乃至一点者,一切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时父母得病被系闭为洗沐梳发,若有笃信优婆夷遇病被系闭与洗浴,或为强力者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十七)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伽罗旃陀输那比丘尼,是出家外道女姊。时彼比丘尼,使此外道妹香涂摩身。诸居士见皆共嗤笑言:“此比丘尼,无有惭愧犯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使外道妹香涂摩身,如淫女贼女无异。”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伽罗旃陀输那比丘尼言:“汝云何乃使外道妹香涂摩身耶?”呵责已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伽罗旃陀输那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乃使外道妹香涂摩身?”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使外道女香涂摩身,波逸提。”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使外道女香涂摩身者,波逸提。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为强力者所执,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竟)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尼乞酥而食。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乞求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乞酥而食,如贼女淫女无异。”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云何乞酥而食耶?”呵责已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比丘尼乞酥而食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尼乞酥而食,犯应忏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今向大姊悔过。’是法名悔过法。”如是世尊与比丘尼结戒。

彼有疑,不敢为病者乞,自身病亦不敢乞,他为乞复不敢食。佛言:“自今已去听自病乞、为病者乞、他为乞得食。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尼,不病乞酥食者,犯应忏悔可呵法,应向余比丘尼说言:‘大姊!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姊忏悔。’是名悔过法。”

比丘尼义如上。

彼比丘尼,无病而乞酥食,一咽一波罗提提舍尼。

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为己病乞、为病者乞、或为他他为己、或不乞而自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一)

乞油,若蜜、若黑石蜜、若乳、若酪、若鱼、若肉,如乞酥无异。

(上四戒,比丘、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下四戒,比丘,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下众学戒与大僧戒无异,故不出耳)

四分律卷第三十

猜你喜欢
  解脫道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北山录卷第一·神清
  佛说慧印三昧经·佚名
  贤护分正信品第四·佚名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一下·远门净柱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六·佚名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三·法藏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印光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十·智顗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德行品第一·佚名
  卷第二十一·佚名
  贤愚经卷第十·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四卷·灌顶
  丛林公论·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34 ·佚名

    陈师道 送王元均贬衡州兼寄元龙二首 先生英气盖区中,命与仇谋得老穷。 又见长身有家法,可辞短簿怒吾公。 石头路滑行能速,宣室归来语未终。 宛洛风尘莫回顾,直须留眼送归鸿。 陈师道 送王元均贬衡

  • 卷二十七·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二十七目録名胜类会稽王处士草堂壁画衡霍【唐刘长卿】五士游岳麓图【宋张栻】岳麓图【元刘因】汉江衡山图【元傅若金】越州景德寺镜清方丈题醉先岳

  • 总目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总目十张贲崔潞李縠崔璞魏朴羊昭业顾萱郑璧【共一卷】司空图【三卷】周繇【一卷】聂夷中【一卷】顾云【一卷】张乔【二卷】曹唐【二卷】来鹄【一卷】李山甫【一卷】李咸用【三卷】胡曾【一卷】

  • ●卷一百七十一·徐梦莘

      炎兴下帙七十一。   起绍兴七年正月一日癸亥,尽十五日丁丑。   绍兴七年正月一日癸亥朔车驾驻跸平江府下移驻建康府诏。   诏曰:朕获缵不图行将一纪每念多故惕然於心昨以盛秋载亲戎乘露居於野率示四方属叛逆

  • 卷十九 隋文帝·王夫之

      〖一〗   圣人之道:有大义,有微言。故有宋诸先生推极于天,而实之以性,覆之心得,严以躬修,非故取其显者而微之、卑者而高之也。自汉之兴,天子之教,人士之习,亦既知尊孔子而师六经矣,然薄取其形迹之言,而忘其所本,则虽取法以

  • 卷之六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平滇始末·佚名

    予吏滇,知逆藩吴三桂倡乱荡灭事颇详。然避伏深山,时日、地名、人名未确者不敢录。及东归十余年,亲友屡叩,谓桂势若可成而终败者,曷故?余曰:方乱起,余与同志刘文季、林牧士逆料必败,所以我三人始终洁身也。康熙十年辛亥冬至壬子

  • 一四四二 热河总管福克精额等奏纪昀等覆勘书籍及收发办理缘由折·佚名

    一四四二 热河总管福克精额等奏纪昀等覆勘书籍及收发办理缘由折乾隆五十七年四月初十日奴才福克精额、佛保谨奏,为覆勘书籍人员已到热河,并收发办理缘由,恭折奏闻事。奴才等于三月二十四日接到纪昀文开,此次遵旨覆勘热河

  • 权景宣传·李延寿

    权景宣,字晖远,天水显亲人。他的父亲权昙腾,魏时任陇西郡守,去世后赠封为秦州刺史。  景宣少小聪明颖悟,有气概侠骨,同宗的人都对他惊异和叹服。十七岁时,魏行台萧宝夤看见他深感惊奇,上表请求朝廷加封他为轻车将军。萧宝夤

  • 七二、老子杂辨·钱穆

    《史记 老子传》:&ldquo;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儋见秦献公,《周本纪》在烈王二年,上距孔子之死百有六年,此误。)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rdquo;汪中《老子考异》谓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 卷三十四·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三十四明 黄训 编兵部【车驾上】为守卫事【刘大夏】车驾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于兵科抄出河南道等衙门监察御史等官石玠等题前事据虎贲左卫中所副千户李泰呈称正德元年正月初四日轮该守卫长安

  • 十三年·佚名

    (庚辰)十三年大明萬曆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辛丑,仁聖王后神主祔太廟。上親祭,大赦,受百官賀,行飮福宴。宴時,舊例或用女樂,而不載於《五禮儀》,禮官據近例,以請行。三司、政院以爲:「飮福宴,承神之休,肅敬將事,不宜聽女樂淫褻之聲。

  • 十二年·佚名

    (丙寅)十二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丙辰,太白晝見。是後屢見。1月2日○丁巳,以尹以濟爲京畿觀察使,徐宗泰爲副應敎,金構爲校理,金鎭龜爲大司諫。1月3日○戊午,敎曰:「明朝大提學牌招,而曾在甲子冬,亦有來待之命,乃引旣往

  • 叹品第十二·佚名

    于是四天王天。帝释梵忍积天。来在众会,则以天华供养散佛。致敬以讫而说斯言:若族姓子族姓女。假使得闻溥首童真。所说经法欢喜信者,则便降魔及外异学。所以者何,则离一切诸见之想。设令闻说此深妙法。不恐不怖亦不怀懅,则

  • 卷之八·佚名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明无还居士 蓝重起 较订唐高宗庚戌(永徽元)二月释明濬暴死。苏云。见二青衣童子。引至冥王。问一生何业。濬答。但诵金刚经。王曰。善哉。若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乃放

  • 西郊笑端集·董纪

    二卷。明董纪撰。董纪,字良史,又字行,更字述夫,上海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十五年(1382)举贤良方正,廷试对策称旨,授江西按察使佥事。未几告归,筑西郊草堂以居。因即以名其集为《西郊笑端集》凡二卷。然其集生前未及锓版

  • 重修革象新书·赵友钦

    中国古代全面探讨天文学原理的综合性著作。赵友钦著。原书共5卷,33篇,元时由作者门人章濬编辑出版,收入《永乐大典》。后由王袆删改润色为2卷,改名《重修革象新书》。明清时有多种版本刊印。其“革象”之名,取义于“

  • 造塔延命功德经·佚名

    一卷,唐般若译。波斯匿王知却后七日寿尽,诣佛请延命之法。佛劝造塔供养,并说其仪轨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