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书正误卷二 中庸

中庸章句序

是原中庸所由作。【第一段】

是言中道发于尧、舜,见道统所由来。【第二段】

是朱子解「人心惟危」二句。【第三段】

是朱子解「惟精惟一」二句。【第四段】

是言理尽于「中」,学尽于「执中」。【第五段】

是历序道统而归于夫子。【第六段】

是序子思作中庸以绪道统。【第七段】

是言一部中庸正是虞廷十六字。【第八段】

是言道统失传,异端肆行,程子生而承统子思、孟子,始发明此书之意。【第九段】

是言程子之意亦渐湮没,朱子自序不得不集章句,或问以明道之意。【第十段】

何劳?【批「既为定着章句一篇」句】

略序功效,亦见朱子以道统自任之意。【第十一段】

中庸原文

凡尽人事以全其天者皆谓之教,故中庸后面自注云「自明诚谓之教。」朱注「为法天下」,「礼乐刑政之属」,是将「修道」二字专看在治人上。元妄谓后面「择善固执」「博学之」五者、「为天下国家,修身也」九句,都在此「修道」二字内。至诚之尽性,尽人、物性,参赞天地,至圣经纶,知化育,立大本,都从这里下手。这是天子、庶人都有的性分,都个个不容推的担子,都时时不容歇的程头。故紧承之曰:「不可须臾离也」,正是说不可须臾不修。须臾修,便须臾道;须臾不修,便须臾离;即论语「学而时习之」也,即易所谓「终日干干」也。「可离非道」,一转方说到「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即易所谓「夕惕若」也。「莫见」节申上意耳。书生不知「修道」二句是中庸着手工夫,而全归之「戒慎」「恐惧」为修道,误矣。【「天命之谓性」节】

「致者,推而极之也」,解致字最好。到底实讲处却说「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自谨独而精之,以至应物无少差谬」【云云。】世有至静之中不失其守而天地便位者乎?有应物无差谬而万物便育者乎?几何而不以吾道之至诚等于仙释之空寂妄诞也!况春秋之天地不位、万物不育,将谓孔子至静之守犹有失、应物之处犹有差谬乎?抑致中致和而位焉育焉,子思竟为不验之空言乎?理之不通,明矣。且字义之训诂,亦自相矛盾焉。夫推者,用力扩拓去,自此及彼、自内而外、自近及远之辞也。推而极之,则又无彼不及、无外不周、无远不到之意也。曾可云「约之」乎?曾可云「精之」乎?曾可以至静之守不失,应物之处无差,而谓之「致中和」乎?中庸何以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乎?盖吾人之中和与天地万物一般大,致吾一心之中、一身之和,则钦明温恭是也;推而致一家之中、一家之和,则一家仁、一家让是也;推而致一国之中和、天下之中和,则调燮阴阳,协和万邦,三百三千之礼、韶英濩武之乐是也。夫然而清宁还之天地,咸若还之万物,斯真修道之极功,而吾人尽性至命之能事毕矣。注乃云「修道之教,亦在其中」,是致中和还不是修道乎?真梦语也。【「致中和」节】

丁丑二月,俨讲此章。予叹曰:「夫子时犹胜今日也。试观天下学者,莫道期月守否,知择中庸者谁乎?莫道能中庸否,能均天下、辞爵禄者谁乎?因述孙锺元云『赴的汤,蹈的火,纔做的人』。其以封文之祸北行也,便是要赴汤蹈火,毕竟此老好。」

又自顾叹曰:「吾与汝王师还是『予知』一流人,乌能免先圣之叹悼乎?」谓不能守到期月,或不能守到月,非「匝一月」之解。【「子曰人皆曰予知」节】

矫,矫偏之矫。谓和必易流,「君子和而不流」,不强哉其矫乎?余同。「强哉」是赞语,「矫」乃实字。【「故君子和而不流」节】

君子素位而行其庸德,异端素隐而行其怪事。素只是安若平常、视若固有的意思。其于居位未能素之者,其体道也不笃;于幽隐未若素之者,其攻异也不深。吾于宋儒之谈理、释摩之谈禅征之。【「子曰素隐行怪」节】

正是大勇,如何不赖勇?【批「不赖勇而裕如者」句】

此章今上蔡张仲诚先生作「圣人处变而能通权」说,谓中庸本言圣人之作用,故三言君子;本言道之穷极,无可奈何处,故三言「及其至也。」注空言说道之用大体微,不就圣人身上说,不是了。费,即如人言费力、费钱之费。言君子所行,大费气力,大费心思,旁人观之,窥他不透,也费解,说外面竟不是道了,而隐微中却是道。如子当孝,臣当忠,夫妇之愚皆可与知。到了极处,遇为子之变、为臣之变,虽圣人如舜,受尧之妻,亦若不知有父了;虽圣人如汤武,竟行放伐,亦若不知有君了。如告父而娶,苦守臣节,即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到了极处,遇瞍之父、纣之君,虽圣如大舜,恐废伦致怼,亦竟不告了;虽圣如汤武,迫于天人,亦竟不能安臣节了。此君子有憾之道也。试观天地之大也,天地正以有憾见其大,圣人正以有憾见其神,故君子说起那大处来,是翻天覆地,天下没处载放他了。若说他心里细微处,只是为祖嗣、为苍生,却天下共见白日青天,说不上个破绽。然这有憾之道不是容易做出,实由君子察理精透,如诗云鸢飞极上,鱼跃极下,正言君子上于天理,下于人情,察之极精,而后做出有憾之道也。末节又总结之,言君子之道,其初只造端乎夫妇,甚细微,甚平常,到的极处,却精察乎天地,甚精微,甚广大。张先生看此书与宋儒差别,然于「鸢鱼」二句则仍旧。仆为解如此,仲诚甚喜。【「君子之道费而隐」节】

慥慥,他书俱训言行相顾貌,从造,从心。盖言君子之心,无时无处不干惕,不精进也,故云「胡不慥慥」乃尔。下文「素位而行」,素其位而行,吾子臣弟友之庸行也。「不愿乎其外」,不于所素之位外而别有愿慕,以分吾慥慥之心也。富贵等皆极所素之位之变也。数「行乎」皆不愿于位外,而无往不慥慥,无往不自全吾子臣弟友而不失也。故曰:「无入而不自得焉」,正与「胡不」句相应。朱子分章,又以上为赞美,下是行甚。昔者吾友张石卿尝为予略言之,予兹详玩,追其意而为之解如此【「如此」原作「此如」,今乙正。】。【「君子之道四」节】

或问:鬼中之神、神中之鬼如何?曰:「如春是气之伸,其寒时是神中鬼也;秋是气之屈,其暖时是鬼中神也。」问屈伸往来。曰:「如吾口,开便是伸,闭便是屈,气出是往,气入是来。」问性情功效。曰:「如风起止是鬼神,其所以为风处是性,发而动是情,吹木是功,吹木使之青,发枝发叶是效。」问造化之迹。曰:「凡此皆显然可见,故曰迹。」【「子曰鬼神之为德」节】

达是通权达变之达。下文善继、善述、行礼、奏乐等,那一节不是权变通达以为孝处?故曰「达孝」。「天下之人通谓之孝」,似不合「达」字之义。【「子曰武王周公」节】

尧、舜之三事、六府,文、武之六典、九经,总只是维持此五道,发挥此三德。不意乾坤中,世运学术顿变至此。吾尝读此默叹:「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天下之达道也。」自仙佛之道出,而天下有不达之道。「智、仁、勇,天下之达德也」。自程、朱之学行,而天下有不达之德。【「天下之达道五」节】

植秀问「好学近乎知。」予诘之曰:「子心中必先有多读可以破愚之见。」对曰:「然。」予曰:「否。子试观今天下秀才晓事否?读书人便愚,多读更愚,但书生必自智,其愚却益深。」秀问:「何也?」予曰:「试观梓人,生来未必乃尔巧,以其尝学此艺,便似渠心目聪明矣。凡匠莫不然,而何疑于君子乎?好学礼则度数日明,好学乐则神明可通,好学射、御、书、数、兵、农等,则万事可理。虽性非上智乎,于焉近之矣。」【「好学近乎知」节】

吾尝言:大贤,尊之为公卿而敬之;小贤,尊之以百职而体之。尊贤之道,似无余矣。文、武不几多此一经乎?盖世闲原有不受爵禄、不愿下人的圣贤,圣人原有不敢臣使、不敢强屈的人品,须是师事、父事、兄事、友交方得他教诲,明天下之道、吾心之德。故下文曰「则不惑」,言外见不敢烦以职事也。汉家二祖昧此一经,故不能下四皓于陵。【「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节】

言、事、行、道,似皆就一端粗浅处说。不然,「凡事」二句已尽该了,何必絮絮迭复乎?况「事」字更明重矣。【「凡事豫则立」节】

南游中州,友人好举此段为谈柄。予曰:「问,问其所学也。思,思其所学也。辨,辨其所学也。行,行其所学也。自汉、宋来,学字已误,况博乎?况问、思、辨、行乎?」问之。予曰:学,学礼,学乐,学射、御、书、数等也。博学之,则兵、农、钱、谷、水、火、工、虞、天文、地理,无不学也。以多读为学,圣人之学所以亡也。【「博学之」节】

此节愚见以五字为句,着力在「学之」、「问之」等。「弗能弗措」,即下「己百」、「己千」,犹言有不曾学的便学去,不能不止也云云。注「不为则已」云云,恐「学之」、「问之」等上文已明出,说不得「不学则已」。【「有弗学」节】

此章是说「诚之者」之层次也。「致」字不是一用力便了的工夫,「曲」字不是多端乱营的勾当,乃就吾辈各得赋分之一偏而扩充去。孟子「扩而充之」,正此字注脚也。注「积而至于能化」,「积」字最精,但「悉」、「各」、「无不」等字尚欠晓畅。「致曲」者,若「有诚」至「形」便罢手,则亦止成「诚」与「形」之德而已。再致之不已「则着」,「则明」,「则动」,「则变」,「则化」,此作圣之阶级,善人、君子、贤圣所由分也。【「其次致曲」节】

学也,教也,治也,后世分为三;古之圣贤只是看就一事,做成一串。学也,教也,治也,后儒之用功又习为三,作闲眼看、闲口说、闲笔着;古之圣贤只是完自己性分,与天下人共完性分,「成己成物」四字便了。朱注自首章便说「化生万物」等闲话。仆谓性道教直从人说起,从人做起,此二「自」字便是下「成己」「己」字,二「物」字便是下「成物」「物」字。自成、自道,如云诚忠者,我自成其臣也;诚孝者,我自成其子也。而做忠、做孝之道,则自己走自己路程也,不是外面来的,不由他人强的,不须他人替的。且此诚者虽曰「自成」,却不是自了汉,虽曰「自道」,却不是独善功,即所终物、始物者也。若我不诚,便无物了。故君子必「择善固执」,以「诚之」为贵。下「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二句,正申明上文,而见人、物一体,知、仁同用,外、内措施无弊之道也。自局外旁观之学行,而此人、此事久不见于世矣。可慨也夫!【「诚者自成也」节】

元谓「故」字紧承上节「故」字来。盖中庸在记中自「天命之谓性」至「至矣」,原总一篇,未尝有章节之分也。章分则理悖,不惟失中庸本旨,虽朱先生训诂文法,岂有开口用「故」字之理乎?盖「诚之」之君子功用到时,「措」则亦「至诚」矣。犹前「能化」下即接「至诚」也。故至诚人己交修,智仁合德,外内一致,如循环之无端而无息,「不息则久」,道化成而久,久则征休召祥。征于天者,景星庆云;征于地者,醴芝瑛蓍;征于人者,昭明协和;而征,「征则悠远」云云矣。【「故至诚无息」节】

试观山川流峙,草木蕃茂,地不见乎?七政环转,干干不息,天不动乎?注之牵文比句,拘泥上文,不顾义礼甚矣。三句浑括赞之,正见至诚不显之德也。「为物不贰」,「生物不测」。无穷、广厚、不测,正见天地之「于穆」也。故引诗以赞至诚之纯,纯到「不显」,斯同天之「于穆」本体,即尚书所称玄德、末章「上天之载」二句是也。注「犹言岂不显」,似非的解。【「博厚所以载物也」各节】

「系」字义千古无人发明。予在甲寅、乙卯间夜观天象,忽有流星自南来,触五车口,大星摇移,须臾乃定,如有所系状。则传者用此一字,必有所见也。录此以俟有得于天文学者。【「今夫天」节】

圣人之道,大而无外,至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何等样极口赞扬!下面又说「待其人而后行」,又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何等样极力推重!而其中指实处则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可见礼便是圣人之道,便是至道。君子之尊、道、致、尽、极、道、温、知,皆所以「敦厚以崇此礼」也。其效至「上不骄」,「下不倍」,「有道足兴」,「无道足容」,皆谓能循此礼也。孔子一生学教,惟曰执礼,习礼,约之以礼。至其作春秋,谱其经世本领,凡合道处皆曰礼,在则然也。周公制礼,立八百年大统。太和在其宇宙间总名「六典」,止曰「周礼」。则礼之外固无学、无治矣。而后儒全废弃之,不学、不习、不行,从事于心头之禅宗、著述之章句,曰「道学」云云矣。其实道亡矣,非亡道也,亡礼也。学亡矣,非亡学也,亡习行也。仆甚为此惜,甚为此惧。解者将末句「以崇礼」「以」字与上四「而」字一例看,便失此章之旨。【「大哉圣人之道」节】

看圣人口吻,「自用」、「自专」、「反古」,定个罪名曰「烖及其身」。「议礼」、「制度」、「考文」,推个共主曰「天子」,无德曰「不敢作」,无位曰「不敢作」。一则曰「学礼」,再则曰「从周」,与论语「述而不作」互参合看,何等小心,何等守分。后世动辄自用、自专,竟议礼,竟制度,竟考文。正使所著尽善,其决古圣之大防,犯孔门之大禁,吾不知其何取?况乱成法、背经学、失书旨者且多乎!吾甚惑焉。【「子曰愚而好自用」节】

体「三重」于己,寡一身之过;布「三重」于政,寡天下之过。故曰:「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自己不习行「三重」,是无本也;不能寡庶民之过,是无征也。后世所谓道,只本诸书册,本诸禅宗,证之于身已疏矣,验之于其及门,于「三重」梦如也,尝不知冠、婚、丧、祭礼为何物!当今称大儒、冒第一等高名者便皆如此。呜呼,圣道何辜?遭此似是而非者灭亡之哉!孔、孟所为深恶者,至今果被其害矣。故宋儒中吾必推翼之先生存孔道之羊,横渠次之,惜其受诬于程、范者亦不浅也。【「王天下有三重焉」节】

律,万法所自出。说文:「均布也。」尔雅谓之「分律取管,可以分气也。」释名训「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元按,诸解「律」,乃法度之法,非法效之法。袭,重衣也。占筮不袭,亦言不重卜也。因解已属牵扭,况此处乎?律,法治之也。「上律」即裁成天地,调燮阴阳是也。袭,文被之也。「下袭」即文明世道,黼黻山河是也。【「仲尼祖述尧舜」节】

心思深入曰「睿」,是非别白曰「知」,容受得下曰「宽」,包裹得去曰「裕」。【「唯天下至圣」节】

末节是申赞「其仁」、「其渊」、「其天」之难知也。犹言我虽强以肫肫者形至诚之仁,而终不能知其肫肫者何如也;虽强以渊渊者形至诚之渊,而终不能知其渊渊者何如也;虽强以浩浩者形至诚之天,而终不能知其浩浩者何如也。如注中「惟圣知圣」,恐不似作中庸者口吻。【「苟不固聪明圣知」节】

吾友法干王氏曰:「志乃吾心所之。如志在千里,住一步,迟一步。因吾志之所恶,即行到九百九十里,终是吾志之所恶。吾兄弟初志作圣,即令到的贤人位次,终是自恶。」似较注「无愧于心」为切。【「诗云潜虽伏矣」节】

宋家诸先生,胡文昭之外,无不染于禅者。游、杨、谢诸公,朱子言之矣。周子太极图,始无极,终主静。朱子论未发气象,以不观观之,半日静坐,他无论矣。仆洞观儒道沦亡之根,在禅宗也。故辩学,先辩禅宗。为陆、朱学者便以「无声无臭」来相难。予曰:「中庸是引人向平实处做,向收敛、韬晦处做,正患后世凌高厉空、废弃卑迩、张皇表暴、修非闇修、德不玄德之弊也。故开卷至终篇,只从喜怒哀乐、子臣弟友上做工夫,到底至诚、立本、知化,不外了经纶大经。从戒惧、隐微说到天命于穆、文德不显,又从闇然内省说到笃恭、天下平、天载无声无臭,总是个平实,总是个收敛。后世全翻了孔门本案,却强拉『无声无臭』去混掩禅宗,岂不思:『载』者,事也。」请问后世佛氏:何者是他笃恭、平天下?何者是他上天之事?只『事』字自非禅宗所得混也。」【「诗云予怀明德」节】

猜你喜欢
  周书·泰誓中·佚名
  卷四十三 杂记下第二十一·郑玄
  广鸟·孔鲋
  人谱·刘宗周
  卷四六·邱濬
  尚书疏衍目録·陈第
  春秋説卷二十七·洪咨夔
  学蔀通辨卷之五·陈建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1)·戴圣
  随应相具章第三·佚名
  大乘掌珍論卷下·欧阳竟无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梵网经忏悔行法·智旭
  唐诗禅悦集唐僧诗选合序·太虚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集目录十二·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目录十二卷之九十三乙卯元旦乙卯元旦试笔用丙午韵咏檀玉如意题钱谷岁朝图降旨加赈直隶山东河南上年被水各州县诗以志事新正符望阁题景福宫养性殿口号新正雍和宫瞻礼

  • 序·丁耀亢

    兹刻一脱《鸣凤记》枝蔓,专用忠愍为止脚。起孤忠于地下,留正气于人间。全摹《年谱》,不袭吴趋本。奉命进呈,未敢自炫。姑公之海内,以补忠经云尔。闲云野鹤(印章)弁言忠愍大节如日星海岳,弇州题碑、中郎之诛有道无愧辞矣。后人

  • 七月七日海岱会集序·冯琦

    七月七日海岱会集序兰亭莲社风流遗百代之芳洛下香山矩度传千年之美乡约质淳仪式具在吟坛陶写意例多严高踪难拟继轨遂寻世代固有後先人心可无今古盍簪载会断金启同心之利伐木咏诗丽泽求有益之朋稷下鸿儒素称上智三齐人

  • 卷三·方干

    钦定四库全书玄英集卷三       唐 方干 撰五言律诗江州送李侍御归东洛独乘骢马去不并旅人还中外名卿贵田园高步闲暮春经楚县新月上淮山道路空瞻望轩车不敢攀重阳日送洛阳李丞之任为文通絶境从宦及良辰洛下

  • 列传第六十二 尔朱荣·魏收

    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也。其先居于尔朱川,因为氏焉。常领部落,世为酋帅。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山。论功拜散骑常侍。以居秀容川,诏割方三百里封之,长为世业。太祖初以南秀容川原沃衍

  • 赦令第三十二·吴兢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 纲目续麟彚览题辞·张自勋

    纲目虽继春秋而作然未尽合春秋之防余辄引义増删并为更定凡三千六百四十余字义详续麟辞载彚览识者合观之可也分注不能悉载惟嵗首年号君名諡号间为订正计四百四十余字【秦晋隋并从分注不复大书】姑据彚览所载余见续麟者

  • 第二节 郑成功未生时中国之时势·陈匪石

    吾中国乱界有东西不可经、南北不可纬之公例二:(甲例)流寇&mdash;假王&mdash;真帝(乙例)流寇=假王=真帝吾中国乱界又有东西不可经、南北不可纬之特例一:(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其公例(甲),则有流寇然后有假王、有假王然

  • 卷之二百五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九十六·佚名

      顺治十二年。乙未。十二月。辛亥朔。赐内大臣伯索尼敕曰。卿秉资忠质。制行端恭。大节丕着于国家。小心无斁于险阻。自皇考时即为近臣。摅诚弼谐。朝廷之大业攸济。批鳞直谏。人臣之分谊允昭。是以鉴尔忠忱。倚

  • 第二四二移咸丰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一一六○一--一·佚名

    台湾知府孔,移催淡水同知马,请其移会噶玛兰新任同知富:速行移接,并出具监交印结即移办。 私记移文 印 福建台湾府印钦加盐运使司衔、福建台湾府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孔为移催监盘结报事。窃查兰厅

  • 三六三 江苏巡抚杨魁奏遵旨查办《国朝诗别裁集》原板情形折·佚名

    三六三 江苏巡抚杨魁奏遵旨查办《国朝诗别裁集》原板情形折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江苏巡抚臣杨魁谨奏,为钦奉上谕事。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承准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字寄,十二月初一日奉上谕:前因沈德潜选辑《

  • 卷第四十九·佚名

    宗室九封拜九皇侄有恭建节制门下。为政友于兄弟。靡忘同姓之恩。立爱始于家邦。兹厚展亲之典。眷言犹子。近造昕朝。式孚涣册之辞。丕告群工之听。具官某。禀资温茂。蕴识粹融。凭祖武之晖。自秀神明之胄。探经术之奥

  • 卷三十四·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三十四圣驾幸阙里祀先师礼成恭纪戸  科 给 事  中【臣】汪晋征盛世隆文教宸衷叶圣心渊源洙泗逺矩矱帝王钦柴望先东岳观游到孔林龙旗辉绛日鸾辂越青岑燕许夸骖乘邹枚庆盍簪盛仪超徃古旷典

  • 卷三百九十二·佚名

    △初分成熟有情品第七十一之三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方便善巧。由此方便善巧力故。虽观诸法皆无自性都非实有。而依世俗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诸有情种种宣说。令得正解远离颠倒。佛

  • 达摩宝传上卷·悟真子

    偈曰达天通地一部文摩诃揭谛度众生宝秘诸仙五千道卷隐如来三藏经赞曰达摩慈悲宝卷传诸佛菩萨下九天闻听偈语忙护佑韦驮灵官排两边金炉沉檀香烟起法身清静性自然大众虔诚体佛语直超三界证涅槃南无皈依十方一切佛法僧慈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八·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八 代别 侍者 应欣等 编 上堂。一不得有。二不得无。有之与无。尖斗量不尽。净洁打迭一句作么生。代云。天晴日出。又云。天晴日出。自古自今。作么生是随流一句。代云[口*耶]。又云

  • 济南纪政·徐榜

    《济南纪政》不分卷,明徐榜撰。徐榜,白水(今陕西白水县)人。万历进士。初官工部主事,出守济南,官至浙江右布政。作者在济南任太守四年,置社学,建明湖书院,有惠政。本书是作者在济南时所记治政事,但其中“杨化记”类小说体。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