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训俭示康注释

【注释】

(1)寒家:清寒、清贫的家庭。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州县官和 天章阁待制,为人廉洁,家无余财。

(2)承:继承。

(3)性:生性,秉性。

(4)华靡:豪华奢侈。

(5)乳儿:吃奶的婴儿。

(6)金银:指金银饰品。

(7)辄(zhé):副词,总是,往往。

(8)羞赧(nǎn):害羞。赧,因害羞而脸红。

(9)弃去:同义复词,扔掉,抛弃。

(10)忝(tiǎn):谦词,辱,意思是自己名列其中,使同列的人受辱。

(11)科名:科举取士时分等第名次。

(12)闻喜宴:皇帝赐予新科进士的宴会,参加者要簪花(把花插在帽 檐上)。这是特殊的荣耀。

(13)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者的互称。

(14)平生:平时,一向。

(15)取:求。

(16)蔽寒:御寒。

(17)服:动词,穿。

(18)垢弊:脏而破的衣服。

(19)矫俗:违背世情。

(20)干名:追求名誉。干,求。

(21)但:只。

(22)俭素:节俭朴素。

(23)嗤(chī):嗤笑,嘲笑。

(24)固陋:固执不大方。

(25)不以为病:不以此为缺陷。

(26)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 其不逊也宁固。’”意思是奢侈就显得骄纵,节俭就显得固执不大方;与 其骄纵,毋宁简陋寒伧。也,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固,固陋。

(27)以约失之者鲜(xiǎn)矣:见《论语·里仁》,意思是因节俭而犯 过失的很少。鲜,少。

(2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见《论语·里仁》,意思 是有志于探索真理而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 跟他谈论的。恶,坏,不好。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定语后置,即 “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是“士”的定语。

(29)乃:却。

(30)诟(gòu)病:讥议,嘲骂。意思是认为是缺点。诟,詈骂。病,指 责,责备。

(31)近岁:近年。指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

(32)走卒:当差跑腿的。

(33)类:大都。

(34)士服:穿士人的衣服。名词用作动词。士,士人,贵族阶级中最 低一级的人,此处泛指有身份地位的人。

(35)蹑(niè)丝履:穿丝织品做的鞋。蹑,踩,这里是“脚穿”的意思。

(36)天圣中:天圣年间(1023—1032)。天圣,宋仁宗的年号。

(37)先公:司马光称他死去的父亲。

(38)群牧判官:群牧司的判官(群牧司制置使之下的官员)。群牧 司,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属太仆寺。

(39)置酒:备酒。

(40)或:有时。

(41)三行(xíng):斟三次。行,行酒,给客人斟酒。

(42)酤(gū):通“沽”,买酒。

(43)止于:限于。止,仅,只是。

(44)肴(yáo):下酒的菜。

(45)脯(fǔ):干肉。

(46)醢(hǎi):肉酱。

(47)羹:汤。

(48)瓷、漆:瓷器和漆器。

(49)然:这样。

(50)非:动词,非议,认为不对。

(51)会数(旧读shuò):聚会次数多。数,屡次。

(52)内法:宫内酿酒的方法。

(53)珍异:珍贵奇异之品。形容词用作名词。

(54)皿(mǐn):指盛满菜肴的盘、碗一类的器具。

(55)案:矮的长桌。

(56)营聚:营谋聚集,筹划聚会。

(57)发书:发出请柬。书,请客的帖子。

(58)苟:连词,如果。

(59)或:不定代词,有人。

(60)然:这样。

(61)鄙吝:没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鄙,鄙陋。吝,吝啬。

(62)靡:动词,倒下。

(63)盖:大概,也许,可能。

(64)颓弊:败坏。

(65)居位者:居高位有权势的人。

(66)虽:即使,尽管。

(67)助:助长。

(68)之:代指坏风气。

(69)李文靖:李沆(hàng)(947—1004),字太初,宋真宗时为宰相,谥 文靖。

(70)治:修筑。

(71)居第:住宅。

(72)封丘门:是汴京(今河南开封)东北面的一城门。

(73)听事:亦作“厅事”,指处理公事、接待宾客的厅堂。听,听取, 处理。

(74)旋马:让一匹马转身,意为狭小。

(75)隘(ài):狭窄。

(76)当:要。

(77)诚:确实。

(78)太祝、奉礼:太祝和奉礼郎,是太常寺的两种官,主管祭祀,往往 让功臣的子孙担任。

(79)听事已宽:意思是子孙不可能都做宰相,如做太祝、奉礼的小 官,听事虽小也够了。

(80)参政鲁公:鲁宗道,字贯之,宋真宗时为右正言,后为户部员外 郎兼右谕德,又迁左谕德,仁宗时任参知政事,为人耿直,号“鱼头参 政”。

(81)谏官:指鲁宗道所任右正言一职。

(82)得:找到。

(83)所来:所字结构,指所来的地方。

(84)以实对:按实情回答。对,回答,指臣对君,下对上说话。

(85)上:皇上。

(86)清望官:清高而有名望的官,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官和 谏官。

(87)酒肆:酒馆。肆,店铺。

(88)就:动词,到。

(89)觞:酒器,名词用作动词,请……喝酒。

(90)以:因为。

(91)益:更加。

(92)重:动词,敬重,器重。

(93)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时为河阳(今河南孟县)节度判官,仁宗 初年任宰相,谥文节。

(94)奉养:生活待遇,生活水平。

(95)掌书记:节度掌书记,是唐代的官名,这里指节度判官。

(96)所亲:亲近的人。

(97)规:劝告。

(98)信:副词,确实,的确。

(99)清约:清廉节俭。

(100)公孙布被之讥:《汉书·公孙弘传》:“弘位在三公,奉(俸)禄甚 多,然为布被,此诈也。”公孙弘,汉武帝时丞相,封平津侯。

(101)少从众:稍微听从一般人的意见。《论语·子罕》有“吾从众” 之言。

(102)举:全。

(103)锦衣玉食:穿绸缎衣服,吃珍贵食品。

(104)顾:副词,表轻转,只是。

(105)一旦:有一天。

(106)顿:立刻,马上。

(107)致:招致,引来,此处指不好的结果,落到,导致。

(108)失所:无所依靠。所,赖以生存的条件。

(109)居位:处于官位,指做官。

(110)身在身亡:活着死亡。

(111)常:稳定,固定不变。

(112)大贤:有很深的道德修养的人,此指上文所提及的李、鲁、张 三人。

(113)庸人:常人,凡人。

(114)及:达到,比得上。

(115)御孙:鲁国大夫。

(116)恶:罪恶。

(117)大:大罪。形容词用作名词。

(118)夫:发语词。

(119)欲:欲望,贪欲。

(120)君子:指有地位的人。

(121)不役于物:不被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牵制。于,介词,被,受。

(122)直道:正直之道。

(123)小人:没地位的人,百姓,与“君子”相对。

(124)谨身节用:约束自己,节约费用。《孝经·庶人章》:“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125)远罪丰家:远离罪恶,使家庭富裕。远、丰,皆为使动用法, 使……远离、使……丰足。

(126)贪慕:贪求羡慕。

(127)枉道速祸: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枉,曲。速,招致。

(128)多求:多种奢求。

(129)妄用:乱用,随便花费。妄,胡乱,随意。

(130)败、丧:皆为使动用法,使……败、使……丧。

(131)贿:贪赃受贿。

(132)居乡:指平民百姓。

(133)盗:盗窃,偷窃。

(134)正考父(fǔ):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

(135)饘(zhān)粥:偏义复词,偏指稀粥。饘,稠粥。粥,稀粥。

(136)糊口:仅够维持生活。

(137)孟僖子:鲁国大夫仲孙貜(jué)。

(138)知:推知。

(139)达人:显赫的人。

(140)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

(141)相:辅佐。

(142)三君:指鲁文公、宣公、襄公。

(143)衣(yì):穿。

(144)食(sì):喂养。

(145)君子:当时有名望的人。

(146)以为忠:认为他忠于公室。《左传·襄公五年》:“君子是以知季 文子之忠于公室也。”

(147)管仲:齐桓公的国相。

(148)镂簋(lòu guǐ):刻有花纹的簋。簋,盛食物的器具。文中是使 用刻有花纹的簋,作动词用。

(149)朱纮(hóng):红色的帽带。

(150)山节藻棁(zhuó):刻有山岳的斗拱(gǒng),画有水藻的梁上短 柱。节,柱子上端顶着横梁的方木,即斗拱。

(151)鄙其小器:看不起他,批评他器量狭小。鄙,鄙视。《论语·八 佾(yì)》:“子曰:‘管仲之器小哉!’”小器,器量狭小。

(152)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发。

(153)享卫灵公:在家中宴请卫灵公。

(154)史(qiū):卫国大夫。

(155)及祸:遭到灾祸。

(156)戌(xū):公叔戌,公叔文子的儿子。

(157)出亡:逃亡于外。据《左传》载,定公十四年春,卫侯逐公叔戌, 戌逃往鲁国。

(158)何曾:字颖考,晋武帝时官至太傅。

(159)骄溢:骄盈,骄奢之极。溢,满,引申为“过分”。

(160)倾家:使家产荡尽。倾,使动用法,使……倾覆。

(161)石崇:字季伦,因奢靡不俭招祸。

(162)卒:副词,终于。

(163)死:被处死。

(164)东市:洛阳城东行刑的地方。

(165)寇莱公:即寇准,字平仲,宋真宗初年为宰相,后封莱国公。

(166)冠:居第一位。

(167)莫之非:宾语前置,即“莫非之”。

(168)习:习染。

(169)遍数(shǔ):全部列举。遍,统统,全部。

(170)聊:副词,姑且,暂时。

(171)非徒:不只是。

(172)身:本身,自己。

(173)服行:实行。服,从事,履行。

(174)训:教诲。

(175)使知:即“使之知”,使他们了解。

(176)云:句末助词,无实义。

猜你喜欢
  第二十七卦 颐 山雷颐 艮上震下·佚名
  卷三十八 论语二十·黎靖德
  卷十七·湛若水
  卷八·刘逢禄
  理学类编卷七·张九韶
  卷六十九·程公说
  卷二十九·卫湜
  礼记析疑卷三十九·方苞
  卷二十三·范处义
  五行第四十一·管仲
  卷首上·盛世佐
  卷十五·李钟伦
  法华讲演录弁言·太虚
  整理僧伽制度论跋·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友林乙稿原序·史弥宁

    太师文惠魏王先生帅闽域以庠序诸生蒙盼睐宠甚侍立函丈饱聆博约诗埒黄陈词轹晁晏片文单字脍炙士林域时年二十有一于甲午僣赓灯夕所和宝鼎现词以献最沐称赏先生今在天为修文郎乆矣沄沄人间无复声容不自意后四十年堕影湘

  • 长恨歌原文·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

  • 帝纪第二 神武下·李百药

    天平元年正月壬辰,神武西伐费也头虏纥豆陵伊利于河西,灭之,迁其部于河东。二月,永宁寺九层浮图灾。既而人有从东莱至,云及海上人咸见之于海中,俄而雾起乃灭。说者以为天意若曰:永宁见灾,魏不宁矣;飞入东海,渤海应矣。魏帝既有异

  • 列传第一百七·刘昫

    ○王翃 兄翊 郗士美 李鄘 子柱 柱子磎辛秘 马扌?韦弘景王彦威 王翃,太原晋阳人也。兄翊,乾元中累官至京兆少尹。性谦柔,淡于声利。自商州刺史迁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等使。入朝,充北蕃宣慰使,称职。代宗素重之,

  • 进实录表·杨士奇

    奉天靖难推诚宣力辅运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英国公臣张辅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臣闻自古帝王有大德以及于万民则必有信史以传于万世是故尧舜之道载诸典谟文武之政布在方册汉唐而下莫不皆然钦惟宣宗宪天崇道英明

  • 卷之一千一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七十二·佚名

    光绪十五年。己丑。秋七月。乙巳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癸酉皆如之。外记  ○派内阁学士文治、工部尚书潘祖荫为顺天乡试。监临。早事  ○丙午。谕

  • 八一九 军机大臣奏将前命馆臣编录明季奏疏事写入纂辑明代奏议谕旨片·佚名

    八一九 军机大臣奏将前命馆臣编录明季奏疏事写入纂辑明代奏议谕旨片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恭查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奉旨,命馆臣于应毁书籍内,抽选明神宗以后奏疏,名为《明季奏疏》。现在编录。是以臣等拟写纂辑

  • 三三六 山东巡抚杨景素奏借抄原本及拣存未解书籍俱已给还原主折·佚名

    三三六 山东巡抚杨景素奏借抄原本及拣存未解书籍俱已给还原主折乾隆四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山东巡抚臣杨景素跪奏,为覆奏事。案照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准办理四库全书处咨开,奉上谕:外省采访遗书,各设公局办理。交到后,有因重复琐

  • 守拙日录 光绪廿四、廿五年戊戌、己亥·恽毓鼎

    六月十四日阴雨。世变日亟,人心日非,天下事非区区措大所能挽救,日夕忧愤,亦复何益!此后当戢影一室,涵养天和,薄有所知,则专疏上陈,以尽臣职。馀日则我行我素,择家藏书籍之切实有益而又简约易守者,罗列案旁,晨夕玩味,既以自娱,兼以课

  • 萧颖士、李翰传·刘昫

    萧颖士,字茂挺。与李华同年进士及第。正当开元年间,天下太平,人物荟萃,如贾曾、席豫、张土自、韦述等人,都享有盛名,而萧颖士与他们都有交游,因此士大夫多称赞他。李林甫闻知他的名声,想提拔任用他,便予以召见。当时萧颖士正寄

  • 卷二十九·王溥

    契丹,本鲜卑之种也,居辽泽之中,潢水之南。辽泽去榆关一千一百二十里,榆关去幽州七百一十四里。其地东南接海,东际辽河,西北包冷陉,北界松陉。山川东西三千里。地多松柳,泽饶蒲苇,其族本姓大贺氏,后分为八部:一曰旦利皆部,二曰乙室

  • 第七章 4·辜鸿铭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天如也。辜讲但是尽管孔子上面说过那些话,他在闲暇的时候,总能保持平静安详、高高兴兴。

  • 佛说戒香经 原文·佚名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佛说戒香经一卷宋三藏法师法贤奉诏译佛说戒香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尔时尊者阿难来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欲当启问。唯愿

  • 梵网合注卷第七·智旭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注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 (庚)第三十八乖尊卑次第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

  •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四·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金翅鸟品第十六  尔时有龙王。一名噏气。二名大噏气。三名熊罴。四名无量色。而白世尊曰。于此海中无数种龙。若干种行因缘之报来生于是。或有大种或有小种。或有羸劣独见轻侮。有四种金

  • 拙斋文集·林之奇

    宋代诗文别集。20卷。林之奇撰。林之奇自号“拙斋”,因以名集。本集卷1至卷2为记闻,即《宋史》本传所谓《道山记闻》;卷3为诗;卷4至卷20为各体文章:表、奏议、札、书、启、史论、策问、记、序、箴、铭、行状、祭文及

  • 四分律·佚名

    又名《四分律藏》、《昙无德律》。印度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戒律。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60卷。全律由四部分组成,故名。第一部分叙述比丘应遵守的戒律250条;第二部分叙述比丘尼应遵守的戒律348条及受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