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八 论语二十

  ◎乡党篇

  △总论

  乡党记圣人动容周旋,无不中礼。〔泳〕

  如乡党说圣人容色处,是以有事观圣人;如言'燕居申申、夭夭',是以无事时观圣人。学者於此,又知得圣人无时无处而不然。〔焘〕

  乡党一篇,自"天命之谓性"至"道不可须臾离也",皆在里面。许多道理,皆自圣人身上迸出来。惟圣人做得甚分晓,故门人见之熟,是以纪之详也。

  问:"看论语,及乡党之半。"曰:"觉公看得浅,未甚切己。终了乡党篇,更须从头温一过。许多说话,尽在集注中。"〔贺孙〕

  问贺孙:"读乡党已终,觉得意思如何?"曰:"见得段段都是道理合著如此,不如此定不得。才有些子不如此,心下便不安。"曰:"圣贤一句是一个道理,要得教人识著,都是要人收拾已放之心。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非是学问只在求放心,非把求放心为学问工夫,乃是学问皆所以求放心。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大要皆欲使人'思无邪'而已。"〔贺孙〕

  第一节(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不同。)

  看乡党篇,须以心体之。"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如何是"似不能言者"?"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如何是"便便言唯谨"?"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如何是"侃侃"?如何是"訚訚"?义刚录云:"看乡党一篇,须是想像他恂恂是如何,訚訚是如何,不可一滚看。"

  问:"先生解'侃侃、訚訚'四字,不与古注同。古注以侃侃为和乐,訚訚为中正。"曰:"'衎'字乃训和乐,与此'侃'字不同。说文以侃为刚直。后汉书中亦云'侃然正色'。訚訚是'和说而诤',此意思甚好。和说则不失事上之恭,诤则又不失自家义理之正。"〔广〕

  或问乡党如恂恂侃侃之类。曰:"如此类,解说则甚易。须是以心体之,真自见个气象始得。"〔士毅〕

  问:"'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或有大是非利害,似不可不说。所谓'似不能言者',恐但当以卑逊为主,所以说'似不能言'。"曰:"不是全不说。但较之宗庙、朝廷,为不敢多说耳。"问:"'其在宗庙、朝廷',集注云:'宗庙,礼法之所在。'在宗庙则'每事问',固是礼法之所在,不知圣人还已知之而犹问,还以其名物制度之非古而因订之?"曰:"便是这处,某尝道是孔子初仕时如此。若初来问一番了,后番番来,番番问,恐不如此。'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呼曰'鄹人之子',是与孔子父相识者有此语,多应是孔子初年。"〔贺孙〕

  第二节(在朝廷事上、接下不同。)

  亚夫问"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曰:"侃侃,是刚直貌。以其位不甚尊,故吾之言可得而直遂。至於上大夫之前,则虽有所诤,必须有含蓄不尽底意思,不如侃侃之发露得尽也。'闵子侍侧'一章,义亦如此。"〔时举〕

  问:"注云:'侃侃,刚直。''訚訚',是'和悦而诤'。不知诤意思如何?"曰:"说道和悦,终不成一向放倒了。到合辨别处,也须辨别,始得。内不失其事上之礼,而外不至於曲从。如古人用这般字,不是只说字义,须是想像这意思是如此。如'恂恂',皆是有此意思,方下此字。如史记云:'鲁道之衰,洙泗之间龂龂如也。'"龂"、"訚",字同。这正见'和悦而诤'底意思。当道化盛时,斑白者不提挈,不负戴於道路,少壮者代其事。到周衰,少壮者尚欲执其任,而老者自不肯安,争欲自提挈,自负戴,此正是'和悦而诤'。"〔贺孙〕

  "'訚訚',说文云:'和悦而诤。'看得字义是一难底字,缘有争义。汉志'洙泗之间龂龂',义一同两齿相断。"〔泳〕

  汉书,诸尚书争一件事,其中有云:"訚訚侃侃,得礼之容。缄默邪心,非朝廷福。"〔泳〕

  第三节(为君摈相。)

  问"宾不顾矣"。曰:"古者宾退,主人送出门外,设两拜,宾更不顾而去。国君於列国之卿大夫亦如此。"〔焘〕

  问:"'君召使摈',摈如其命数之半。如上公九命,则摈者五人,以次传命。"曰:"古者摈介之仪甚烦。如九命摈五人,介则如命数,是九人。宾主相见,自摈以下列两行,行末相近。如主人说一句,主人之摈传许多摈者讫,又交过末介传中介,直至宾之上介,方闻之宾。"〔贺孙〕

  古者相见之礼,主人有摈,宾有介。宾传命於上介,上介传之次介,次介传之末介,末介传之末摈,末摈传之次摈,次摈传之上摈,上摈传之主人,然后宾主方相见。又曰:"看来古人大故淳朴。人君出命不甚会说话,所以著人代他说话。"〔焘〕

  植举注云:"'揖左人,则左其手;揖右人,则右其手。'揖左人,传命出也;揖右人,传命入也。"曰:"然。"〔植〕

  集注引晁氏说,谓孔子无使摈执圭之事。正淳曰:"定公十年夹谷之会,孔子相,恐即摈相之相。"曰:"相自是相,摈自是摈。相是相其礼仪。摈是传道言语,故摈用命数之半,以次传说。"〔必大〕今集注无。

  第四节(在朝之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注云"枨闑之间,由闑右,不践阈",只是自外入。右边门中,乃君出入之所。闑,如一木拄门,如今人多用石墩当两门中。臣傍闑右边出入。此"右"字,自内出而言。〔贺孙〕

  枨,如今羁头相似。闑,当中碍门者,今城门有之。古人常揜左扉。人君多出在门外见人,所以当枨闑之间为君位。〔泳〕

  问:"'立不中门。'或问谓'门之左右扉各有中',其制可考否?"曰:"门之中有闑,扉之两旁有枨。枨、闑之间,即中。古人常阖左扉,所谓中门者,谓右扉之中也。"〔必大〕

  萧问:"'过位,色勃如也。''位,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曰:"古今之制不同,今之朝仪,用秦制也。古者朝会,君臣皆立,故史记谓'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君立於门屏之间。屏者,乃门间萧墙也。今殿门亦设之。三公九卿以下,设位於廷中,故谓之'三槐、九棘'者,廷中有树处,公卿位当其下也。"〔雉〕

  "过位。"注云:"君之虚位,谓门屏之间。"曰:"如今人厅门之内,屏门之外,似周礼所谓'外朝'也。"〔植〕

  问"复其位,踧踖如也"。曰:"此是到末梢又结算则个。若众人到末梢,便撒了。圣人则始乎敬,终乎敬,故到末梢,又整顿则个。"〔焘〕

  第五节(为君聘。)

  "上如揖,下如授",旧说亦好。但此方说升堂时,其容如此。既升堂纳圭於君前,即不复执之以下,故说做下堂不得,所以只用平衡之说言之。上下,谓执圭之高低也。〔必大〕

  "执圭,上如揖,下如授。"前辈多作上阶之"上",下阶之"下"。其实既下则已不用笏,往往授介者。只是高不过於揖,故如揖;下不低於授,故如授。〔贺孙〕

  "享礼有容色。"曰:"聘但以圭。至享,则更用圭璧、庭实。"〔植〕

  问聘享之礼。曰:"正行聘礼毕,而后行享礼。聘,是以命圭通信。少间,仍旧退还命圭。享,是献其圭璧琮璜,非命圭也。币皮舆马之类,皆拜跪以献,退而又以物献其夫人,凡三四次方毕。所献之物皆受,但少间别有物回之。"又问庭实。曰:"皮币舆马,皆陈之於庭实。私觌,是所遣之大夫,既以君命行聘享之礼毕,却行私礼参见他国之君也。"〔焘〕

  "'飨礼有容色',仪礼谓'发气满容',何故如此?"曰:"聘是初见时,故其意极於恭肃。既聘而享,则用圭璧以通信,有庭实以将其意,比聘时渐纾也。"聘礼篇。〔广〕

  "私觌愉愉。"曰:"聘者享礼,乃其君之信。私觌,则聘使亦有私礼物,与所聘之国君及其大臣。"〔植〕

  第六节(衣服之制。)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今反以红紫为朝服。〔贺孙〕

  绀是而今深底鸦青色。〔义刚〕

  "绀深青扬赤色。"扬,浮也。〔植〕

  问:"'緅以饰练服',緅是绛色。练服是小祥后丧服,如何用绛色以为饰?"曰:"便是不可晓。此个制度差异。绛是浅红色;绀是青赤色,如今之闪青也。"〔广〕

  问:"红紫'且近於妇人女子之服'。不知古之妇人女子亦多以红紫为服否?"曰:"此亦不可知,但据先儒如此说耳。"〔广〕

  蒨纁绛朱,此红之染数,一入为蒨,再入为纁,三入为绛,四入为朱。〔子蒙〕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与"蒙彼绉絺",有两说。〔泳〕

  "裘,乃纯用兽皮,而加里衣,如今之貂裘。"或问狐白裘。曰:"是集众狐为之。"〔植〕

  第七节(谨斋事。)

  "明衣"即是个布衫。"长一身有半",欲蔽足尔。又曰:"即浴衣也。见玉藻注。"〔植〕

  问:"'"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而今之致斋者有酒,何也?"曰:"饮酒非也。但礼中亦有'饮不至醉'之说。"〔广〕

  问"斋必变食"。曰:"荤,是不食五辛。"〔〈螢,中"虫改田"〉〕

  第八节(饮食之制。)

  一言一语,一动一作,一坐一立,一饮一食,都有是非。是底便是天理,非底便是人欲。如孔子"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多食",无非天理。如口腹之人,不时也食,不正也食,失饪也食,便都是人欲,便都是逆天理。如只吃得许多物事,如不当吃,才去贪吃不住,都是逆天理。看道理只管进,只管细,便好。只管见上面,只管有一重,方好。如一物相似,剥一重,又剥一重;又有一重,又剥一重;剥到四五重,剥得许多皮壳都尽,方见真实底。今人不是不理会道理,只是不肯子细,只守著自底便了,是是非非,一向都没分别。如诐淫邪遁之辞,也不消得辨;便说道是他自陷,自蔽,自如此,且恁地和同过,也不妨。〔贺孙〕

  问:"'割不正不食',与'席不正不坐',此是圣人之心纯正,故日用间才有不正处,便与心不相合,心亦不安。"曰:"圣人之心,无毫釐之差。谓如事当恁地做时,便硬要恁地做。且如'不得其酱不食',这一物合用酱而不得其酱,圣人宁可不吃,盖皆欲得其当然之则故也。"又问:"注云:'精,凿也。'"曰:'是插教那米白著。'〔焘〕

  "不得其酱不食。""其"字正紧要。"其酱",如"鱼脍芥酱"之类。〔闳祖〕

  "不得其酱",如今所谓酱。如礼记内则中有数般酱,随所用而不同。〔植〕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非特肉也,凡蔬果之类,皆不可胜食气。〔泳〕

  第十节(居乡。)

  问:"'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集注云:'庶其依己而安。'或云,存室神,盖五祀之属。子孙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故祖考之精神依於己。若门、行、户、灶之属,吾身朝夕之所出处,则鬼神亦必依己而存。"曰:"然。一家之主,则一家之鬼神属焉;诸侯守一国,则一国鬼神属焉;天子有天下,则天下鬼神属焉。看来为天子者,这一个神明是多少大,如何有些子差忒得!若纵欲无度,天上许多星辰,地下许多山川,如何不变怪!"蔡云:"子陵足加帝腹,便见客星侵帝座。"曰:"'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纣未做不好时,便与天相配,是甚细事!"〔贺孙〕

  第十一节(与人交之诚意。)

  苏实问"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曰:"古人重此礼,遣使者问人於他邦,则主人拜而送之,从背脊后拜。"潘子善因言:"浙中若纳妇嫁娶盛礼时,遣人入传语婚姻之家,亦拜送之。至反命,则不拜也。"〔植〕

  问:"'康子馈药,拜而受之。'看此一事,见圣人应接之间,义理发见,极其周密。"曰:"这般所在,却是龟山看得子细,云:'大夫有赐,拜而受之,礼也;未达不敢尝,所以慎疾;必告之,直也。直而有礼,故其直不绞。'龟山为人粘泥,故说之较密。"〔贺孙〕

  第十二节(事君之礼。)

  "君祭先饭"。寻常则主人延客祭,如世俗出生之类。今侍食於君,君祭则臣先自吃饭,若为君尝食然,不敢当客礼也。膳人取那饮食来,请君祭。〔泳〕

  问:"'疾,君视之',方东首。常时首当在那边?礼记自云寝常当东首矣。平时亦欲受生气,恐不独於疾时为然。"曰:"常时多东首,亦有随意卧时节。如记云:'请席何向,请衽何趾。'这见得有随意向时节。然多是东首,故玉藻云'居常当户,寝常东首'也。常寝於北牖下,君问疾,则移南牖下。"〔贺孙〕

  问病者居北牖之义。曰:"是就北牖下安床睡。因君来,故迁之南牖下,使以南面视己耳。"〔义刚〕

  第十三节(交朋友之义。)

  问:"'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朋友之馈,非祭肉不拜。'朋友之义,固当如此。后世同志者少,而汎然交处者多,只得随其浅深厚薄,度吾力量为之,宁可过厚,不可过薄。"曰:"朋友交游固有浅深。若泛然之交,一一要周旋,也不可。於自家情分稍厚,自著如此。须是情文相称,若汎汎施之,却是曲意徇物。古人於这般所在自分明。如'交友称其信也,执友称其仁也',自有许多样。又如,於'师,吾哭诸寝;朋友,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哭於野',恩义自有许多节。"〔贺孙〕

  第十四节(容貌之变。)

  问:"记云:'若有疾风、迅雷、甚雨,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看来不如此,定是不安。但有终日之雷,终夜之雨,如何得常如此?"曰:"固当常如此,但亦主於疾风、迅雷、甚雨。若平平底雷风雨,也不消如此。"问:"当应接之际,无相妨否?"曰:"有事也只得应。"〔贺孙〕

  第十五节(升车之容。)

  立之说"车中不内顾"一章。曰:"'立视五隽,式视马尾。'盖隽是车轮一转之地,车轮高六尺,围三径一,则阔丈八,五转则正为九丈矣。立视虽远,亦不过此。"〔时举〕

  《朱子语类》 宋·朱熹

猜你喜欢
  里仁篇·孔子
  知实篇第七十九·王充
  卷七·孙瑴
  卷八·胡士行
  卷二十六·程川
  卷二十一·张廷玉
  公羊折诸卷首·张尚瑗
  序·董鼎
  论语巻七·朱熹
  禅宗史的真历史与假历史·胡适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宗喀巴
  广度品第十九·佚名
  佛说义足经卷下·佚名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十·佚名
  宗镜录卷第十五·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五十一·彭定求

        卷351_1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赠二君子】柳宗元   弱岁游玄圃,先容幸弃瑕。名劳长者记,文许后生夸。   鷃翼尝披隼,蓬心类倚麻。继酬天禄署,俱尉甸侯家。   宪府初收迹,丹墀共拜嘉。

  • 萧东父·唐圭璋

      齐天乐   扇鸾收影惊秋晚,梧桐又供疏雨。翠箔凉多,绣囊香减,陡觉簟冰如许。温存谁与。更禁得荒苔,露蛩相诉。恨结愁萦,风刀难剪几千缕。   闲思前事易远,怅旧欢无据,月堕湘浦。软玉分裯,腻云侵枕,犹忆喷兰低语。如今最

  • 第三十一回 曹公子剑斩狂寇 伏秀才改书赖婚·萧晶玉

    方才说话的是黑面贼人,人叫:“众兄弟将这厮围住,千万莫放,等我去干那件要紧的大事!”说罢强人催战马,如飞似箭赶高公。安宁听见这句话,心下着忙吃一惊。欲透重围去保主,怎奈人多不透风。鞭叉斧钺如雨点,棍棒刀枪

  • 安晚堂集卷九·郑清之

    宋 郑清之 撰林治中郑广文以诗来遣鲁酒报聘拙语辅行长公本喜饮半入野人腹南洲春梦婆亦复开醉目尚想晋流丽龞饮更升木兴来索老兵谁谓酌可独我亦爱客至陶巾时一漉虽有彭泽田种秫苦不足颇因病断遣瓢弃尚余緑岂无大雅朋

  •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张廷玉

        何文辉马云 缪大亨 蔡迁 王铭 宁正 金兴旺 花茂 丁玉 郭云   何文辉,字德明,滁人。太祖下滁州,得文辉,年十四,抚为己子,赐姓朱氏。太祖初起,多蓄义子。及长,命偕诸将分守诸路。周舍守镇江,道舍守宁国,马儿守婺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三·佚名

    嘉靖四十年二月辛卯朔日食是日微阴钦天监官言日食不见即同不食 上悦以为 天眷已而礼部尚书吴山以救护礼毕报忤旨山引罪 上曰尔等守礼不必引罪该科官如何不参令以状对礼科都给事中李东华等惶恐言 圣德当阳祥云护日当食

  • 卷二·张廷玉

    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二【辛平王五酉十一年】三年【齊僖十一年晉鄂四年衛桓十五年蔡宣三十年鄭莊二十四年曹桓三十七年陳桓二十五年?武三十一年宋穆九年秦文四十六年楚武二十一年】春王二月集說【孫氏復曰

  • 少仪·姚际恒

    少,幼少之少,如内则所谓「十年学幼仪」是也。郑氏「为小威仪」,非,威仪已属小,不当又称小矣。朱仲晦谓「即小学之支流余裔」,尤非,小学乃古人学字之名,非此之谓也。按:此篇多与曲礼内则同,作少仪者当在曲礼后,内则前,以篇中之文而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下·智旭

    前来第三圣智事分别自性门。二正说八段中。二明净除顿渐竟。三辨声闻通相。二初标。二释。今初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二并云。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魏云。谓于内身证得圣相故。唐云。所

  • 由第二次庙产兴学运动说到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太虚

    ──二十年四月作──邰爽秋的第二次庙产兴学运动,作了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的缘起。然以政府诸公之稳慎,及佛教同人之抵抗,未及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的开会,庙产兴学运动已烟消云灭了;所以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

  •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四·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尔时日照商主涉渡大海获利成办。不日还复王舍大城。当入城时商主忽见不吉祥相。即时商主心生惊怖身极颤掉两目眴动。其相所谓群飞聚前厉声鸣噪。商

  • 摄大乘论卷中·无著

        无著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应知胜相第二之二  若唯识似尘显现依止。说名依他性。云何成依他。何因缘说名依他。从自熏习种子生故。系属因缘不得自在。若生无有功能过一刹那得自住故。说名依他。若分

  • 增补武林旧事·朱廷焕

    地理杂志。明朱廷焕辑。八卷。廷焕字中白,山东单县人。崇祯进士,官工部主事、大名知府。朱氏于崇祯间司理杭州,遂采《西湖志》、《鹤林玉露》、《容斋随笔》、《辍耕录》及《癸辛杂识》诸书增补《旧事》,七万余字。所

  • 采古来能书人名·羊欣

    书家名录。南朝宋羊欣撰。一卷。名录列有自秦至晋的能书者李斯、赵高、程邈、曹喜、蔡邕、陈遵、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弘、左子邑、杜度、崔瑗、崔寔、张芝、张昶、姜诩、梁宣、田彦和、韦诞、韦少季、罗

  • 菊英的出嫁·鲁彦

    短篇小说。王鲁彦 著。初收于1926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版《柚子》。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写乡间的冥婚习俗。主人公菊英七八岁时病死。十年后,她的母亲却又郑重其事地将她嫁给一个早已死去的男孩子。作品着重描写菊

  • 大学证文·毛奇龄

    四卷,清毛奇龄著。此书备述诸家《大学》改本的同异。首先列注疏本,次列汉熹平石经本(有名无文,因石经本不存,且经考验旧文,知石经本即今注疏本,故只列其名),次列魏正始石经本,次为明道(程颢)改本,次为伊川(程颐)改本,

  •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三部不动使者之仪轨。佛为执金刚,说念诵悉底哩真言成就事业法。

  • 梵天火罗九曜·一行

    梵名Brahma -horanavagraha 。全一卷。唐代僧一行(683~727)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图像部分收于第九十二册。本经为密教有关星宿仪轨之经典。内容解说拜祭九曜星宿之诸种作法,如祭祀之方位、供物、所持之真言等,并举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