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 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辨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辨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詶答,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辨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烦恼为贪嗔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为忿 恨覆恼嫉懂

诳谄与害娇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沈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如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辗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於彼 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後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於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若时於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现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猜你喜欢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九·佚名
  楞 伽 大 意·太虚
  卷第四·本谧
  俱舍论疏 第十一卷·法宝
  目次·其白德富
  卷第二十二·智旭
  宜先学本有之佛法·印光
  降众生品第三十二·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七卷·宝亮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佚名
  佛说七女经·佚名
  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圆晖
  法句譬喻经安宁品第二十三·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十一·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五十一兵部主事陈焯编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水人自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皆諡忠即欣然慕之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一挥万言文不起草理宗亲拔为第一丁父忧服阕为宁海

  • 卷二十九·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二十九兵部主事陈焯编张舜民【字芸叟邠州人登进士为襄崇令王安石倡新法舜民上书言便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富国所以蹙国时人壮之朝廷讨西夏环庆帅高遵裕辟舜民掌机密王师无功作诗寓讽坐谪赴鄜

  • 志第三 天象一之三·魏收

    太祖皇始元年夏六月,有星彗于髦头。彗所以去秽布新也。皇天以黜无道,建有德,故或凭之以昌,或由之以亡。自五胡蹂躏生人,力正诸夏,百有余年,莫能建经始之谋而底定其命。是秋,太祖启冀方之地,实始芟夷涤除之,有德教之音,人伦之象焉

  • ●卷二十·邵博

      仁皇帝问王懿敏素曰:“大僚中孰可命以相事者?”懿敏曰:“下臣其敢言。”帝曰:“姑言之。”懿敏曰:“唯宦官宫妾不知姓名者,可充其选。”帝怃然,有间,曰:“唯富弼耳。”懿敏下拜曰:“陛下得人矣。”既告大庭相富公,士大夫皆举

  • 第十七章新政之阻挠及破坏(下)·梁启超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崩,哲宗立,宣仁太后临朝。五月,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遂尽废新法,且窜逐神宗朝旧臣,今记其略如下:元丰八年七月,罢保甲法。十一月,罢方田法。十二月,罢市易法。同月,罢保马法。元兴元年闰二月,蔡确出知陈州,章X出知汝

  • 卷之三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志卷第三十 高丽史七十六·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百官一。○高丽太祖开国之初 用新罗泰封之制设官分职以谐庶务然其官号或杂方言盖草创未暇革也。 二年立三省六尙书九寺六卫略仿唐制。 成宗

  • 袁继咸传·张廷玉

    袁继咸,字季通,宜春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任行人。崇祯三年(1630)冬天,升任御史,参加会试监考,因听任与试的举人挟带,被贬为南京行人司副,后来升为主客员外郎。七年春天,升任山西提学佥事。尚未赴任,总理户、工二部的官员

  • 卷五十六·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五十六    明 湛若水 撰 正万民下 汉高帝元年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乆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尔杀人者死伤人

  • 卷八十二·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八十二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八十二>三詔禮曰納牲詔於庭血毛詔於室羮定詔於堂又曰詔祝於室迎尸於堂用牲於庭升首於室又曰血毛告幽全之物也蓋尸入則祼既祼

  • 孟子集编卷十二·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任平声○任国名屋庐子名连孟子弟子也】色与礼孰重【任人复问也】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

  • 四 中国人的节日·林语堂

    朱频不久就明白普通的中国人从不缺少节日。这些节日通常庆祝不断变化的季节或者拜祭祖先,在古老的中国,这些节日代替了西方世界中的周六休息日。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没有星期的概念,正是这些节日成为中国人摆脱工作,放松

  • 佛说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卷第三·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万人。天龙八部悉来在会。咸然一心叉手听法。于是异道有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久闻瞿昙

  • 下一·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下一大宋余杭沙门释元照撰下卷题号并同前释注撰注宜作著列篇生起。如释题及序中备释。释二衣篇衣资虽众制听收尽以教名物故云二衣。言总别者即下二门物相繁细恐难辨析。故先总条贯然后别解。即以科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二◎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念前世智。答曰。念前世阴故名念前世智界者是色界。问曰。何故无色界中。

  • 卷第四十·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七中宗(显高宗第七子)神龙元年。诏韶州慧能禅师入京不就○诏天下试经度人。山阴灵隐僧童大义。年十二诵法华经。试中第一。义学止观于左溪。临终坐亡。天

  • 浮石禪師語錄卷五·通贤

    嗣法門人行浚等編蘇州府嘗熟福城禪寺語錄山門。云:「豁開戶牖,內外通徹;凡聖交參,龍蛇互入。」遂喝云:「須知香海寬洪,那比污池淺迮?」便入。佛殿。云:「佛者,覺也。佛在者裏,覺在甚麼處?」呈臥具,云:「無相國中留不住,月華影裏覓還

  • 昌吉县乡土志·佚名

    佚名修纂。清末推行新政,设立编书局,饬令各地采辑乡土志以充小学教材,遂修是志。内容简略,仅2000余字。列10目,叙该县历史、民族、地理、物产等。记事至光绪末年。1986年日本辑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