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尔时除盖障菩萨摩诃萨等菩萨众。来诣於此象头之山去山不远。彼诸大士。俱时化现殊妙宝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又於空中雨众天华。及天果雲。天宝鬘雲。天涂香雲。天衣服雲。天末香雲。及天上服宝盖幢幡诸供具雲。广大化现随所现已,而诸有情皆得瞻睹。悉能获得最上快乐。彼象头山所有树林。即时自然离其地方。别现种种微妙宝树。劫树华树果树。栴檀香树。沈水香树。彼等皆是神力所化。又於空中。自然出妙天鼓音声。於鼓音中说伽陀曰:

龙弥尼园最胜生,不以烦恼种等比。稽首无等如虚空,故我来此最胜山。坐胜道树成菩提,警觉摧伏魔力军。稽首持胜无垢光,故我来此最胜山。

如幻如焰如水月,此等理法悉觉了。稽首最上大福树,故我来此最胜山。觉了世法如戏剧,巧现众法如帝弓。稽首无动胜福藏,故我来此最胜山。

久远历於多百劫,为欲圆满悲心故。稽首无垢月面尊,故我来此最胜山。多百俱胝菩萨众,诸天供养亦复然。稽首已离痴暗瞑,故我来此最胜山。

已得最上圣法藏,悲所成身弃世财。稽首无等作大利,故我来此最胜山。住寂静心常慈意,如莲在水离诸染。稽首胜上持功德,故我来此最胜山。

妙相开华清净身,随形众好世资养。稽首宝树无边枝,来此供养愿摄受。

其鼓音中说是伽陀已,尊者大目乾连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何故今时现是瑞相。昔所未闻。昔所未见。佛告尊者大目乾连言:东方去此佛刹过克伽沙数等世界。有世界名大莲华。彼佛世尊号莲华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现住说法教化利益。彼佛刹中有菩萨摩诃萨名除盖障。与彼无数俱胝那庾多百千菩萨大士。同来诣此娑婆世界。彼众将至故先现瑞。说是语已,除盖障菩萨摩诃萨。与无数俱胝那庾多百千菩萨之所围绕。各以广大神通威力。来诣佛所。到已头面各礼佛足。时除盖障菩萨摩诃萨说伽陀曰:

具大名称大胜慧,得大无畏大牟尼。已度生死险难中,稽首出过烦恼岸。汝为普遍炽焰光,汝为普遍大灯炬。汝得一切解脱门,稽首归命无等等。

坚固不动如山王,深广无底如大海。一切邪外不能破,稽首称赞大法王。本来寂静法无生,自性如是常寂灭。我法圣尊善开明,稽首转大法轮者,

或有宣说诸正道,或说趣入真实理。或说涅槃正妙门,或说授记成觉果。有情心意汝悉知,是中无少不知者,有情观汝法行圆,是故随奉汝教敕。

所有贪瞋痴三毒,及馀种种垢染等。坐道树成正觉尊,以大智火悉焚爇。汝自得度度有情,汝自解脱利世间。汝於世间善所求,永破生死诸险难。

无智久沈於睡眠,有情流转生死轮。善为开觉汝圣尊,稽首等视如亲爱。汝观此诸大士众,一切安住菩提道。皆欲听闻妙法门,唯愿世尊随为说。

尔时除盖障菩萨摩诃萨说是伽陀赞叹佛已,时佛敕令处莲华台一面而坐。馀诸菩萨大众。佛亦敕令随其所应处莲华台一面而坐。

尔时除盖障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於莲华台上。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问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若佛世尊垂见听者,我当发问愿为宣说。

佛告除盖障菩萨摩诃萨言:大士。恣汝所问斯为常事。诸佛如来亦悉听许随其所疑。如来为汝一一宣说。

尔时除盖障菩萨摩诃萨。承佛圣旨即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云何修行即得布施具足。复云何得持戒具足。云何得忍辱具足。云何得精进具足。云何得禅定具足。云何得慧具足。云何得方便具足。云何得愿具足。云何得力具足。云何得智具足。云何得菩萨如地。云何得如水。云何得如火。云何得如风。云何得如虚空。云何得如月。云何得如日。云何得如师子。云何调伏。云何了知。云何得如莲华。云何得广大心。云何得清净心。云何得无疑惑心。云何得如海智。云何得微妙智。云何得智辩才。云何得解脱辩才。云何得清净辩才。云何得一切有情欢喜辩才。云何得信顺语。云何得正法语。云何得随法行。云何善入法界。云何住空境界。云何得无相行。云何得诸愿离著。云何得慈身。云何得悲身。云何得喜行。云何得舍行。云何得神通游戏。云何得离八难。云何得不忘失菩提心。云何得宿命智。云何得不舍善知识。云何得常离恶知识。云何获得如来法性之身。云何获得金刚真实之身。云何得大导师。云何得善知诸道。云何善说无颠倒道。云何得常安住妙等引心。云何著粪扫衣。云何持三衣。云何常坐不卧。云何常乞食。云何一坐食。云何食後不饮浆。云何受阿兰若法。云何树下坐。云何空地坐。云何死尸间住。云何节量食。云何随敷座。云何得相应行。云何持经。云何持律。云何持论。云何於轨范所行及威仪道而得具足。云何得离慳嫉二法。云何於一切有情起平等心。云何於佛如来善作供养承事。云何能摧伏诸慢。云何能广多净信。云何善知世俗。云何善了胜义。云何善知诸缘生法。云何知自。云何知他。云何能於清净佛土中生。云何能离胎藏垢染中生云何能得舍家出家。云何能得净命自资。云何能得心无懈倦。云何得受诸佛教敕。云何获得熙怡面相。云何得离颦蹙之相。云何得多闻。云何得正法摄受。云何得法王子。云何能得胜出梵王帝释护世天等。云何能知有情心意。云何能知成熟有情诸有法式。云何能成智者,云何能得常处妙乐。云何善知四摄之法。云何获得妙相具足。云何得为他所依止。云何得如大妙药树。云何乃能勤修福行。云何善了诸变化事。云何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世尊,赞除盖障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问斯为极善。悲愍世间能令天人大众获善利乐。能问如来如是等义。汝今谛听极善作意。当为汝说。於是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受教而听。佛言:善男子,菩萨若行十种施法。即得布施具足。何等为十。一者法施。二者无畏施。三者财施。四者不求饶益果施。五者悲愍施。六者不轻慢施。七者恭敬施。八者供养承事施。九者无所著施。十者清净施。善男子,云何法施。谓若菩萨。不以财利心。自所受法即於他人随应教授。不以希欲利养恭敬因故。不望他人所知识故。不求名称故。不以馀事因故。但自思惟。何等有情受诸苦恼。我为蠲除即以是法。亦复不怀希求之心。无二平等为他宣说。若复为王及与王臣之所宣说。或为旃陀罗及旃陀罗子说法亦然。何况馀诸人众。而菩萨行是法施时不起高心。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法施。云何是无畏施。谓若菩萨自所嫌弃刀杖等器。亦复教示他人令弃。於彼一切有情。起如父想如母想如子想。如眷属想及馀亲爱知友之想。何以故?菩萨作是思惟。如佛所说,彼彼生中一切转易。於诸有情聚中。未曾有不是父母及子并馀亲爱知友。乃至於彼微细情命之中。皆为发起利益。设自身肉尚亦与之。何况馀诸大有情类。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无畏施。云何是财施。谓若菩萨。或见有情造极不善业。即时以财摄彼有情由财摄已,是故令其於不善业而悉除断。於诸善业使彼安住。菩萨作是思惟。如佛所说,布施是菩萨菩提。菩萨所行布施。除断三种不善之法。一嫉二慳三贪。是故我於如来所受布施之法。彼所布施而无高心。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财施云何是不求饶益果施。谓若菩萨所行布施。不以希欲为因。不以财利为因。不以眷属为因。不以世间近事为因。菩萨修持布施法尔如是,彼因彼缘所行布施。远离一切饶益果报。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不求饶益果施。云何是悲愍施。谓若菩萨见诸有情受诸苦恼。或饥渴者,或裸露者,或秽污残缺之者,无主无救无归无依之者,无福者等。菩萨见已生悲愍心。我为此等有情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念此无主无救无依归等诸有情类流转生死。而我今当以何方便为此有情为主为救与作依归。作是念时。菩萨由此悲心所逼。即以方便随为摄受。菩萨摄受彼等有情。俱时所起善根而无高心。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悲愍施。云何是不轻慢施。谓若菩萨行布施时。不以轻重分别故施。不以慢心故施。不以毁谤故施。亦不令他劳力故施。不恃豪富骄恣故施。不希名称故施。不恃多闻倨慢故施。菩萨若行施时。心必恭敬尊重。专注供养亲奉施之。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不轻慢施。云何是恭敬施。谓若菩萨於轨范师亲教师及馀所应尊重之者修梵行者,身极恭顺心极尊重。由恭顺尊重故发言慰安。合掌顶礼稽首承迎於其有情。即以彼彼善相应事而普及之。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恭敬施。云何是供养承事施。谓若菩萨或作佛事或法僧事。若於如来塔像之所。或扫去尘秽。或严饰清净。或以妙香华及涂香等而为供养。又或修治如来故坏塔庙。是为佛事。何名作法事。所谓随闻何等法门。即当受持书写读诵思惟修习。及为他解说。或以无颠倒相应修学。是为法事。何名作僧事。谓以衣服饮食坐卧之具病缘医药奉施众僧。乃至但以少分清冷之水而为供施。是为僧事。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供养承事施。云何是无所著施。谓若菩萨行布施时起如是心。我今所行布施。不求天报或天之馀。不求王报或王之馀。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无所著施。云何是清净施。谓若菩萨随其所说布施之法。即起伺察。如其彼彼起伺察时。於布施法伺察得无过失。无垢染无障难邪。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清净施。菩萨若能修此十法者,即得布施具足。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戒法者,当得持戒具足。何等为十。一者别解脱戒行。二者菩萨摄律仪戒行。三者离诸烦恼烧然戒行。四者离不深固作意戒行。五者怖业戒行。六者怖罪戒行。七者怖非所取戒行。八者坚固志意戒行。九者无依著戒行。十者三轮清净戒行。善男子,云何是别解脱戒行。谓若菩萨。於诸如来所有经中。或戒律中及馀学句所宣示处。如善作意尊重大师所说,於一一法中如理修学。不爱著氏族不爱著所见。不爱著众会。无我人过失。於彼学句中而生尊重。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别解脱戒行。云何是摄律仪戒行。谓若菩萨作是伺察。我於别解脱戒中。不能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谓若如来於一一经中。宣示菩萨所行及菩萨学句。我当於彼如理修学。何等是菩萨所行。所谓菩萨。无非处非方非时。所行无非时。所说无不知时。无不知方。无不知量。何以故?或有有情。於如来所生不信心。为令彼等生信解故。及彼有情随为摄护故。菩萨自能圆满菩提胜行。善具威仪。柔软容缓。不杂阓闹。趣寂止门极清净门。此是菩萨所行。何等是菩萨学句。谓若如来於一一经中宣示菩萨所学之法。菩萨於中而生信顺不生障难。此是菩萨学句。善男子,如是名为菩萨摄律仪戒行。

猜你喜欢
  卷第三十一·佚名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一(并序)·从义
  释氏要览卷中·道诚
  致日本佛教徒电·太虚
  修禅要诀·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二十(入藏录下)·智升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佚名
  坐禅三昧法门经卷下·佚名
  悼玉慧观居士并勉正信会员·太虚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九·欧阳竟无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五·道忞
  卷之二·别庵性统
  俱舍论疏 第十卷·法宝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梁启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七十三·彭定求

        卷773_1 【长门失宠】萧意   自从别銮殿,长门几度春。不知金屋里,更贮若为人。   卷773_2 【下山逢故夫】徐之才   踟蹰下山妇,共申别离久。为问织缣人,何必长相守。   卷773_3 【虏患】张陵   今

  • 西岩集·翁卷

    游仙篇 旭日升太虚,流光到萌芽。旁有五云气,焕烂含精华。所愿服食之,跻身眇长霞。带我清泠佩,飞我歘忽车。三山不足期,千龄讵云賖。悟彼劳生人,无异芳春花。 步虚辞 玄根布灵叶,妙化无常人。结兹清阳气,挺我空洞神。

  • 卷三·乐雷发

    钦定四库全书雪矶丛稿卷三     宋 乐雷发 撰律诗谒李梅亭力拔鲸牙气贯虹玉堂归只守文穷世无真魏扶吾道人以乾淳望此翁大地精灵藏笔下国家命脉寄山中緼袍羸驷崇仁路正拟登门听击蒙代送徐侍郎赴召大厦谁堪任栋

  • 提要·邓雅

    玉笥集 明 邓雅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五玉笥集别集类四元提要(臣)等谨案玉笥集九卷明邓雅撰原本集首但题邓伯言而不着其名今案集中洪武壬戌辞聘诗有雅以非才例蒙郡举云云则知其名为雅而伯言乃其字也又诗作於郡中徵聘之时而末

  •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陈寿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长八尺三寸,美须髯。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此

  • 列传第六十九 儒林上·李延寿

    梁越 卢丑 张伟 梁祚 平恆 陈奇 刘献之 张吾贵 刘兰 孙惠蔚 族曾孙灵晖 马子结 石曜 灵晖子万寿 徐遵明 董徵 李业兴 子崇祖 李铉 冯伟 张买奴 刘轨思 鲍季详 邢峙 刘昼 马敬德 子元熙 张景仁 权会 张思伯 张雕武 郭

  • 志第三 礼乐三·欧阳修

    自周衰,礼乐坏于战国而废绝于秦。汉兴,《六经》在者,皆错乱、散亡、杂伪,而诸儒方共补缉 ,以意解诂,未得其真,而谶纬之书出以乱经矣。自郑玄之徒,号称大儒,皆主其说,学者由此牵惑没溺,而时君不能断决,以为有其举之,莫可废也。由是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杨士奇

    宣德三年三月癸巳行在礼部尚书胡濙言天下岳镇海渎社稷山川风云雷雨城隍旗毒等神及历代帝王陵寝先圣先贤忠臣烈士有功德及民载在祀典者每岁春秋致祭所以崇德报功为民祈福今各处庙宇坛壝颓毁不修祭器损坏不备有亏事神之

  • ·拟剿夷疏·丁曰健

    为广东■〈口英〉逆鸱张,台民惶惧;谨遵二十二年皇上指示方略,悉心办理;恭摺奏闻事。窃照■〈口英〉咭唎国前在粤海关通商纳税,业已有年。嗣因中国查禁洋烟,该夷不肯甘服,率其丑类肆行骚扰;胆敢二十一年七月攻破

  • §第四章 论中国自取瓜分之由·梁启超

    《孟子》曰:“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亡印度者,印度之酋长也,非英人也。亡波兰者,波兰之贵族也,非俄、普、奥也。譬之人身,使元气内充,肤革外盈,风寒妖邪,孰得而侵之!其有遇魍魅感疾疠者,必其内先有以自召之者也,金堤千

  • 卷之九十六  馬端肅公三記上 西征石城記(明)馬文升 撰·邓士龙

    (馬端肅公三記,三卷,明馬文升撰。馬文升,字負圖,鈞州(今河南禹縣)人。景泰二年進士,累官至吏部尚書。明史卷一八二有傳。) 殘元部落有把丹者,仕於陝西平涼為萬戶。我太祖既平江南,克燕都,下三晉,兵至陝西,而把丹等率眾歸附,授平涼

  • 例言·周诒春

    (一)游美回国同学录之刊,其用意有二。一则图游美回国学生间情谊之联络,一则缘国中百度改革,需材孔亟,而患于见闻未周。新学俊彦,无从罗致,至每年回国之游学生,怀才欲试者,又苦于一时无地自见。此册可为互相介识,期于为人择事,为事

  • 广要道章第十二·佚名

    【解读】这一章详细说明“要道”的意义。【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1),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

  • 杨子折衷卷之五·湛若水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圣人于此无以形容其妙唯曰知者所乐者水托象以示学者惟觉者自觉夫水流行汨汨不息至虗而无实体至动而非思虑如此解释亦未足以尽水之妙亦莫能言知者之乐又继之以动之一

  • 论语解目録·张栻

    卷一学而篇为政篇卷二八佾篇里仁篇卷三公冶篇雍也篇卷四述而篇防伯篇卷五子罕篇乡党篇卷六先进篇顔渊篇卷七子路篇宪问篇卷八卫灵公篇季氏篇卷九阳货篇

  • 卷十九·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卷十九宋 朱子 撰学礼十五五学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匮【求位反一作遗】矣帝入北学上

  • (一)·梁漱溟

    儒家之学在求仁。“仁者,人也;”即求实践其所以为人者而已。孟子固尝言之:“形色天性,唯圣人为能践形。”儒家之学要不外践形尽性,非有他也。然牛生而成其为牛;马生而成其为马;人生而为人矣,若何有待更求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唐宗海

    又名 《中西医判》、《中西医学入门》。医经类著作。清唐宗海(约1862—1918,一说1851—1908) 撰。二卷。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年学文,后攻医。为早期汇通中西医代表人物之一。唐氏认为中西医各有长短,应摒弃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