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

儒家之学在求仁。“仁者,人也;”即求实践其所以为人者而已。孟子固尝言之:“形色天性,唯圣人为能践形。”儒家之学要不外践形尽性,非有他也。然牛生而成其为牛;马生而成其为马;人生而为人矣,若何有待更求实践其所以为人者邪?又孔又尝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顾既不敢以仁自许,亦不轻以仁许人;是何为而然邪?人之于仁,离合之间,难易之数,其必有以说明之乃可。

“仁,人心也;”人之所以为人者,其在人心乎。人心究是如何的?此既非有形相可指之物,必须自家体认乃得。为了指点人们去体认,今且说两个方面:内一面是自觉不昧,主观能动;外一面是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则分则隔,从乎心则分而不隔,感通若一体。试从此两面潜默恳切体认去,庶几乎其有悟入。

心非一物也,故无形体,但有其效用通过身体而表见出来。以上所言两方面,皆其效用也。人当幼稚,其身体发育未全,其心之效用即不充实完具。征之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亦可见此学无从过早言之。身体发育成人矣,习染随增,天真渐失,心之不能外于身体而显其用者,转因身体机能之自发势力(此兼先天本能后天习染之惯性而言)而大受影响。所谓“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不过略举其例,而“心为形役”一句话要可概括一切。《孟子》“人有放心而不知求,”《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显然皆谓此。于是而求仁之学为必要矣,不可缓矣。

牛马物类岂全然无心哉?独为其心锢于其身,其心为形役是固定的了,则几于天心矣。此其所以异于吾人之仁也。仁,人心也。心则主观能动者也,不为身体血气所主使,而主乎血气身体者也。其窃要则能自觉也。自觉失,即落于被动而不自知矣;几于禽兽之归矣!可不惧哉!

何言乎牛马锢其心于身邪?当知此非独牛马为然也,盈天地间一切生物,除人类而外盖莫不然矣。试看生物之一生,莫不为其个体保存、种族蕃衍两大中心问题而尽悴。其尽悴于此也,虽有多途,在动物界大率以本能出之。本能者先天预为实排规定之生活能力也。此要以节肢动物为代表,而蜂若蚁造其极。信乎蜂蚁之有其群,亦犹吾人类之有家、国;然而其群体内部之秩然有序者未足尚也。盖生物莫不有其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之两面。重于群体生命者则个体保存为轻;置重于个体生命者又轻乎种族蕃衍。物各有其所轻所重,而蜂蚁之类则重在群体生命者。其一一之身体机构乃随之以有分异而配合成其群。夫社会秩序著见于其身,是锢其心于身者不既昭昭乎。

牛马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原不以本能生活为归趋。其身体结构之间渐向主(脑髓)从(各部器官)分明发展去,心独寓乎大脑统属全身,居中而为之主宰;大脑特殊发达之类即其最后出现者。相应地,在生活方法上先天本能随以减弱,而欹重后天补充学习。是盖中枢权衡灵活之用愈高,则各官体功能之先天预为安排规定者愈不足故耳。凡于此进化愈高之物类,其儿童(不成熟)期愈以延长,至人类而最长者正在此。是即所谓理智之路。牛马本属此一脉路,顾其进度不高,犹滞于本能生活,遂不免锢其心于身也。即远高于牛马之灵长类,其生活总未能超越乎依靠本能,其心曾不得不为其身之所囿。独至于人而豁然开朗,局面一新。

简单言之,人类之独灵于万物者,为其生活以理智而不以本能。本能犹机括也;理智非他,即此机括之倾向于弛解耳。脊椎动物之渐进于理智,不得之于积极有所增长,而得之于消极有所减除,减之又减,而翳蔽消除,其所透露者即人心也。本能者一触即发之动势也;所云翳蔽者指此。理智之特征在冷静;是人之所以能有知识思想,为一切物类所不及者也。人心之透露,即静德之透露也。《礼记》不云乎,“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古人早见及之矣。

人心唯静,斯有自觉于衷。《大学》之“明德”指此。非静德无以有明德也。自觉不昧是其内在一面;其外面则无所限隔,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物之间感通若一体。人类之侧重于社会(群体)生命也,即由其无所限隔而来,因亦不必有其一定范围。夫是乃所谓仁也。凡家人之间、国人之间、天下人之间,其得以有雍睦和平生活之一日者,胥赖此焉。

人类生命既以其解放于先天本能而得转其重心于群体;却更从其欹重社会生命而得完成其所走后天补充学习之路(没有那一点不可能完成这一点)。两点相依相成,结合为一事,是即吾人所以有教育和学术的由来;人类之首出庶物特殊优胜于兹确立。

然人类非遂无本能也。古语“食、色,性也”,既明言之矣。后儒所谓“气质之性”,吾上文所云“身体机能之自发势力”、所云“血气”,何莫非指目乎此。人为生物之一,其于个体保存、种族蕃衍抑何能有独外邪!

然而又非无辨也。物类于此,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颇邻于机械。其生命遂为本能所役使,无复自觉自主之可言。而在人类则大有伸缩余地,因之亦可能失之过当,亦可能失之不及,每为后天习染或意识所左右,初无一定。当夫不放失其心之人,则恒能自觉自主,处处有其节文。一言总括之:本能在物类生命中直若为之主;其在人类生命中却已退处于工具地位,附丽乎身体而心资借之以显其用,而主宰自在也。此其辨也。

是故:牛生而成其为牛,马生而成其为马;蜂也、蚁也,生而成其为蜂与蚁;一切自是当然,宁有问题!而人之于仁,乃至不易言之矣。

猜你喜欢
  卷一三六·邱濬
  卷九·钱时
  卷十五·姜宝
  卷三十八·秦蕙田
  卷二十九·朱熹
  卷十二·姚炳
  (十二)·钱穆
  礼记要义卷第十七·魏了翁
  卷二十二·赞宁
  泥犁品第四十二·佚名
  卷十五·佚名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太虚
  觉苑应为修七觉之苑·太虚
  永嘉证道歌译文·玄觉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傅自得·唐圭璋

      自得字安道,福建晋江人。父察,宣和末使金,遇害。生于徽宗政和五年(1115)。尝通判漳州、泉州,知兴化。积官至朝奉大夫。孝宗淳熙十年(1183)卒,年六十八。朱熹朱子大全卷九十八有行状,宋史翼卷十二有传。宋史卷二百八有傅自得

  • 第三折·朱凯

    (周瑜领卒子上,云)安排打凤牢龙计,准备兴邦立国机。某乃周瑜是也。我遣鲁肃持书一封,直至赤壁连城。请刘玄德赴会,此人欣然而来。某今日在此黄鹤楼上,安排筵宴,等待刘玄德,他此一来中我之计。英雄甲士,暗藏在壁衣之后。令人楼

  • 鲤跳·徐志摩

    那天你走近一道小溪,我说“我抱你过去,”你说“不”;“那我总得搀你,”你又说“不”。“你先过去,”你说,“这水多丽!”“我愿意做一尾鱼,一支草,在风光里

  •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六·宋濂

        耶律留哥   耶律留哥,契丹人,仕金为北边千户。太祖起兵朔方,金人疑辽遗民有他志,下令辽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防之。留哥不自安,岁壬申,遁至隆安、韩州,纠壮士剽掠其地。州发卒追捕,留哥皆击走之。因与耶的合

  • 卷七·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七 【起辛丑汉成帝鸿嘉元年尽壬戌汉平帝元始二年】凡二十二年 【辛丑】鸿嘉元年春正月以薛宣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缺谷永

  • 卷之九百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大事记通释卷一·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易大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逺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

  • 宋纪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年(壬午、442)·司马光

    宋纪六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壬午,公元442年) [1]春,正月,甲申,魏主备法驾,诣道坛受符,旗帜尽青。自是每帝即位皆受。谦之又奏作静轮宫,必令其高不闻鸡犬,欲以上接天神。崔浩劝帝为之,功费万计,经年不成。太子晃谏曰:“天人道殊,卑高定

  • 尚书集传或问卷下·陈大猷

      説命上  林氏曰古者祖有功宗有德创业之有功者祀以为祖守文之有德者祀以为宗其庙皆百世不毁商立庙制所祖者汤所宗者太甲太戊武丁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髙宗其制至汉犹存髙祖世祖皆为一代之祖前汉以文帝为太

  • 四书正误卷三 论语上·颜元

    口口只道读孔子,口口只道学。两家不同道处,一字亦足辨矣。若学论语一两句,足一生受用矣,何待读了后乎?【批序「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节】「已晓文义,意味深长」八字正程子过后人处,亦正程子不及古人处。【批「程子曰颐自十七

  • 普慈闿士品第二十八·佚名

    佛告善业。闿士疾欲得佛者索明度无极。当如普慈闿士。善业言:今普慈所在。佛言:在上方过六百三十亿佛国。佛名香积。其刹名众香。又言:彼何因索明度。佛言:前世积行功德追逮本愿所致。前已供养无央数佛。时闿士卧出天人於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九·澄观

    四十六叹佛出世。如上大威光童子偈声是告等。初施行者。即法施行。于中三。一见佛兴世。二以大下法施益生。三尔时下结所成益。二中四。初令闻名离惑益。二复更下见身起行益。三复为下赞希增敬益。四复于下展转增长益

  • 六道集卷三·弘赞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穇辑鬼神道问曰。云何名鬼道。答曰。由彼造作增上悭贪身语意恶行。往彼生彼。故感饥渴业报。经百千万岁。不闻水浆之名。况复得见。得食。故名鬼趣。又希望故名为鬼。谓六道中。彼恒时从人希

  • 第三品 空 品·佚名

    第一二一 空小经如是我闻。&mdash;&mdash;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其时,恰尊者阿难于晡时,从独坐起,[往]近彼世尊,近已,礼拜世尊,坐于一边。坐一边已,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ldquo;然,世尊!一时,世尊住释迦族之间。有名为那

  • 古文辞类纂·姚鼐

    清姚鼐编古文总集。姚鼐字姬传,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兼方苞、刘大櫆之长,为桐城派“三祖”之一,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桐城派讲究“义法”,标举“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以阳刚阴

  • 王艮杂著·王艮

    一卷,明代王艮著。 王艮,明哲学家,字汝止,初名银、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南)人。泰州学派的创立者。出身盐丁。壮年读《大学》、《论语》,后拜王阳明为师,以讲学终身,门徒多来自劳动阶层。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 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李春芳

    四卷。又称《海忠介公全传》。明李春芳撰。该书为公案小说,记明代清官海瑞(刚峰)断案决狱之事。全书七十一回,每回演述一个故事,而以审案人海瑞贯串各篇。据历史记载,海瑞为官清正刚直,敢于力折权豪,审案也确有公正廉

  • 吕公实政录·吕坤

    一名吕新吾先生实政录。明吕坤著,七卷。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文炳刊印,集于《吕子遗书》第四函。本书集著者于万历年间历任山东、山西、陕西各官时所作之各类政牍、文稿,共七十一篇,汇为一书。全书内容分五部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