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六十二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六十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净戒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净戒波罗蜜多。於此净戒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净戒。是修净戒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净戒波罗蜜多。於此净戒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净戒。是修净戒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净戒波罗蜜多。於此净戒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

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净戒。是修净戒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净戒波罗蜜多。於此净戒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净戒。是修净戒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净戒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净戒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净戒波罗蜜多。於此净戒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净戒。是修净戒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乐若苦。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净戒波罗蜜多。於此净戒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净戒。是修净戒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净戒波罗蜜多。於此净戒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净戒。是修净戒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净戒波罗蜜多。於此净戒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净戒。是修净戒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净戒波罗蜜多。

时天帝释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说无所得布施波罗蜜多。名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色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识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色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色若乐若苦。不应观受想行识若乐若苦。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识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色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色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识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色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色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自性空。是色自性即非自性。是受想行识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色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眼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常若无常。何以故?眼处眼处自性空。耳鼻舌身意处耳鼻舌身意处自性空。是眼处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眼处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处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处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眼处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乐若苦。何以故?眼处眼处自性空。耳鼻舌身意处耳鼻舌身意处自性空。是眼处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眼处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处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处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眼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我若无我。何以故?眼处眼处自性空。耳鼻舌身意处耳鼻舌身意处自性空。是眼处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眼处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处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处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眼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净若不净。何以故?眼处眼处自性空。耳鼻舌身意处耳鼻舌身意处自性空。是眼处自性即非自性。是耳鼻舌身意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眼处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耳鼻舌身意处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处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色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色处色处自性空。声香味触法处声香味触法处自性空。是色处自性即非自性。是声香味触法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色处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声香味触法处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处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色处若乐若苦。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乐若苦。何以故?色处色处自性空。声香味触法处声香味触法处自性空。是色处自性即非自性。是声香味触法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色处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声香味触法处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处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色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色处色处自性空。声香味触法处声香味触法处自性空。是色处自性即非自性。是声香味触法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色处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声香味触法处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处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色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色处色处自性空。声香味触法处声香味触法处自性空。是色处自性即非自性。是声香味触法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色处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声香味触法处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色处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眼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眼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眼界若乐若苦。不应观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眼界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界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眼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眼界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界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眼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何以故?眼界眼界自性空。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眼界自性即非自性。是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眼界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眼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耳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耳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耳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耳界若乐若苦。不应观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耳界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耳界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耳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耳界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耳界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耳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耳界耳界自性空。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耳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耳界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耳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鼻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鼻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鼻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鼻界若乐若苦。不应观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鼻界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鼻界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鼻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鼻界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鼻界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鼻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何以故?鼻界鼻界自性空。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鼻界自性即非自性。是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鼻界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鼻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舌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舌界舌界自性空。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舌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舌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舌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舌界若乐若苦。不应观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何以故?舌界舌界自性空。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舌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舌界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舌界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舌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舌界舌界自性空。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舌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舌界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舌界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舌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舌界舌界自性空。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空。是舌界自性即非自性。是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於此布施波罗蜜多。舌界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舌界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猜你喜欢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佚名
  卷四百九十八·佚名
  三论游意义·硕法师
  远离讥嫌品第九·佚名
  卷第四·宗密
  集古今佛道论衡序·道宣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四·佚名
  自治哲学·太虚
  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太虚
  摩诃止观卷第八上·智顗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教卷第二(一十九章)·优昙普度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一(末)·窥基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七卷·佚名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五(末)·窥基
  佛说宝雨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集卷五·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五古今体一百三十七首【壬辰五】生夏二十首仍用元微之生春诗韵【有序】选旧题于长庆翻新亦既先秋踵正格于生春充类何妨及夏对时兴咏矧长养之当宣即事成吟信清和之可爱尔其律调中吕序肇南讹时

  • 列传第五十四·刘昫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高仙芝,本高丽人也。父舍鸡,初从河西军,累劳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少随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年二十馀即拜将军,与父同班秩。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未甚任

  • 卷二百一十二·表第三·脱脱

        宰辅三      《宋史》 元·脱脱等

  • 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十二·赵尔巽

      李清时姚立德 李宏子奉翰 孙亨特 何煟子裕城 吴嗣爵 萨载 兰第锡 韩鑅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时

  • 卷三百八十五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八月壬辰盡是月甲辰   八月壬辰,皇弟偲為武成軍節度使、滑國公。   右司諫蘇轍言:「臣近奏言杜紘除右司郎中不當,不蒙采納。伏以紘文法俗吏,才不過人,昔以誦習偶為法官,天資邪佞,能諂事宰相,遂復致身刑

  • 卷五十一 咸平五年(壬寅,1002)·李焘

      起真宗咸平五年正月盡是年四月   春正月丁酉朔,御朝元殿受朝。   環慶路部署張凝領兵自白豹鎮入蕃界,焚帳族二百餘,斬首五千級,降九百餘人,毀芻糧八萬,獲牛羊、器甲二萬。慶州胡家門等族桀黠難制,凝乘其不備,擊破之。

  • 1944──中華民國三十三年甲申·郭廷以

      1﹐1(一二,六)蔣主席向全國軍民廣播,最後勝利在望,國譽日隆,我須擔任圍攻日寇主要任務。   1﹐2(一二,七)蔣主席堅拒英國要求中國反攻緬甸之請,並誥誡英軍事代表勿以軍事為兒戲。   1﹐8(一二,一三)   甲、蔣主席以物價高漲,軍事及

  • ●奉天靖难记一·佚名

    今上皇帝,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次秦王,次晋王,次今上皇帝,次周王也。 今上皇帝初生,云气满室,光彩五色,照映宫闼,连日不散。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心异之,独钟爱焉。比长,聪明睿智,仁孝友弟,出于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四·佚名

    正德十二年冬十月癸卯朔上驻跸顺圣川日是亨 太庙驸马都尉游泰代行礼 乙巳太学士梁储等言自 圣驾巡边至今已三十余日臣等三人义当轮流一人常诣行在左右朝夕奉问起居因得少伸启沃为因居庸关守者奉旨不容官员往来是以臣

  • ·奏勘番地疏·丁曰健

    为遵旨履勘水沙连六社番地,体察各社番情,并查出私垦民番分别办理;恭摺据实覆奏,仰祈圣监事。窃臣于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承准军机大臣字寄:本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奉上谕:前据刘韵珂等奏“台湾生番献地输

  • 李穆传·魏徵

    李穆字显庆,自称陇西成纪人,汉朝骑都尉李陵之后。 李陵陷没匈奴,其子孙就世世代代居住在北狄,后来随北魏南迁,重新回到..州、陇州一带居住。 祖父李斌,以都督身份镇守高平,因而以此为家。 父亲李文保,很早就死了,等到李穆显贵

  • 卷03·陈邦瞻

    太祖建隆元年[八]〈据《宋史》四八三《高保融传》改。〉月,荆南节度使高保融卒,弟保勖嗣。初,保融迂缓,国事悉委于母弟保勖,及卒,保勖权知军府,请命于帝,授以节度使。三年冬十月,武平节度使周行逢卒,子保权嗣,时年十一。十一月,荆南

  • 尚书大传卷二·孙之騄

    商书殷传帝告篇书曰施章乃服明上下(玉海)汤誓传桀无道囚汤后释之诸侯八译来者六国(北堂书抄引大传)伊尹母孕行汲水化为枯桑其夫寻至水濵见桑穴中有儿乃収养之夏人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归于亳亳亦大矣

  • (二)为政篇·钱穆

    温故而知新章。 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之说。朱子曰:“若徒温故而不能知新,则闻见虽富,诵说虽勤,而口耳文字之外,略无毫发意见。譬若无源之水,其出有穷,亦将何以待学者无已之求哉。”今按:学问以求知,知贵有源,其源则在心。而所

  •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上·道宣

      感通上 正传三十四 附见十一。   魏洛京永宁寺天竺僧勒那漫提传一。   魏荣阳沙门释超达传二。   魏文成沙门释慧达传三。   东齐沙门释明琛传四。   魏常山衡唐精舍释道泰传五。   梁九江东林寺释

  • 法华讲演录弁言·太虚

    已未冬、太虚法师讲维摩诘经及大乘起信论于北京象坊桥观音寺,余闻说法,心大欢喜,叹未曾有,遂求为弟子师事焉。嗣后、每奉函训,片语只字,尽作南针。辛酉秋、法师讲妙法莲华经于广济寺,余往听法之第一日,王虚亭、杨友三、陈子承

  • 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佚名

    部分“恒”字缺笔,避唐穆宗或宋真宗名讳。本忏当出自唐或宋。元始天尊向普救真人解说,劝人礼十方应号天尊,行善去恶,将福补罪,忏一切罪。

  •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宗密

    佛典注疏。唐宗密述,宋子璿治定。二卷。是《金刚经》各家疏注的辑要。书首序文略述《金刚经》成书缘起及大义。正文分为二:初解经题、后释经文。“释经文”又分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疏解时先举经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