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
──二十九年七月作──
一
抗战之最后胜利虽已临近,然攘寇肃奸,犹待全国人民之加紧共同努力。至于建 成真正三民主义国家,以期能渐进大同之世,则前途固甚修远,尤须我四万万五千万国民,全体一致的继续不断地以向前迈进,始克到达。凡是皆有需我全体国民,不分宗教男女阶级,实现精诚团结之力量,方能贯澈。万不容再循向来在宗教间有所隔膜歧视之故辙,以减低国内之集力与国际之同情。则一般国民对于佛教之观念及佛教徒对于国家社会事业之态度,均应有所调整,固亦为不能弃置或迟缓之一端也。
二
佛教从西汉之末传入中国,已阅二千年有奇,以六朝隋唐为全盛时代。经宋元明清以入民国,通都大邑,僻壤穷乡,仍莫不有佛教寺僧之弥布。不惟通俗习惯之风尚,都离不开佛教,而六朝唐宋来之文学、美术、音韵、医药、建筑等,亦无不有佛教之重要因素。其为宋元明清学术思想支流之宋明理学,尤富佛教成分。所以如著中古近古之学术思想文化史,必非抛弃佛教不顾者能有完满之成就。且六朝隋唐间佛教徒发挥其大乘救世精神,表现为服务国家社会之实际行事者,亦殊彰彰明甚。则一般国民宜于佛教皆有正确之认识,而不失相当之尊重矣。
然自汉至宋之道教──缪凤林君所作“中国民族之文化”一文中,谓“道教可说吾国汉代以后,产生的唯一宗教了”。然研究道教史者,皆知其经典仪制与组织,无一非袭取佛教,祗能说是傍依佛教而成立之杂教。对于佛教不断的诬谤摧灭,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之难──三武谓魏武、周武、唐武,一宗谓徽宗──,都系道教之所构成。南宋以后道教的排斥佛教虽息,而唐宋来以儒家为标榜之文人韩愈欧阳修辈,理学先生程朱辈,又树立起排斥佛教为夷狄为异端之旗帜。加以历朝君相,一方只重视佛教为心性修养之术,一方利用佛教为神道设教之具,张报应祸福之说,混同道教及习俗上之天神地祇人鬼物魅等迷信,骇慑愚民。由此迫使佛教之高者,隐伏山林,专事心性修养,惟有极少数功成身退之卓识士夫,得以接近;而多数之士子,守“非圣贤书不读”之戒,狃夷狄异端成见,既不曾略窥佛教教义之内容,遂摭韩、欧、程、朱辈余唾,詈为蠹国病民,灭伦逃世。或依末俗流弊之状,播为小说歌曲等文字,毁则奸伪淫盗,誉则神怪灵异;演作戏剧,则虽贩夫、走卒、村妇、顽童,亦靡不谬种流传矣。由是国人之对于佛教,信之者则隐居静修或神应灵感,诟之者则异端灭伦或奸邪盗骗,不出于此两途矣。
清季民初以来,耶稣教之传布,西洋化之输入,更将佛教徒之隐居静修斥为消极,神应灵感呵为迷信,一概抹煞为妨碍强国富民之害群分利份子。凡少壮人士都以佛教寺僧为无用废物,乃提倡化无用为有用,开办学校或举行地方警卫等新政,莫不纷纷以占寺毁像提产逐僧为当然之事。入民国后,以寺宇驻扎军警,更属无处不然。由是国内外观瞻所系之大都市,亦鲜有一整肃庄严之佛寺存在。虽有佛教僧尼及信佛男女极力呼救,曾不足一动少壮军政学绅之顾盼,以轻视鄙视佛教僧众信徒之观念,久已养成习惯心理,根深蒂固而不易摇动也。
近二十年以少数缁素佛徒之宣扬教义,兴办僧学,遂令一部分智识阶级之散居党军学各界者,渐知佛教真理,生起信心。复以边疆问题之研究,深识尊重佛教有关蒙、藏、康、青之内向。又知日本以我国摧毁佛教为口实,在我邻近之缅、印、锡、暹等佛教友邦,作对我同情之破坏。故近年来对于蒙藏佛教领袖之章嘉、达赖、班禅等颇表尊崇,对于国内佛教僧寺亦屡布保护法令。去年并聘余组织佛教访问团,访问缅、印、锡、暹、越诸佛教盛行邦国,增进国际间对我之好感。然习成之观念既深,遽难骤改,中枢及各地之首长,虽示提倡赞助,而中下之豪强狃于故智,占寺毁佛提产逐僧之事,仍随处随时发现。见于报章杂志等轻蔑佛教文字,亦仍每每流露于不知不觉间。例如朱炳海君于西康开发问题,指:“人文的障碍为佛教流行,新教育发展的障碍为喇嘛,对于青年子弟的吸收力太大,而针对之策则为铲除喇嘛之势力”。曾不思就喇嘛佛教为推进教育之基础,必欲锄而去之为快,一若喇嘛与佛教均为不可与同中国之物,抑何与中枢以尊崇佛教为巩固边疆政策相刺谬之甚耶?又如本人率佛教访问团向缅、印、锡人宣扬佛教,兼阐明我国抗建之真相,颇能袪除各国佛徒对我之误会,增进国际之同情好感。逮至新嘉坡还作同样之宣传,而华人所办之星洲日报,竟指宣传佛教为违反抗战国策;辟除流俗“混佛同神”,为诋呵先贤。反之谈及抗建,则又以“政治和尚”为讥者,旧观念锢蔽之深可知。他若以“佛动心”标题之春药广告大登特登,以主张“毁灭佛教之文素臣”编成戏剧,摄为电影,大演特演。试思此种讥谤,设如加于回教者,其将演出若何之事变。凡是皆足刺伤佛教徒之情意,俾国际佛徒对我发生反感,边疆佛徒心怀疑忌,内地佛徒寒胆丧气而不敢为公服劳者也。由此欲达到边疆佛徒的真诚向内,内地佛徒的献身为公,一致精诚团结以成抗建之大业,并引起国际佛徒同情之助以为共进大同之基点,必须调整国人向来歧视佛教轻蔑佛教之观念,使有以澈底改变。并于较大城市,至少能保全庄肃严净之一二完整僧寺,表现崇高伟大之佛教精神,以供当地佛教信徒之崇仰,及边疆与国际佛徒互相往来之瞻敬。然此决非中枢或省县一纸政令所能收效,必须将小中学一般国文读本中诋非佛教文字,易为概略说明佛教之文字,使唐、宋、明、清季来谬说,不复流毒于青年学子。又须一般报志记者与文艺作家,共为导令佛教徒精诚团结之需要,不写刺伤佛教徒心意之文字,而一般书店亦不再印售讥毁佛教之旧书;并将民间演唱之电影、戏剧、歌曲,检改其丑诋佛徒之部分,庶一般雅俗人士均能调善向来对于佛教歧视轻视之观念。而复发施护持并整理佛教寺僧之政令,始可推行无阻,每一都市城邑必有一完洁之佛寺,亦自易实现矣。
三
然调整国民对于佛教之观念,同时调整佛徒对于国群之态度,乃能实际收效,坚固安稳;否则佛徒本身之不臧,必难免引来他人之攻击。而态度之改善,首先应知潜隐静修,乃唐宋后中国佛徒被迫自全之一途,并非六朝、隋、唐、时或藏、蒙、缅、锡、暹、日等地之佛徒皆是如此;在彼或为极少一部分佛徒深造修证之一阶段而已。因果报应固为佛教之基本大法,然法义精确,将以导人心之向上,趣进善之修途,而绝非眩求灵异专勤死后之谓,此乃专制时代君相以神道愚民所导成者也。凡此皆非佛教建立三宝利济群生之本旨,故今后应以增进民德发达人生为正务,根据真确之教理,适应时代所需要。
由此应知住持佛教之僧寺,乃为敬崇佛仪,保存流传讲研阐扬佛陀之法义,安处研学修习宣布施行佛法之僧团,以深入遍入广大之群众,化导救济,拔当前之苦,与恒久之乐,用适宜此时此处之种种方便,实现佛陀之大慈大悲于人世者也。而此时此处实现慈悲之适宜方便,莫逾攘寇拒侵,建国保族为最急,故应与全国民精诚团结而共赴抗建之业;非然者则失去存立僧寺之意义,必将溃颓而使佛教亦因以灭亡。此我佛教之寺庵僧尼所皆须朝夕干惕以策励身心者也!
故寺庵宜如缅、暹唯供教主释迦牟尼佛,或如锡兰兼供弥勒菩萨为最善,最低限度亦必须除去不见佛典无关教史之像设,不使成为流俗鬼神陈列所,以肃惑乱,以正信仰。而经典亦不专以唱诵为事,尤须讲习研究,多闻正解,如理实行。而唱诵尤必以列法藏见佛史者为限,俗传讹误应尽扫除。至僧团本为住持佛法而设,非鳏寡孤独盲聋哑残贫病灾难之救济所,或凶恶顽强之感化所。此等救济或感化所,虽均为佛教之所应设,然应正名为救济所、感化所而施行施济;不应容许混入僧团,使僧团分子素质降低,驯致整个僧团堕落,而佛教亦因以沦陷。故今后必应停止剃度女尼二十年,并严限非高中毕业男子,正解正信佛法者不得剃为僧,以清其源。尤须确立剃度专学实修之程限,训练成真能住持佛法之僧宝;对于原有僧尼严密淘汰,不妨以大部分寺庵改为佛教之救济所与感化所而收容之,以洁其流。汉地八十万僧尼,虽使减为仅存四万,犹逾于现今之滥杂低能也。
教风正而寺僧整,则佛教骨干主脑立;而独待筋脉之布达,血气之流畅,肤肉之充实,毛甲之丰满,耳目口鼻之毕备,脏腑手足之尽具,乃成完美的全体,而可施展其大用。故在家男女信徒多多益善。军警政法农工商学,从随喜结缘以至受三皈、持五戒、守八斋、行十善,希圣证而习九定,发大心而修六度,达二空而自觉,弘四摄而觉他:文化生产教育慈善,莫非应作之本务,经济政治国际外交,莫非应行之达道;乃至促社会进步,造世界和平,发达人生之德能,由完人而超人而超超人,开展宇宙之功用,由秽界而净界而妙严界;自外达内,由浅到深,譬由须发以逮心肝,疏亲重重,合当其体,各彰其用,是为参天地化育,露法界全身。而当下之重心点,亦即为抗建之努力,更以造成佛化的家庭,严密佛徒的组织为基本。
上述佛徒态度之调整,即发大乘菩萨心,学大乘菩萨行,而调整成大乘菩萨,以之而救国救民救人救世是也。固能如此,则国民之观念必能成善,而国际之感情亦自然转好。由实现全国民一致之精诚团结,以驱顽寇,以建民国,以进大同之世,以达天下为公,而佛教徒亦得成为重要因素之一矣。愿我国民注意之!愿我佛徒黾勉之!(见二十九年大公报七七特刊)
猜你喜欢 维摩经意大纲·太虚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十卷·佚名 卷二百四十四·佚名 撰集百缘经卷第四·佚名 卷五·佚名 卷五十四·性音 云卧纪谭目录·晓莹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六·佚名 十五 漫谈参禅·正果法师 卷十六·道世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第一·义天 卷第二十三·佚名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卷上·佚名 卷一百三十八·佚名 法句譬喻经道行品第二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