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自治哲学

人类群化变迁之趋势,横观东西洋,纵览古近史,其繁剧严烈莫甚于今世也!自帝国制贵族之化,以至无政府共产之化,其间若君宪之化,民宪之化,国际政府联盟之化,劳农政府集产之化,此各种人类迁化之势力,殆无不皆尚在争死活、竞存亡之中,而未见其极。余既胪察群变,暇居静思,意其必有一沟通贯达之法,可藉之会樊然之众异,得浩然之大均,以免其相冲击、相倾夺而长在忧患劳累之途者。推校详审,于是喟然而起曰:其惟自治乎!其惟自治乎!盖能免除“忧患劳累”者,即谓之治,而人生之为治,其道术未尝齐一:古昔称天而治,是神治而非自治也;牧民而治,是君治,而非自治也;立宪而治,是法治而非自治也。降及今世,神治、君治既不足为治,而法治亦不足为治,且皆使人发见其徒增忧患劳累而已。由之反究其何因而致此,始悟皆因不自治自、而赖他以治自之故耳。有人者累,有于人者忧,欲除忧累,其必不有人亦不有于人,而惟自己治理自己乎?此诚今人由历受神治、君治、法治所遗之痛苦,而发生之最深切、最周遍之新觉悟、新思想、新潮流、新运动也。以其深切周遍,故近今昌言自治者,非徒平民昌言之,高居政府中人亦昌言之,虽有专制之皇帝、贵族殆亦将昌言之。而远推至于主张无政府、共产者,其所求既同在乎免除忧患劳累,则换言之亦即求治而已矣。既求治,则其所求之治,必非神治、君治、法治而为自治无疑。夫自治之至,且不仅如世人无政府、共产之主张,随世人所知之量而起言说。且姑以无政府、共产为自治之至,则无政府、共产之能实现与否,亦必视自治之能臻其极轨与否为断。欲达到无政府、共产之目的,固亦舍却循自治之道以前进,无他术也。然则能贯通人群变化之各种趋势,以免除其冲击倾夺之战争,有居今不违之德──政府中人亦言自治──,行远无滞之功者──无政府亦必由自治──,端在乎自治,不昭然若揭哉!然自治虽切实之行事,要亦须先明其根本之原理,与极成之宗趣,庶建而不悖,不致徒贻后忧,故不可不有自治之哲学也。夫自治之思潮,汹涌澎湃于今日之人间世,既如是其弥漫普遍,而关系人群变化之趋势者,又如是其重大。顾近人若杜威辈,但泛言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独未尝有一言自治哲学者!故余试胡乱言之。

然哲学上之自治问题,与施行上之自治问题不同。其问题在根本,其解决亦必从根本上解决之,始能圆满。故一言自治,不但须说明何者非自治,何者为自治,如何则能自治,如何则不能自治,及应当若此若彼以实际施行其自治之事项而已。从哲学思想以追著疑问到穷源澈底,更须先发明何谓自,何谓非自,何谓治,何谓非治,自固安在,治复奚为?自本治,何须自治!自本不治,何能自治!果将如之何以自治乎?故今言自治哲学,当首从明自言起;自之既明,乃继之以明治;自与治既明,本之乃可言自治耳。

今皦然而曰自,此自之一名,其所名之实为何?且其实何在乎?使莫知其实之为何,或虽知之而仍莫知其实之何在,则仅此自之一名而已。使所云之自但名无实,则自治自治,果将安从之以为治?而治亦将奚施乎?

在实际主义哲学者,将曰自治之起,亦本乎人类生活之需求,发生此需求者,即在乎各各之自。使其先无各各之自,则自治必无从起,今自治之既起,则自必先有在矣。故谈自治哲学,而首先怀疑及自之存在否,实为无病之呻吟,但置之不成问题、不须解决之列可也。若视为问题而空费其解决,卒之解决与不解决,与自治之事实,无丝毫损益于其间也。

虽然认今世之运动,固对于要求免除非自治所起之忧累而发生,且一方面认自治为有益,一方面认非自治为有损,故排却非自治,主张自治而为运动耳。此非甚高之论,在实际主义哲学者,当亦同承认之。然则若非先发明自治之所云自,自与非自既无由辨,则自治与非自治亦无由辨,昧其实而徒徇其名,又安保运动自治之不适为运动非自治,排却非自治之不适为排却自治,欲益之而反损之乎?故实际主义哲学者,对于一切求达真实之问题,皆用消极的、否定的之不解决的解决,不唯不能满足吾人对于哲学上之所要求,驯至实际上之亦必使人茫然莫知所可,而永堕于迷离徜徉之中也!故实际主义哲学者,于吾人欲知自之实在之要求,虽用此消极的否定的暗示以暗示吾人,吾人初不能为之有所摇动,而仍必本其所要发明之何为自,自何在之疑问,以求一圆满之解答。

或起而为之辩护云:实际主义者,固尝云发生自治之需求者,即在乎各各之自。使实际上求为自治者,皆从其需要发生之所在而获知其所云之自,其解答者不既圆满乎?然不为画定一刻板之意义者,盖因实际上依之发生自治要求之各各之自,其性质、分量亦各各不同故,假如吾人类被主治于非人类──若称天而治之天神──,吾人因之求解脱非人类之主治权,施行人类自治之时,则所云自者,即人类是也。又假如一民族被主治于另一民族,此一民族因之求解脱另一民族之主治权,施行民族自治之时,则所云自者,即此一民族是也。又假如一国家被主治于另一国家,此国家因之求解脱另一国家之主治权,施行国家自治之时,则所云自者,即此一国家是也。又假如平民阶级中大多数人被主治于皇帝、贵族、官僚、军阀等辈,此平民阶级中大多数人,因之求解脱皇帝、贵族、官僚、军阀等辈之主治权,施行平民自治之时,则所云自者,平民是也。又假如各地方被主治于中央政府,此各地方因之求解脱中央政府之一部分主治权,施行地方自治之时,则所云自者,即各地方是也。又假如多数劳动者,被主治于少数资本家,此多数劳动者因之求解脱资本家之主治权,施行劳动者自治之时,则所云自者,即多数之劳动者是也。又假如人群被主治于国法,人群因之求解脱国法之主治权,施行人群自治,则所云自者,即人群是也。又假如各个人被主治于全群众──即社会──,各个人因之求解脱群众之主治权,施行各个人自治,则所云自者,即各个人是也。随各个时代各种环境之下所发生之特殊事实而列举之,依之发生自治需求之各各不同之自,殆不能更仆以数之也。就今世所发生之自治要求、自治运动以观之,则民族自治、国家自治、平民自治,地方自治、劳动自治、人群自治、皆其较有意思者也。若人类自治、个人自治、别无何重大意思。故自治之所云自是何?或是民族、或是国家、或是平民、或是地方、或是劳工、或是人群而已。自治之所云自何在?或在民族、或在国家、或在平民、或在地方、或在劳农、或在人群而已,所解答者,不既灿然明白矣。随要求自治、实行自治者,依其所处不同之情境,当各得其自与非自之辨别,又安有自与非自先不能辨,致自治与非自治亦不能辨之患哉!然从根本上发生何谓自、自何在之疑问者,虽闻此详晰之解说,仍等于隔靴搔痒,初未能使其疑冰之融释,且益多腾疑起难之端耳。夫使随著各个时势、各种情境下依以发生各种自治意思之特殊事实即谓之自,而于其中绝无一贯通范持、变而不渝、在而不居之真实性,则此亦一所谓自,彼亦一所谓自,此亦一所谓自治,彼亦一所谓自治;反之、则此亦一所谓非自,彼亦一所谓非自,此亦一所谓非自治,彼亦一所谓非自治,使或此或彼之所谓自与非自,自始与非自治者聚论一堂,各然其所然而互否其所否,不益足腾自与非自无由辨,自治与非自治亦无由辨之疑,而起实际上亦使人莫知其所可而永堕在迷离徜徉中之难乎?且人类但是自之同类而非自也,民族但是自之同族而非自也,国家但是自之国家而非自也,平民、劳动、人群、但是自之朋侪而非自也,地方但是自之居处而非自也;以依于自,故有自类、自族、自侪、自国、自地,而不得举是等等以冒充为自也。则何谓自乎?自何在乎?不尤急须辨个端的、求个著落哉!

自类非自也,自族非自也,自业非自也,自居非自也,舍之离之俱非自也,舍离到不能舍离乃存个身,此个身其真自乎?自其唯此个身乎?身即自也,自即身也,身在自在,自在身在。然虽仅此个身,亦终未能得达乎自体之中坚也,故亦祗可谓之自之身,而仍不得冒充之为自也。何者?以玆个身,但为连续和集所成之一个假形状,分析之则为若干之物质──金镭炭养等──,物力──热动光电等──,若干之生机──脏腑脑筋等,生元──血胞精子等──,而体非一实故,体非一实,则不真常;不真常者,则非有本;非本有者,则不永存。故此,一形之生长,一命之存在,乃由假借四大、组织五蕴之所幻成。乍经幻成,便趋渐于分离解散,既分离解散,此身即无。未假借组织,本无此身,故此身乃自昧乎自,妄为假借四大、组织五蕴而有,虽可是自之身,而决非即是自。自必自在,无待假借组织,不可分离解散。此身既从假借组织而起,复由分离解散而灭,故身决定非自。

自家即自也,自国即自也,自胞与即自也,自环境即自也,摄之取之莫非自也;摄取到无可摄取乃成宇宙,此宇宙其真自乎?自其唯此宇宙乎?宇宙即自也,自即宇宙也,宇宙在自在,自在宇宙在。虽然极此宇宙,亦终未能得达乎自量之边底,故亦只可谓之自之宇宙,仍不得冒充之为自也。何者?以兹宇宙,但是隔别对碍之一圈虚分位,解剖之则为天空、群星、地面、庶物、六合、内外、十世古今,而量非妙圆故。量非妙圆,则不融遍;不融遍者,则非明通;非明通者,则不含具,故此十方之施设,三际之安立,乃由计度意识、分别法尘之所浮现,乍经浮现,已即归于止息空亡;既止息空亡,宇宙即无。未计度分别,本无宇宙,故宇宙乃自昧乎自,妄起计度意识,分别法尘而有,虽可是自之宇宙,而决非即是自。自必自如,不落计度分别,无能止息空亡。宇宙既由计度分别而出,复从止息空亡而没,故宇宙决定非自。无待而自在之谓自,不落而自如之谓自,闻其义也,然未获证明其实也。何者是自?自究何在?问之者非徒欲知其义也,欲现证其实也。推之则穷极,宇宙都非自也。反之、仅存个身亦非自也。然则何者是自乎?自究何在乎?不益令人疑极疑绝,而又不能不疑,疑不能已乎!云何为自?自何在?愿阅者俱掩卷试参究之!若能觌面相见,则太虚千里不隔一线。如或未然,且待续布!(见海刊二卷一期)

 


猜你喜欢
  《附录》·宗喀巴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一卷·护法
  反侵略要有坚强力量·太虚
  后出中阿含经记·佚名
  卷二十一·性音
  百论疏卷中·吉藏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佚名
  第六章 阿育王之归依·佚名
  第三十二章 上生兜率宫·佚名
  行为主义之佛乘·太虚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八·净挺
  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佚名
  出法品第三十一·佚名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法照
  卷第一百十九·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楔子·郑光祖

    (冲末扮东华仙领仙童上,云)玉阙光辉满太玄,琼楼霞彩自幽然。昆仑照彻灵虚境,别是蓬壶一洞天。贫道乃东华帝君是也。贫道秉青华至真之气化生,号曰木公,于瀛海之东,苍灵之墟,主阳和发生之气,理于东方,亦号东华木公。太极毓秀玄奥

  • 攻瑰集补钞·吴之振

    楼钅龠西山资国寺野溪清浅度危桥,径策枯筇上紫霄。晓雾暗蒸山寺雨,松风深隐海门潮。浮杯水涨人何在,洗钵池清意已消。又上乐亭台上看,云山万叠更逍遥。题雪窦锦镜桥亭雨溪赴壑若奔虬,此地端能截众流。三板放开千丈雪,一奁照

  • 自序·蒋良骐

    乾隆三十年十月,重开国史馆于东华门内稍北,骐以谫陋,滥竽纂修。天拟管窥,事凭珠记。谨按馆例,凡私家着迷,但考爵里,不釆事实,惟以实录、红本及各种官修之书为主,遇阄分列传事迹及朝章国典兵礼大政,与列传有关合者,则以片纸录之,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五十五·佚名

    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丙申朔葬常安公主于西山○升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高澄为光禄寺卿○录去年辽阳及宁远等处御虏功升赏将士于景春等五百四十五人王宝等三十人○巡按直隶御史陈其学奏徐州吕梁二洪先因水涸陵险设有洪夫

  • 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大事记解题卷八·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秦二世皇帝元年郎中令解题曰按前汉百官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戸【臣瓒曰主郎内诸官故曰郎中令括苍鲍氏曰郎与廊同按战国策梧下先生见魏王趋出至郎门而反所谓郎门即廊之门也又按战国策叚产谓秦新城君曰

  • 七八三 谕着添派德保同办《日下旧闻考》·佚名

    七八三 谕着添派德保同办《日下旧闻考》乾隆四十六年五月初七日乾隆四十六年五月初七日奉旨:《日下旧闻考》,着添派德保同办。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七一二 谕内阁着派纪昀等详细考证内外官职纂成《历代职官表》·佚名

    七一二 谕内阁着派纪昀等详细考证内外官职纂成《历代职官表》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内阁奉上谕:国初设官分职,不殊周官法制。及定鼎中原,参稽前代,不繁不减,最为详备。其间因革损益,名异实同。稽

  • 卷十八·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戊子(一六四八)、大清顺治五年(永明王永历二年、鲁王监国三年)春正月丁酉朔永明王在桂林;朝臣星散,免朝贺。鲁王次沙埕,御殿受朝贺;问阁臣熊汝霖曰:『数年颠隮,蹙蹙靡骋。际此新正,先生有预兆否』?汝霖对

  • 深衣·戴圣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

  • 卷五·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五     明 夏良胜 撰达道之义 【君臣之常 君臣之变君臣之戒】干彖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朱熹曰圣人在上高出于物犹乾道之变化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犹万物各正性命而

  • 不退转品第十一·佚名

    於时宝女。即以十亿百千贵价珠璎。贡上大圣口宣斯言:唯然世尊,其有菩萨遵修奉顺此法行者,则具佛法悉能普备。如兹受决处佛道场。降伏众魔怨敌之雠。以不退转印而印之。当造斯观。时舍利弗谓宝女曰:汝岂能知诸菩萨行不退转

  • 大乘宝要义论 第七卷·佚名

    大乘宝要义论 第七卷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如华严经云。大毗卢遮那解脱吉祥世界中。普遍智焰功德幢王如来。建立无量有情住声闻地。无量有情成熟缘觉菩提。无量有情成熟

  • 摩诃止观卷第二下·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二下次观六作行檀者。观未念行欲行行行已。四运迟速皆不可得。亦不见不可得。反观觉心不外来。不内出不中间。不常自有。无行无行者毕竟空寂。而由心运役故有去来。或为毁戒或为诳他。或为眷属或为胜彼

  • 始兴记·王韶之

    广东地方志。南朝宋王韶之撰。一卷。韶之字休泰,山东临沂人。曾官吴兴太守,祠部尚书。作者未至始兴,或从徐豁讨问故事,笔为是书。久佚。清曾创于道光间由《初学记》、 《水经注》、 《艺文类聚》、 《太平寰宇记》和《太

  • 读书分年日程·程端礼

    元程端礼撰。凡三卷,《纲领》一卷。程氏有感于时人教育子弟读书时不懂方法、不讲程序、不得要领而编撰。《纲领》一卷提纲挈领地标出为人、修身、读书治学、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正文三卷,前二卷有“读书工程”之称,从8

  •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王文卿

    坤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宋王文钾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宋王文卿述雷法。

  • 清尊录·廉布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廉布撰。 《说郛》本末附王东跋据《挥麈录》以为陆游作。一卷,有《说郛》本。本书原有七十三则,今仅存十余则,各则长短不一, 以记南宋遗闻为主,也间及北宋。有些片断故事性较强。有《香艳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