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四

大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乐闻深法。瞻仰踊跃。时诸苾刍白世尊言。若复有人。爱乐诸天。受胜妙乐。不堕三涂。修何因行。获此胜报。愿佛演说。利益未来。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若复有人。恒修布施。持戒静虑。作意坚固。修习增长。远离系缚。染欲诸缠。不起过非。令智增明。广修众善。命终之后。诸天化生。自在无碍。形相具足。富乐无比。多诸眷属。善友知识。互相和顺。谦敬离慢。爱乐深法。恒值圣贤。说法劝导。远离三毒。诸不善业。恒乐正法。内心寂静。离于睡眠。觉悟虚妄。趣求胜法。了达深信。犹如众星处于虚空。种种光彩。严丽殊妙。若诸天身。宫殿楼阁。亦复如是。众妙珍宝。种种庄严。光明照耀。圆满色相。具足无比。言不能尽。

  尔时世尊。乃说颂曰。

  世及出世间  一切由心造

  犹如工画师  巧善皆成就

 

  沉溺于三有  出离亦由心

  如蚕自缠缚  迷执诸境界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苾刍。一切有情。轮转三有。迷染境界。散乱缠缚。于诸正道。而非觉悟。法及非法。真实虚妄。胜慧邪执。亦皆不了。于阿素啰。眷属妓乐。众多围绕。爱乐嬉戏。迷乱耽染。恣纵淫逸。恒不弃舍。

  比丘应知。观察于彼。勿生迷执。应修施戒守护清净。能得诸天宫殿五欲。父母亲友。珍宝财物。皆悉具足。及诸库藏。受用无尽。众所爱乐。

  比丘当知。有智之人。能护净戒。能趣善道。及能称赞。最胜无比。寂静安乐。能离沉溺。所获根形。胜妙具足。光明照耀。称叹无尽。护戒最胜。水火强贼。不能侵毁。护戒最胜。能离卑贱。趣向圆寂。

  护戒最胜。福德增长。恭敬尊重。护戒最胜。美名流布。闻皆欢喜。护戒最胜。贪忿远离。烦恼轻微。护戒最胜。圆寂速证。护戒最胜。恒处人天。护戒最胜。成就三昧。护戒最胜。能息诸障。护戒最胜。身心安乐。护戒最胜。坚固福德。护戒最胜。傍生远离。护戒最胜。裸形弃舍。护戒最胜。园苑自在。护戒最胜。眷属圆满。护戒最胜。洁净三业。护戒最胜。诸天适悦。护戒最胜。所愿皆成。护戒最胜。恒值善友。护戒最胜。远离饥馑。及诸怖畏。护戒最胜。三灾八难。皆悉远离。护戒最胜。譬如利器。能断不善。护戒最胜。宽广自在。离诸系缚。比丘应知。护戒清净。获如是等。无量功德。

  佛告比丘。若复有人。护戒清净。诸天化生。恒处摩尼宫殿楼阁。园林浴池。爱乐游戏。极妙境界。观察无穷。自在无碍。

  尔时世尊。乃说颂曰。

  六根缘诸境  惑业从此生

  沉沦三恶道  相续无间断

 

  犹如于野火  能灭诸柴薪

  根识缘于境  善灭亦如是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比丘。若复有人。毁犯净戒。趣求人天。安乐胜报。终不能得。所有宫殿。珍宝眷属。亦皆离散。

  比丘应知。若有智者。护戒清净。舍离三涂。恒处诸天。七宝阶道。游戏往来。自在快乐。珍宝无量。见者欢喜。最胜园林。欢娱自在。身光照耀。犹如灯烛。经行宫殿。种种殊妙。胜报难穷。不可称叹。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殷勤护戒。洁净澡浴。于一切处。宽广无碍。天鬘璎珞。恒自庄严。天诸音乐。相续不绝。受诸快乐。于一切时。上妙之境。思念即至。园苑种种。花果茂盛。又于一切。若人若天。恭敬供养。清净奉事。

  是故比丘。守护净戒。悲愍三恶。受苦有情。济拔出离。若复有人。恒行惠施。于诸有情。困苦饥贫。复离杀生。广修众善。获报天上。远离邪欲。恒起正信。爱乐圆寂。不贪世间。所有利名。及诸酒色。虚幻不实。皆悉远离。于诸有情。舍离毁犯及业烦恼。

  尔时世尊。乃说颂曰。

  果从业或有  如树依根生

  或业互为缘  相续无穷尽

  善恶因心造  如影不离身

  蜜毒互相和  衰损亦如是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诸比丘。若复有人。诸天福尽。衰相现前。所有眷属。皆悉舍离。如灯将灭。光明必暗。诸天亦尔。当于此时。福命欲尽。众苦所逼。忧恼缠缚。恐怖无量。身心逼迫。起诸烦恼。由此非久。必当命终。随于宿业。堕于三涂。或处人中。轮转不息。犹如枷锁系缚有情。沉溺诸有。不得解脱。迷惑正信。远离寂静。亲近恶友。及结宿冤。

  比丘应知。如是三界轮转诸趣。皆由惑业。不能伏除亦非省悟。由此业惑。随逐有情。焚烧不息。犹如柴薪被火焚烧焰猛增盛。此三毒火能烧众善。亦复如是。

  比丘应知。此贪嗔痴。犹如大河。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此贪等。犹如罥索系缚众生。不得解脱。又此贪等。亦如尘垢。染污有情。不得清净。是故智者。应当除断。若复有人。护佛净戒。及行惠施。舍离谄诳。伏除贪痴。渐令轻微。了达诸法。不起执著。

  比丘当知。若复有人。贪等诸惑。苦种若现。不能伏除。而不出离三有诸苦。譬如渴人。饮于盐水。渴无由免。

  比丘应知。观察无上解脱快乐趣向圆寂。修习静虑。灭除诸染。勿著系缚。堕落泥梨。恒受众苦。违背正道。天阿素啰悉皆舍离。诸龙嗔怒非时风雨。四时不顺谷米不熟。人民饥馑。所有快乐。皆悉远离。可爱宫殿。及诸园林。极妙境界。坏灭非有。库藏财物。皆悉隳散。互相残害。迷妄颠倒。而非省悟。最上利益。曾无修习。三乘正法。毁谤非有。迷于三界。妄执真实。以为究竟。日月星辰。亦皆妄计。乃至一切有情所有罪福。妄拨非有。甘露正法。不能了达。恒生憎嫉。犹如冤毒厌弃舍离。比丘应知。愚迷有情。于诸世间苦中执乐。不净计净归依邪道。妄执最上极恶之处。爱乐修习。于无常等。不能了达。妄计邪法。以为最上爱乐决定精勤修习。义利非有。不免轮回。苦涩恒时。智者观察。不应迷执。了达虚妄。显现是非。悟省醉迷。令心不乱。时诸大众。围绕世尊。闻法欢喜。娱乐庆快。系缚舍离。瞻仰如来。目不暂舍。

  尔时比丘。乃说颂曰。

  譬如苏弥卢  庄严四宝成

  七金周围绕  八海湛然清

  世尊相无比  理智离言诠

  万行因修满  三身果德圆

  人天瞻仰望  愿说宿因缘

 

  时诸比丘。偈赞佛已。白世尊言。欲色诸天。形量福德。差别有殊。愿佛演说。利益未来。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应当谛听。吾为汝说。若复有人。奉持净戒。善护诸根。令无毁犯。三业清净。于诸有情。悲愍饶益。勤修方便。舍离散乱。趣求静虑。于所修因。胜劣不等有上中下。果感亦殊。乃至外器。宫殿庄严。高下状貌。随宿因缘。皆悉有异。

  佛告比丘。由护净戒及行惠施。恒处诸天舍离诸垢。所有缠缚。伏除不起。于彼诸天。内身外器。爱乐趣求。不生毁谤。破坏厌离。命终之后。决定生彼。获报胜劣。随因有异。

  比丘应知。护佛净戒。诸天宫殿。恒自快乐。护佛净戒。舍离诸苦。解脱无染。护佛净戒。天鬘璎珞。恒自庄严护佛净戒。乌钵罗花。妙香适意。护佛净戒。极妙境界。悦畅无尽。护佛净戒。龙天八部。恒时助祐。护佛净戒。众宝庄严。离诸垢故。护佛净戒。种种天花。色妙开敷。随心自在。护佛净戒。微妙香风。悦意无尽。护佛净戒。房室园林。庆快随意。护佛净戒。获于种种。摩鲁迦花。瞻波迦花。计多迦花。出妙香气。最上无比。恒现在前。护佛净戒。远离诸横。护佛净戒善种增长护佛净戒犯戒之缘。皆悉远离。护佛净戒。圆满忍行。护佛净戒。妙宝阶道。成就现前。护佛净戒。工巧种种。及可爱具。悉得成就。

  比丘应知。护佛净戒。于当来世。获果如是。犹如画师。世及出世。种种形像。皆能成就。护戒亦尔。于当来世。所有一切。随意成就。

  若复有人。毁犯净戒。于当来世。沉沦恶道。受种种苦。舍离人天可爱之境。亦如彩画。风雨烟尘。而能破坏。贪嗔等垢。能坏净戒。亦能舍离。世及出世。可爱之果。

  复次比丘。贪等诸惑。能坏有情。所有善业。亦能增长。诸不善业。如世之火猛焰增长能坏柴薪。

  比丘应知。有情根识。攀缘六尘。迷惑不了。虚妄执著。境界缠缚。起于贪嗔。诸业随生轮转诸有。受苦无量。不能远离。贪欲诸毒。愚迷不了。贪火盛猛。损坏众善。及诸可爱宫殿林池。众妙果实。悉皆散坏。攞娑啰迦。胜妙福报。珍宝无量。库藏盈满。娱乐自在。父母眷属。福德最上。世所希有。快乐无碍。比丘应知。若复有人。修习檀度。于当来世。财物具足。离诸损坏。檀度最胜。快乐自在。檀行最胜。福报随形。如影不舍。檀行最胜。人天可爱。庄严欢喜。檀行最胜。能离贫乏。檀行最胜。悭吝不起。檀行最胜。能伏愚痴。出离三涂。檀行最胜。见者欢喜。檀行最胜。诸根无缺。檀行最胜。傍生乐见。檀行最胜。远离爱憎。檀行最胜。边地不生。檀行最胜。诸天快乐。檀行最胜。离苦缠缚。檀行最胜。超越轮回。檀行最胜。娱乐自在。檀行最胜。能趣三乘。究竟解脱。

  复次比丘。应当观察。轮回诸苦。众多逼迫。应当厌离。审谛观察。彼非究竟。无常败坏。如梦如焰。芭蕉非实。乃至色界。及无色界。所有境界。虚幻不实。而非究竟。应当厌离。不应封著。妄为最胜。令心爱乐。

  佛告比丘。圆寂安乐。远离诸相。体非一异。亦非三世。彼此俱非。离诸系缚。究竟圆满。汝当趣求。勿应弃舍。自在无碍。寂静无染。应当速证。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四

猜你喜欢
  第十八卷·佚名
  卷第七·佚名
  佛说护身命经一卷·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一·法云
  第二回·胡兰成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七·佚名
  卷一百·道世
  第二十六章 摩利阇越提精舍之祭·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六卷·佚名
  佛说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卷上·佚名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三·智顗
  序·唐慧琳
  宗门十规论自叙·文益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九·费隐通容
  进呈奏疏·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原序·汪广洋

    凤池吟稿原序昔人之论文者曰有山林之文有台阁之文山林之文其气枯以槁台阁之文其气丽以雄岂惟天之降才尔殊也亦以所居之地不同故其发於言词之或异耳濂常以此而求诸家之诗其见於山林者无非风云月露之形花木?鱼之玩山川

  • 卷五·朱昆田

    食嘉魚,和澗芳蠻村已熟桃花米,官舍初嘗石乳魚。湘峽往來經兩月,始添一則嶺南書。悼秦吉了黃緌黑羽可憐生,染墨塗梔畫未成。不與鷦鷯同宿食,只和鸚鵡鬥聰明。酒邊按拍偏能趁,花底呼人最有情。惆悵客窗歸夢斷,蠻天惟剩鷓鴣聲。

  • 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脱脱

        ◎奸臣四   ○万俟禼 韩侂胄 丁大全 贾似道   万俟禼字元忠,开封阳武县人。登政和二年上舍第。调相州、颍昌府教授,历太学录、枢密院编修官、尚书比部员外郎。绍兴初,盗曹成掠荆湖间,禼时避乱沅、湘,帅

  • 卷之一百九十四·佚名

    洪武二十一年冬十月辛卯朔○壬寅南安侯俞通源奏云南新附官民军士田粮马牛之数都指挥使司所属官计一千三百一人军士六万四千二人马三千五百四十五匹屯牛一万二千九百九十四头田四十三万四千三十六亩粮三十三万六千七石

  • ·解犯兼配哨船议·丁曰健

    台属积压未起解人犯,亟须清理。前蒙训诲周详,业经遵照备文申请监核;一面催提陆续起解,计已先后到省。惟入冬以来商船稀少,即有一、二配渡者,各船户颇为苦累,不能搭解多名,监犯依然壅滞。因思班兵哨船时有内渡,前

  • 曾艵传·脱脱

    曾古心字仲常,是中书舍人曾巩的孙子。曾古心补太学内舍生,因父亲任郊社斋郎,累官司农丞、通判温州,停留在越州。建炎三年(1129),金人攻陷越州,以琶八为主帅,约定早晨城中文武官员一起到州府,有不到及藏匿、不告发的人,都处死。

  • 弇山堂别集卷五十八·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卿贰表刑部左右侍郎盛元辅不知何许人由才能洪武元年任本年调山东行省参政张仁不知何许人由荐举元年任程儒即程徐浙江鄞县人故元入仕二年任左安善不知何许人由荐举二年任三年调河南知府李质广东徳庆人故

  • 第三十一章 贫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钱穆

    在不堪言状的分裂与堕落之后,中国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来。这一个中央,却以他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与秦、汉、隋、唐的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之富强,而这一个统一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这是宋代

  • 二、中俄初次在东北的冲突·蒋廷黻

    俄人到了来那流域以后,不久就感觉粮食缺乏的大困难。他们从土人听说精奇里河流域产粮甚多,这种传说形容未免过度,好像一到外兴安的山阳就是一片乐地。俄政府于1632年在来那河的中流设立雅库次克城(Yakutsk),派有总管,俄人所

  • 明鉴易知录卷十三·吴楚材

    明纪熹宗哲皇帝编 丁卯,七年,春正月,我大清太宗文皇帝天聪元年。编 削翰林陈仁锡、文震孟、郑鄤籍。拟孙文豸罪,坐斩。纪 文豸,仁锡戚也,尝作策论嘲时,魏忠贤知之,因诬文豸造妖言,谤朝政,置重辟。所指妖言者,则韩愈原道篇、钦

  • 附录卷二·项安世

    钦定四库全书项氏家説附录卷二宋 项安世 撰中庸臆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隠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 卷之二十八·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二十八礼君臣之礼《尧典》曰: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录曰:礼莫大于敬。尧舜继天立极,史臣稽古正词曰钦,乃所以奉於天;曰恭,乃所以懋於己;曰让,乃所以加於人。其实不越乎敬之一字而已。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願品之餘   復次.   願淨佛土故 滅除諸雜惡.   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命飲酒等.有如是惡名爲不淨。復次國   土中有地獄畜生餓鬼等諸惡道

  • 答毗陵陈居士问(四则)·太虚

    问一:多闻熏习,可起信去粗所知,而于真能断一分所知,则于多闻之外,必另有方法,使心力强大,身心变换,方能别有境界。唯识之五重观,天台之一心三观,似乎是呆想的态度,呆久了可以入定。不知这种定,一、是否一定可以变换身心?二、是否决

  • 序言·印光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陕西郃阳(今合阳)人。印光大师早年遍参南北众多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彻悟自心、圆悟藏性而专修净土。

  • 淮关小志·冒广生

    本书为《淮安文献丛刻》丛书第三部,《淮安文献丛刻》有选择地点校出版淮安地方旧的府、州、县志,以及记述淮安历史上漕、河、盐、榷、驿等方面内容的专志、乡镇志、关志、山水志等。同时,对淮安地方的野史杂记、风土记、

  • 名义考·周祈

    明人周祈撰。成书于万历十一年(1583)前。凡十二卷,天部、地部各二卷,人部、物部各四卷。条目浩博。主要阐述得名之由。如卷三“朝阳夕阳”条:“《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盖山东迎日,故曰朝,山西送日,故曰夕,非旦暮

  • 长者施报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天译。佛为给孤独说过去长者明弥罗摩行大施会,因展转较量功德,不如归戒慈心,亦即须达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