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智相品第十五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大庄严智轮。若能成就如是大庄严智轮。从初发意离於五欲,则能堪为声闻辟支佛而作福田。亦为一切守护供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二种智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名世间智。所谓菩萨依止读诵。欲灭一切众生愚闇作大照明。如来所说种种无量。於声闻乘皆悉听受。自书使人书。自读诵亦教人读诵。若说辟支佛法及大乘法。皆悉随顺一切信受。若自读诵教人读诵。自书亦教人书。能为众生广说分别显示其义。读诵经法求诸无漏。八圣道分解脱之味。而不求於寂灭智慧。常有存相取著之心。是名菩萨世间智轮。亦与声闻辟支佛等无有异也。不可名为菩萨摩诃萨。云何名出世间智轮。菩萨摩诃萨修道之时,随其精进行住诵习。而於彼相不取不著不念不思惟。如是行类则非下劣心。如虚空同於寂灭。观法平等都无所著亦无所系。无生无灭心无退转。常行平等诸法实际。深入寂灭得无生忍。不取诸相心无增减。不依诸地亦不住智慧。菩萨若得如是具足智者,是名菩萨出世间智。有此行类则能成就大庄严智轮。从初发意不染五欲。亦能堪为声闻辟支佛福田。一切众生守护供养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大庄严轮。若菩萨成就如此大庄严轮者,从初发心断除五欲。堪为声闻辟支佛作大福田。亦为一切守护供养。

善男子,菩萨方便复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云何名菩萨世间方便。自为及人常怀彼此。种种伎艺而成就众生。能现如是若干种身。或现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父母身。随所应见而为现相。若有病人及看病者,瞻视羸劣无有能救。一切怖畏乃至应死。悉以方便救令解脱。常行四摄成就众生住於大乘若声闻辟支佛人。有不堪任为大乘器根不熟者,即於二乘法中。令使修习如是甚深微妙之法。开示显现第一义谛。超过凡夫颠倒境界。依於四依具四辩才。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住善取道入方便智道成熟众生。若诸众生有为名称。染著利养诸根动遥而不成就涅槃善根。如是等人教令习诵。如来所说声闻辟支佛乘。成就离施功德教令劝助。若有众生多起瞋恚。其心甚恶而无哀愍。教令修行四无量心而得成熟。若见懈怠如是众生教令精进。多瞋众生教行忍辱。散心众生教令禅定。愚痴众生为说正法。令修智慧教化成就。若有众生无所依止无恭敬教。心令开示归依三宝。有如是等教使修习优婆塞戒。亦教八戒斋法。或有众生以种种伎术著作务处。教化成就如是等辈。恒沙菩萨有世间方便智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此方便智轮。以诸经论作务伎术。摧伏一切外道异学苦行智轮。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世间方便智。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

善男子,若有菩萨不依明师。亦不依止善知识。以是行类相貌。染著世间而自迷惑。如是菩萨,则不能住出世方便智轮。不名福田。亦不能善知众生诸行。若见不成法器众生。及声闻辟支佛乘根不熟者,於是人所显示大乘是名愚痴。无巧方便而教大乘人。舍菩萨道令修声闻辟支佛法。是为错谬不识人根。若见辟支佛人。教令舍离修声闻乘。不识人根而谬说法。有如是失堕於咎过。若见声闻人厌於生死者,为说世间三界果报乐著生死。不识人根而谬说法。有如是失堕於咎过。若有众生不断杀盗。乃至不断邪见。具行十恶诸不善根。见如是等而为显示菩萨大乘甚深之法。竟不说於恶道果报。生死受苦轮转诸趣。不识人根妄说诸法。堕於咎过亦名愚痴无方便智。若见乐持戒者为说布施。乐精进者为说持戒。乐忍辱者为说精进。乐禅定者为说忍辱。乐智慧者为说禅定。是名菩萨愚痴。无巧方便智轮。亦名世间智,则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亦不可名为摩诃萨也。云何名菩萨摩诃萨出世间方便智轮。若诸菩萨有所作业。皆为他人不念己身。作若干等种种伎术。乃至悉欲与人共之。如前所说,若有己利回施他人。见堪任器者而为说法。渐教声闻辟支佛乘。见辟支佛人。教令渐修摩诃衍乘。亦不为声闻人根不熟者,而为说乐生死法。为有杀生乃至邪见。为说声闻法生死所趣。若乐修施者,为说无上伎术。乃至乐智慧者,为说贤圣无漏智道。以是智慧成就众生。不取众生想及智慧想。是名菩萨摩诃萨能出世间最大庄严方便智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意断除五欲。是名菩萨摩诃萨堪为声闻辟支佛作大福田。常为一切守护供养。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应说一乘道,而为演二乘。则为目欺诳,不名度众生。决定堕邪聚,而示下劣乘。是则为愚痴,不名摩诃萨。

趣向一乘者,为欲听法故。乐处於生死,智者之所说,决定专一心,随欲而教化。是名为方便,智者所赞叹。

一向为声闻,教令生厌恶。堪任为器者,教以摩诃衍。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取法之慈而庄严轮不取众生相。何以故?取众生慈而庄严者,则是声闻辟支佛行。不能庄严大乘道也。声闻辟支佛虽修於慈。但自为己不为利人。为自调伏灭己结业。尽诸烦恼已得涅槃。为我人众生而修行慈。於他众生心常放舍。是故不名为大庄严轮。唯断己结不能为人除诸烦恼。菩萨摩诃萨则不如是,常为一切众生修行慈心庄严大慈。名为菩萨摩诃萨。无依止慈。不依止阴界入故而修行慈。不依止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而修行慈。不依止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修行慈。不依止此世後世故而修行慈。不依止此岸而修行慈。不依止彼岸而修行慈。不为不到故而修行慈。菩萨摩诃萨。唯缘法故而修行慈。此非声闻辟支佛之所能行。唯诸菩萨摩诃萨。乃能成就如是大庄严缘法慈轮。若菩萨从初发意离於五欲。如是菩萨摩诃萨。堪任声闻辟支佛作大福田。亦为一切众生守护供养。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悲轮。从初发意断除五欲。名为摩诃萨堪为声闻辟支佛作大福田。常为一切众生守护供养。何以故?一切声闻辟支佛。但自为己而修悲故。菩萨摩诃萨则不如是,而自亡己为一切众生故而修行悲。是故堪为一切众生作大福田。如是菩萨摩诃萨。能兼他人修四摄法。为成熟众生故。乃至舍己支节身命及以财物。以此大悲为欲安乐诸众生故。亦不得众生相。不得施者相。不得受者相。乃至不得施业果报相。行檀波罗蜜时。不取行相爱语利益及同事相。虽行四摄而不取相。常以最胜心第一心寂灭心。乃至无量阿僧祇心。无行阴界入心。无动摇而常安祝庄严大悲寂灭心成就众生。

善男子,以如是相能大庄严。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此大悲轮。从初发意断除五欲。堪为声闻辟支佛作大福田。常为一切众生守护供养。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法难思议,甚深如虚空。无色无所住,大悲之所成。常勤行头陀,菩萨最上智。大悲勇进力,超过一切人。

众生无归依,生死苦所缚。普欲令解脱,大悲水洗除。乾竭生死海,则非声闻地。及与缘觉乘,菩萨所哀愍。

贪欲恚愚痴,众生没恶道。以此大悲水,洗浴苦众生。

复次善男子,又有广遍虚空无边无有量数种种差别音声辩才一切三昧总持忍辱大庄严轮。菩萨摩诃萨若成就此轮。从初发意断除五欲,则能堪为声闻辟支佛作大福田。一切皆应供养守护。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广遍虚空无边无量种种差别音声辩才一切三昧总持忍辱大庄严轮。所谓菩萨照明一切法,犹如月光普照天下。无相无依心无所染。於诸三昧身心不动。眼眼触眼识悉皆不动。若眼缘触内生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生寂灭心与无生心。耳鼻舌身。乃至心意意识无生亦如是,能生三受寂灭心无生心。三世阴界入一切亦皆无生无有动遥三界三行三戒。三乘三解脱。三根三触。亦寂灭心无生心。一切处无祝皆行无相檀波罗蜜。乃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皆住寂灭心无动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皆住不动。九次第定亦不动。乃至三行如不如相亦悉不动。知一切法悉无所障住八圣道。窟宅及非窟宅。有取无龋有漏无漏。有此彼岸。无此彼岸。无大无校有作无作。有善无善。有记无记。於一切处而心不动。乃能如是大慈大悲兴大方便。为成熟众生守护三乘及四无畏。分别十地乃至十八不共法。於一切处皆住无作无起心常安祝取相三受皆悉寂灭。菩萨摩诃萨离一切相。得虚空眼火光照明三昧一切三昧王方便大庄严轮。若菩萨住是三昧,则能灭除过去诸业。三恶趣苦皆悉消灭令尽无馀。

善男子,譬如五日出时。一切泉流河池及诸大河。四大海水皆悉枯竭。如是菩萨摩诃萨。以广遍虚空无边无量阿僧祇譬喻言辞巧说辩才一切三昧总持忍辱大庄严轮。菩萨若能成就此轮。灭尽三有除诸恶趣。於过去世所有业障永灭无馀善男子,譬如世界劫欲尽时。此四天下及八万四千诸河渚等,并四天王一切诸山。皆悉败坏消灭永尽令无有馀。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一切三昧诸陀罗尼忍辱轮者,能灭先世所作恶业。乃至三有一切恶趣永尽无馀。

善男子,譬诸黑闇遍满虚空。日轮出时一切黑闇皆悉除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能成就是大庄严轮。乃至一切三昧总持忍辱轮。己身及他颠倒诸闇皆悉消灭。如是虚空无边智日。悉能消灭先世诸恶不善使业永尽无馀。是菩萨不随恶知识。常不离诸佛而听正法。乃至不离诸菩萨行。於其梦中心常念佛。

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大庄严遍满虚空广大无边无量阿僧祇种种言辞音声辩才一切三昧总持忍辱轮。

菩萨摩诃萨。入於初禅乃至第四禅。入空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入满足灭尽定。乃至满足灭三行心。无动受心。想触意行寂灭不动。或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住於禅味。亦住第一义空。身诸毛孔出於暖气。烧灭一切结使业薪。如是次第逮深正念。一切身体悦乐满足。

譬如自在天子入现一切乐三昧。入是三昧已,一切身毛孔中皆悉受乐。如是乐相触菩萨身。而便自忆念佛。念佛已即便见佛无复馀相。

若念一佛则见一佛。若念无量佛则见无量佛。若念佛身少分则见少分。若念佛无边身则见无边身。若观自身作佛相者,则见己身同佛相好具足庄严。若观他身欲作佛者,则见他身亦同其佛庄严相好。若欲随观众生皆作佛相者,则随所观同佛身相馀无所见。心所起念皆实不虚。知一切法如幻如水中像。悉观三受三行永尽消灭。

如是观已还入灭尽定禅悦味食或於一七日二七三七。乃至七七日。或十日五十日。如是乃至百千万亿劫。还入实谛空观如前念佛。成就作是观已善男子,以如是相广大遍满虚空无量无边阿僧祇种种言辞音声辩才一切三昧总持忍辱轮。

菩萨成就如是轮故。断除五欲。灭尽过去一切恶业。三有六趣皆悉消灭令无有馀。堪为声闻及辟支佛作大福田。亦为一切守护供养。离四颠倒愚痴大闇。不复更随诸恶知识。常不离佛得闻正法。乃至梦中见佛听法供养众僧。於一切菩萨所行之道。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净佛土。於彼佛国一切众生悉皆化生相好如佛。住摩诃衍结使微保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堪任法器者,则破诸结使。能住於善住,皆悉无疑难。为欲断有缚,当作大庄严。修学诸禅定,智慧不思议。

修学於诸禅,观第一寂灭。以此念佛智,能尽一切恶。相与无相等,以空悉能灭。永断於恶趣,不离见诸佛。

善修学诸法,供养一切佛。疾成於正觉,以修空相故。为众作亲友,除舍诸结使。是名净福田,疾近於菩提。

众生作佛相,遍满诸世界。为求佛道故,远离於二乘。

说是法时。恒河沙等无量菩萨。本所曾闻念佛正法。若有癈忘今悉还得。无量众生闻是念佛百千三昧。悉入一切三昧方便。皆得忆念总持华鬘。无量众生而皆依止首楞严三昧。乃至成就电光三昧。得一切法照明逮无生忍。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无量众生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无量众生皆求出家入佛法中。无量众生住於十善。有发声闻心者,有发辟支佛心者,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得不退转者,无量众生得世间正见。以正见因缘故断恶趣结。皆得生天及在人间。归依三宝弃舍五欲。於佛法中而得出家。离一切邪见得清净信。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善男子,汝当以此不退法轮。授地藏菩萨记。若有众生读诵此经。为他解说住是法者,应当拥护十法。

何等为十。拥护一切财物。离一切恶。一切邪见。邪归依十恶。一切身过。一切口过。一切诽谤。一切破戒。一切横玻一切横死。如是众生临命终时。皆得见佛即生天上。若有众生读诵此经。应当拥护如是十法。是名诸佛伏藏。佛说是经已时。四部众及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地藏菩萨等。闻是经已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卷五·佚名
  佛说无畏陀罗尼经·佚名
  序·佚名
  致 嘿 庵 书·太虚
  卷四(惟净译)·佚名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卷中(通三部次第)·佚名
  卷四·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高峰大师语录卷下·高峰原妙
  第五十一章 二王章·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九卷·湛然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欧阳竟无
  菩萨的人生观与公民道德·太虚
  卷第二十·佚名
  四童子三昧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十出 仙圆·孟称舜

    【糖多令】〔生、旦仙妆上〕花落水空流,天台古渡头。忆真情,生死相投,镜约钗盟今始就,携手向碧云游。〔生〕雨丝晴片两情牵,〔旦〕结得韦家隔世缘。〔生〕几点梨花坟上土,〔旦〕半开半落已经年。〔生〕姐姐,我和你自花前相见

  • 古今滑稽联话六·范左青

    《坚瓠集》载古名人幼时巧对多则,皆奇妙难能,不可有二。何古人之幼慧耶,抑好事者之伪托与?姑选录之。一云:杨文忠公庭和七岁时,父月夜宴客,一客云“有三更矣”,一客云“半夜矣”,一客云“五更有一半

  • 第十出 保孤 (商调先天韵)·丁耀亢

    【霜天晓角】(副末白须青衣上)程婴前案,莫道天难见。堪悲死别在黄泉,又苦生离肠断。(菩萨蛮)晋洙赵盾情何烈,楚逐伍员迹不灭。冤泪入江流,闲花满地愁。客散西门别,燕语空梁月。患难去相投,何人是孔褒?俺朱裁向在夏

  • 卷八十八·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八十八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十五 任昉【字彦昇乐安博昌人雅善属文尤长载笔沈约一代词宗深所推挹仕齐为竟陵王记室参军司徒长史武帝践祚拜黄门侍郎掌着作出为义

  • 卷九·张宪

    钦定四库全书玉笥集卷九       元 张宪 撰七言长律送海一沤十韵尊者来从乾竺国畏途生出玉门关地穷西北河为带水尽东南岛若环刼火自如潮势吼禅心已似石头顽法华雨施金盂水贝叶经挑锡杖鐶幻境万家蝴蝶梦沧波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八·佚名

    嘉靖十一年五月戊申朔吏部验封郎中李默以武举同考试官宴于兵部与尚书王宪争礼默故自兵部调宪心不能平遂言其状自劾求退淂旨朝廷公宴礼法所在大臣当循节次小臣当存体统岂宜有争下其都察院都御史汪鋐等言默以部属小臣敢

  •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二·徐紘

        (明)徐纮 撰    祭酒文毅李公言行录  杨廉    李时勉名懋字时勉以字行江西安福人进士歴任永乐正统间官至祭酒卒年七十七谥文毅先生少负大志勤于学问穷性命道徳之奥于书无所不读永乐间取进士第太宗皇

  • 张弘策传·姚思廉

    张弘策字真简,范陽方城人,是文献皇后的叔伯弟弟。年幼时以孝敬父母而出名。母亲曾患病,五天不吃东西,张弘策也不吃东西。母亲竭力端粥给他吃,才吃了母亲吃剩的粥。为母亲居丧,三年没有吃过带盐的菜,几乎到了危及性命的程度。

  • 卷第六十八·佚名

    宰相十八 罢免四庞籍罢相除依前尚书户部侍郎知郓州仍改赐推诚保德翊戴功臣散官勋封食邑食实封制皇祐五年闰七月壬申门下。图治之世。宜本至公。预政之文。合防嫌迹。矧居四辅之首。允在百僚之先。苟罹干请之名。殊失

  • 万章上篇·王夫之

    一舜之处象,与周公之处管、蔡,其所以不同者,先儒论之详矣。然所谓&ldquo;管、蔡之叛,忧在社稷,孽在臣民;象之欲杀舜,其事在舜之身&rdquo;,此语亦须分别看,非谓一身小而社稷臣民大也。 使象恶得成,则天下且无舜,而昏垫之害谁与拯

  • 卷二十一·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二十一宋 真德秀 撰师道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朱子曰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

  • 云居宏觉膺禅师·惠洪

    禅师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儿稚中。骨气深稳。言少理多。十岁出家于范阳延寿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师使习毗尼。非其好。弃之游方。至翠微会。有僧自豫章来。夜语及洞上法席。于是一钵南来。造新丰。

  • 出口示相·佚名

    有僧人问灵观禅师:&ldquo;什么才是佛?&rdquo;灵观禅师听了,没说一句话,只是将舌头伸出来给僧人看。僧人见了似乎有所体悟,便向禅师礼拜致谢。灵观禅师连忙说:&ldquo;等一下,等一下,你悟到什么吗?干嘛礼拜我呢?&rdq

  • 第九卷·知礼

    金光明经文句记 第九卷宋四明沙门知礼述大章流通二。初释四天王品题二。初因缘释二。初约处释人二。初明处。二十八天皆上升之趣。此当其首。天分三界。于下界中此复在初。居半须弥者。处之所依。欲界六天。二

  • 卷第二十二·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二十二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内摄颂曰。楼上逢增长  淫女夜观星因作马鸣声  商人抱枯骨尔时猛光王住嗢逝尼城。此有长者娶妻未久留在本宅。自为兴易持货他方。其夫去后妻恣衣食烦恼增

  •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六·圆照

    上都长安西明寺沙门释圆照集凡二十二首 答制一十一首 总三十三首&middot;监使李宪诚进金字法华经表一首(并答)&middot;贺平李灵曜表一首&middot;僧元皎请度僧表一首&middot;僧常清谢赠物表一首&middot;沙门崇惠登刀

  • 卜筮正宗·王维德

    《卜筮正宗》,清人王洪绪辑撰,宏道堂梓行,十四卷,十四册一函全。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书页宽大,左右双边,版心单鱼尾。《卜筮正宗》是易学六爻预测学的集大成之著作,对后世占卜影响深远。书中系统地总结、发展、完善了六爻占

  • 古周易·吕祖谦

    易学著作。宋吕祖谦撰。是一部考订《周易》正宗版本的著作,一卷。此书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都很大,朱熹所撰《周易本义》就以它为底本。《周易》最初只有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构成),分上下二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