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二十

迦旃延子造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

四大揵度中见谛跋渠第三

见谛成就世尊弟子。欲爱未尽。诸色界系身口戒律。成就彼色何四大造。生欲界有漏入初禅。有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禅。彼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生欲界无漏入初禅。无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禅。彼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生色界有漏入初禅。有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禅。彼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生色界无漏入初禅。无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禅。彼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世尊弟子生无色界。诸无漏成就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无色界没生欲界最初得四大。彼四大何四大因。无色界没生色界最初得四大。彼四大何四大因。色界没生欲界最初得四大。此四大何四大因。生欲界色界化化作色界语。彼色何四大造。生色界欲界化化作欲界语。彼色何四大造。化当言四大非四大耶。当言造色非造色耶。当言有心无心耶。当言用谁心语。中阴当言四大非四大耶。当言造色非造色。当言有心无心。当言用谁心语。久远世名何法。劫名何法。心起住灭名何法。颇法四缘生三缘生二缘生一缘生。云何法因相应。云何法因不相应。云何法因相应因不相应。云何法非因相应。亦非因不相应。云何法共缘缘云何法不共缘缘。云何法共缘缘不共缘缘。云何法非共缘缘。非不共缘缘。又世尊言。彼内无色想观外色。云何内无色想外观色。又世尊言有无色想。云何有无色想。诸有无色想彼一切色爱尽。设色爱尽彼一切有色无想耶。诸不有色无想一切色爱未尽耶。设色爱未尽彼一切不有色无想耶。四识所止七识所止。四识所止摄七识所止。七识所止摄四识所止。四识所止九众生居。四识所止摄九众生居。九众生居摄四识所止。七识所止九众生居。七识所止摄九众生居。九众生居摄七识所止。此章义愿具演说。

见谛成就世尊弟子。欲爱未尽诸色界系。成就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色界系也。生欲界有漏入初禅。有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禅。彼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色界系也。生欲界无漏入初禅。无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禅。彼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欲界系也。生色界有漏入初禅。有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禅。彼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色界系。生色界无漏入初禅。无漏入第二第三第四禅。彼诸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色界系。世尊弟子生无色界。诸无漏成就身口戒律。彼色何四大造。答曰。或欲界系或色界系也。无色界没生欲界。最初得四大。彼四大何四大因。答曰。欲界系也。无色界没生色界最初得四大。彼四大何四大因。答曰。色界系也。色界没生欲界最初得四大。彼四大何四大因。答曰。欲界系。欲界生色界化化作色界语。彼色何四大造。答曰。色界系也。色界生欲界化化作欲界语。彼色何四大造。答曰。欲界系。化当言四大非四大耶。答曰。化当言四大。当言造色非造色耶。答曰。当言造色。当言有心无心耶。答曰。无心。当言用谁心语。答曰。化者心语。中阴当言四大非四大耶。答曰。中阴当言四大。当言造色非造色。答曰。当言造色。当言有心无心耶。答曰。当言有心。当言用谁心语。答曰。当言自用心语。世名何法。答曰。行数名。劫名何法。答曰。月半月春夏岁数名。心起住灭名何法。答曰。时节须臾数名。颇法四缘生耶。答曰。生一切心。心法三缘生耶。答曰生。无想定灭尽定二缘生耶。答曰生。除无想定灭尽定。诸心不相应行色一缘生耶。答曰。不生。云何法因相应答曰。一切心心法。云何法因不相应。答曰。色无为心不相应行。云何法因相应因不相应。答曰。彼心心法少因相应少因不相应。云何法非因相应非不因相应。答曰。彼心心法少因不相应少因非不相应。云何法共缘缘。答曰。诸意识身共相应心心法缘也。云何法不共缘缘。答曰。诸五识身共相应。色无为心不相应行缘。云何法共缘缘不共缘缘。答曰。诸五识身共相应。意识身共相应。心心法缘色无为心不相应行缘。云何法非共缘缘非不共缘缘。答曰。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又世尊言。彼内无色想外观色。云何内无色想外观色。答曰。如此身当死。已死当弃冢间。已弃冢间当埋地。已埋地当种种虫食。已种种虫食。彼不观此身但见彼种种虫。如此身当死已死当弃冢间。已弃冢间当积薪已积薪。当火烧已火烧。彼不观此身但见火。如此身雪聚凝酥醍醐当置火上。已置火上当融消。已融消彼不观此身但见火。如是内无色想外观色。又世尊言。有无色想。云何有无色想。答曰。如此身当死。已死当弃冢间。已弃冢间当埋地。已埋地当种种虫食。已种种虫食当处处散。已处处散彼不观此身。亦不见彼种种虫。如此身当死。已死当弃冢间。已弃冢间当积薪。已积薪当火烧。已火烧当灭。已灭彼不观此身亦不见火。如此身雪聚凝酥醍醐当置火上。已置火上当融消。已融消当灭。已灭彼不观此身亦不见火。如是有无色想。诸有色无想彼一切色爱尽耶。答曰如是。诸有色无想彼一切色爱尽。颇色爱尽彼非有色无想耶。答曰。有色爱尽彼不入三昧。诸不有色无想。彼一切色爱未尽耶。答曰如是。诸色爱未尽彼一切不有色无想。颇不有色无想。彼非色爱不尽耶。答曰。有色爱尽彼不入三昧。四识所止七识所止。四识所止摄七识所止耶。答曰。或四非七。云何四非七。答曰。地狱色痛想行。畜生饿鬼果实天色痛想行。有想无想痛想行。是谓四非七。云何七非四。答曰。人欲界天心梵迦夷天光音遍净空处识处不用处心。是谓七非四。云何四七。答曰。人欲界天色痛想行梵迦夷天光音遍净色痛想行空处识处不用处痛想行。是谓四七。云何非四非七。答曰。地狱心畜生饿鬼果实有想无想心。是谓非四非七。四识所止九众生居。四识所止摄九众生居耶。答曰。或四非九。云何四非九。答曰。地狱色痛想行。畜生饿鬼无想众生不摄果实色痛想行。是谓四非九。云何九非四。答曰。人欲界天心梵迦夷天光音遍净无想众生无色界心。是谓九非四。云何四九。答曰。人欲界天色痛想行梵迦夷天光音遍净无想众生色痛想行无色界痛想行。是谓四九。云何非四非九。答曰。地狱心畜生饿鬼无想众生不摄果实心。是谓非四非九。七识所止九众生居。七识所止摄九众生居。九众生居摄七识所止。答曰。九七非七九。不摄何等。答曰。二处无想众生有想无想天。

见谛跋渠第三竟(梵本一百六十九首卢秦二千九十二言)。

阿毗昙四大犍度中内造跋渠第四

内四大彼内四大几缘缘。内四大不内四大。不内四大彼不内四大。不内四大内四大几缘缘。因相应法彼因相应法几缘缘。因相应法因不相应法。因不相应法彼因不相应法。因不相应法因相应法几缘缘。共缘法彼共缘法几缘缘。共缘法无缘法无缘法。彼无缘法无缘法共缘法几缘缘。色法彼色法几缘缘。色法无色法无色法。彼无色法无色法色法几缘缘。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亦如是。有漏法彼有漏法几缘缘。有漏法无漏法。无漏法彼无漏法无漏法有漏法几缘缘。有为法彼有为法几缘缘。有为法无为法无为法彼无为法无为法有为法几缘缘。所可缠自缠受。地狱有彼得诸根四大。彼根四大彼心心法几缘缘。彼心心法彼根四大几缘缘。所可缠自缠受。畜生饿鬼天人。有彼得诸根四大。彼根四大彼心心法几缘缘。彼心心法彼诸根四大几缘缘。生欲界有漏入初禅。有漏乃至入有想无想定。彼根长益四大。增益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几缘缘。彼心心法彼根彼四大几缘缘。生欲界无漏入初禅。无漏乃至入不用定。彼诸根四大增益。彼根四大彼心心法几缘缘。彼心心法。彼根四大几缘缘。生色界有漏入初禅。有漏乃至入有想无想定。彼根四大增益。彼根四大彼心心法几缘缘。彼心心法彼根四大几缘缘。生色界无漏入初禅。无漏乃至入不用定。彼根四大增益。彼根四大彼心心法几缘缘。彼心心法彼根四大几缘缘。内名何义。不内名何义。受为何义。不受为何义。结为何义。不结为何义。见处为何义。不见处为何义。诸法内彼法内入摄耶。设法内入摄彼法内耶。诸法外彼法外入摄。设法外入摄彼法外耶。二痛三痛。二痛摄三痛。三痛摄二痛。二痛四痛五痛六痛。十八痛三十六痛。百八痛。二痛摄百八痛。百八痛摄二痛。乃至三十六痛百八痛三十六痛摄百八痛。百八痛摄三十六痛。以无碍道趣须陀洹果。证彼修道时。几意止现在前修。几修未来。几意断。几神足。几根力。几觉意。几道种。几禅。几等。几无色定。几解脱。几除入。几一切入。几智。几三昧现在前修。几未来修。几无碍道趣斯陀含阿那含果。飞耳知他人心自识宿命彻视漏尽智证通。修彼道时。修几意止现在前。几修未来。几意断。几神足。几根力。几觉意。几道种。几禅。几等。几无色定。几解脱。几除入。几一切入。几智。几三昧现在前修。几修未来。此章义愿具演说。

内四大彼内四大因增上。内四大不内四大因增上。不内四大彼不内四大因增上。不内四大内四大因增上。因相应法彼因相应法。因次第缘增上。因相应法因不相应法。因次第增上。无缘因不相应法彼因不相应法。因增上。因不相应法因相应法因缘增上。无次第。共缘法彼共缘法。因次第缘增上。共缘法无缘法。因次第增上。无缘无缘法彼无缘法因增上。无缘法共缘法因缘增上。无次第。色法彼色法因缘增上。色法无色法因缘增上。无次第。无色法彼无色法。因次第缘增上。无色法色法。因增上。无缘无次第。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亦如是。有漏法彼有漏法因次第缘增上。有漏法无漏法。次第缘增上。无因无漏法彼无漏法因(因此也)次第(续得也)缘(由上有此)增上(续也)。无漏法有漏法次第缘增上。无因有为法彼有为法因次第缘增上。有为法无为法无。无为法彼无为法无。无为法有为法缘增上。所可缠自缠受地狱有。彼得诸根四大。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所可缠自缠受畜生饿鬼天人有。彼得诸根四大。彼根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生欲界有漏入初禅。有漏乃至入有想无想定。彼根长益四大增益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生欲界无漏入初禅。无漏入乃至入不用定。彼根长益四大增益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生色界有漏入初禅。有漏乃至入有想无想定。彼根长益四大增益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生色界无漏入初禅。无漏乃至入不用定。彼根长益四大增益彼根。彼四大彼心心法一增上。彼心心法彼根四大一增上。内为何法。答曰。自己数名。不内名何义。答曰。自己不数名。受为何义。答曰。有漏法数名。不受为何义。答曰。无漏法数名。结为何义。答曰。有漏法数名。无结为何义。答曰。无漏法数名。见处为何义。答曰。有漏法数名。不见处为何义。答曰。无漏法数名。诸法内彼法内入摄耶。答曰。或法内彼法非内入摄。云何法内彼法非内入摄。答曰。如所说内痛内法法观而处。是谓法内彼法非内入摄。云何法内入摄。彼法非内耶。答曰。如所说外身外心心观而处。是谓法内入摄彼法非内也。云何法内彼法内入摄耶。答曰。如所说内身内心心观而处。是谓法内彼法内入摄。云何法非内彼法非内入摄。答曰。如所说外痛外法法观而处。是谓法非内彼法非内入摄。诸法外彼法外入摄耶。答曰。或法外彼法非外入摄。云何法外彼法非外入摄。答曰。如所说外身外心心观而处。是谓法外彼法非外入摄。云何法外入摄彼法非外耶。答曰。如所说内痛内法法观而处。是谓法外入摄彼法非外。云何法外彼法外入摄耶。答曰。如所说外痛外法法观而处。是谓法外彼法外入摄也。云何法非外彼法非外入摄。答曰。如所说内身内心心观而处。是谓法非外彼法非外入摄。二痛三痛二痛摄三痛。三痛摄二痛。答曰。随种相摄。二痛四痛五痛六痛。二痛摄六痛。六痛摄二痛。答曰。随种相摄。二痛十八痛二痛摄十八痛。十八痛摄二痛。答曰。二摄十八非十八摄二。不摄何等。答曰。苦根有漏乐根有对相应护根无漏痛也。三十六痛百八痛亦如是。乃至六痛十八痛。六摄十八十八摄六。答曰。六摄十八非十八摄六。不摄何等。答曰。苦根有漏乐根有对相应护根无漏痛也。三十六痛百八痛亦如是。十八痛三十六痛亦如是。三十六痛百八痛。三十六痛摄百八。百八痛摄三十六痛。答曰。随种相摄。以无碍道趣须陀洹果证。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六。八道种未来八。无禅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无。智无未来。一三昧未来一(道迹竟)。以无碍道趣斯陀含果证。若倍欲尽越次取证。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六。八道种未来八。无禅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无。智无未来一三昧未来一。若得须陀洹果以世俗道取斯陀含果。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无觉意未来六。无道种未来八。无禅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一智未来七。无三昧未来三。若得须陀洹果以无漏道。取斯陀含果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六(无喜)。八道种未来八。无禅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二智(法二对四)。未来七。一三昧未来三(频来竟)。以无碍道取阿那含果证。若欲爱尽。越次取证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六八道种未来八。无禅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无。智未来无。一三昧未来一。若依初禅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七觉意未来七。八道种未来八。一禅未来一。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无。智未来无。一三昧未来一。若依初禅中间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七。七道种未来八。无禅未来一。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无。智未来无。一三昧未来一。若依二禅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法意止也)。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七觉意未来七。七道种未来八。一禅未来二。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无。智未来无。一三昧未来一。若依三禅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七。七道种(无等志也)未来八。一禅未来三(一三禅)。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无。智未来无。一三昧未来一。若依四禅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七。七道种未来八。一禅未来四。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无。智未来无。一三昧未来一(超越不还尽)。若得斯陀含果以世俗道。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无觉意未来六。无道种未来八。无禅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一智未来七(等智)。无三昧未来三。若得斯陀含果以无漏道取阿那含果。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六。八道种未来八。无禅无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二智未来七。一三昧未来三(不还竟)。以无碍道神足智证通。若依初禅凡夫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身止)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无觉意未来无。无道种未来无。一禅未来一。无等未来四。无无色定未来无。无解脱未来二。无八除入未来四。无十一切入未来无。一智未来一。无三昧未来无(三向趣一)。若依初禅无垢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无觉意未来七。无道种未来八。一禅未来一。无等未来四。无无色定未来无。无解脱未来二。无八除入未来四(禅四枝)。无十一切入未来无。一智未来七。无三昧未来三。若依二禅凡夫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无觉意未来无。无道种未来无。一禅未来一。无等未来四。无无色定未来无。无解脱未来二(第一第二)。无八除入(八想四观四色)未来四。无十一切入未来无。一智未来一。无三昧未来无。若依二禅无垢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无觉意未来七。无道种未来八。一禅未来二。无等未来四。无无色定未来无。无解脱未来二。无八除入未来四(四观)。无十一切入未来无。一智未来七。无三昧未来三。若依三禅凡夫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无觉意未来无。无道种未来无。一禅未来一。无等未来三(除喜)。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一。智未来一(等智)。无三昧未来无。若依三禅无垢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无觉意未来七。无道种未来八。一禅未来三。无等未来三。无无色定无解脱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一智未来七。无三昧未来三。若依四禅凡夫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无觉意未来无。无道种未来无。一禅未来一。无等未来三。无无色定未来无。无解脱未来一。无八除入未来四。无十一切入未来八。一智未来一。无三昧未来无。若依四禅无垢人修神足道。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无觉意未来七。无道种未来八。一禅未来四。无等未来三。无无色定未来无。无解脱未来一(净解脱也)。无八除入未来四(四色)。无十一切入未来八。一智未来七。无三昧未来三(神足竟)。天耳知他人心自识宿命彻视亦如是。以无碍道尽漏智证通。若依未来有觉有观三昧。取阿罗汉。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七。八道种未来八。无禅未来四。无等未来无。无无色定未来三。无解脱未来三。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二智未来六(未对知四)。一三昧未来三。若依初禅取阿罗汉。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七觉意未来七。八道种未来八。一禅未来四。无等未来无。无无色定未来三。无解脱未来三。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二智未来六。一三昧未来三。若依禅中间取阿罗汉。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七。七道种未来八。无禅未来四。无等未来无。无无色定未来三。无解脱未来三。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二智未来六。一三昧未来三(三过向一)。若依二禅取阿罗汉道。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七觉意未来七。七道种未来八。一禅未来四。无等未来无。无无色定未来三。无解脱未来三。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二智未来六。一三昧未来三。若依第三第四禅取阿罗汉。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七。七道种未来八。一禅未来四。无等未来无。无无色定未来三。无解脱未来三。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二智未来六。一三昧未来三。若依无色定取阿罗汉。修彼道时。修一意止现在前未来四。四意断未来四。四神足未来四。五根未来五。五力未来五。六觉意未来七。四道种(除戒志)未来八。无禅未来四。无等未来无。一无色定未来三。无解脱未来三。无八除入无十一切入二智未来六。一三昧未来三。

内造品第四竟(梵本三百五十三首卢秦四千五百二十三言)。

四大犍度第五竟(三日诵)。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二十

猜你喜欢
  西方合论 第三卷·袁宏道
  佛说善生经讲录·太虚
  大般若經第二分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问疑品第二·佚名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一·佚名
  华枝春满·李叔同
  第六十八章 自国繁荣之行政·佚名
  北山录卷第九·神清
  诞生品第七·佚名
  卷三百二十七·佚名
  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窥基
  佛学大系·太虚
  胜利归来话佛教·太虚
  国 俗 观·太虚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胡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范梈

      七言律诗  正月节日,上寳历寺行礼,退述事  朝参不见承明庐,梦想三更尚是初。窅窅重山遮列炬,泠泠流水逐行车。柴关响接群僧磬,草泽心驰上帝居。圣寿延长天广大,固应涵养及樵渔。  晚经皮使君江居不见,赋简二首,其一

  • ◆刘处士诜(桂隐集)·顾嗣立

    诜字桂翁,庐陵人。生二岁失母,七岁失父,九岁宋亡。年十二,作为科场律赋论策之文,蔚然有老成气象。宋之遗老巨公一见,即以斯文之任期之。既冠,重厚醇雅,素以师道自居,教学者有法。萧御史方厓、文集贤学山、郑尚书鹏南先后以教官

  • 卷七·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七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赵拚清献诗钞赵拚字阅道衢之西安人中景佑元年进士乙科通判宜州以母丧庐墓三年孙处为作孝子传召为殿中侍御史京师号铁面御史进参知政事已而求郡旋召旋罢英宗朝除龙图阁直学

  • 卷三百四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四十韩愈辛卯年雪元和六年春寒气不肯归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崩腾相排拶【子达切又子末切】龙凤交横飞波涛何飘扬天风吹旛旗白帝盛羽卫鬖髿振裳衣白霓先啓途从以万玉妃翕翕陵厚载譁譁弄阴

  • 御选元诗卷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十乐府歌行八陈基鸡鳬行鸡与鳬皆鷇育鳬爱水游鸡爱陆鳬昔未辨雌与雄母不顾之鸡为伏鸡渴不饮饥不啄以腹抱鳬谁敢触鳬脱鷇鸡鼔翼日日庭中求黍稷啄啄呼鳬使之食鳬羽日防褷一朝下水不顾鸡鸡在岸鳬在

  • 乌鲁木齐杂诗·纪昀

    一山围芳草翠烟平,迢递新城接旧城。行到丛祠歌舞榭,绿氍毹上看棋枰。▲城旧卜东山之麓,观御史议,移今处以近水泉,故地势颇卑。登城北关帝庙剧楼,城市皆俯视历历。【注】《如是我闻》: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

  • 卷之一百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九○谕光绪二十年六月廿三日一一二一七-一一·佚名

    新竹知县范,对庄书朱呈玉发给谕戳赏戴花翎、在任候补直隶州、本任台湾县、调署新竹县正堂、随带加二级范为谕饬承充事。案据户粮税总书朱琛禀称:「缘本邑清理田赋案内,奉宪饬,设立庄书,以便稽查逃粮、

  • 卷五十六·鄂尔泰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录卷五十六尼竺浑氏甘笃武尔格齐氏达都瑚玉鲁氏瑚钮和和齐氏僧苏克塔穆察氏巴哈纳夸尔达氏吴云柱德都勒氏科罗喀恺顔氏奇拉尔图珠尔苏

  • 姚察传·姚思廉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其九世祖姚信,为吴太常卿,称名江左。姚察幼时性情纯厚,侍奉双亲以行孝道闻名。六岁时,能诵书万余言。姚察体弱不好动,博围棋及杂耍,当初都不留心。只是勤奋苦读,夜以继日。十二岁时,便能写文章。其父亲

  • 宋明恭王皇后传·李延寿

    明恭王皇后名叫贞风,琅笽临沂人。起初封为淮陽王妃,明帝改换封号,又被封为湘东王妃。生了晋陵长公主伯姒、建安长公主伯媛。明帝即位,立为皇后。皇上曾经在宫内举办大型宴会,而让妇女裸体,进行观赏,尽情欢笑。王皇后用扇子遮

  • 卷八十一·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八十一   宋 程公説 撰小国第一虞        虢毕        祭州虞姬姓公爵其先出自大王子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虞仲及武王克殷求大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已为呉君别封其

  • 与挪威哲学博士希尔达论佛学·太虚

    ──十一年五月四日──希尔达系挪威大学哲学教授,此次以赴耶教同盟大会来中国,在北京闻太虚法师之名,折道来汉臬,至佛教会投剌进谒,并递上北京王虚亭居士之介绍函。由理事李君电佛学院,请法师至会。师叩其来意,希以来求佛学

  • 重刻菩萨戒本疏序·义寂

    梵网经菩萨戒本者。盖三世出兴之鸿规。七众入位之要门也。以故注疏节分殆十有余家。今之存者唯法藏天台明旷太贤也已。余皆成废典。於戏可惜矣。四家之述作兰菊擅美。即世戒子多附贤师也。然彼疏中往往引法藏义寂两疏

  • 栟榈集·邓肃

    宋代诗文别集。邓肃撰。宋代王明清《挥麈后录》卷2称:宣和四年(1122)艮岳成,宋徽宗为之作记,李质、曹组各献赋称颂,只有太学生邓肃上10诗备述花石纲对民间的骚扰。“肃字志宏,南剑人,有文集号《栟榈遗文》三十卷,诗印集中”

  • 潼关之夜·杨朔

    是杨朔的散文名篇。这篇散文最早发表于1938年5月11日的《烽火》杂志第14期上,后于1939年收入由重庆烽火社出版的通讯报告文学集《潼关之夜》中。散文通过作者赴延安途中在潼关的一段奇遇,反映了革命青年的爱国热情和

  • 古今译经图纪·靖迈

    凡四卷。唐代靖迈撰。又称译经图纪。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虽依隋代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但改定译经时代及译者顺序,并删除译经事实不详者。列记自汉明帝之迦叶摩腾以下,至唐代玄奘三藏为止,共一百一十七人所译之经论,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