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苦行品第十七

佛告诸比丘,王舍城边有一仙人。摩罗之子名乌特迦。与七百弟子俱。常说非想非非想定。尔时菩萨见彼仙人。於大会中多闻聪慧众所宗仰。作是思惟。我若不至其所同其苦行。云何能显彼所修行诸定过失。我今方便令彼自知。其所修习非为究竟。又欲开显我之定慧利益一切。令彼众会生希有心。发是念已至仙人所。作如是言:仁者,谁为汝师汝所修行复是何法。仙人答言:我本无师自然而悟。菩萨告言:我今故来求汝所证。愿为演说我当行之。仙言:随意所欲当为宣说。

尔时菩萨受彼教已,於一静处专精修学。由昔惯习定慧因缘。即得世间百千三昧。随彼诸定。所有差别种种行相皆现在前。是时菩萨。复从定起谓仙人言:过此定已更有何法。仙言:此最为胜更无馀法。菩萨作是思惟。我有信进念定慧。速能胜得彼仙之法。其所得者非为正路。非厌离法。非沙门法。非菩提法。非涅槃法。

佛告诸比丘,菩萨为欲令彼诸仙舍其邪道说如上事。时五跋陀罗先於彼所修行梵行。窃相议言:我等久学尚未能测彼定浅深。云何太子於少时间。已能证得大仙之法。嫌未究竟更求胜者,由斯义故。必当证获无上菩提。彼得道时我等五人亦应有分。作是念已,即舍仙人还从菩萨尔时菩萨出王舍城。与五跋陀罗次第游历。向尼连河次伽耶山。於山顶上在一树下敷草而坐。作是思惟。世间若沙门。若婆罗门。放逸身心住於贪欲随於热恼。虽行苦行去道甚远。譬如有人为求火故。便取湿木置之水中。钻燧索火。是人有能求得火不。若人住贪欲等。虽行苦行不能证得出世胜智亦复如是,

复作是念。世间若沙门。若婆罗门。制御於身不行贪欲。於境界中心犹爱著。虽修苦行去道尚远。譬如有人为求火故。犹取湿木置之陆地。钻燧责火。是人有能求得火不。若复有人起贪爱等心未寂静。虽行苦行不能证得出世胜智亦复如是,

复作是念。世间若沙门。若婆罗门。摄卫身心离於贪欲。除诸热恼最上寂静。修行苦行即能证得出世胜智。譬如有人为求火故。取彼燥木置於乾地而钻燧之。当知是人定求得火。若复有人不处贪欲。身心寂静勤修苦行。即能证得出世胜智亦复如是,

佛告诸比丘,菩萨出伽耶山已,次第巡行至优楼频螺池侧东面。而视见尼连河。其水清冷湍洄皎洁。涯岸平正林木扶疏。种种花果鲜荣可爱。河边村邑处处丰饶。栋宇相接人民殷盛。尔时菩萨渐至一处。寂静闲旷无有丘墟。非近非远不高不下。即作是念。今止此地易可安神。往古已来修圣行者多於此祝

复作是念。我今出於五浊恶世。见彼下劣众生诸外道等。著我见者修诸苦行。无明所覆虚妄推求。自苦身心用求解脱。所谓或有执器巡乞行而食之。或有唯一掬食以济一日。或不乞食任彼来施。或有不受求请须自往乞以求解脱。或有恒食草木根茎枝叶花果莲藕狩粪糠汁米泔油滓。或有不食沙糖苏油石蜜淳酒甜酢种种美味以求解脱。或有乞一家食若二若三乃至七家。或有一日一食二日一食乃至半月一月一度而食以求解脱。或有所食渐顿多少随月增减。或有日食一撮乃至七撮。或有日食一麦一麻一米。或有唯饮净水以求解脱。或有名称神所自饿而死。谓随己意生天人中。或有纺绩鸺留?毛羽以为衣服。或著树皮。或著牛羊皮革粪扫毯毼。或著一衣乃至七衣。或黑或赤以为衣服。或复露形。或手提三杖。或贯髑髅以求解脱。或一日一浴一日二裕乃至七浴或常不裕或有涂灰或有涂墨。或坌粪土或带萎花。或五热炙身以烟熏鼻自坠高岩。常翘一足仰观日月。或卧编椽棘刺灰粪瓦石板杵之上以求解脱。或作唵声婆娑声苏陀声娑婆诃声。受持咒术讽诵韦陀以求解脱。或依诸梵王帝释。摩醯首罗突伽那罗延。拘摩罗迦旃延摩致履伽。八婆苏二阿水那。毗沙门婆娄那。阿履致旃陀罗乾闼婆。阿修罗迦娄罗摩睺罗伽。夜叉步多鸠槃茶。诸天鬼神以求解脱。或有归依地水火风空。山川河池溪壑大海。林树蔓草冢墓四衢。养牛之处及?厘肆间。或事刀剑轮槊一切兵器以求解脱。是诸外道怖生死故。勤求出离修习苦行都无利益。非归依处而作归依。非吉祥事生吉祥想。

佛告诸比丘,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今为欲摧伏外道现希有事。令诸天人生清净心。又欲令彼坏因缘者知业果报。又欲示现功德智慧。有大威神分析诸定差别之相。又欲示现有大勇猛精进之力。便於是处结加趺坐。身口意业静然不动。初摄心时专精一境。制出入息热气遍体。腋下流汗额上津出譬如雨滴。忍受斯苦不生疲极。便起勇猛精进之心。

佛告诸比丘,菩萨尔时制出入息。於两耳中发大音响。譬如引风吹鼓鞴囊。受是苦事不生疲倦。诸比丘,我於尔时耳鼻口中断出入息。内风冲顶发大音声。譬如壮士挥彼利刃。上破脑骨受是苦事。不生疲极退转之心。

佛告诸比丘,菩萨尔时诸出入息一切皆止。内风强盛於两肋间。旋回婉转发大声响。譬如屠人以刀解牛受是苦事都无懈倦佛告诸比丘,菩萨尔时内风动故遍身热恼。譬如有人力弱受制。於大火聚举身被炙。受斯苦极更增勇猛精进之心。作是念言:我今住彼不动三昧。身口意业皆得正受。入第四禅远离喜乐。遣於分别无有飘动,犹如虚空遍於一切无能变异。此定名为阿娑婆那。菩萨尔时修如是等最极苦行。诸比丘菩萨复作是念。世间若沙门婆罗门。以断食法而为苦者,我今复欲降伏彼故日食一麦。比丘当知。我昔唯食一麦之时,身体羸瘦如阿斯树。肉尽肋现如坏屋椽。脊骨连露如筇竹节。眼目欠陷如井底星。头顶销枯如暴乾瓠。所坐之地如马蹄迹。皮肤皱<走叟>如割朐形。举手拂尘身毛焦落。以手摩腹乃触脊梁。又食一米乃至一麻。身体羸瘦过前十倍。色如聚墨又若死灰。四方聚落人来见者咸叹恨言:释种太子宁自苦为。端正美色今何所在佛告诸比丘,菩萨六年苦行之时,於四威仪曾不失坏。盛夏暑热不就清凉。隆冬严寒不求厚暖。蚊虻唼体亦不拂除。结加趺坐身心不动。亦不频申亦不洟唾。放牧童竖常来睹见。戏以草[W061]而刺我鼻。或刺我口或刺我耳。我於尔时身心不动。常为天龙鬼神之所供养。能令十二络叉天人住三乘路。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於往昔,舍位出家已,为利众生故,思惟诸方便。我出浊恶世,生此阎浮提。多诸邪见人,破法行异道。

愚者求解脱,自苦其身心。虽怖生死因,恒迷出离果。或有赴火聚,自坠於高岩。五热以炙身,涂灰而自毁。

日常一掬食,劣以济身命。乞食於他门,主喜而方受。颜色少怀吝,终朝而不食。或时闻杵臼,及以狗吠声。

即止不行乞,乃唤亦不受。苏油及美味,乳酪沙糖等。一切皆不御,唯食粗恶食。糠汁及油滓,狩粪并藕根。

草木诸花叶,以求於解脱。或有服净水,或日食一麻。或止进一米,或有自饿死。以求於解脱,或有著皮革。

粪扫及鸟羽,树皮毛毼等。种种弊衣服,或有著一衣。乃至著七衣,或有常露形。以求於解脱,坐卧编椽上。

棘刺灰土中,板杵瓦石间。以求於解脱,或常举两手。或有翘一足,散发及髽髻。逐日而回转,以求於解脱。

或常礼日月,河海及山川。高原诸树林,以求於解脱。此诸外道等,勤修无利苦。执著虚妄业,坚受未尝舍。

如是邪见人,死当堕恶趣。我为如是等,昔於六年中。示现摧伏彼,勤修大苦行。有诸无智人,见外道邪苦。

窃以为真法,便生随喜心。亦为成熟彼,勤行大苦行。乃择空闲地,加趺坐三昧。当是节食时,日食一麻米。

履寒不就暖,处热不求凉。亦不逐蚊虻,亦不避风雨。童牧来观看,戏以草[W061]刺。通於耳鼻口,以草木瓦石。

打掷於我身,亦不能致损。一切皆忍受,身亦不低昂。亦不生疲极,涕唾便痢等。诸秽皆已绝,唯馀皮骨在。

血肉尽乾枯,形体极羸瘦。如阿斯迦树,住阿那婆定。身心寂不动,亦不味禅乐。而起大悲心,普为诸众生。

修行如是定,以修此定故。速疾得成佛,灭除外道众。摧伏诸异学,亦以迦叶等。不信有菩提,如是大菩提。

无量劫难得,为是诸人等。入阿那婆定,当坐此定时。有十二洛叉,诸天人众等。住於三乘路,诸天龙神等。

恒於日夜中,供养菩萨身。各自发弘愿,愿住那婆定。利益诸众生,其心如虚空。

猜你喜欢
  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下·佚名
  卷第二十四·佚名
  一 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正果法师
  卷第六十二·霁仑超永
  杂宝藏经卷第七·佚名
  卷第十五·志磐
  卷三百七十七·佚名
  青年修养与佛教·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九卷·宝亮
  第十八卷·佚名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贤劫经卷第五·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卷第二十四·佚名
  第六 增一法·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苏彦文·隋树森

    苏彦文,生卒年不详。金华(今属浙江省)人,与钟嗣成同辈。元·李祁《云阳集》卷二《送苏彦文归金华序》载其:“以才学掾江西行省, 声誉翕然。进入中书,摧引进之职..为掾时廉洁平恕,未尝以一毫势力施于人,而

  • 李雯·龙榆生

    李雯字舒章,江南华亭人,明万历三十六年(一六○八)生。少与陈子龙、宋徵与齐名,称《雲间三子》。顺治初,廷臣交荐雯才可用,授弘文院撰文、中书舍人,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以父丧归,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卒。著有《蓼斋

  • 卷三·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三钱塘 王琦 撰乐府三十首远别离【江淹作古别离梁简文帝作生别离太白之远别离久别离二作大?本此】远别离古有皇【缪本作黄误】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循吏·脱脱

        ◎循吏   ○卢克忠 牛德昌 范承吉 王政 张奕 李瞻 刘敏行 傅 慎微 刘焕高昌福 孙德渊 赵鉴 蒲察郑留 女奚烈守愚 石抹元 张彀 赵重福 武都 纥石烈德 张特立 王浩   金自穆宗号令诸部不得称都孛堇,

  • 明英宗睿皇帝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四·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二景泰元年秋七月癸卯朔 太上皇帝在迤北○ 帝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门之神○遣礼部侍郎李实少卿罗绮指挥马显偕瓦剌知院使臣完者脱欢等使迤北瓦剌遣书其可汗曰我国家与可汗自祖宗以来和好往来恩意甚

  • 卷下·陶谷

    肢体门(八事)髭圣唐文皇虬须壮冠,人号&ldquo;髭圣&rdquo;。何首乌吉州宾客吏何一,面有黑志,连耳右腮,曹号&ldquo;何首乌&rdquo;。玉板刀小雪乍晴,开明窗深炉之会。时檐际串脯正干湿得宜,取以侑觞。众宾用小刀削食,独丘侑之左右

  • ●郑氏史料续编卷三目录·佚名

    七九、碣石总兵苏利揭帖(谢恩)顺治十二年正月初六日(二五一)八○、福建巡抚佟国器密奏残本(封疆万分紧急,请立赐援剿)(二五三)八二、刑部残题本(刘光吾、彭应龙、胡德山潜通「海寇」,请旨处分(二五四)八一、吏部残题本(漳州解围功次

  • 张致远传·脱脱

    张致远字子猷,南剑州沙县人。宣和三年(1121),中进士及第。宰相范宗尹向朝廷推荐他的才能,召他入对,擢升为枢密院计议官。建州贼寇范汝为投降之后,依然怀有反叛意图,但招安官员谢向、陆棠接受贼寇贿赂,暗中同贼寇相通。张致远

  • 卷八·马文升

    钦定四库全书端肃奏议卷八明 马文升 撰陈情乞恩罢归田里以弭天变事照得弘治十一年十月十一日夜清宁宫灾烟焰障天其势甚大此非常之变异也仰惟皇上嗣登宝位以来敬天法祖励政勤民声色之不迩货利之不殖无一事而不合乎正

  • 十年·佚名

    (壬申)十年大明崇禎四年春正月1月2日○庚子,領中樞府事李元翼屢上疏,請致仕,不許。至是,又上疏曰:宣廟朝亦有數三老臣,以乞骸爲請,而俱蒙準許。不但大聖人優老之至德,士大夫之風節,亦賴以扶植。伏願曲察下情,亟許致仕。答曰:「古今

  • 保傅第四十八·戴德

    殷为天子,三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惟非甚相远也,何殷周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有司参夙兴端冕,见之南郊,见之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

  • 二端第十五·苏舆

      《春秋》至意有二端,不本二端之所從起,亦未可與論 異也,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覽求微細於無端之處,誠知小之將為大也,微之將為著也。吉凶未形,聖人所獨立也,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此之謂也。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順數而往,必迎來而

  • 卷七六·邱濬

    ▲本经术以为教(中) 程颐曰:“《礼记》杂出于汉儒,然其间传圣门绪余及格言甚多,如《乐记》《学记》之类无可议者,《檀弓》《表记》《坊记》之类亦甚有至理,惟知言者择之,如《王制》《礼运》《礼器》,其书

  • 卷一百三十五·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三十五宋 陳祥道 撰車制古者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則車之作尚矣或曰黄帝作軒冕不可攷也車之制象天以為蓋象地以為輿象斗以為杠轂象二十八星以為蓋弓象日月以為輪輻前

  • 佛教和平国际的提议·太虚

    ──二十六年一月在上海市佛学会作──佛教的和平本质,在诸法──一众生、一世界、一事一物以至一原素的各一单位──众缘生、诸法无自性,诸法无自性、诸法众缘生的理论──般若──。此理论的具体表现,即是一摄一切、一

  • 世苑图书馆馆员之修学方针·太虚

    一 修学的宗旨二 全部佛法之鸟瞰三 研究的方针 甲 五三共法系 乙 小大律藏系 丙 法相唯识系 丁 般若中论系 戊 中国台贤禅净系 己 印华日藏密法系四 结论  一、修学的宗旨

  •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上·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耆年舍利弗。便从座起偏袒右肩。更整法服在佛右面。右膝著地长跪叉手。前白佛言。唯天中天。今日现在诸佛世尊进止康常。今

  • 文定集·汪应辰

    诗文别集。南宋汪应辰撰。二十四卷。应辰,字圣锡,初名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学称玉山先生。本农家子,绍兴五年进士第一,高宗为改此名。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侍读。卒谥文定。政治上因主战与秦桧不和,为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