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保傅第四十八

殷为天子,三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惟非甚相远也,何殷周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有司参夙兴端冕,见之南郊,见之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时,教固以行矣。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顺,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

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也。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比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之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当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此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如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如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匮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踰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端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道得矣。此五义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学成治就,此殷周之所以长有道也。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有亏膳之宰。太子有过,史必书之。史之义,不得不书过,不书过则死。过书,而宰彻去膳。夫膳宰之义,不得不彻膳,不彻膳则死。于是有进膳之旍,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史诵诗,工诵正谏,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攘;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是殷、周所以长有道也。

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别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中鸾和,步中采茨,趋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食以礼,彻以乐,失度则史书之,工诵之,三公进而读之,宰夫减其膳,是天子不得为非也。

明堂之位曰: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慎,天子疑则问,应而不穷者,谓之道;道者,导天子以道者也;常立于前,是周公也。诚立而敢断,辅善而相义者,谓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于左,是太公也。絜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弼;弼者,拂天子之过者也;常立于右,是召公也。博闻强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听朝,则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殷周之前以长久者,其辅翼天子有此具也。

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尚者告得也;固非贵礼义也,所尚者刑罚也;故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三族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为计者谓之訞诬;其视杀人若芟草菅然。岂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习导非其治故也。

鄙语曰:‘不习为吏,如视已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殷周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如不能从,是不法圣知也。秦世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辞者,是前车覆,而后车必覆也。夫存亡之败,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悬于天子,天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心未疑而先教谕,则化易成也。夫开于道术,知义理之指则教之功也。若夫服习积贯,则左右已;胡越之人,生而同声,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也,参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虽有死不能相为者,教习然也。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左右正则天子正矣,天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此时务也。

天子不论先圣王之德,不知国君畜民之道,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礼,不博古之典传,不闲于威仪之数,诗书礼乐无经,学业不法,凡是其属,太师之任也。天子无思于父母,不惠于庶民,无礼于大臣,不中于制狱,无经于百官,不哀于丧;不敬于祭,不信于诸侯,不诫于戎事,不诚于赏罚,不厚于德,不强于行,赐与侈于近臣,邻爱于疏远卑贱,不能惩忿窒欲,不从太师之言,凡是之属,太傅之任也。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言语不序,声音不中律,进退节度无礼,升降揖让无容,周旋俯仰视瞻无仪,安顾咳唾,趋行不得,色不比顺,隐琴瑟,凡此其属,太保之任也。

天子宴瞻其学,左右之习反其师,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应群臣左右,不知已诺之正,简闻小诵,不传不习,凡此其属,少师之任也。天子居处出入不以礼,冠带在服不以制,御器在侧不以度,纵上下杂采不以章,忿怒说喜不以义,赋与集让不以节,凡此其属,少傅之任也。天子宴私安如易,乐而湛,饮酒而醉,食肉而馂,饱而强,饥而惏,暑而暍,寒而嗽,寝而莫宥,坐而莫侍,行而莫先莫后。天子自为开门户,取玩好,自执器皿,亟顾环面,御器之不举不藏,凡此其属,少保之任也。号呼歌谣,声音不中律。宴乐雅诵,送乐序;不知日月之时节,不知先王之讳与大国之忌,不知风雨雷电之眚,凡此其属,太史之任也。

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婚,易之干●,皆慎始敬终云尔。素诚繁成,谨为子孙,娶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曰: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名以其母,呜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故曰素成。

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其律。太宰曰:滋味上某。”然后卜名。上无取于天,下无取于墬,中无取于名山通谷,无拂于乡俗,是故君子名难知而易讳也;此所以养恩之道。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居则习礼文,行则鸣佩玉,升车则闻和鸾之声,是以非僻之心无自入也。在衡为鸾,在轼为和,马动而鸾鸣,鸾鸣而和应。声曰和,和则敬,此御之节也。上车以和鸾为节,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玭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行以采茨,趋以肆夏,步环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古之为路车也,盖圆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轸方以象地,三十辐以象月。故仰则观天文,俯则察地理,前视则睹鸾和之声,侧听则观四时之运,此巾车之道也。

周后妃任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成王生,仁者养之,孝者襁之,四贤傍之。成王有知,而选太公为师,周公为傅,此前有与计,而后有与虑也。是以封泰山而禅梁甫,朝诸侯而一天下。犹此观之,王左右不可不练也。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阖庐以吴战胜无敌,夫差以见禽于越。文公以晋国霸,而厉公以见杀于匠黎之宫。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简公以弒于檀台。穆公以显名尊号,二世以刺于望夷之宫。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故成王处襁抱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武灵王五十而弒沙丘,任李●也。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再为义王;失管仲,任竖刁、狄牙,身死不葬,而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而削地复得。赵得蔺相如,而秦不敢出。安陵任周瞻,而国人独立。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复。齐有田单,襄王得其国。由是观之,无贤佐俊仕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

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臣。得民心者民从之,有贤佐者士归之。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汤去张网者之三面而二垂至,越王不颓旧冢而吴人服,以其前为慎于人也。

故同声则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也。何以知其然也?管仲者,桓公之雠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桓公,七十言说乃听,遂使桓公除仇雠之心,而委之国政焉,桓公垂拱无事而朝诸侯,鲍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北走桓公,而无自危之心者,同声于鲍也。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迷子瑕不肖而任事,史■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迷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贵之,召迷子瑕而退,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之力也。夫生进贤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尸谏,可谓忠不衰矣。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阳狂,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是之后,殷幷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以齐至,于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支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如所以能申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知恶古之危亡,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太公知之,故兴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当世存者乎,其不失可知也。

猜你喜欢
  战法第十·商鞅
  提要·刘清之
  提要·周宗建
  实行富民政策·孔子
  卷六十六·程川
  提要·王樵
  卷四十四·朱熹
  总目·朱倬
  孟春纪第一·吕不韦
  哀公·哀公元年·左丘明
  桓公·桓公十五年·左丘明
  禅苑蒙求卷之上·志明
  答方亦民问·太虚
  光赞经卷第三·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论尾声第三十三·王骥德

      尾声以结朿一篇之曲,须是愈着精神,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凡北曲煞尾,定佳。作南曲者,只是潦草收场,徒取完局,所以戏曲中绝无佳者,以不知此窍故耳。各宫调尾声,或平煞,或仄煞,各有定格,词隐虽胪列谱中,然只是检旧曲订出。

  • 卷八 宣帝纪第八·班固

    孝宣皇帝,武帝曾孙,戾太子孙也。太子纳史良娣,生史皇孙。皇孙纳王夫人,生宣帝,号曰皇曾孙。生数月,遭巫蛊事,太子、良娣、皇孙、王夫人皆遇害。语在《太子传》。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而邴吉为廷尉监,治巫蛊于郡邸,怜曾

  • 卷二十·李心传

     边防三  丙寅沙平之变沙平者雅州严道县徼外夷也与碉门寨纔隔一水而寨在州西八十里沙平凡六族其地有葫芦里者本隶荣经县之俟贤乡岁输税米百二十斛于碉门而夷人时至碉门互市蜀之富商大贾皆辐凑焉干道六年春夷人高奴

  • 第二十九回 拔重围迎还校尉 抑外戚曲诲嗣皇·蔡东藩

      却说永平十八年秋月,明帝患病不起,在东宫前殿告崩,享年四十八岁。遗诏无起寝庙,但在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庋藏神主。光烈皇后,即阴皇后,见二十五回。前时所筑寿陵,椁广一丈二尺,长一丈五尺,不得逾限,万年后只许扫地为祭,四时设

  • 卷之五十九·佚名

    宣统三年。辛亥。七月。辛巳。谕内阁、电寄赵尔丰、据电奏川人因路事久不解决。该会长等、竟敢存心叵测。实行抗粮抗捐。并出有川人自保商搉书。其中条件。隐含独立。尤为狂悖等语。该署督前奏川人抗粮抗捐等情。已

  • 一二二三 寄谕六阿哥等现在天气炎热在京校阅书籍官员着分别赏给纱葛·佚名

    一二二三 寄谕六阿哥等现在天气炎热在京校阅书籍官员着分别赏给纱葛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初二日大学士和<珅>字寄六阿哥<永瑢>、八阿哥<永璇>,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初二日奉上谕:现在天气炎热,所有在京派出办理校阅文渊、文源两

  • 李玄通传·刘昫

    李玄通,雍州蓝田人。在隋朝任职,号鹰扬郎将。李唐军队进入函谷关,率领部属归唐,后授官定州总管。刘黑闼反叛,攻打定州,州城陷落而被擒获。黑闼重视他的才能,想任用他为大将,玄通叹息道:“我蒙受朝廷大恩,在中国东部总领一方军府

  • 卫伯玉传·刘昫

    卫伯玉,具有体力,幼时习武,天宝(742)年间驻守安西,凭多次战功升为员外诸卫将军。肃宗即位,举兵平定国难,伯玉满怀激愤,一心想立功求名,从安西回到长安。开始任神策军兵马使出征。乾元二年(759)十月,叛贼史思明派将领李归仁率三

  • 平汉录·童承叙

    史氏曰胡元乱华天地晦塞譬诸禽兽人得而驱之也友谅奋臂蓬湖提戈荆楚遂能屡破坚城卒僣尊位可谓勇矣然既戕主帅复弒天完凶戾罕俦残虐无厌人谓项籍矫杀冠军阴弒义帝大抵同矣及天命有归真人首出谅不能委身江汉输款阙廷而乃

  • 李植藩·周诒春

    李植藩 字星垣。年二十八岁。生于浙江寗波。父厚贵。任上海邮政局文案。永久通信处。杭州靑年会转。已婚。初学于上海中西书院。圣约翰书院。得学士学位。任松江府中学堂。上海复旦公学。南洋公学。中国公学等处英文

  • ●跋·多隆阿

      右毛詩多識十二卷清拔貢岫巖多隆阿所著也其書舊有三本一為嘉業堂刊本鐫於吳興劉氏校讐極審並有程棫林按語文字亦似幾經修正者惜止六卷未為完璧一為遼陽張氏排印本乃張繡江之後裔所印卷首即以繡江名署之較刊本稍遜

  • 尊孟辩卷中·余允文

    (宋)余允文 撰○李公【泰伯】常语常语曰尧传之舜舜传之禹禹传之汤汤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如何曰孔子死不得其传矣彼孟子者名学孔子而实偝之者也焉得传敢问何谓也曰孔子之道君君臣

  • 自警编卷一·赵善璙

    宋 赵善璙 撰学问类学问太宗欲相赵普或譛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太宗释然卒相之李文靖公作相尝读论语或问之公曰沆为宰相如论

  • 卷三·佚名

    △初诵第三(四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阿修罗。集诸四兵象马车步。悉皆严备斗战之具。欲诣忉利天宫。与诸天共斗。尔时帝释。闻阿修罗庄严四兵。即告须毗罗天子。我闻阿脩罗庄严四兵

  • 卷十三·佚名

    △捔术争婚品下尔时太子报頞谁那大算师言:汝等谛听。其一由旬。微尘多少。渐渐积满一阿刍婆。如是更复一那由他。更复二十亿那由他百千。复六十亿百千。复三十二亿。复五百千。复一百千。如是等数。微尘多少。总计足满

  •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智顗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上第六明感应妙者。上来四妙名为圆因。三法秘藏名为圆果。境妙究竟显名毗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卢舍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三佛不一异不纵横。故名妙果。释论云。稽首智度无子佛者。果地圆极

  • 卷九·彭绍升

    居士传九昭明太子传昭明太子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也。母丁贵嫔。仁恕恭俭。虔精奉佛。居常蔬食。受戒日甘露降於殿前。能通经义。所受供赐悉以充法事。普通七年薨。太子生而聪叡。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徧读五经。天

  • 阴符发秘·张清夜

    张清夜《阴符发秘》,旧无刻本,且几近湮没失传。我们今天所见者,乃是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于1946年,根据手抄本和罗氏观妙斋聚珍本加以校订而成之《新校张清夜》。蒙文通先生校竟写有清本及《校后记》,并请谢无量为之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