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泥犁品第四十二

舍利弗白佛言:唯世尊,菩萨摩诃萨解般若波罗蜜者,为从何所来而生是间。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几何间。为更见供养几如来。行六波罗蜜为几时。云何解般若波罗蜜导入深义。佛告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供养十方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从彼来生是间。是菩萨从发意以来。不可计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亦不可计。来到是间。从是以来不可复计。常供养诸佛而来生是间。是辈菩萨见般若波罗蜜时。如见世尊无有异。若闻般若波罗蜜时。如闻世尊所说亦无有异。是菩萨摩诃萨解般若波罗蜜导入深义。不以想入不以二入而无所倚。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可得见闻不。佛言:不可得见闻。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者亦非见事亦非闻事。般若波罗蜜者亦无所闻亦无所见。以诸法聋故。五波罗蜜者亦不见亦不闻。以诸法聋故。内外空及有无空无所闻无所见。以诸法聋故。三十七品十种力十八法无所见无所闻。以诸法聋故。须菩提,道及佛亦无所见无所闻。亦如聋法故。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久如当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佛语须菩提,是事应当分别。须菩提,有因缘令菩萨適发意。便应深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不见诸法荣冀。终不诽谤。终不离六波罗蜜。终不离诸佛世尊,若复欲作诸善之本供养承事诸佛世尊者,即如意愿从一佛国至一佛国。终不复受母人胎生。终不离五通。不与诸垢相近。亦不与声闻辟支佛意相近。教化众生净佛国土。菩萨如是行者为应深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复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者,见无央数不可计阿僧祇诸佛。行六波罗蜜而有所倚。闻说深般若波罗蜜便弃舍去。如是菩萨更生慢意。便离诸佛世尊,便不得闻深般若波罗蜜。佛语须菩提,不乐闻深般若波罗蜜者,今亦在会中坐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时。从本闻深般若波罗蜜。不乐舍去。用是故今闻深般若波罗蜜。不乐复欲舍去。与身口意不和。积无黠之罪。以是罪重故拒逆深般若波罗蜜。拒逆深般若波罗蜜者,为拒逆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萨云若。已以逆萨云若罪故断萨云若。用断萨云若罪故当入泥犁中见煮。无央数百千岁从一泥犁出复至一泥犁。至劫尽火烧时。当复至他方大泥犁中。他方劫尽当复从他方一泥犁中复至一他方泥犁中。如是遍诸他方泥犁。以用是断法罪故当复更来生是间泥犁中。当受泥犁中剧痛之罪。至劫尽当堕他方畜生中。如是展转遍堕十方诸畜生中。从畜生中出当生炎楼。受薜荔形极剧勤苦。如是久後才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生盲家或生杀人家。或生鱼猎家屠杀家。或生下贱乞丐人家。或盲或聋或无手足。或瘖哑不能言:受是罪已当复生边地无佛无法无弟子处。作是断法者皆当具足受是上罪。舍利弗白佛言:是断法者为入五无间罪。佛言:如是断法之罪不可具说。说是般若波罗蜜时。若断他人言:是非律是非尊教。是非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之教。自不修学。复断他人令远离之。自丧其意复丧他人意。自毒其意复毒他人意。为自亡失复亡失他人。自不解深般若波罗蜜而弃舍去。复教他人令远离之。舍利弗。是曹之人尚不当闻其音声。何况当与共从事而同处坐起。何以故?当知是辈人法中之大患。当知是人为堕衰冥。若闻是辈人所说有信受者,亦当复受不测之罪。舍利弗。断般若波罗蜜之人。当知是为法中之大玻舍利弗言:世尊,是谤法之人。在所生处受其身形宁可说不。佛言:置是谤法之人所生受形。何以故?是人傥闻其身热血从口中出。其人愁忧或病或死或痿黄。熟受是苦痛糜死之罪。若使无是辈罪者,世尊终不使舍利弗发是问也。有如是痛者所受身形。以是故如来不为舍利弗说。舍利弗言:世尊,当说是断法之人所受身形。世尊,所说者当为後世而作大明。佛言:我属所说诽谤断法所可受罪。所更泥犁展转劫数。受畜生身受薜荔形。所更劫数以受人身盲聋瘖哑下贱乞丐。所更如是,则为後世作大明。已闻是教者则不敢复断法诽谤。舍利弗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各当自念。我闻是语其心恐怖。我终不敢有是辈事。尽我形寿终不敢断法诽谤。如彼我若诽谤或堕恶处勤苦如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常当摄身口意行。意当念言:我等不当受是坏法之罪。不见如来而不见法不见众僧。或生无佛处或堕贫家。或生抵突不闻法处。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以口行故便受坏法深重之罪耶。佛言如是,以口过故便受坏法深重之罪。须菩提,当来之世或有愚人。於善法教为我作沙门。反诽谤远离深般若波罗蜜。诽谤远离深般若波罗蜜者,为已诽谤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之道。已诽谤如来道者,则为诽谤远离过去当来现在诸佛萨云若。已诽谤萨云若者则为远离法。已远离法者则为远离僧。已远离僧者则为远离世间正见已远离正见者则为远离三十七品萨云若已离萨云若者则为受不可计阿僧祇劫之罪身。受是罪身者则为受不可计阿僧祇劫愁悲苦恼。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愚痴之人远离深般若波罗蜜为有几事。佛言: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为魔所使二者不信不解深法不爱不乐三者与恶知识相得。不应顺行入於五阴。以是三事远离深法。四者是愚痴人多行瞋恚。喜自贡高訾蔑他人。以是四事故。愚痴之人远离深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深般若波罗蜜难了。何以故?解不随顺。不应善本。恶友相得。佛言:如是须菩提如汝所言:须菩提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深般若波罗蜜难了难知。佛报言:须菩提,五阴不缚不解。何以故?色色自有性。痛痛自有性。想想自有性。行行自有性。识识自有性。六波罗蜜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六波罗蜜所有无所有故。内空外空及有无空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内外空亦无所有故。须菩提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乃至萨云若。萨云若事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所有者皆无所有故。五阴过去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诸阴过去空过去空故。须菩提,乃至萨云若过去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萨云若过去空故。须菩提,当来五阴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当来五阴空故。乃至萨云若亦复如是,现在五阴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现在五阴空故。乃至萨云若亦复如是,须菩提言:世尊,解不随顺无有善本。恶友相得。懈怠之人无慧进者喜乱志者,是辈之人不能解深般若波罗蜜。佛言:如汝所言:是辈之人不能解说深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五阴净者则道亦净。以道净故所得果净。须菩提,以五阴净则般若波罗蜜净。般若波罗蜜净则五阴净。以五阴净则萨云若净。以萨云若净则五阴净。五阴与萨云若则一无有二。亦不破亦不坏。须菩提。五阴无有二净。萨云若亦无二净。一法无二。众生知见寿命亦净。众生亦净萨云若净。一净无有二。须菩提,吾我净萨云若净知见寿命净五阴萨云若一净无二。亦不断亦不破。须菩提,淫怒痴五阴萨云若净一净无二。须菩提,痴净。已痴净则行净。已行净则识净。已识净则名色净。已名色净则六入净。已六入净则栽净。已栽净则觉净。已觉净则爱净。已爱净则受净已受净则有净。已有净则生净。已生净则死净。已死净则六波罗蜜净。已六波罗蜜净则内外空及有无空净。已有无空净则三十七品净。已三十七品净则萨云若净。萨云若净是为一净无有二。亦无破亦无断。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净五阴净萨云若净。一净无二净。五波罗蜜净萨云若净。内外空及有无空净萨云若净。三十七品净。萨云若净。十八法净萨云若净。须菩提,萨云若净乃至般若波罗蜜净等无有异。须菩提,有为净无为净一净无有二。须菩提,过去净当来净现在净。过去当来今现在净一净无二。亦不坏亦不断。以是故为净。

猜你喜欢
  卷第三·费隐通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太虚
  佛说金色迦那钵底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三·昙噩
  致驻日德使书·太虚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九·佚名
  为国家与佛教著想应努力实行菩萨行·太虚
  卷第七·佚名
  各宗经教修学法·太虚
  众经目录卷第二·静泰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七十一·霁仑超永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六·欧阳竟无
  最后之□□·李叔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七十七·彭定求

        卷877_1 【中宗引谚】   冬至长于岁。   卷877_2 【贾言忠引谚】   军无媒,中道回。   卷877_3 【李勣引谚别张文瓘】   千里相送,终于一别。   卷877_4 【路励行引谚】   一人在朝,百人缓带

  • 赵彦端·唐圭璋

      彦端,“全”已见。   水龙吟   两山空翠烟霏,几□又入东君□。□□但见,肉红染杏,眉黄着柳。彩燕风轻,宝灯月满,欢连清昼。是香山行处,苏仙座上,春不老,人依旧。   闻道新骑白凤,过章台、天香满袖。英姿不向,通明宫殿,

  • 第五场·老舍

    时间 前场后不久,快到中午。地点 状元府门外。人物 门 役 李大妈 荷 珠 赵 鹏 随从四人 赵 旺 金三官 金贞凤〔门役在状元府门外,信口哼唧着。门役 (哼唧)新修的状元府,朱门大铜环。状元心慈善,施粥又舍钱。

  • 杜遵礼·隋树森

    杜遵礼,生平、里籍均不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小令 【仙吕】醉中天 妓歪口 一点樱桃挫,半壁杏腮多。每日长吁暖耳朵,正觑着傍边唾。小唱单吹海螺,侧跷儿把

  • 乙集第七·钱谦益

    刘御医溥六十九首【看花吟】白日已堕地,回光烛青天。人生时景只如此,莫将眉目夸盛年。花开容易落,花落难复开。开落竟谁有,对之心为摧。君不见玉山山下树,曾见主人罗笙歌。主人去后亭馆废,空余满树秋风

  • 元好问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诗使人元结合裔。高祖元谊,北宋宣和年间官忻州神武军使,定居秀容。好问出生七月,过继叔父元格。格历任掖县、陵川令,卫绍王大安二年(12

  • 须溪四景诗集巻一·刘辰翁

    宋 刘辰翁 撰春景花蕊上蜂须扰扰课生涯蜂脾若似家看来须上蘂餐尽眼前花百卉如修贡千门总酿葩露香沾掩冉风絮入槎牙饮砚偷去沿簪着鬓斜粉痕惊坠处逺趂上畨衙柳塘春水漫柳外澹烟光芊绵去路长风花随世界春水漫池塘手

  • 卷十一 后赵録一·崔鸿

    石勒上 石勒字世龙初名背[魏书作小字匐勒]上党武乡羯人也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分散居于上党羯室因号羯胡祖耶奕干父周曷朱一名乞翼加并为部落小卒勒生时赤光满室白气自天属于中庭见者咸异之年

  • 卷之四十·佚名

    宣统二年。庚戌。八月朔。壬申。谕军机大臣等、御史松廷奏、文庙典礼至重。请旨交议一摺。着礼部会同估修大臣妥议具奏。现月  ○又谕、邮传部会奏、川汉路蝱滟戋。拟请援案穴垣通过一摺。着依议。现月  ○又谕

  • 二十年·佚名

    (丁亥)二十年大明萬曆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寅,院啓曰:「風俗薄惡,連有綱常之變。《呂氏鄕約》,請收廷議擧行。」答曰:「不允。」○冬至使進獻方物,螺鈿函內小合四箇見偸,司憲府論啓,使成壽益,書狀官柳永詢,拿鞫徒配于京畿。1

  • 政事第十卷·朱熹

      1、伊川先生上疏曰:"夫鍾怒而擊之則武,悲而擊之則哀。"誠意之感而入也,告於人亦如是,古人所以齋戒而告君也。臣前後兩得進講,未嘗敢不宿齋預戒,潛思存誠,覬感動於上心。若使營營於職事,紛紛其思慮,待至上前,然後善其辭說,徒

  • 卷一百七十一·佚名

    △初分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一之四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知地界不堕欲界色界无色界。如实知水火风空识界。不堕欲界色界无色界。若俱不堕三界则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三世则不可以彼有相为方便。有所得为方便

  •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一(别录之一)·智升

    别分乘藏录下  就别录中更分为七有译有本录第一(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有译无本录第二(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支泒别行录第三(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删略繁重录第四(一百四十七部四百八卷)补

  • 轩辕黄帝水经药法·佚名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书最早与《孙真人丹经》同时 (唐乾元元年至三年〈758~760年〉),或更晚。本书为中国炼丹术仅有的两本水法专著之一。述三十二种水,使用醋酸为介质,普遍使用植物药。

  • 白话后汉书·范晔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今本一百二十篇,分一百三十卷。记载汉光武建武元年(25)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一百九十六年史事。范晔以《东观汉记》为主,综合十八家后汉书成是编。此为《后汉书》白

  • 仪礼小疏·沈彤

    七卷。清沈彤(1688-1752)撰。彤字寇云,一字果堂,江苏吴江人。诸生,乾隆初试博学鸿词科不遇,编修三《礼》及《大清一统志》,授九品官,以亲老不受,辞归故里。笃志群经,尤精三《礼》。着有《周官禄田考》、《仪礼小疏》、《春秋左

  • 大乘起信论义疏·慧远

    凡四卷。隋代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又称起信论义疏、起信论疏、净影疏。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解释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而成。于文前,先分判声闻、菩萨二藏,与修多罗、毗尼、毗昙三藏,而将起信论摄属二藏中

  • 续灯正统·别庵性统

    凡四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清代僧别庵性统编,康熙三十年(1691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四册。辑录宋末至明代禅林耆宿之略传与机缘问答。共收录临济宗大鉴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五世、曹洞宗大鉴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七世,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