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
一 释经题目 二 解经义脉 甲 序分 乙 正宗分 1 赞请印允 2 示教解释 (一) 就菩萨所度众生明 (二) 从度生所求佛果明 (三) 从佛果所证所说明 (四) 就证说所果所行明 (五) 就现在当处所闻所见明 (六) 就后先能持能修明 (七) 就菩萨能行自身明 (八) 就如来妙智观机明 (九) 就如来现身说法明 (十) 就如来证果修因明 (十一) 就如来度生应化明 (十二) 就如来威仪住持知见明 丙 流通分
一、释经题目 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密。佛说般若,有十六会,故般若波罗密一名,通于诸部般若,是为通名;金刚一名,专指此部般若,是为别名。 金刚有二:一、般若,二、般若断。般若有二:一、体,二、用。此般若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体性坚固,常住不动,不可破坏,故曰金刚。又此体性显现时,一切妄相妄见,悉决断无有,皆消归于此体性,亦名金刚。是以金刚具有坚固、决断二义。 此般若用,本不离体,在众生分中,既未能显现此体,般若妙用亦无由而发生。苟一旦体显用生时,则一切妄相妄见,悉皆破坏无有。其破妄之力,最极锋利,故曰金刚。又此智用,不但能破坏一切,且不为一切所破,故云:般若若大火聚,凡有触者无不被烧。苟妄想缘般若时,妄想即当下消灭,归乎般若;若暗中无明,暗中若得明,则明存暗亡;妄想若缘般若,则般若生妄想不生矣。故此智用,非常坚固,非他可坏,是名金刚。 般若断有二:(一)所断,(二)能断。所断非他,即妄相妄见耳。所见之妄相,由能见之妄见而生,如空花由目眚而有。妄相妄见皆一妄想心所现,如空花赤眚,皆从一眼病而起;眼病若愈,眚花俱灭,妄想若断,相见均寂。但此妄想最极坚固深细,无处不到,无法不缘,通于一切众生法、菩萨法、佛法,甚难断除,可谓之为金刚妄想,非金刚智无能断之。 能断即般若慧,此慧有三:曰闻、思、修。由文字般若发生闻慧,观照般若发生思、修二慧。闻、思二慧及修慧中之一分,皆为资粮慧,其余一分为加行慧;由资粮加行二慧,降伏妄想。由加行位中世第一位进证智体,创获实慧而断除之,妄想断处即般若显发处。此能断之般若,最为坚利,故名金刚。──上之智体、智用、所断、能断,皆具有金刚之义,故曰金刚般若。 波罗密译为事究竟,因金刚般若而得到于究竟故。此究竟有三:一、金刚智体究竟,所谓显现究竟。此体本来不生,亦无有灭,平等周遍,无动无摇,生佛同具;不过众生为无明所覆,若以金刚智显现之,显现至于究竟,即成就三德中之法身德,三身中之法性身,三涅槃中之性净涅槃。所谓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全经能显之法虽有种种,而所显者,唯此体性而已。苟明乎此,则佛一代时教所说之法,皆可了然,奚独此经。 二、金刚智用究竟,所谓发生圆满。此用由体而生,体若未显,用则不生,须由修习而渐次出生增长。到究竟时,即成就三德中之般若德,三身中之受用身,三涅槃中之无住涅槃。因地之种种妄想,至此皆成无量河沙之功德,所谓不可思议之般若妙用也。 三、金刚断究竟,所谓伏断净尽。断通能所,能断有二:1、缘能断,即资粮、加行二慧。2、真能断,即世第一位进证智体所生之根本无分别慧;此慧能断除妄想至于究竟,故曰金刚般若波罗蜜。所断之妄想,若种子,若现行,一一悉皆被断无余,亦曰波罗密。合能所断皆究竟,故曰金刚断究竟。此断究竟,即成三德中之解脱德,三身中之应化身,三涅槃中之择灭涅槃。此真能断,即前之智体、智用,亦即金刚也。试列表于左:
┌智体……显现究竟…法身…法性身…性净涅槃 ┌般 若┤ │ └智用……发生圆满…智慧…受用身…无住涅槃 金 刚┤ ┌妄相┐ │ ┌所断┐┤ ├─妄想心 └般若断─┤ │└妄见┘ 闻……文字般若┐ │ ├伏断净尽…解脱…应化身…择灭涅槃 思┐ ├资粮慧┐ ├能断┘ ├─观照般若┘ ├缘能断─┘│ 修┘──────加行慧┘ │ ┌智 体┐ │ 金刚─┤ ├真能断──┘ └智 用┘
二、解经义脉 兹释经文,暂依卅二分,另为分判:一、序分,即第一分是。由‘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为通序,同诸经故。自‘尔时世尊至敷座而坐’,为别序,异他经故。二、正宗分,自第二分至第卅二分前半是。三、流通分,第卅二分后半是。
甲 序分序分如常释。 乙 正宗分 1 赞请印允 正宗分二:一、赞请印允,第二分是。二、示教解释,自第三分至第卅二分前半是。 赞请印允,即为四段:一、须菩提赞叹,即‘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盖众生初始发菩提心,尚未开显金刚智体时,非佛为之调护爱念,不但不能增长,且多退堕。是以经过二大阿僧祇劫之八地菩萨,尚须诸佛之警觉,始不住于所证空性而进取佛果,况初发心者!然亦众生之自生自长,非佛能代其生长,不过佛时时调护爱念之,为其增上缘,以除其妨害生长者耳,故谓之善护念。既得佛护念,遂能开发智体,智体显现后,佛即为之印证,并嘱其善为保持,拔度众生,是曰付嘱。以其实无所付嘱而付嘱,故曰善付嘱。二、须菩提请问,即‘世尊!善男子至云何降伏其心’是。在须菩提意,以为菩萨发心,虽广大过于二乘,然其必有所应住之境,所降伏之妄想,及能降伏之道,与二乘非异。三、佛印证所赞非谬,即‘佛言:善哉,善哉!至付嘱诸菩萨’是。四、佛允答所请,即‘汝今谛听’下是。所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如是’二字,即指下文第三、第四两分大意。 2 示教解释 次示教解释。全经关钥,不出须菩提‘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之两问;世尊‘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两答。前第二分中为正问,下第三第四两分为正答,自第五分至第三十二分前半反覆问答,皆不过显明此二种问答耳。此本经之脉络也。今略明之:夫心本无相,由妄想而幻起,能取之见分与所取之相分。相如空华,空华本体即光明清净之虚空,亦即平等周遍之金刚般若体性。故吾人当前所有之一切法相,种种妄想,当体即金刚智体,何所用其降伏?又何待降伏?祗了达妄想即空,即妄见自然无所分别。相见既息,妄心寂灭,常住平等之金刚智性豁然显现;故妄想非妄想,假名为妄想耳。既无所降伏之妄,亦无能降伏之道。如是降伏者,为真降伏,为究竟降伏,为无过咎降伏,为不共二乘之独菩萨法降伏。所言降伏者,即非降伏,是名降伏。所云住者,凡夫则住于生死,二乘则住于涅槃,皆以有所住为住,因其未开显此金刚般若体性,不能发生金刚般若妙用,遂住于法而不住般若矣。菩萨了达一切法当体毕竟空寂之金刚智性,有何法为菩萨所住?又何有能住于法之菩萨?以一切不住故,则能发生一切心,获得不可思议之金刚智用,遂成就无量无边等同金刚体性之福德,故非住相布施等福德所能比较,此全经之大义也。是以绝相显体,即降伏其心;体显用生,即无住而住矣。 此示教解释中分二:(一)直显示教答,(二)逐疑解答。又更总分为十二段。 (一) 就菩萨所度众生明──第三、第四分此段最为紧要,为全经之纲宗。下十一段,皆不过就须菩提及大众所疑上逐层解释,藉以发明此一段耳。于中分二:先答降伏其心,即第三分。次答应如是住,即第四分。 菩萨降伏其心之法,即在发度一切众生心,而精进勇猛修行一切度生事业,所谓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同时又须观察实无所度之众生可令其涅槃者。盖众生相乃由妄想分别而起,众生真实体性,即不生不灭常住周遍之大般涅槃,既本来涅槃,何须菩萨令其入耶?如虚空本来无花,何从有灭?不过如幻之众生,于不生不灭法上幻起生死大苦,菩萨乃起空花万行,巧设种种方便而度脱之,实则本无所度之众生,亦无所入之涅槃。然亦非不度众生,不过既了众生性空,乃能不起执著,正好广行一切度生事业。若不了此,则必妄计有能度众生之菩萨,是曰我相;计有所度,是曰人相;复于所度中分其根性利钝品类差别等,是曰众生相;又计其轮回生死流转相续,是曰寿者相。若著四相,则我见坚固,妄想随逐,尚无能自度,何暇度生,故曰即非菩萨。若能观众相皆空,则本体立现,妄心不降而自降,不用何种对治法以为滋妄之本。盖对治之法,乃系以妄除妄;妄妄无穷,终非究竟,故于妄心起时,即观妄心当体空寂,无丝毫实在可得,无所用其降伏,即澈底降伏无余矣。此无四相,约人空明,以四相皆不离于人我执故。 次答应云何住:夫心本周遍,离能离所,绝对绝待,无所可住,亦无能住,凡夫不了,妄见有所住耳。夫谓空有花,已是颠倒,复问此花应云何住,岂非迷罔?皆由执法实有,不达法空耳。故佛特告之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夫不住于法者,非有一实在之法令其不住,实一切法皆由妄心分别坚执为有,体本空寂故无可住。以不住故,则契应周遍法界等同虚空之金刚智体,由体起用,发而为施、戒、忍、进、禅、智等度。此施等六度之智用,既由周遍法界之智体而发,故其所得之福德,亦等同智体,而不可思量。是以住相行施,不但福德有限,且为菩萨应断之妄想;以不了达实相无相,妄有所住故。不住相布施,则成为金刚般若之妙用,以此智体本来具足一切法故。夫不应住于法者,破有相之执也;行于布施者,破空无之执也。以破一切相,金刚智体显;智体显现,则智用现前;智用现前,则无量无边福德聚,而空无之妄见亦祛。全经脉络皆如是,所谓以毕竟空显毕竟不空之无量福德也。后文乃由空生等余疑未了,佛乃重重破之耳。当知其破处,正是显此金刚智体处;破后即较量功德者,以妄破则体显,体显则用生,用生故出生无量无边之福德也。 二、逐疑解释答,即十二段中之第二段至第十二段是。更总为二:甲、就菩萨法明,自第二段至第七段是,亦即原分自第五分至第十七分是。乙、就如来法明,自第八段至第十二段是,亦即原分自第十八分至第三十二分前半是。先就菩萨法明,有六段。 (二) 从度生所求佛果明──第五、第六分上文云无众生可度,空生遂疑:菩萨得证佛果,无不由度众生而来,既云无生可度,菩萨从何而证佛果。佛遂问之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空生经佛一问,即悟如来身相本来空寂,不应于此相上执著分别。下文所有问答之意,大约相同。盖诸佛法身,本来离一切相、一切分别,故不可见;即佛之自受用身,亦周遍法界,等同虚空,不可得见;佛他受用身及应化身,虽不可见,然随各人所见各各不同,以其本无定相可见,不过随心变现,究竟是一种虚妄之法,非金刚般若本体,以本体不可以相见故。若见诸相非相者,破一切虚妄也。即见如来者,妄破而体显也。体显则智用生,故下即云一念生净信,得福无量,此净信本于空一切妄想而生,故其得福德亦等同法性无量无边矣。下复就无四相等明者,重显一切法相无不空寂,究竟不应取著耳。 (三) 就佛果所证所说明──第七、第八分据上二段而言,则菩萨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空生遂疑:今者如来又由何所证而说法耶?不知金刚般若体性,本非妄见所能取,亦非语言可能道。凡一切法,皆无有决定相可取可说,以法即非法故。无为法、指金刚智体;差别、指金刚智用。此明降伏其心。下明应如是住,此四句偈,一一字皆显金刚体性,故受持之福德殊胜。此经即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之金刚般若体用,故佛法全体即此经,诸佛之法无不从此经出。实则诸佛之法既即此经,并无能出所出,佛法亦即非佛法。 (四) 就证说所果所行明──第九、十、十一、十二分此第九分就小乘所证之果,所修之行,以明当体空寂常住不动之金刚般若体性。因上文言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遂疑既云无为法,云何复有差别耶?佛乃以其所证者一一征问之,空生遂悟四果当体全空,毫无自性,虽有其名,并无其实。是以四果非果,差别非差别,亦无所修之行,以实无所行,乃名之曰阿兰那行耳。 第十分就大乘果行以明金刚智体。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从果上显。菩萨庄严佛土,从因上显。以果因皆不可得,显出非因非果之法身自性。菩萨庄严佛土,即是以大慈悲心灭度一切众生;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即是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以一切毕竟空寂,显现本来之妙真如性,即是清净心,具足万法;一有所住,即为法缚,而不清净矣。譬如手能执一切物,若执一物,余物皆不能执,则成专执此物之手矣。大身指报身言。非身名大身者,谓遍满法界法皆是非身,而大身即以此一切法为其身,故名大身。 上九、十两分皆明不空之真空,此十一、十二两分明非有之妙有。以一切所证之理,所说之义,若因若果,无不空寂。妄想空故,智体显现;智体显现故,智用殊胜,得福无量。以此经全是显佛之法身,故此经即佛法身舍利,一字一句,皆系佛之法性身所现,故经典所在之处,即为三宝所在处也。 (五) 就现在当处所闻所见明──第十三分此疑余者可空,而现在当前闻佛所说之金刚般若波罗密之法相,及所见依报之佛土,正报之佛身,总不可空。佛乃显其无不皆空,故云:般若波罗密,非般若波罗密,即空此法相也。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以依报空寂,显金刚智体;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以正报空寂,显此金刚智体;体显用生,故福德无量。 (六) 就后先能持能修明──第十四、十五、十六分此就后世众生持此经,及佛过去修此行,而明此金刚智体。实相无相,非生因之所生,及了因之所了,必信心清净不著于相,乃能生此非相之实相。来世众生取著一切相,皆不能了解此义,故不能受持;真能受持者,必能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得诸佛平等法身,故名诸佛。第一波罗密,即般若波罗密;以相即非相,故般若非般若。上就当来众生言,下就佛过去修忍辱行而言,以显离相之功用。若心有所住,即非依所教而住,故应无住而住,无修而修。此法无实虚者,以本无所得故。十五、十六两分,皆显不住相修持之福德无量耳。 (七) 就菩萨能行自身明──第十七分前数段,皆就所行之因果明其空寂,以显金刚智体,此则就菩萨能行之自身而言,所谓前空所空,今空能空。故须菩提重兴前问,佛重申前答,以明一切法当体皆是平等真如,常住法身,是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无一法非佛法。又恐其执著有一了达法即非法之菩萨,故言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若通达人法二无我者,真是菩萨。(八) 就如来妙智观机明──第十八、十九分此下就如来法明,有五段。五眼明佛能观机之妙智,无数世界中无数众生之无数心,明所观之机。众生若干种心,本无空间之表现,只有时间之相续,而过去既过去,未来尚未来,现在又不住,故心相差别虽多,而毫无自体可得。以其实体即如来所证之平等法性涅槃妙心故,故无不悉知悉见。又恐执于空无,故云:福德无即福德多。并可例知诸心即非心,非心即真心也。 (九) 就如来现身说明法──第廿、廿一分佛之身相无论如何庄严,皆由众生妄想所见;故应了身相即非身相,始与离相之法身相应。既无身相可得,亦无有法可说。空生遂疑:未来众生,恐不易信此空而不空,有而不有之甚深妙法,佛遂以众生本非众生,何有生信与不生信破之。(十) 就如来证果修因明──第廿二、廿三、廿四分此明如来证即无证,修即非修。无修而修,修此因行;无得而得,得此大果。故持此经,福不可量。 (十一) 就如来度生应化明──第廿五、廿六、廿七、廿八分若有一度众生之念,必取著于众生相,即有四相矣。有我乃凡夫之见,然凡夫亦无实相,以当体空寂故。以相即非相,故应不即三十二相以观如来。以一切诸相既本来平等,当体即是如来法身本体,本无有生,从何有灭?故不应灭相以观如来。能将此一切法无我之理,忍可于心,行于六度,不贪著福德,而所受之福德自无量矣。(十二) 就如来威仪住持知见明──第廿九、卅、卅一、卅二前半分上破取色身相,此去来等破取作用相。以如来真空无住之平等法身,远离一切诸相,云何可以去来等假相见之?合微尘为世界,碎世界为微尘;微尘实有,不应从碎世界而成;世界实在,不应合微尘而成;互相假借,两皆非实。若世界实有者,即是幻合多体而成之一个体相,此一合相,既非实有,如空中花,故不可说。所可说者,皆其假名,但凡夫颠倒,执为实在耳。前四相就所取言,四见就能取言,其实能所皆同出一妄心,凡有所知所见、能知能见,皆系妄想分别执著而生。故一切知见,皆虚妄法,皆无实体,当体即妙真如性,如是知见,即显现金刚般若之无相妙体。此无相体性,不可知见,不可取著;以可知见取著者,皆是有为有相之法耳。一切有为之法,无不似有而有,有即非有,于此非有之妙有中而行于六度,即是发生金刚般若之无住妙用,亦即降伏其心、安住其心之究竟法矣。 上来正宗分竟。自‘佛说是经已’,至‘信受奉行’,为流通分。如常释。(大勇记)(见海刊二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第四卷·圆瑛 卷五百三·佚名 卷三百三十四·佚名 鼻奈耶卷第九·佚名 菩提心义(海运)·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九卷·湛然 卷十·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玄奘 大唐内典录序·道宣 (附)千嵓长禅师示众·佚名 卷第九·行策 摩诃止观卷第十下·智顗 续高僧传卷第七·道宣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佚名 菩萨本缘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