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幻士仁贤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鸟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五千俱。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悉得总持辩才无碍。其名曰师子菩萨。师子意菩萨。诚乐菩萨。道御菩萨。大御菩萨。光首菩萨。光净菩萨。寂意菩萨。人明菩萨。开化人菩萨。常应菩萨。慈氏菩萨。文殊师利六十贤者。一切五千菩萨。皆此上首者也。梵王帝释。四王诸天。龙王神无央数。于时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群臣僚属。供奉世尊衣被饮食医药床卧之具。世尊名称普闻远至。是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诸神通慧普见所睹无余。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法不共。不舍大慈不废大哀。慧眼佛眼具足变化无极。神足变化。说本变化。教授变化得无极。发意之顷。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州城河海。须弥众山龙神天宫。铁围山川。沟坑树木。国邑墟聚。在一毛孔。从劫复过一劫。是时王舍大城中。有一幻士名曰颰陀(晋言仁贤)。明经解术晓了幻伎。所作巧黠多所喜悦。所兴如意名闻于远。其摩竭国诸余幻者皆所不及。所至到处最上第一。除诸见谛清净士女得法忍者。一切人民莫不倾侧。如所言者无不迷惑。随未曾有法。而以此幻邪行之术。得众利养。幻士仁贤。闻佛世尊名称普徽如来至真等正觉。闻已自念。我身转化摩竭人民及诸州城。莫不受教。唯未化沙门瞿昙。亦未曾试及诸弟子。我宁可试知可惑不。假能惑者。摩竭人民皆共同心来供事我。于是仁贤。缘本功德承佛威神。出王舍城至灵鸟山。见佛世尊。光逾日月百千亿倍。明净无垢光炎远照。髻相之耀灼若摩尼。晔如莲华清净。超梵八部音说法广度。见佛色身具足严妙。意甚踊跃心自念言。我欲试佛诸通之慧审普见不。便行趣佛。稽首作礼。用试佛故。缘此请佛。设知我意当不受请。若不知者必受无疑。佛知其意。愍伤仁贤及王舍城一切人民。欲度之故默然受请并比丘众。时仁贤念。沙门瞿昙。无诸通慧亦不普见。以不见故今当晓试。是时仁贤。稽首作礼绕佛三匝而退。贤者大目揵连白佛言。幻士仁贤内怀诳诈。请佛及僧云何受之。佛告目连。汝且安默。如来深究一切群民长夜迷惑。因化立之以平等行。天上世间无能施秽欺惑佛者。如来以断淫怒痴乱。无余瑕垢灭诸缚著。离八十垢得不起法忍。以故三界无能惑者。一小幻士何所能谐。如来解畅一切法幻。自致最正觉。使诸人界及其本原。皆使巧妙幻过。仁贤终不能与佛幻术等。百倍千倍无数亿倍。不可假托以为比喻。

佛告目连。于意云何。幻士仁贤。宁能庄严化三千大千世界令净好不。对曰唯然。此幻不能。佛言。如来发意之顷。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严净入一毛孔。佛之幻术终不惑。正使十方佛国。有风名随岚及断截风。飘坏三千大千世界。还复如故。有风名追逐风住止风。旋转世间。有风名曰波栗屠那。回行三十二天。有风名曰摧破崩坏须弥。有风名曰拘那。起大火上至三十二天。有风名曰常来。起劫烧天地。有风名曰炽火。使三千大千世界一时俱然。有风名曰浇洒。起大雨。有风名曰枯竭。除尽水灾之变。佛告目连。今我粗说是诸风名。从劫过劫无有竟时。云何目连。宁有人能止虚空。坐诸风之中作四器行。使此诸风入一芥子。其于芥子无所挂碍亦无毁害。令诸天人安隐娱乐而不惊怖。如来幻法而复过是无有极也。非弟子缘一觉地之所能及。于时目连在众会前。稽首作礼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为得善利。所以者何。世尊威神巍巍如是大尊无极。其人民闻佛如来此变化者。欢喜踊跃逮得善利。便发无上正真道意。一时欣然功德无量。于是幻士仁贤。入王舍城还归到家。即其日夜。于城内秽恶流聚最不净处。化于其中作大讲堂。悬缯华盖而起幢幡。现地平正树木茂盛。瓶罃珍器香炉镫锭。散众华香。于讲堂傍殖八千宝树。枝叶华实众色馚馥。一一树下为诸比丘敷师子座。于讲堂中央。特为如来设师子座。众宝为足挍饰无量。高四丈九尺。于座四面化四宝树。作百味之馔若干种食。其为供者合五百人。端正皎洁宝璎珞身。幻士仁贤化作是已。时四天王。往诣幻士所化作讲堂。谓仁贤言。甚善仁者。乃请如来。于此讲堂而供养佛。宁可听我次助所乏。欲造宫室以奉如来。于是仁贤。益用踊跃得未曾有。报听天王宜知是时。四天王即化作立宫室极妙姝好。仁贤所建厌蔽不现。时天帝释。与三万二千夫人。俱到幻士讲堂。谓仁贤言。善哉快乎。真得善利。乃请如来于化饰讲堂以供养佛。宁可听吾给助所乏。欲造宫殿以奉如来。于是仁贤。倍复踊跃得未曾有。私自疑怪。报听帝释宜知是时。天帝即化作大殿馆。逾于忉利最胜之宫。化殖宝树。超乎已质拘者之树姝好。厌蔽仁贤四王所立。讲堂宫室所校诸树。仁贤则自念言。世尊非凡。乃有如是神妙尊天及诸天子。兴大供养奉事如来。今我宁可没灭我之所建。大为迷谬。岂忍以此举向上尊乎。于是仁贤。欲没所幻而不能灭。遍作诸术亦不可灭。幻食供助讲堂严饰师子之座。永为真实而不可变。仁贤惊怪心自念言。往昔所言。幻现则现欲没即没。今为如来变作化供而不能改。于是天帝知仁贤所念。便告言。如卿为佛化作严净供具。不能变复使如本。故其见如来发欢喜心。常得安隐至泥洹道。尔时仁贤踊悦怡怿。晨旦白佛。饭时已到愿可自屈。于是世尊。著衣持钵。与诸菩萨及比丘僧眷属围绕。往诣仁贤庄校讲堂。佛时变化。使仁贤知坐所为立师子之座。四天王亦见如来坐所造宫师子之座。帝释自念。如来坐我所化庄严之座。时王舍城诸不信法众邪异道。弃自贡高及嗔怒心。一切共诣庄严讲堂。今日共观瞿昙所现感应。其边道法清净士女。悉共喜踊往诣讲堂。今日我等当见如来至真等正觉。听师子吼睹其变化。于是仁贤。蠲除自大稽首佛足。白世尊言。唯愿如来。原我罪过本愚所作。欲乱如来化作此食。助供侍使。师子诸座亦皆化作。心中念悔饮得灭没所可化现。佛为圣尊矜恕为意。诸所施造令不复变。于是佛告仁贤。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之身亦是慧幻。此三千大千世界则复为化。因缘罪福一切诸法亦如幻化。皆由因缘各在合会。便持所化饭食之具分布施设。于是幻士仁贤。梵王帝释四天王。诸助供者。擎化食供养世尊及比丘众。

于是贤者大迦叶说偈言。

如今所设座及其处上者

定意为平等善哉施无上

舍利弗颂曰。

如今供具心及其受者意

如是常等觉是疾毕信施

须菩提颂曰。

是施无所施受者无所受

其有应是行是为毕信施

阿难颂曰。

是施为尊乘食者无有心

其身意无著是为世众祐

于是光英菩萨曰。

譬如彼幻士仁贤现此化

一切世亦然愚者不及解

光造菩萨曰。

譬如坐树下悉以幻化作

所有幻亦空适等无差异

师子菩萨曰。

不闻师子吼小兽树间鸣

师子适震吼驰走窜十方

仁贤卿有恨以幻惑人民

如来所现幻众魔不能当

师子意菩萨曰。

是饭食化作供助者亦幻

食饭者皆化善哉祠无上

慈氏菩萨曰。

油醍醐浇火其明益炽盛

仁贤幻如是佛幻为普现

软首童子曰。

譬如本此处一切皆化造

仁贤所兴幻欺诳惑众人

一切法如是本为悉平等

不觉了当来愚痴行生死

于是世尊。欲劝化幻士仁贤。则于讲堂之东化造殿舍。长者处其中。谓仁贤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养沙门瞿昙及比丘僧。长者答幻士勿说是言。今者世尊。在王阿阇世宫而食。及比丘众。时仁贤承佛威神。见佛及僧在王宫食。时佛复化作长者来入讲堂。问仁贤曰。今何所作。答曰今供佛及僧。长者答曰。勿说是言。今佛及僧游于异道分卫。时仁贤承佛威神。见佛之众于异道分卫。复有长者到仁贤所曰。今何所作。答曰供佛及众。长者答曰勿说是言。今世尊在耆域医王后园。为四部众讲说经道。仁贤承佛威神。见佛在耆域后园。为四部众讲法。时天帝释。谓仁贤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佛及众。帝释答曰勿说是言。今者如来。在忉利天昼夜树下为诸天人讲法。仁贤承佛威神。见佛在忉利天为天人说法。幻士仁贤见诸树上。枝叶花实皆有宝座。如来相好具足僧众围绕。在诸化师子座上。四天王帝释梵王。而化师子座皆见坐如来。并王舍城诸街里巷馆宇。皆见如来。遍诸佛世尊前。皆见仁贤悔过自韪。时仁贤目之所睹。不复见余但见如来。幻士喜踊即生善心。用欢喜故得佛意三昧。从定意起叉手于佛前。以颂问佛曰。

今我睹见如来神足发意之顷

化若干佛其数百千复过是限

若江河沙诸佛如是我本自谓

广学幻术于阎浮利无与等者

今日观见佛之神足计挍譬喻

不可为比今我目睹不复见余

普见诸佛相好庄严是故今我

欲问法王何许是佛唯愿尊说

奉事何佛为第一供施何所佛

功德最大何所清净受施众祐

愿为说是平等普见我今首过

一切所犯身所试佛世雄导师

其于尊人不行恭敬是为自弃

不得所愿诸天已闻及与帝释

于是众会一切普达我今为发

菩萨之心用一切故今悉度脱

今我为请一切众生皆使饱满

甘露安隐令睡瞑者疾得觉悟

逮得奇特智慧灯明谁能化变

如是所现闻其所言安定柔软

其慧无碍导行最上彼不生心

道意最尊愿为我说微妙道行

为奉何尊疾逮佛道云何如是

为具足行一切弟子所不能及

无行之行德为何类正义云何

而谛听闻何谓所乐礼节经行

云何而发所生无疑云何精进

闻受无厌何时逮得坚固听闻

云如之何讲说法教何谓光耀

法皆照人云何施道而得慈行

云何得立无异之心何谓祠祀

所在充备于众人民为坚固慈

云何善师当奉习效云何恶友

而当远离云何得往见佛世尊

已得见值云何供养当学何学

得为上尊云何精学而得智慧

云何于戒而为清净云何逮得

三昧定意何所施设成严净行

云何舍离非法之义云何于道

而伏其意示现降魔欲尘系缚

云何听受思惟经义其心不舍

一切众生云何教化人物群黎

坚固奉德无所行处云何于人

而不舍行善权慈心仁爱之迹

云何神通而得具足何谓意志

道心尊特云何一切得成所愿

逮得分别总持法忍辩才清净

行不退转深奥之意解义第一

云何于是得极过度已得道证

微妙晓了一切皆知是佛道行

于道坚住而不动转唯愿说是

上妙之义诸通之慧明智如海

世尊愍伤愿为我说我思逮得

坚固奉行

于是佛为幻士仁贤。说偈曰。

其能解知一切法化彼则能化

亿百千佛亦能化至亿千佛国

所至到处度亿群生如卿仁贤

以无形色能示现色睹无央数

彼无有起亦无有灭不见有来

亦无去处如是仁贤其佛正士

化现佛身及比丘僧无所从来

不见住处智不思议是佛神足

譬如所幻因缘等一现有象马

车步行人无有坐者亦无所至

是颠倒事人谓为正诸佛如是

无有色身亦无形像不行无处

自见身者求索处所寤不觉者

除去众想佛无色貌离于相好

不起种姓观不可见无有音声

及以言说无心意识离所思念

如佛所觉实为以来三世悉空

想无所起常不生想已见本净

彼无有法其德皆吉佛之所生

本净无数无有四大亦无荫盖

彼之所住不动无著不能晓了

智慧之眼如我所觉为得见佛

其人未曾得见世尊见无所见

为睹导师譬如举手探捉虚空

如卿仁贤所见诸佛悉为一义

当平等定我亦如是余佛无异

一切正慧其相平等其戒清净

三昧平等定意智慧解脱平等

于是慧等度知见事一切诸力

佛之名德空义平等及道行迹

一切诸法所住无碍一切如幻

本净解脱无所成就所起严净

仁贤当知供一佛已为已奉事

十方诸佛于此如是法平等故

求索若干终不可得一切能净

人之信施一切所施皆大德果

一切清净起法平等佛无若干

亦无差特一切皆悉审为是佛

有颠倒行则不见佛今是诸佛

所示形像一切皆尽平等无处

如卿仁贤念所见佛譬若如仁

所造化作喻观五阴亦当如是

凡著诸盖及与愚痴其是无生

不实无有于此无处亦无所立

是不可见亦无有色谛观是已

不得久住五阴自然于是如幻

众生诤讼自贪身相无相之相

所可现相正觉佛道远如复远

虚妄之法起众想处生众因缘

无形之树造发众事若干种意

断诸受想是为本无其知因缘

及所作为彼即了法逮得离欲

离欲法已即识知如即得见道

其眼清净

佛说此偈时。幻士仁贤。得柔顺法忍。五千人未曾发心。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二百天人。远尘离垢诸法眼净。于是佛食化饭已。欲增益仁贤信施之德。便说偈言。

如是不想报所与者得净

一切施等具仁贤德满足

贤者大目揵连白佛言。唯愿世尊。令化讲堂得住。昼夜七日使不灭没。佛即以威神。令化讲堂昼夜七日住立不灭庄严如故。时佛从坐起。与比丘及诸菩萨。天龙鬼揵沓和。往诣佛所听受经法。于是仁贤往到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却叉手住白佛言。唯世尊。菩萨有几道行所可住处。得至道场晓了正义。于是佛告仁贤。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解说菩萨道场。于是仁贤。与诸大众受教而听。佛言。菩萨有四事。住于道得至道场一曰心常习诸通慧。二曰不舍一切人。三曰求功德无有厌。四曰护诸法常行精进。是为四。得至道场。复有四清净行得至道场。一曰护戒清净。二曰意性清净。三曰慧清净。四曰所生清净。是为四。复有四事法。弟子缘觉所不能及。一曰其行过于四禅。二曰其心多所入。三曰行大哀于众生。四曰辩才之音若干种。是为四。复有四威仪行。一曰乐于闲居远离众闹。二曰往于彼行慈念众生。三曰无谀谄邪行无所至到。四曰求于道行。是为四。复有四所问无碍无能断截。一曰不惜身命。二曰心常欢悦。三曰弃贡高。四曰常奉行法。是为四。复有四事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时节。二曰随人所喜而现教。三曰常知羞惭。四曰知止足。是为四。复有四事意行平等。一曰随人所应而恭敬教授。二曰所愿大智慧所应教授。三曰不说他人长短。四曰见说短者慈心向之不怀结怨。是为四。复有四事名德具足莫不闻知。一曰自学深慧并施教他人。二曰有来问事悉遣彼疑。三曰常护正法。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尽。是为四。复有四事博闻坚强。一曰闻法则解所归。二曰所闻法乐不贪家怀居。三曰闻已广宣咸为人说。四曰已闻起贤圣解说向佛道法是为四。复有四事。讲说经法名德流行。一曰先办众事后受以卫之食。二曰得利养衣被饭食床卧医药降伏魔力。三曰昼夜乐法为诸天所护。四曰不轻娆他人。是为四。复有四事。光辉众会身得自在。一曰少于所欲。二曰知止足。三曰微妙柔软。四曰身自奉法。是为四。复有四事。得明慧利说法无异。一曰拔济生死之惧。二曰不希求世供养之利。三曰常护他人。四曰常住道愿。是为四。复有四事法。有反复知报善恶。一曰劝化人使发道意。二曰不失所成立之功。三曰自敬念迎当来慈。四曰常诣正士法师。是为四。复有四事。不坏慈。一曰具足忍力。二曰不诱娆他人眷属。三曰不舍大哀。四曰求脱罪福因缘志在于道。是为四。复有四事。习于慈行。一曰常合和人。二曰性行柔顺。三曰其行具足。四曰所有稍稍近道。是为四。复有四事知是恶师。一曰教人为小道。二曰教人坏菩萨意。三曰教求名闻增益不善之法。四曰教远离功德善法。是为四。复有四事。与世尊诸佛共会。一曰常一其心。二曰常说诸佛世尊功德。三曰奉清净之戒。四曰志性不舍本愿。是为四。复有四事法。称其德行。供养菩萨及如来尊。不以懈倦。一曰所供养佛最尊众祐。二曰其有见我亦当效行。三曰见如来道意得坚固。四曰得见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权。是为四。复有四事。观经义学菩萨戒行得至尊上。一曰过度恶道。二曰常劝立善道。三曰恭敬如来。四曰具足所愿。是为四。复有四事学。一曰不舍道意。二曰等于一切。三曰求度无极。四曰护无数诸佛法使不断绝。是为四复有四事。行清净戒一曰奉行少事。二曰解了空行。三曰不犯邪见狐疑。四曰无犹豫心。是为四。复有四事。三昧种性。一曰不习土地语言。二曰心清净无著。三曰成功德本。四曰稍近佛道。是为四。复有四事。应清白行。一曰兴诸善本。二曰其心宴寂行无所著。三曰所见随其脱门。四曰寂定于道义。是为四。复有四事。弃瑕秽心。一曰恐畏生死常专其行。二曰欲求解脱功德之本。三曰于安隐无所造立。四曰心无所起。是为四。复有四事降伏其心。一曰以一人之故。当来亿百千数游在生死。二曰知一切人心所念。为断尘劳随其本愿而为说法。三曰悉弃捐诸不善法。奉行众善坐于道场降伏魔兵。逮得无上正真之道。四曰声告三千大千世界为其说法。是为四。复有四事降伏魔怨。一曰观视幻法清净之行。二曰逮得不起法忍。三曰截断诸无慧之事。四曰已离生死奉修正行。是为四。复有四事思惟经义。一曰因缘法起不为无缘。二曰兴立深法而无有人。三曰观视空法而无所起。四曰自然无想悉为处寂。是为四。复有四事心不舍菩萨法。一曰不舍本愿。二曰忍于苦恼。三曰不惜身命。四曰不舍四恩行。是为四。复有四事法开化人。一曰衣食布施应为说法。二曰数数劝使坚固。三曰自在安隐之业。四曰立他人善本。是为四。复有四事安谛受法而摄奉行。一曰善本虽少心不轻念。二曰常奉行安隐行。三曰布施调意修善具足。四曰奉承经义使一切归趣安隐。是为四。复有四事得入道行。一曰逮得神通。二曰成就正慧。三曰在大道心深入无量。四曰一切所造但习空行不著解脱。是为四。复有四事奉修慈心。一曰救护幻化之人。二曰常开导人使持法。三曰度脱幻者。四曰使得无为。是为四。复有四事奉修哀心。一曰为恶道故而作亲友。使得入道而为兴哀。二曰使离恶罪教令修善。三曰教求小道者劝发大乘。四曰设行哀者。为一切众生而摄此哀。是为四。复有四事行善权方便。一曰一切心向道意在前。二曰不舍尘劳心。况善权方便心。三曰观一切人及众邪见悉为法器。四曰见一切法悉为佛法。自然得最正觉。念行诸三昧逮得善解脱。是为四。复有四事逮神通行。一曰常轻其身及本净意。二曰轻心自然如幻。三曰所作唯造立法。四曰寂然一心而无愦乱。是为四。复有四事得分别法句。一曰念成慧义不为严饰。二曰唯求取法而不取人。不起无所灭。三曰知一切无尽不可尽。四曰所说于文字无著无缚。是为四。复有四事逮得总持。一曰不厌博闻常敬法师。二曰常行精进为人说经。三曰晓近一切法句而不失义。四曰又使入如来之法。是为四。复有四事逮得法忍。一曰度不度者。二曰解未脱者。三曰一切乐法。四曰不断善行。是为四。复有四事逮得辩才。一曰见他法师所说不求其短。二曰听采法义不以贡高。三曰不自称誉。四曰见少智未学不以轻易。是为四。复有四事行不退转。一曰不退于淫怒痴。二曰于众生之行不退转。三曰于一切不善法而不退转。四曰解最正觉而不退转。是为四。复有四事解深义。一曰晓十二因缘。二曰自然解得佛道为正谛觉。三曰一切法一义其义悉空。四曰悉解佛道。是为四。复有四事得成所愿。一曰戒忍清净。二曰净除恶道。三曰质朴无有谀谄。四曰如善权方便随其本行。是为四。复有四事得成诸度无极不退转法。一曰以一波罗蜜悉入诸度无极。二曰善权使一切人皆入一切人亦无有。三曰见一切法悉为一法离诸所欲。四曰见一切佛悉为一佛以法身故。是为四。得成诸度无极不退转法。佛说四事句时。幻士仁贤得不起法忍。欢喜踊跃在虚空。去地四丈九尺。时佛见幻士仁贤心所念便笑。贤者阿难。以偈赞佛而问曰。

差特无量威慧事逾日月

三世悉闻名德称度无极

所知了三达佛以逮自在

今佛何故笑唯愿为解说

一切众生类住立若所立

已见诸人心人尊无所著

其于下中上如是为悉净

今佛所笑者唯愿解说之

诸天闻其声真陀人亦然

帝释阿须伦乾陀摩睺勒

梵天亦如是其声寂清净

彼诸所有音终不与佛等

月所出光明及日摩尼珠

其帝释光明一切光及梵

其明悉蔽歇为尽不复现

佛出光明时悉照诸佛国

已解诸深法静然为空寂

其无有吾我亦无有寿命

不有亦不无悉损是二事

尊皆令世吉所游如月光

于此唯发心立意遵妙道

今谁于佛道安定住正法

所以得受身归命佛宝尊

善哉唯愿说今日所笑意

佛说义清净为诸弟子故

佛尊为安隐其光普日照

为异学故说辟支诸佛义

若为求佛者志尊上妙法

总持等无疑于是天中天

唯愿为解说所应得佛道

此色佛光炎清净灭垢秽

还来绕佛身顶上没不现

尔时佛告贤者阿难。宁见幻士仁贤乎踊在虚空。对曰已见世尊。佛言阿难。族姓子仁贤。却后九万二千劫当得作佛。名严净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世界名曰大净。劫曰幻化。其严净王如来大净世界。人民众多安隐快乐五谷丰贱。其土平博无有丘墟。日月光照种种树木皆以庄严。众香具足常悬幢幡。其国人民如意所愿。皆见佛土严净所有自然。譬如第二忉利天上七宝宫殿。其国人民皆见国土安雅。生彼佛国者皆求上愿志于大乘。严净王如来住世万岁。般泥洹后行法住亿岁。临佛灭度有菩萨名曰闻称。佛授其决。我灭度后是闻称菩萨当得作佛。名曰普达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时族姓子仁贤。从虚空下稽首佛足白佛言。佛是我师导御善道。唯世尊。我与无数亿百千人。归命等正觉及法比丘僧。若如来本无。诸佛本无无异。其如者无坏。如者无动。如者无想念。如者无所起。如者无行。如者无二。如来本无亦复如是。我因是成就。于是贤者阿难。问族姓子仁贤。于如来法为何所得。乃说如来本无。今卿远离于本无事。答曰一切法皆弃离尔乃兴如来法。于阿难意云何。如来皆了本无致等正觉。以故如来本无无坏者。我亦得之。一切人亦逮本无。唯贤者意云何。如来法为有二乎。唯阿难法无二无二。有想者其识若干。所以者何。捐舍众想乃成佛慧。尔时阿难白佛言。唯世尊。族姓子仁贤。宁当复持本所幻化。迷惑诸天人不耶。佛告阿难。于是仁贤。入法智慧之幻。所以者何。用明智辩才故也。时世尊告族姓子仁贤。卿宁能化或诸天世人。对曰唯然。如佛所惑化。我亦如是。所以者何。解无我者是为大行。号有人名无寿命。无有人而言有人。如来无字亦不处道场。何所法中有去没去。而说法有去来教法。无般泥洹而现泥洹法。是故世尊说平等行。便能化惑诸天世人。为说如来功德平等。时佛赞族姓子仁贤。善哉善哉。仁贤。如卿所说。为大化惑说无音声法。时仁贤从佛求出家。佛告弥勒菩萨。汝下幻士鬓发令作沙门。弥勒受教。即使仁贤为出家志已还白佛言。唯然世尊。是非菩萨形貌色像。亦非沙门。所以者何。其有菩萨成诸通慧。处于三界教化群生。是为菩萨出家也。说是语时。五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二百比丘漏尽意解。

尔时贤者阿难。白佛言。当何名斯经以何奉行之。

佛告阿难。是经名授幻士仁贤决。又名稍入至佛道。佛言阿难。其有菩萨欲得见佛。为一切故当受是经持讽诵读。当旷其志为他人说。所以者何。其于是法菩萨求道。是为大乘平等经法。以故是经名曰稍入道义。佛告阿难。我以是经嘱累汝。心念口讽执持经卷。若闻奉行众恶反趣。当知其人曾见五百佛然后得佛道。时族姓子仁贤白佛言。其受是经皆本功德。唯然世尊。我本亦学。所以者何。闻是经者。皆前善本善权。我心如是。佛说经已。族姓子仁贤。比丘贤者阿难。一切众会。诸天龙神阿须伦世间人民。闻经欢喜稽首而退。

佛说幻士仁贤经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三·佚名
  尘垢品法句经第二十六(十有九章)·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唐慧琳
  开元释教录卷第四·智升
  卷二十三·佚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佚名
  卷第七十·德清
  卷第十·佚名
  从佛教能否存在谈到轮回·太虚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上·佚名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佚名
  金财因缘品第八·佚名
  佛教两大要素·太虚
  卷第十八·佚名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十三·吹万广真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高翥·唐圭璋

      翥字九万,号菊磵,馀姚人。孝宗时游士。有信天巢遗稿。   秋日田父辞   二首   啄黍黄鸡没骨肥。绕篱绿橘缀枝垂。新酿酒,旋裁衣。正是昏男嫁女时。   又   当妇挼蓝旋染裙。大儿敲葛自浆巾。新摘摘,笑欣欣

  • 第二十出 收奸·李渔

    (净扮校尉捧诏,带二役持锁肘上)奉旨收奸党,传言谕法曹。伫看刀下处,颈血沸波涛。——自家非别,奉旨拿人的校尉是也。皇上这番出去,原是安慰刘倩倩,好接他入宫。不想刘倩倩惧罪先逃,不曾相遇,倒把两个奸臣的恶迹访了回

  • 卷406 ·佚名

    魏野 闻周孟下第 乙巳暮春天,端居忽怆然。 一名伤圣祖,三榜作遗贤。 我自空弹指,君谁可比肩。 何由销此恨,独坐落花前。 魏野 吾友山阳蹇子韫尝游颍上言彼之居人有许氏者富不因贪学非求进于郡

  • 卷五十七·黄以周

      钦宗   △靖康元年(丙午,一一二六)   1、十一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壬戌朔。) 甲子,康王入辞,上赐以玉带,抚慰甚厚。王出城北,权留定林院,候冠服礼物成而行。(《纪事本末》卷百四十五。案:《靖康要录》:十一月四日

  • 卷之二百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二四 湖南学政褚廷璋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佚名

    二四 湖南学政褚廷璋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湖南学政臣褚廷璋跪奏,为奏明考试情形并采访遗书事宜事。窃臣于本年正月二十八日出棚按试岳、澧、常三属,归试长沙,业经专折奏明在案。嗣于七月十六日

  • 长庆·周绍良

    №长庆001【盖】大唐故马府君墓志铭【志文】大唐故□京内仓使朝议郎行内侍省内府局令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绯鱼袋扶风郡马府君墓志铭并序南安郡单少达述噫!父能播圣善之声,内德垂品哲之范。有一於此,流庆必

  • 张允传·欧阳修

    张允,镇州人。年少时当张文礼的参军。唐庄宗讨伐张文礼,允离开文礼来降,庄宗把他关进监狱,文礼失败后,才叫他出来当魏州功曹。赵在礼叫他当节度推官,历任沧、兖二州掌书记。入京当监察御史,升为水部员外郎,主管制诰。废帝皇子

  • 伊犁条约·佚名

    一八八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俄历一八八一年二月十二日,圣彼得堡。大清国大皇帝大俄国大皇帝愿将两国边界及通商等事于两国有益者,商定妥协,以固和好,是以特派全权大臣会同商定:大清国钦差出使俄国全权大臣

  • 孟子集编卷八·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离娄章句下【凡三十三章】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岐周岐山下周旧邑近畎夷毕郢近丰镐今有文王墓】地之相去

  • 守空品第十七·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何等为入空。何等为守空三昧。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空观。当作是观。一心作是观不见法。如是不见法。於法中不作证。须菩提言:佛所说不於空中作证。云何菩萨於三昧中

  • ○三乘渐次第七·玄觉

      夫妙道冲微。理绝名相之表。至真虚寂。量超群数之外。而能无缘之慈。随有机而感应。不二之旨。逐根性以区分。顺物忘怀。施而不作。终日说示。不异无言。设教多途。无乖一揆。是以大圣慈悲。随机利物。统其幽致。

  • 觉苑应为修七觉之苑·太虚

    觉苑应为修七觉之苑──二十四年十二月在广州觉苑欢迎会讲──蒙觉苑各位佛子,乘太虚在广东之便,以隆重庄严之礼仪,约我来此说法;我见到道场清净,威仪整齐,不禁想到各位的信心充足,善根深厚!各位居在觉苑,须知觉之一字,乃佛法的

  • 佛教徒应参预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太虚

    ──三十二年在汉藏教理院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即是说佛的教法虽是佛智证明的真理,而存在世间则是观察众生之机宜事实而施设的,所以佛经是“契理契机”的法。不仅合乎个别的千差万别之机,另外还有时代机境;要针

  • 父子合集经卷第五·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龙女授记品第七   尔时会中。复有九十六俱胝龙女。见彼阿修罗王迦楼罗王于世尊所作供养已。复闻如来各与授彼成佛之记。心大欢喜踊跃无

  • 近报丛谭平虏传·佚名

    简名《平虏传》。章回小说。明无名氏著。二卷十九回。书成于崇祯 年间。记述崇祯初军民抗击关外“东酋”的事 迹。史载天启末至崇祯三年(1630)皇太极曾率 军大举南侵,书以此为背景。小说写到固安刘 知县率军民坚抗,斩敌

  • 名卿绩纪·王世贞

    万历四十五年完成,此书被编入四库全书,史部-传记,明万历丁巳(四十五年)江西巡按陈于廷刊本。收入《明代传记丛刊》第42 册

  • 正源略集·佚名

    凡十六卷。清代僧达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达珍继南岳下三十九世霈霖际源、四十世昭月了贞之编纂工作,并增辑二师之略传而成书,然缺卷一与序跋。卷二至卷十六收录南岳下三十四世至四十世、青原下宗镜三世至十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