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二缘品第八

佛告持人。何谓晓了班宣诸入十二缘起观十二。以何观之。以用诸法悉无明业。故名曰痴。不了无处。故曰无明。不解诸法有生无明。故曰为痴。以不了是何故无明无明缘故有行。若不达法不行是法。故曰无明缘故便有行。有行缘故生其识。故曰从行致识。有其二相致名色矣。故从识缘而生名色。从名色便生六入。故曰从名色缘得致六入。因有更痛。故曰从六入缘便生所更。因有痛痒。故曰从所更缘致有痛痒,则生恩爱。故曰从痛痒缘便生恩爱。从恩爱缘生所受。故曰从恩爱缘便生所受。从所受便生所有。故曰从所受缘便致所有。从所有便致生矣。故曰从所有缘便致所生。从所生缘便有老病死啼哭愁慼不可意法大患苦会。故曰从生致若干苦。以何等故合是众恼。以无明故习诸颠倒。从恩爱行忻乐贪欲。其心在在乐慕不舍。是则世俗十二品有缘起自闭。盲冥无目无明罗网。志存疽癞入于幽闇。无明为首。十二缘以观如是,了斯无明虚伪不真。又其本际而不可知。何以故?不可知。不可知。不逮明故。用无明故。其生本际而不可知。若有明智当观察之。晓了本际则达无际。不起思想亦不无想。便断众想。以断众想不猗无明。一切诸法不违无明。是诸法者不去无明自大之心。所以者何。以舍无明。以故曰名一切诸法皆为无明矣。以能觉了一切诸法皆无明者,则达明业不更致明。以消无明则曰明业。何谓消无明者,解一切法悉无所有。一切诸法皆虚不真。处存颠倒法无所有。假讬有耳。是则名曰以断无明。亦断有明。明与无明悉虚不真。所曰无明。用无明故有众行业。便致十二。愚冥凡夫所不能达自投邪冥。悉无所有反造所有。故曰为行。无处无言不言不知。明亦不冥。诸行之业悉本空无。所法无有反行所有。故曰无明之缘使成诸行。其行无常。从是非业致众行来。又察众行无去来今。其无明空分别无明。诸行本空行悉自然。行无所着。因其无明故生诸行。其无明者不着诸行。明行不断无明便消。行不除行。是行无明则发闇弊。处存颠倒无明叵得,则曰自然行不可得。亦曰自然。用幽冥塞。故曰无明。用冥无明便立行耳。若法无无明无所有。以虚伪法便成无明。行识行无所着行。不起识行。所以者何。行不知行行无有法所可至奏。从行识生众颠倒。其行与识。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无起识者,以行逸生其识耳。彼若明智求识不得。识无所生亦无所见。不别于识名色六入所更痛痒。受有生老病死忧慼啼哭痛不可意大苦阴会。轮转无际生死不断。投于五江四渎之间不能自济。晓了无根悉无所着。无致无极平等之业。观十二缘亦复如是,斯名曰明无二。故勤精进求一切诸法。以慕诸法无想不想。是柔顺明入十二缘。是为持人诸菩萨众晓了颁宣十二缘起在合会缘有所生起。分别无会。是曰逮得解无所生。晓了缘起观十二缘。不当察生不至权慧。若能达知十二缘起无所生者,乃曰晓了逮无生慧。是故持人。菩萨大士欲入无生慧建立证明。当分别畅十二缘起而奉行之。以馀奉行于诸缘起而无所生。以作是观。乃谓逮得无所生慧。以能逮得无所生慧。造立证明。乃曰逮得无所从生晓了道慧。是故持人。菩萨大士如是行者,于所生缘而无所生。悉断三界。因缘证明观无所生。若有菩萨至无生相。便疾逮得无所从生法忍。辄得亲近菩萨之行。己身所奉面缘诸佛而受道决。当逮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得决不久以近受决。又以自己如是色像奉行佛教。是诸正士各便受决得许信乐。分别一切世间诸法以度方俗。晓了十二缘起之元以达缘起。诸佛世尊现在目前。不复恐惧诸魔波旬。若见现在陆地水中。一切诸物睹见生死。已度众厄拔无明根。如是比像永得安隐睹见正士。佛言:持人。若有菩萨如是解了。吾我所有皆因缘故。若有闻是晓了十二缘起本末。信乐不疑诸如来所成其根元。不久受决。得无所从生法忍。以受决本如来不久诸如来便得道决。当逮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猜你喜欢
  众经目录卷第六·法经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三·佚名
  佛说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佚名
  卷十·佚名
  僧那僧涅品第十八·佚名
  卷三十九(玄奘译)·佚名
  卷下·佚名
  卷十九·赜藏主
  贤护分戒行具足品第七·佚名
  称佛名号·佚名
  卷第十二·德清
  ○禅宗永嘉集序·玄觉
  卷第十七·霁仑超永
  却温黄神咒经·佚名
  卷之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二十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二十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龙洲集中上范秘监二首郡大当涂古分符得少蓬威如乌府在令与绣衣同铃阁防书外花村卖剑中少需抚摩意来作玉堂翁畴昔经行路黄山更一过天涯知已少嵗晚客

  • 御选元诗卷三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三十二七言古诗八陈显曽题溪山胜防楼江南二月罗衣裳藤花满地山云香背人小燕撇波去朱帘白日游丝长蒲茸绿浅芹牙紫沙上轻烟湿飞雨美人遥睇木兰船一夜相思隔春水程文送文仲德之临洮帅府经歴吾闻洮

  • ●卷一百六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六十二。   起绍兴四年九月十九日乙丑,尽其日。   十月初十日御前金书牌至令寄觌在镇江府取天长路出陆前去并据镇江府备准尚书省劄子称良臣等显是故作迁延分析住滞因依及令韩世忠差近上使臣一员专一催

  • ◎礼五(吉礼)·徐天麟

    ○祖宗配侑孝文十六年,起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祇,以太祖高皇帝配。(郊祀志王莽疏。)孝武元鼎五年,立泰一祠于甘泉,亦以高祖配。(同上。)元封四年,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对之。(服虔曰,时未以高祖配天,故言对,刘敞曰,按王莽

  • 卷二百六十五·杨士奇

    永乐二十一年十一月戊寅朔○车驾次怀来在京诸司遣官迎 驾见○辛巳○车驾入居庸关是日天气清朗 上服衮龙金绣袍乘玉花龙马既入关按辔徐行军容甚盛金鼓喧阗旗旄辉焕连亘数十里中外文武群臣皆盛服暨缁黄之流耄耋之叟

  • ●郭青螺先生崇论卷之二·李衷纯

    创守论宽严论上宽严论下奢俭论上奢俭论下封建论上封建论下封建年号称正论宗藩论上宗藩论下都论○创守论得天下、与守天下之道异、而世未有能两全之者、两全之者、唐虞夏及我 明是也、商武王、周武王、汉高祖、唐高祖

  • 一二三○ 浙江巡抚琅玕奏请饬盐道确估商人已装各书工本费用令陆费墀交纳片·佚名

    一二三○ 浙江巡抚琅玕奏请饬盐道确估商人已装各书工本费用令陆费墀交纳片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十二日臣觉罗琅玕蜷奏:查四库全书前已领回二千余本,遵照全书处发来分架图及做成书匣并绸面颜色、面签各项式样,饬令该商人等设

  • 卷三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神宗时枢密使文彦博赴河阳陛辞面奏曰陛下忧勤庶政切於致治乃尧舜用心更愿陛下广开言路兼采博纳使下情上逹收揽权纲

  • 职官七九·徐松

    戒饬官吏【宋续会要】淳熙元年二月二十三日,诏:「访闻诸路州郡循习旧弊,巧作名色馈送及虚破兵卒馈:原作「馆」,据《宋史全文》卷二六上改。,以接送为名,多借请受,并假名权摄支请供给之类,又闻诸司与列郡胥吏、牙校月有借请,蠹耗

  • 卷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四庆祝二【图记二】自西直门至神武门臣民建棚庆祝者凡三十有一所为记四进西直门过万国来朝坊路左桦皮厰衚衕内有庙曰西三官庙有吏户二部尚书以下诸臣建庆祝经坛於内临街设龙亭一亭前有

  • 叙例·冯复京

    六家诗名物疏叙例一六义奥趣五际防文先儒驾说扬防已详今之所诠名物而已一诗人之作摭流景于目前心曲于形表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比类而言几乎上穷景纬下括舆图中偹人事予今具释列为三十二门门各若干事诗之名物殚

  • 提要·江永

    【臣】等谨案群经补义五卷国朝江永撰是书取易书诗春秋仪礼礼记中庸论语孟子九经随笔诠释末附襍説补义多能补注疏所未及惟有过矫郑义者如礼记补义云主常在室朝事虽延尸出户而主不动故云诏祝于室坐尸于堂堂上有尸无主也

  • 於陵子·陈仲子

    於陵子畏人。东田大夫曰:&ldquo;仲尼亦有言:羽毛弗可与同群。今子畏我冠带,将畴其伦?请殿其故。&rdquo;於陵子永息撝沫,辟牖而言曰:&ldquo;嘻乎!夫噬螫蛰于宾俎,血肉胎于晏笑。凌柣而吴越,趾趾者,晓且夜也。而沈世者,昧欲反之,顾

  • 禅灯世谱后序·道忞

    禅灯世谱后序吾祖之道之传于诸夏也。始于梁。盛于唐。而光显于宋。其间往往多高文博达之士。故先德之出处与其言行之大端。皆有传记可考。非直谱谍已也。自元而降。传灯不修。遂使一代宗匠与夫抗迹西山者同一湮没无闻

  • 卷三·丹霞子淳

    林泉老人评唱丹霞淳禅师颂古虚堂集卷三 后学性一阅 生生道人梓 第三十四则 海胡行道(大道) 示众云。权衡在手枉来询问低昂。纵夺临时切忌推排戒腊。担干负计者知是阿谁。 举海湖禅师有座主问。和尚甚么年行道(没手

  • 剡录·高似孙

    浙江地方志。南宋史安之修,高似孙纂。原十二卷,今存十卷。安之字子田,浙江鄞县人。官鄞县令。似孙字续古,号疏寮, 与安之同籍,淳熙进士,历官校书郎,出知徽州、处州,晚年居越州,故或称余姚人。 “剡”为汉县名,唐置嵊

  • 张畹香医案·张畹香

    医案。清张畹香撰。二卷。畹香,浙江绍兴人,世居绍兴洗马池。生活于嘉庆至同治间。著有《温暑医旨》等书,多未刊行。其医案亦系抄本流传,后经曹炳章整理,收入《中国医学大成》刊行。不分门类,载冬温、伏邪、暑湿、诸痛

  • 苗疆风云·朱贞木

    民国“北派”武侠名著。在普洱西南方,紧邻缅甸的那一道边疆,正是葫芦野夷界,在野夷界之南,后来便是所谓猛连宣抚,但在清初时节,那地方似乎尚未经宣抚,一片全是蛮苗交错,可说一句是化外之地。在猛连与葫芦野夷界之间,有一带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