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八出 婆奸

【卜算子】〔生上〕入眼顿熏心。搅梦还惊寝。烟霞泉石旧胸襟。一夜沾脂粉。

浑疑梦裏逢。遥遥不相识。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小生夜来一见娇娃。不觉神魂飘漾。坐卧无聊。已喜天明。不免循彼游踪。寄我神想。〔步介〕这是幅锦笺。〔拾看介〕呀。原来是首闺情。定是那人所遗也。〔叹介〕徒有锦笺传雅抱。恨无红叶报相思。

【普天乐】步香阶。叹苍苔空有莲踪印。雾驾云骈凭谁问。这词笺写尽芳心。转敎惹恨消魂。怪只怪屛阴月影。胡遮了花光玉润。难详认。怎能得相傍相亲。谩把娇姿细审。那时方惬我一点幽情。

呀。甚么人来了。

【普贤歌】〔净上〕终朝东走与西奔。尘满裙裾汗满裩。一套假殷勤。相逢尽故人。要近钱财须吃紧。

老身何老娘便是。那日偶见梅春元。看他性格风流。定然留恋花柳。规模阔拓。决肯撒漫钱财。端的是店裏货。两日多事。未去看得他。今日少暇。去走一遭。转湾抹角。此间已是。有人么。〔外上〕客来深苑中。犬吠芳林下。老娘何来。〔净〕特拜梅相公。〔外〕相公在这厢。〔引见介净〕穷忙拜迟。〔生〕有劳。请坐。〔净〕相公。两日何处游耍。

【刬锹儿】〔生〕孤山闲探梅花信。〔净〕春事如何。〔生〕六桥已见柳条靑。〔净〕山水如何。〔生〕湖波净如镜。峯围翠屛。〔净〕有游赏的么。〔生〕野衲游人。水滨林径。樵父渔翁。赓歌相应。

〔净〕相公。此时还未好。

【前腔】〔净〕湖山二月春如锦。杏花风扬酒旗轻。王孙骋金镫。香尘蔽云。这不打紧。还有雀舫渔舲。多妆红粉。玉管银筝。繁华相竞。

〔生〕元来如此。请问老娘。宅上作何生理。〔净〕小儿撑个湖船。老身说头亲事。卖些生活。〔生〕如此。小生买妾时。定用相渎了。〔净〕当得当得。只怕相公不要一百。〔出帖介〕这众安桥冯家的。十六岁了。这褚家堂郞家的。到有十八岁。这三桥址傅家的。也只得十六岁。〔生〕到有许多。还问老娘。所卖是珠翠。是宝玉。〔净〕都卖些。〔生〕老娘旣善为媒。又能卖宝。则为蜂媒蝶使。以图金屋玉人。无难矣。〔净摇手介〕这不会。这不会。老身专只一味老实。见重于诸宅。若做这样事。还有人相敬。快不要说。快不要说。吿退了。〔生〕待茶。〔净〕又叨茶。〔复坐介生〕园公取两杯茶来。〔外应下净望介〕相公好不谨饬。常言道。六耳不同谋。三人口一尺。园公在此。只管直说。〔生〕取笑。原没甚么。〔净〕这风流事何妨。相公。不瞒你说。我乃风月惯家。做媒卖宝皆假糊儿也。倘有高情。当得效力。当得效力。〔外携茶上〕涧底松声初罢响。水边云气乍移来。茶在此。〔净〕起动你自去。〔生〕园公自去罢。〔外应下净〕相公快说。省得又有人来。〔生〕眞没有。〔净〕莫非疑我不能干。不是老身夸口。若经我手呵。〔西江月〕谩说文君私奔。休夸红拂宵通。点筹帝子也胡涂。愁甚墙高贾午。犀炬能招龙女。云梯可下嫦娥。若教南海一经过。哄得观音随我。〔生〕妙哉。妙哉。小生非有他渎。昨因赴宴夜归。花径偶逢二美。不但丰姿冶艳。且有词笺下遗。以是不能忘情。〔净〕相公你不知。这是本宅小姐。侍儿芳春。〔生〕如此。失言了。〔净〕认了眞。冷水也没得呑。相公晓得那鸡鸣南山么。〔生〕这是齐襄淫乎其妹。怎不晓得。〔净〕却元来。况令堂与奶奶不过相交姊妹。佳人难得。请毋自疑。〔生〕多谢了。

【四边静】〔生〕月中人去花阶冷。锦字空牵恨。梦遶武陵春。桃源叹迷径。〔合〕巫阳云隐。蓝桥水浸。何幸遇昆仑。蜂媒相好倩。

【前腔】〔净〕银河远隔无蹊径。牛郞好孤另。管取鹊桥成。鸳鸯两相并。〔合〕那时节罗帏春稳。绣衾香喷。相公。你莫忘魏无知。挥金好相赠。

〔生〕得赐周全。自当衔结。但恐无由会晤。莫效殷勤。〔净〕要见何难。包得停当便了。〔生〕愿闻其旨。〔净〕不要忙。且把个扇儿写着那词。待我寻便。引相公进去。假做忘了。竟自出来。看他怎么。便好行事也。〔生〕有见有见。〔净〕相公。你还未曾细看哩。

〔净〕娥娥红粉妆。

馥馥秋兰芳。

〔生〕愿得展嬿婉。

千载不敢忘。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五十七·彭定求
  卷四百二十九·彭定求
  十八家诗抄·卷十七·曾国藩
  第三幕·老舍
  第二十六出 毕命·姚茂良
  第九出·李开先
  第五十一出 榜下·汤显祖
  卷七十八·徐世昌
  卷229 ·佚名
  卷三十·查慎行
  卷四百十七·曹学佺
  后村集补钞·吴之振
  卷三十六·陈焯
  卷二十三·高棅
  卷八·陈邦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甄良友·唐圭璋

      词中有“淳熙新政”云云,良友盖为宋孝宗时人。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三湖字韵有朗友岳阳楼过洞庭诗一首。   满庭芳   杲杲重光,遥山耸翠,九天秋气高明。露团仙掌,初月挂前星。帝念吾君父子,亲传授、光启中兴。生

  • 弹词注后跋·杨慎

    弹词注后跋先王父汲古嗜学,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史,簿书之暇,手不停披。宦游所至,未尝不以全史自随。生平训子弟,必援据史传,举古忠臣孝子以为法。尝谓升庵先生弹词一书,言简而义该,其入人也深,其感人也易,一

  • 易孺·龙榆生

    易孺号大厂,又号韦斋,广东鹤山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三月十三日生。原名廷熹,字季复。早岁疑业广雅书院,为陈澧再传弟子。中年游学日本,习师范。旋从杨文会学佛。工诗、词、书、画,尤精篆刻。历任北京高等

  • 卷首三·佚名

    ·御制诗(一)命免台湾府本岁正供,诗以志事(本岁,盖岁在丁未)无端孽种聚苻萑,劫掠村庄害及官(福建台湾逆匪林爽文等,创立天地会名目;煽诱匪徒,谋为不轨,劫掠村庄。及知府孙景燧、知县俞峻等往捕,转被戕害。当此光天化日之下,聚

  • 大事记解题卷十二·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汉孝武皇帝建元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髙庙灾夏四月壬子髙园便殿火解题曰天火曰灾人火曰火按董仲舒传仲舒为江都相中废为中大夫【中大夫秩虽卑乃宿卫亲近之官而谓之中废者盖有春宠则为要地无眷宠则为散地耳

  • 卷八十七上上·郝经

    <史部,别史类,郝氏续後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七上上  元 郝经 撰 録第五上上 礼乐 天类【郊  合郊 五郊 六天 九天 六宗配郊 毁郊 告郊 朝日 夕月 星祠风雨雷师 高

  • 王禹翶传·脱脱

    王禹翶,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出身农民家庭,九岁能写文章,毕士安见了后很器重他。太平兴国八年(983)考取进士,被授予成武县主簿的官职。调任长洲知县,随即改任大理评事。同届进士罗处约当时任吴县县令,王禹翶每日与他互相赋诗

  • 卷第六十八·佚名

    宰相十八 罢免四庞籍罢相除依前尚书户部侍郎知郓州仍改赐推诚保德翊戴功臣散官勋封食邑食实封制皇祐五年闰七月壬申门下。图治之世。宜本至公。预政之文。合防嫌迹。矧居四辅之首。允在百僚之先。苟罹干请之名。殊失

  • 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晏婴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悦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荷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

  • 释难 第二十九·王符

    庚子〔二〕问于潜夫曰:“尧、舜道德,不可两美,实若韩子戈伐之说邪〔三〕?”〔一〕○铎按:此篇所明者大要有四:尧、舜俱贤,非矛盾之说,一也;周公尊王,故诛管、蔡,二也;耕者食之本,学又耕之本,三也;贤人忧国爱民,亦为身作,四也。盖时人有

  • 卷八三·邱濬

    ▲严旌别以示劝 《周书毕命》曰:旌别淑(善也)慝(恶也),表厥宅里,彰善瘅(病也)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蔡沈曰:“旌善别恶,成周今日由俗革之政也。表异善人之居里,如后世旌表门闾之类,显其为善

  • 《尸子·贵言》白话译文·尸佼

    原文:范献子游于河,大夫皆在。君曰:&ldquo;孰知栾氏之子?&rdquo;大夫莫答。舟人清涓舍楫而答曰:&ldquo;君奚问栾氏之子为?&rdquo;君曰:&ldquo;自吾亡栾氏也,其老者未死,而少者壮矣,吾是以问之。&rdquo;清涓曰:&ldquo;君善修晋国

  • 与挪威哲学博士希尔达论佛学·太虚

    ──十一年五月四日──希尔达系挪威大学哲学教授,此次以赴耶教同盟大会来中国,在北京闻太虚法师之名,折道来汉臬,至佛教会投剌进谒,并递上北京王虚亭居士之介绍函。由理事李君电佛学院,请法师至会。师叩其来意,希以来求佛学

  • 第十六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十六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将护法师品第三十九放光佛本事品第四十教证法品第四十一将护法师品第三十九阿难。尔时上名意菩萨白放光如来言。世尊。如来说一切诸法少分名字。若人学已得成就者

  • 名僧传抄·宝唱

    梁 宝亮 撰名僧传第三求那跋陀(梁言功德贤也)中天竺人也。少传五明。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风甬盈虚。世间术业。多所究竟。而志力坚明。偏习方等。以外典杂事弊释氏。乃遁游师子国。依师入道。专情学务。辞小习大。

  • 法帖谱系·曹士冕

    二卷。宋曹士冕撰。曹士冕,字端可,号陶斋,都昌 (今属江西省)人。南宋末年曾由幕僚而做到州郡一级的官。此书序宋代法帖的源流,上卷著录谱系图,首先是淳化法帖,以下为二王府帖,绍兴国子监本,淳熙修内司本,大观大清楼帖,临江戏鱼

  • 昭忠录·佚名

    一卷。作者不详。本书所记为绍定四年(1231)元兵克马岭堡,至南宋灭亡期间南宋忠节之士事迹。始于田璲,终于谢枋得,共130人。每条先列姓名、官爵,后记死难事实。所记有详有略,但大都确实可据,多为《宋史》所不载,故为研究宋末

  • 国故论衡·章太炎

    近代章炳麟著。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日本初版。共三卷,上卷小学,中卷文学,下卷诸子学。凡七万言,以发扬国学传统为宗旨,被黄侃称为能“见古人之大体”、“识刑名之取舍”(《国故论衡赞》)。其中《原学》、《原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