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十五

<史部,别史类,郝氏续後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八十五    元 郝经 撰

録第三

疆理

益州【二十郡】

司隶【八郡】 豫州【九郡】 冀州【十一郡】 兖州【八郡】徐州【五郡】 青州【六郡】 幽州【十二郡】 并州【五郡】凉州【八郡】 秦州【三郡】 荆州【六郡】 扬州【二郡】吴

扬州【十四郡】 荆州【十五郡】 交州【八郡】 广州【七郡】

固阴融结地势崛阜夷险相形呀互限带自为区宇先王因物制宜分土画埜始得百里之国万区【原注古史黄帝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埜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以分星次经土设井以塞争端】尧遭水厄使禹治之别为九州【原注冀豫兖青徐扬荆雍梁】以则井制【原注井九百亩别为九州象一井也】舜分为十二州【原注分冀为并幽分青为营】以当辰分【原注当十二辰之分野也】逮禹传世复为九州仍建万国【原注左氏传禹会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商人因之国渐并省而有三千周有天下合徐於青合梁於雍分冀为幽并亦为九州建千八百国焉周衰列国兼并为百二十国【原注按春秋左氏传自周外列国封?年世卒立可考者鲁晋蔡卫曹燕郑齐楚秦宋陈十二国有爵姓年世不可考者吴越?许莒邾小邾滕薛虞虢邢纪郕南燕邓宿东虢唐贾芮随梁徐鄫沈妘胡鄅夔巴淳于郜谷滑舒舒鸠须句顿郯黎偪阳葛郇凡祭原息四十八国有爵无姓者谭温莱弦赖麇宗锺吾八国有姓无爵者萧罗夷管申共向极戴魏韩耿霍贰绞州轸六蓼黄崇英氏颛臾任?焦杨舒庸郐二十九国爵姓俱无者遂鄣阳江舒蓼权冀道柏厉郧项邿鄟牟鄘巢相介姒蓐铸鄾於余丘郭鄀州来房密郝二不羮三十三国共一百二十国又引用前代诸国四十八夷狄诸种三十四】又为十二国【原注即鲁晋等同会盟者】又为七国【原注燕赵韩魏齐楚秦也】卒皆折入于秦先王之国尽而州废为郡矣汉兴复国诸侯王地与郡犬牙相制祸成七国国渐除而为郡矣东汉末天下别为三国汉祗得益州魏有豫冀兖青徐幽并凉州吴有荆扬交州各以国统州而画疆理焉初禹别九州量民物之数均井地之制舍名山大川索平土为经界故河济海岱相去不千里而为兖徐荆河千里而赢海岱千里而缩而为豫青荆衡二千里而遥东海西河二千里而近为荆冀北淮南海相去逾六千里而为扬西河黑水相去四千里而为雍华阳黑水绵亘数千里不知其所经限为梁盖徐兖青豫冀土衍民夥千里一瞬号称中原井地多而州近荆扬梁雍重险复阻大山深谷之间民不可居地不可井故经界旷而州远然自周室东迁中原多故海岱河济之间号为战场秦楚吴越据雍梁荆扬之险又暇逸而日趋富强耕山耨水民物滋殖更霸迭王六七百年雄视诸夏卒为秦有及楚汉剧鬭孝武穷兵至中兴之际中原民物尽梁益荆扬自若也三国兵争诸僭皆起中原刘焉据蜀刘表据荆孙权据吴又暇逸者二十余年故诸葛亮言於昭烈曰孙氏据有江东国险民附益州天府沃野千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用武之国故昭烈卒取益州而孙权终有荆州各立国以图操汉廓灵关包玉垒带二江夹岷峨【原注见左思蜀都赋】控凉陇跨?牱枕交趾出师祁山从天而下吴键淮海吞江汉蔽重岭引瓯越浸南溟嶻嶪数州之内灌注天下之半泛舟江湖犄角而进魏人虽中原汉吴亦敌国也至使操弃汉中而不敢西顾曹丕再观兵广陵谓天限南北叹咤而去汉虽为正统吴虽有霸才亦地势资之也故别其界限与其州郡废置为疆理録以继前史地理郡国凡历代因革土风物产贡数赋艺道理户口川薮山镇前史具载故不复録云

冀州【原注十一郡汉九 魏二】

冀州禹贡河内之域建安十七年曹操自领州牧割河内之荡隂朝歌林卢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廮陶曲阳南和广平之广平任城赵国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十八年分魏郡为东西部置左右都尉曹丕簒代以魏郡东部为阳平西部为广平云魏郡【原注汉置县八】 邺 长乐 魏 斥丘 安阳 荡隂

内黄 黎阳

钜鹿郡【原注汉置县二】 廮陶 钜鹿

广平郡【原注魏置县十五】 广平 邯郸 易阳 武安 涉襄国 南和 任 曲梁 列人 肥乡临水 广年 斥漳 平恩

阳平郡【原注魏置县七】 元城 馆陶 清泉 发干

东武阳 阳平 乐平

赵国【原注汉置县九】 房子 元氏 平棘 高邑 中丘

柏人 平乡 下曲阳 鄡

常山国【原注汉置县八】 真定 石邑 井陉 上曲阳

蒲吾 南行唐 灵寿 九门

中山国【原注汉置县八】 卢奴 魏昌 新市 安喜 蒲隂

望都 唐 北平

安平国【原注汉置县十二】 信都 下博 武邑 武遂观津 扶柳 广宗 经 安平 饶阳南深泽 安国

勃海郡【原注汉置县十四】 南皮 东光 浮阳 饶安高城 重合 东安陵 修 广川 阜城东平舒 文安 章武 束州

河间国【原注汉置县十】 乐成 武垣 鄚 易城 中水成平 博陆 高阳 北新城 蠡吾

清河国【原注汉置县六】 清河 东武城 绎幕 贝丘 灵

徐州【原注五郡皆故汉郡】

徐州禹贡海岱及淮之域建安三年曹操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十一年割东海之襄贲剡戚以益琅邪省昌虑郡後三郡皆省

彭城国【原注汉置县七】 彭城 留 广戚 傅阳 武原

吕 梧

下邳国【原注汉置县十七】 下邳 凌 良城 睢陵 夏丘取虑 僮 盱眙 东阳 高山 赘其潘旌 高邮 淮陵 司吾 下相 徐

东海郡【原注汉置县十二】 剡 戚 祝其 朐 襄贲利城 赣榆 原丘 兰陵 承 昌虑合乡

琅邪国【原注汉置县十七】 开阳 临沂 阳都 缯 即丘华 费 东安 蒙隂 东莞 朱虚 营陵安丘 盖 临朐 剧 广

广陵郡【原注汉置县八】 淮隂 射阳 舆 海阳 广陵

盐渎 淮浦 江都

青州【原注六郡皆汉故郡】

青州禹贡海岱之域舜以越海分为营州至汉为辽东诸郡隶幽州青龙二年省渔阳郡之胡奴县复置安乐县曹芳正始元年以辽东沓水吏民渡海居齐郡之西临淄昌国县界为新汶南丰县以居之

齐国【原注汉置县五】 临淄 西安 东安平 广饶 昌国平原国【原注汉置县十四】 平原 高唐 荏平 博平聊城 安德 西平昌 般 鬲 厌次阳信 漯沃 新乐 乐陵

济南郡【原注汉置县五】 平寿 下密 胶东 即墨 祝阿乐安国【原注汉置县八】 高苑 临济 博昌 利益 蓼城

邹 寿光 东朝阳

阳城郡【原注汉置县十】 莒 姑幕 诸 昌安 淳于

东武 高密 壮武 黔陬 平昌

东莱国【原注汉置县九】 掖 当利 卢乡 曲城 黄 ?

不其 长广 挻

凉州【原注八郡汉七魏一】

凉州禹贡雍州黑水西河之域汉既以雍州之京兆等郡隶司隶故别置凉州以统雍州之郡献帝时曹操复置雍州三辅西域皆属焉又以张掖属国为西海郡曹丕簒代仍以三辅隶司隶分河西为凉州陇右为秦州凉州刺史领戊巳校尉护西域如汉故事後又别置雍州刺史

金城郡【原注汉置县九】榆中 允街 金城 白土 浩亹

西都 临羌 长宁 安夷

安定郡【原注汉置县七】 临泾 朝那 乌氏 都卢 鹑觚

隂密 西川

北地郡【原注汉置县二】 泥阳 富平

武威郡【原注汉置县七】 姑臧 宣威 揖次 苍松 显美

骊靬 番和

张掖郡【原注汉置县八】 永平 临泽 屋兰 日勒 删丹

仙提 万岁 兰池

酒泉郡【原注汉置县九】 福禄 会水 安弥 騂马 乐涫

表氏 延寿 玉门 沙头

炖煌郡【原注汉置县十二】 昌蒲 炖煌 龙勒 阳关效谷 广至 宜禾 宜安 深泉 伊吾新乡 乾齐

西海郡【原注魏置县一】 居延

扬州【原注二郡皆汉故郡】

扬州禹贡淮海之域魏得庐江九江之地自合肥北至寿春置扬州刺史

九江郡【原注汉置县十六】 寿春 成德 下蔡 义城西曲阳 平阿 历阳 全椒 阜陵 锺离合肥 逡遒 隂陵 当涂 东城 乌江

庐江郡【原注汉置县十】 阳泉 舒 灊 皖 寻阳 居巢

临湖 襄安 龙舒 六

吴扬州【原注十四郡汉四 吴十】献帝兴平中孙策分豫章置庐陵其後孙权又分豫章置鄱阳分丹阳置新都孙亮分豫章东部置临川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孙休又分会稽南部置建安孙皓又分会稽置东阳分丹阳置吴兴分豫章庐陵长沙置安成分庐江置庐陵南部都尉初孙权自吴徙丹徒又徙秣陵更号建业而都之是吴扬州丹阳郡【原注汉置县二十二】 建业 江宁 丹阳 于湖芜湖 永世 溧阳 江乘 句容 湖熟秣陵 宛陵 宣城 陵阳 安吴 临城石城 泾 春谷 广德 宁国 怀安

新都郡【原注吴置县六】 始新 遂安 黝 歙 海宁

黎阳

吴郡【原注汉置县十一】 吴 嘉兴 海盐 盐官 钱唐富阳 桐庐 建德 寿昌 海虞 娄

吴兴郡【原注吴置县十】 乌程 临安 余杭 武康 东迁

於濳 故鄣 安吉 原乡 长城

会稽郡【原注汉置县十七】 山隂 上虞 余姚 句章 鄞鄮 始宁 剡 永兴 诸暨 丹徒 曲阿武进 延陵 毗陵 既阳 无锡

东阳郡【原注吴置县九】 长山 永康 乌伤 吴宁 太末

信安 丰安 定阳 遂昌

临海郡【原注吴置县八】 章安 临海 始丰 永宁 宁海

松阳 安固 横阳

建安郡【原注吴置县十五】 建安 吴兴 东平 建阳将乐 邵武 延平 原丰 新罗 宛平同安 侯官 罗江 晋安 温麻

豫章郡【原注汉置县十六】 南昌 海昏 新淦 建城望蔡 永修 建昌 吴平 豫章 彭泽艾 康乐 丰城 新吴 宜丰 锺陵

庐陵郡【原注吴置县十】 西昌 高昌 石阳 巴丘 南野

东昌 遂兴 吉阳 兴平 阳丰

鄱阳郡【原注吴置县八】 广晋 鄱阳 乐安 余污 鄡阳

历陵 葛阳 晋兴

临川郡【原注吴置县十】 临汝 西丰 南城 东兴 南丰

永成 宜黄 安浦 西宁 新建

安成郡【原注吴置县七】 平都 宜春 新谕 永新 安复

萍乡 广兴

庐陵南郡【原注吴置县五】 赣 雩都 平固 南康 揭杨谨案疆理録十七篇仅存冀徐青凉扬吴扬等六州凡阙十一篇并阙议赞

 

猜你喜欢
  卷八十五 志六十·赵尔巽
  第二十回 勤南略赍志告终 据大位改元颁敕·蔡东藩
  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稽古録卷十七·司马光
  第四三四移光绪八年十月二十六日一二二二一--九·佚名
  卷三十二·萧常
  二一九 浙江巡抚三宝奏遵旨查办违碍书籍情形折·佚名
  钦定执中成宪卷七·佚名
  世家卷第三 高丽史三·郑麟趾
  补后汉书年表目录·熊方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传·脱脱
  魏相翟强死·佚名
  汉纪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86)·司马光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五·佚名
  卷84·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三·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二十三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湖中【一作南】送敬十使君适广陵【鹤注当是大厯四年潭州作 唐书扬州广陵郡属淮南道 公追酬高蜀州人日诗序有昭州敬使君超先当即其人】相见各头白其如离别何几年一防

  • 陵阳集巻二·韩驹

    宋 韩驹 撰古诗题梅兰图二首寒梅在空谷本自凌氷霜托根傲众木开花陋羣芳遥风递清气迥水涵孤光美实初可口采掇升岩廊念尔如傅说和羮初见尝不须羡幽兰深林自吹香幽兰不可见罗生杂榛菅微风一披拂余香被空山凢卉与春竞念

  • 卷四十五·黄以周

      徽宗   △宣和四年(壬寅,一一二二)   1、八月(案:钱氏《四史朔闰考》:八月丁亥朔。) 庚子,诏赐新除太仆少卿王棣进士出身,以安石孙故旌之。(《纪事本末》卷百三十。案:毕沅《续资治通鉴》月日同,当即据此。《宋史》无之。

  • 第三十二回 西北边辽金夏不住相争·黄士衡

    词曰:三百余年宋史,辽金西夏纵横。争强赌胜弄刀兵;谁解倒悬民命?富贵草头垂露,英雄水上浮萍。是非成败总虚名,一枕南柯梦醒。却说徽、钦二帝被掳,高宗中兴,不过一月间事。宋朝国统原未断绝,此回本应接叙高宗中兴之事。然灭北宋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六十六·纪昀

    列传唐 【六十六】○唐六十六窦羣李逢吉 刘栖楚张又新 元稹牛僧孺【蔚 徽 丛】李宗闵 杨嗣复【授 煚损】杨虞卿【汉公汝士】张宿熊望栢耆窦羣李逢吉刘栖楚张又新元稹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杨虞卿张宿熊望栢耆△窦

  • 钦定执中成宪卷四·佚名

    明太祖髙皇帝洪武寳训右御史大夫邓愈等各言便宜事太祖览之谓愈等曰治天下当先其重且急者而后及其轻且缓者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衣食给而民生遂教化行而习俗羙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桑明教化者在于兴学校学校兴则

  • 萧韩家奴传·脱脱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晓辽、汉文字。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

  • 卷四十六·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四十六 卤簿二 皇后卤簿【太皇太后皇太后并同】 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法驾皆御金根车重翟羽盖加青交络帷裳唐皇太后皇后卤簿清游旗一人执二人引夹领三十人并带

  • 卷十五 洛诰第十五·孔颖达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召公先相宅卜之,周公自后至,经营作之,遣使以所卜吉兆逆告成王。○相,息亮反,注及下同。使,所吏反,注“遣使”同。作《洛诰》。洛诰既成洛邑,将致政成王,告以居洛之义。[疏]“召公”至“洛诰”○

  • 卷三十七·王天与

    <经部,书类,尚书纂传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三十七   元 王天与 撰君陈第二十三       周书周公旣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汉孔氏曰成王重周公所营故命君陈分居正东郊成周之邑里官司唐孔氏曰周公迁

  • 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太虚

    今世界之乱源,皆起于西洋之乱,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然救之者虽在东方文化共通之仁德,若非先由智仁勇俱极发达之佛教,以极深博精确之理智及最猛挚坚毅之诚勇,殆不能调伏其野性不驯的学能之智与血气之勇,而服此东方慈忍仁

  • 增壹阿含经卷第六·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利养品第十三(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人利养甚为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所以然者。若修罗陀比丘不贪利养者。终不于法中。舍三法衣而作居家。

  •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五·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甚深秘密中秘密诸佛大集会一切心真实金刚出生三昧分第十五之余  尔时金刚手  菩萨摩诃萨  最上执金刚  三界最胜师  

  • 卷四十三·性音

    宗鉴法林卷四十三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六世 鄂州岩头全奯禅师(德山鉴嗣) 一日参德山。才跨门便问是凡是圣。山便喝。师礼拜。有僧举似洞山。山曰若不是奯公大难承当。师曰。洞山老人不识好恶。错下名言。我当时一手抬

  • 仪礼析疑·方苞

    十七卷。清方苞撰。方苞《三礼》之学,《周礼》较深,晚年自称“治《仪礼》十一次,用力良勤。《仪礼析疑》旨在举出《仪礼》可疑者录出经文而详辨之,对无疑者则不录经文。发明处不少,如《士相见礼》之辨,用《周礼》以通之;《聘

  • 法印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三解脱门为圣法印。出于杂阿含经第三卷。

  • 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天译。说根本咒一与治病咒六。普贤菩萨入三昧,一切佛摩顶赞之,乃放光说咒。

  • 辟妄救略说·密云圆悟

    凡十卷。又作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明代僧密云圆悟(1566~1642 )着,侍者真启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圆悟之法嗣汉月法藏主张一‘○’(圆相)为千佛万佛之祖,并反对曹洞宗抹杀五家宗旨,遂着五宗原,乃引起一场禅林间之论诤,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