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显符传
韩显符,不知何许人。从小学习雷公、太乙、六壬三式,善于观察天象,被补为司天监生,升为灵台郎,连续升官为司天冬官正。韩显符专门研究浑天之学,淳化(990~994)初,上表请求造铜浑仪、候仪。皇上下诏拨给钱、物,让韩显符设计,选工匠铸造。至道元年(995)浑仪造成,在司天监建台安放它,皇上赐给韩显符杂彩五十匹。韩显符又上浑仪《法要》十卷,《法要》序云:
伏羲氏设立浑仪,用它测北极的高下,量日影的短长,确定南北东西的方向,观察星宿间的远近。尧帝即位,羲氏、和氏设立浑仪,测定历象日月星辰的变化,钦授民时,使百姓知道农时的缓急。到虞舜时,则用璇玑玉衡来测量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通占》又说“:用浑仪,观天道,万象都不能认为是多。”由此可知,浑仪,实是天地造化的准则,阴阳历数的本原,自古圣帝明王没有不用浑仪来深入了解天象,预知差错的。或用铜铸成,或用玉装饰,安放在宫中,派日官近臣一起观测。
从伏羲甲寅年到皇朝大中祥符三年(1010),共三千八百九十七年。五帝之后至今,明白历象的本原,了解浑天的奥妙的,将近有十多朝了,经过考察比较认为,达到最好的不过四五朝;其余只不过是炫耀于一时,不图长久,致使天象无准确的观测,历算也渐渐有误差,占候出现不同,日月星辰的变化难以确定。陛下讲求得失,于是造浑仪,计时和观看星宿的位置和序次,晓然易辨。如果用眼睛在下面看浑仪,则铜窥管在上面运行,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进退盈亏,各星的位置和距离的远近,占卜逆顺,明白吉凶,然后修福顺应它们的法度,减少劳作消灭灾害,全由浑仪来验证。
从前汉代洛下闳修浑仪,测定《太初历》,说“:五百年后必会重造浑仪。”到唐代时的李淳风,果然重修浑仪。贞观(627~649)初,李淳风言及前代浑仪得失,于是诏命用铜铸造。七年(633),唐太宗在宫中修凝晖阁放浑仪,让侍臣观天象,卜吉凶。因在宫中,外人看不见,后来不知去向。唐玄宗命僧一行修《大衍历》,大概是用浑仪验证的。还有梁令瓒用木造成浑仪模型,僧一行认为它很精密,巧思超出古人,于是用铜铸造。现在文德殿鼓楼下有一仿古铜浑仪,造的很粗陋,不能使用。再说做历象,不用浑仪无法考察真伪;计算和制作的人,不验证不能究明得失。浑仪成后,则司天监每年可上细行历,更可使历法详尽周密。
浑天仪的规制有九,见《天文志》。从此韩显符专门测验浑仪,连续升为春官正,又调为太子洗马。
大中祥符三年(1010),诏命韩显符选司天监官员或子孙中可传授浑仪法的人。韩显符说长子司天监生韩承矩善察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次子保章正韩承规懂算造,还有主簿杜贻范、保章正杨惟德都可传授。诏命韩显符和杜贻范等参验浑仪。后来韩显符升为殿中丞兼翰林天文。六年(1013)去世,终年七十四岁。又下诏司天监丞丁文泰接替他的职事。
猜你喜欢 卷十六 东昏侯·王夫之 唐鉴卷二十·范祖禹 ●逸文·张唐英 ●卷五·赵翼 路史卷二十九·罗泌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十·佚名 卷之四百六十八·佚名 第四五三谕光绪十二年五月二十日一二二三○--三·佚名 三九九 军机大臣奏查明总裁程景伊等错误次数请交部察议片·佚名 一七四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办理发还遗书缘由折·佚名 绎史卷六十二·马骕 卷四十·佚名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七·高晋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