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折疑论卷第五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

言符第十九(此篇。吻合三教之理。故曰言符)

客曰。夫孔佛二教其殊合之道。或得其梗概矣(梗概者大略也。儒佛二教其殊别合同之道或得其大略矣)。

未审。老氏之言与夫儒佛之语。敢问亦有同乎。

妙明曰有。但时有淳浇。机有大小。随其所适(汉书曰。浇淳散朴各随所适)。

教有浅深。虽不能全同。而亦有可同之语也。孔子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语去声。论语语告也。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教。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蔽也)。

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唯智非愚勤行于道。中士闻其道则可上可下矣。下士唯愚非智返笑圣道。故上士悟。中士疑。下士迷)。

佛云。大根大茎大枝大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小根小茎小枝小叶(法华经云上中下三品者即三乘也)。

达摩九年不语(祖师航海而来。少林面壁九年)。

颜回终日如愚(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频数也。道不属言。言多数而气穷。不如守一中之道)。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且上若不贪欲。则虽赏民使之为盗。民以知耻而不偷盗也)。

老子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佛云。不得畜金银生像。尚书云。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伐夸也若不夸有功。则天下人无与尔争夺其功也)。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太上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专所见者。必不明其道也。自言是者。其道德必不显彰也。自夸伐者。必无其功也。目矜才能者。必不得久长也)。

佛经云。不得故自赞毁他。即其类也(经言不得赞夸自己毁谤他人)。

如此者众(如此相同之言众多也)。

是以圣人虽居异域。被机同处如出一口(三教圣人。虽时代国土不同。其被化机缘相同之处。如出。一人之口)。

但病有浅深。药有殊品。而疗苦求安。其情一也(结上文意然三教所设。各有浅深不同。但苦病也。三圣之言药也。虽有差殊品类不同。其治疗病苦而欲求其安乐。则一理也)。

独以战国纵横时无大器。故二圣不言世外之典耳(惟以三纲五常修齐治平之道。而化利天下。其出世玄妙之典故不言耳)。

会名第二十(此篇会同三教圣人之名目。故曰会名)

客曰。三圣设教异同之理。则闻命矣。敢问圣人原始返终之道。可得闻乎(原其始而知所生。返其终而知所死。如此道理可许得闻乎)。

妙明曰。甚哉子之问也(此赞客之所问)。

予随堂粥饭之流(谦云。我乃随众堂中食粥饭之常流)。

焉能达圣人起尽之事也欤。然以所知敢告吾子。佛昔居睹史多天(梵语睹史多。亦名兜率陀天。此云知足)。

故名护明菩萨(佛彼时号护明菩萨。亦名胜善天子)。

降神迦维罗国净饭王宫。以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初八日。于毗婆尼蓝园波罗叉树下。于母摩耶右胁而生。十九逾城出家。成佛德相妙好。住世七十九年。谭经三百五十度(佛自降生至于双林入灭。共七十九载。自成道已四十九年。演教三百余会)。

以周穆王壬申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其道本乎明析色心(析分也。佛说三乘教法。其道本欲分明色心二法即真俗二谛也)。

指陈因果排列行位(指点陈说。先因后果。随其所终而证排列五十二行位阶级)。

透脱生死越四暴流河(透过解脱生死之事。超越四暴急流河者。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也)。

超三界彼岸(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梵语波罗。此云彼岸)。

舍凡从圣。得大菩提(梵语菩提。此云觉也舍离凡夫而证菩提之大觉也)。

末后拈华示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本来是佛。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传付饮光(梵语迦叶此云饮光)。

达摩东迁。特明此事(梵语菩提达摩。此云觉法。西天自迦叶为初祖。相传至达摩。乃二十八祖。东迁震旦。明原始返终之道)。

其来也月现江心(祖师来东土所传心印如月现于江心)。

其逝也日沈山顶(其归逝也如日沈西山之顶)。

道高尧舜。德迈羲轩(如子贡曰。夫子贤于尧舜)。

分身混沌之前。流教太虚之始(佛祖及一切众生本有底太极混沌无极之前。早有这个道理。是以流教于太虚之初始也)。

不生不灭(虚灵本体本来不生不灭)。

出九层圆盖之天(易数九者。老阳至尽之处。道出于九天之上)。

无去无来(本体如如岂有去来)。

超八维方质之地(超出乎四方四隅形质之地)。

大矣广矣。汪哉洋哉。巍巍乎不可思议者也(此赞佛祖道妙。若汪洋大海。又如五岳巍巍。不可思议也)。

大权菩萨经云。老子是迦叶菩萨化游震旦。兴正录云。周定王丙辰二年二月十五日。老子降神于亳(亳音朴老子生于楚国陈郡苦县赖乡仁里)。

母怀八十一年。诞于李树下。遂指为姓(老氏父姓韩名干字元卑。母曰精敷。孕经八十一年。生李树下。因以为姓名耳。字伯阳。身长四尺六寸额凸眉粗。反唇折鼻。臀尖胯阔。聃耳髼头。故曰老聃)。

生而皓首(生而白头)。

为周柱下史(柱下史者周时掌礼之官)。

周道既衰。战国纵横(周辙既衰。淳风坠地。王道不兴于时去国矣)。

牛驾而行。拟游西竺。过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说道德二篇。西涉流沙薨于槐里(流沙地名。函谷关即今潼阙。槐里亦地名)。

其道本乎专气致柔。抱一守真实腹虚心(老子之道。专守精气。使不散乱则形体应之而能顺也。故能致其柔和。抱一守真者。谓其无为自然之道。一者为言至也言更无其二。故抱一气而固守本真也。道德经云。实其腹者怀道抱一而守其真神也。虚其心者谓除其嗜欲去其烦恼也)。

少思寡欲(无私蔽而少贪欲也)。

视之不足见(道德经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夷者无色之谓。其道故无色可见)。

听之不能闻(经云。听之不闻。名曰希。希者无声之谓。其道故无声可闻)。

寂兮寥兮(寂者无音与声也。寥者无形而空也。如诗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独立而不改(独立者。道更无其二也。不改者。常化有常也)。

周行而不殆(既明此无形无影之道。则周行天下而无危殆也)。

然后设无为之化(明乎专气抱一之道。然后可以称无为之教化)。

行不言之教(既明道妙则可以行无言无说之教)。

足以还年却老(可以证返老还童之理)。

羽驾长生(乘鸾跨鹤谓之羽驾。其本体不灭谓之长生久视之道也)。

共阴阳以晦明(阴阳者。指日月与阴阳而同暗同明也)。

与天地而遐久。非含和蕴素忘怀守雌者。不足与语此道也(若不是含养中和蕴积纯真忘其情欲。守一若雌之抱卵。孳孳而为道者。不足以论此道德也)。

牟子云。清净法行经云。震旦国人难化。先以三圣而往教焉(文出破邪论。在藏经既字函上卷)。

大迦叶菩萨称为老子。净光童子菩萨称为仲尼。儒童菩萨称为颜回(佛说空寂所问经。及天地经。皆云。吾迦叶在彼为老子。号无上道。净光在彼号仲尼为夫子渐教化。儒童在彼号颜回。须那经云。吾入灭千载之后。教流于东土。王及人民。奉戒修善者众。出藏经明字函)。

兴正录云。周灵王二十一年十一月四日生孔子。年谱云。周二十二主灵王二十一年十一月四日。孔子生于兖州鄹邑平乡阙党里(缉事记。灵王在位二十七年庚戌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时老子五十五岁孔子生于鲁国兖州鄹邑平乡晋昌里。生而有髭。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手垂过膝。河目海口。龙颜方颡凤颙燕领。虎视雷声有中和之德。衣庄而严。色温而厉。如世家说)。

父叔梁纥。母颜氏征(史记世家曰。其先宋人也)。

适周道衰微。淳风坠地。周流天下(周流天下而化行导)。

高而无位(夫子有君师之德。无君师之位)。

伐树于宋(孔子尝谈道。于宋国树下宋人伐树)。

削迹于卫(孔子过卫。国人削其脚迹)。

见辱于阳货(阳货谓孔子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

被诮于接舆(楚狂接舆见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畏于匡人(夫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子弦琴而不辍。子路入见曰夫子何娱耶。宋人欲杀夫子矣。子推琴而谓子路曰。由来吾语汝。吾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之时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世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如视生。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是以吾今虽难于此而不怖。故弦琴而乐也。论语曰。天生德于予。匡人其如予何)。

困于陈蔡(论语。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穷词于盗跖。受毁于桓魋(桓魋。宋司马也。欲害孔子。子曰。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桓魋其奈我何)。

年七十有三而终于鲁(孔子年七十三。薨于鲁。葬于城北。今孔林是也)。

其道本乎道德仁义礼乐(夫子以行其道也。则本于尧舜无为自然之道德。夫仁者心之德爱之礼。义者心之智。事之宜。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乐者移风易俗而主于和也)。

恭俭温良慈让(恭者庄敬也。俭者节制也。温者。和厚也。良者易直也。慈仁而有爱及人也让者谦逊也)。

文行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人以学文。修行存忠信也。忠信为人之本也)。

祖述尧舜(远宗尧舜之道)。

宪章文武(近守文武之法)。

删诗书(删除削也。定公元年。季氏强僭。其阳虎作乱专政夫子退而削去诗中繁文异辞书中三坟三典)。

定礼乐(夫子适问篇。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然后定其礼乐)。

赞易道(赞周易而讲明天道。及说卦文言系辞等)。

补春秋(韩宣子适鲁。见孔子曰。易象与鲁春秋。盖周之旧典也。何不修之。因鲁史策书成文就加笔削。所补之者人道恢王道备矣)。

作孝经(与曾子所言者是也)。

理欹器(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也。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圣人以为至诚。故常置之于坐测。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果然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焉有满而不覆也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谨。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受道于渔父(事如庄子渔父篇)。

问礼于老聃。正三纲(三纲者。父子君臣夫妇)。

明五纪(五纪者仁义礼智信)。

配天祀帝。享祖尊亲(事出孝经)。

仆妾竭其欢心(孝经。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

臣子尽其忠孝(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臣能致其身)。

居家理治长幼顺从(孝经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

身揭日月之明(揭负也。言身负其道如日月之同明)。

道历乾坤之固(夫子道德历代封谥如天地之永固)。

此略其实也(此乃略少而言夫子之实迹也)。

然圣人之道。仰之弥高(论语。颜子喟然叹曰圣人之道。仰之弥高不可及)。

钻之弥坚(钻弥坚不可入)。

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在前在后。恍惚不可以为象。此颜子深知夫子之道无穷无尽无形无体而叹之也)。

居则善地。心则善渊。迎之无首。随之无后(老氏道体玄妙而不可及也)。

生而无生。灭而无灭(释氏不生不灭之道也)。

离相寂然。绝诸戏论(此形容释氏道体玄妙不可及也)。

且谁能果知其升降隐显原始返终之道也(此总结三教之妙而谦辞云。且今谁敢言尽知其高低明暗。原其始生而尽其返终之道也哉)。

客稽首再拜曰。非子之说。吾不得闻圣人至道如此其大者也。

折疑论卷第五(终)

猜你喜欢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湛然
  卷第十五·佚名
  中华民国国民道德与佛教·太虚
  性 释·太虚
  大乘佛法的真义·太虚
  如净和尚语录卷下·文素
  弘戒法仪序·法藏
  卷第三十二·智旭
  宗镜录卷第十四·延寿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三十八·霁仑超永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九·佚名
  灵隐寺万年簿序·太虚
  答谈玄问(三则)·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三十七·彭定求

        卷737_1 【天道】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卷737_2 【偶作】冯道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

  • 春秋诗话卷之一·劳孝舆

      赋诗    风诗之变,多春秋间人所作,而列国名卿皆作赋才也。然作者不名,述者不作,何欤?盖当时秖有诗无诗人。古人所作,今人可援为己诗;彼人之诗,此人可赓为自作,期于言志而止。人无定诗,群无定指,以故可名不名不作而作也。

  • 解人颐 敦伦集·钱德苍

    君臣类 元张弘范,袭执文天祥于五坡岭,命为书招张世杰,不肯,再三强之,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末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怜其忠义,笑而置之。 文天祥留燕三年,坐卧一小楼,足迹不履地。王

  • 四集卷四十·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四十古今体一百二十八首【丙申八】立秋【六月廿四日】秋月先七日秋风入几分琯中常运律台上又观云素扇迎凉置生衣嬾夕薰农占小雨吉【农政全书云立秋日小雨吉今曰早

  • 卷二百四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四十五饭类五言古蔬饭          【宋】朱 松蕨拳婴儿手笋解箨龙蜕荐羞杞菊间采斸烟雨外嗟予饭藜藿咽塞舟泝濑朝来二美兼一饱良巳泰充肠我诚足染指客应嘅平生食肉相琴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七·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十一·佚名

    万历三十一年二月戊子朔吏部以司农重任久缺左右侍郎具吕坤夏良心等名以请不报○命礼部右侍郎郭正域等祭三皇之神○己丑大学士沈一贯等以日讲吉期并撰讲章以进 上报可○吏部言总河曾如春<锍-釒>河工切要三事一示激

  • 卷之二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九章 接受改造 十一 特赦·溥仪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建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建议:在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特赦一批确实已经改恶从善的战争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

  • 邓景山传·刘昫

    邓景山,曹州人。以文吏见称。天宝年中(742),邓景山从大理评事任至监察御史。至德初年(756),被提升为青齐节度使,转为扬州长史,淮南节度。邓景山执政严谨干练,在朝廷闻名。任职四年,逢刘展作乱,招引平庐副大使田神功带兵马讨伐

  • 卷十·陈骙

    钦定四库全书南宋馆阁录卷十     宋 陈騤 撰职掌秘书省知杂案掌行本省官到替通理迁改关陞批书祠祭差官行事【每遇祠祭太常寺移文差献官本省以官序轮差周而复始】及人吏迁补应知杂等事经籍案掌行秘阁御制御书图

  • 卷三·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经问补卷三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王虎文【名崇炳东阳门人】问敝乡先进有仁山金氏善作经辨然往多疑之谨録其数条奉询祈示可否一伯益辨曰伯益即伯翳秦人以入为去故谓益为翳也秦纪伯翳所云佐禹平水土即书载随山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佚名

    【原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①,涕泪悲泣,而白佛言:&ldquo;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往昔来,所得慧眼②,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

  • 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太虚

      佛之教训,富有改善人群生活之作用,而最精粹者当推八正道。佛说之八正道,乃依之观察人生宇宙真相而自由进化于至善之正当道路。如解释之,则有八义:  一、正见 谓于现实之宇宙人生真相,有正确之见地,肃清违越于现实之唯

  •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三·佚名

    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善权品第四尔时,弥勒菩萨谓须菩提:&ldquo;若有菩萨摩诃萨劝助为福,出入布施、持戒自守者上,其福转尊极上,无过菩萨摩诃萨劝助福德。&rdquo;须菩提语弥勒菩萨:&ldquo;复有菩萨摩诃萨,阿僧祇刹土诸

  • 杨氏女杀狗劝夫·萧德祥

    元杂剧剧本。一名《王翛然断杀狗劝夫》。简名《杀狗劝夫》。萧天瑞撰。末本。故事写孙荣与无赖柳龙卿、胡子传相交,其弟孙华规劝其兄。孙荣听信胡言,反将孙华逐出门外。孙荣妻知其夫不正,于是设计杀死一狗,剥去皮尾,饰以人

  • 谪星说诗·钱振锽

    诗话著作。近人钱振锽撰。钱振锽,字梦鲸,号庸人,又号名山,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授刑部主事。有《名山集》等。《谪星说诗》一卷,以论评为主,大抵推重白居易,服膺王若虚之论;强调作诗要自抒胸

  •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佚名

    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宾头卢原为优陀延王(又云优填王)臣,既出家证阿罗汉果,还国为国王说种种之譬喻,明五欲之可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