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毗尼后集问辩

明菩萨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问。梵网云。于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若谓但遮诵时。不遮讲时者。诵时仅宣文句。讲时备解义理。重筌轻鱼。有何意旨。

答。比丘戒法。关系僧轮。为防贼住。故一切俱遮。菩萨戒法。普收五道。解义发心。事非所禁。但诵戒时。恐有发露忏悔之事。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说也。

问。菩萨戒本。止列四重。梵网广明十重。详略不同。又梵网犯十重者。必见好相。方许更受。戒本但云失菩萨戒。应当更受。宽严有异。此二经典。一是本师和尚宣扬。一是授戒阇梨亲述。不应互相违反。毕竟如何会通。

答。戒本出于地持。地持合杀盗淫妄。共名出家八重。善生问经。列杀盗淫妄酤酒说过。名优婆塞六重。梵网备二经之义。总为十重。璎珞亦同。良繇所被之机不等。故详略之致有殊。今戒本止列四重。复有三义。一者在家欲受此戒。必已先受五戒。出家欲受此戒。必已先受十戒具戒。杀盗淫妄。既是根本性重。不须更列。故惟列此增上戒法也。二者菩萨戒法。逆顺无方。为众生故。容可少分现行性罪。此之四戒。理无开许。故独列之。三者根本四罪。一犯永堕。受五戒十戒具戒时。已明斯义。大乘教门。虽通忏悔。必以见相为期。此之四法。犯虽失戒。犹堪更受。恐滥前四。故独列之。若梵网谓犯重必须见好相者。正繇释迦是大戒和尚。一往立法。不得不严。而弥勒既作授戒阇梨。轻重开遮。理须详悉。今应准诸经论。参合发明。当知杀盗等四。随犯一种。诸戒并失。得见好相。大可重受。而比丘法中。仍无僧用。酤酒等六。随犯一种。失菩萨戒。具戒以下。不名为失。故殷勤悔过。许其重受。此二经所以互相影略。非相违也。

问。比丘法中。遮罪难缘乃开。今大士律仪。为利他故。性罪有开。遮罪无文。此义云何。又逆顺二行。若阶圣位。则自他能益。倘凡夫初学。身心力弱。自尚有亏。安能利人。或驾言菩萨。借口悲心。顺情所作。为有罪否。

答。遮罪为护众生。大士皆应同学。惟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不共学之。若难缘所开。既已同声闻学。何须更开。惟此性罪。一向但遮。故须开也。就开听中。不拣凡圣。但令果出悲心。愿代他苦。深生惭愧。不以为功。则戒身无恙。倘驾言借口。率意任情。止成自欺。必亏戒体。莫贪大士之虚名。而招长夜之苦报也。

问。受戒羯磨文中。若无授者。听佛像前自受。梵网自誓受戒。必须要见好相。不得好相。不名得戒。复云何通。

答。受戒一事。须论因缘。因是内心殷重。缘是授受分明。约修证则贵因深。约教道则藉缘具。是以比丘律藏。严住持僧宝之体。专重众缘。璎珞地持。开趋向菩提之路。但观因地。梵网最初结戒。理须二法并扶。故虽许自受。必以见相为期也。又复应知。如起信所明。或有众生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复有见佛色相而发其心。今梵网制令求见好相。所以使其发趋菩提。地持许其像前得受。则但指彼已发心者。是则梵网严于立法。地持严于择人。亦互为表里也。复次璎珞经云。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名上品戒。法师相授。名中品戒。千里无师。像前自受。名下品戒。亦无求见好相之言。然犹一往约外缘分别耳。复有论云。发增上心。得增上戒。又云。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是则亦可约内因分上中下也。今人求戒。大须自审。果能念念与悲智相应。上荷正法。下悯含生。便可直遵璎珞地持。设不遇师。亦得自受。如或虽希佛道悲智未深。则须秉持梵网法门千里无师。必求好相。更或现有明师。心存憍慢。不从求受。别向像求。斯则两经咸所不听。五悔终不成功。既欲远趋极果。岂容因地不真。豪杰之士。断不宜自欺自诳矣。

问。大乘重在内因。今时律师。与人受菩萨戒。可知其内因真否。如或不真。名得戒否。如不得戒。则设犯十重。还以十重定其罪否。

答。菩萨戒羯磨文中。具有观察当机之法。若不能知其内因而妄相传授。不免无解作师之过。彼受戒者。不善无记心中。虽不发戒。然既滥膺菩萨之名。自当依法判罪。非若比丘戒中。竟以贼住论也。

问。忏罪羯磨中。许向小乘悔过。梵网经中。不得向未受菩萨戒者前说此千佛大戒。尚不应向说。况可向悔过耶。又云何通。

答。小乘虽未受菩萨戒。而是住持僧宝。堪受忏悔。又声闻人虽未识长者是父。实是长者真子。非余一切未受戒者可比也。至于半月说戒。遣之令出。则是布萨常规。亦是弹斥微旨。不可执此而难彼矣。

问。梵网初轻戒中。见上座和尚阿阇梨等。应如法供养。四十一戒中。教诫师应教请二师。又五逆加弑二师成七。今授菩萨戒。云何止有一师。既得戒己。称谁为和尚耶。

答。若准经文。似须二师。然璎珞地持。并止一师。又梵网受法。传自什师。载于义疏。亦止一师。所云请二师者。恐即是请佛菩萨耳。所云应如法供养二师。及弑二师成逆。则徧指比丘戒等二师亦可。

问。重定受戒法中。初时问答。既已发菩提愿。云何悔罪之后。复令发于四弘。岂不招重繁之过。

答。菩提心者。非止一发。惟应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况前是审因。今是秉法。前是发心向道。今是誓铠庄严。岂云重复。且如先已请师。像前复请。又如授比丘戒。屏问遮难。僧中复问。亦可云重繁耶。

问。既谓机感有殊。授法不一。则若简若繁。俱无乖舛。既谓增设科条。义因文隐。则直宗一辙。更为痛快。何必会三家成一式。方为契理契机。

答。理无多致。机贵随宜。直宗一辙。其说甚当。但根器不同。习性各别。始予独遵慈氏羯磨。往往有嫌其太略者。既法可融通。何妨参酌。乃敢折衷。会三为一。但用经论成言。更不别加文饰。三典现并流通。想是机宜有在。聊顺一时之机。匪敢执今非古。可用与否。一任后贤。

毗尼后集问辩

湘乡龚定瀛施钱四千二百文敬刻此卷连圈计字二千一百七十五个

同治十三年夏六月金陵刻经处识

猜你喜欢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二卷·佚名
  沙弥尼戒经·佚名
  第三十四卷·佚名
  佛说法集经卷第三·佚名
  第十七章 舍利来岛·佚名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四·道忞
  卷第七十二·德清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六·圆晖
  题翁经理手册·太虚
  卷第二十七·志磐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佚名
  卷三·彭绍升
  浮石禪師語錄卷六·通贤
  不可约教而遗机·印光
  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三·彭定求

        卷93_1 【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开字】卢藏用   上月重阳满,中天万乘来。萸依佩里发,菊向酒边开。   圣泽烟云动,宸文象纬回。小臣无以答,愿奉亿千杯。   卷93_2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卢藏用

  • 卷二十五·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二十五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广德元年作】臣某言伏自陛下平山东收燕蓟泊【一作自】海隅万里百姓感动喜王业再康【一作造】疮痏苏息陛下明圣社稷之灵以至于此然河南河

  • 列传第二十七·魏徵

    ○王韶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祖谐,原州刺史。父谅,早卒。韶幼而方雅,颇好奇节,有识者异之。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复转军正。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韶谏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王室,一

  • 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张廷玉

        李植 江东之 汤兆京 金士衡 王元翰 孙振基丁元荐 李朴 夏嘉遇   李植,字汝培。父承式,自大同徙居江都,官福建布政使。植举万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御史。十年冬,张居正卒,冯保犹用事。其党锦衣指挥同知徐

  • ●卷第十七·胡三省

    【汉纪九】起重光赤奋若,尽强圉协洽,凡七年。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荀悦曰:讳“彻”之字曰“通”。景帝中子也。应劭曰:礼谥法:威强睿德曰武。〕建元元年〔(辛丑、前一四○)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贡

  • ●卷第一十·胡三省

    【汉纪二】起强圉作噩,尽着雍阉茂,凡二年。太祖高皇帝上之下三年(丁酉,公元前二零四年)①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闻之,聚兵井陉口,〔陉,音刑。杜佑曰:井陉口在镇州鹿泉县,今谓之土门。按宋白续通典:镇

  • 卷之一千二百七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宦游紀略卷下·高廷瑶

    金筑高廷瑤青書嘉慶十八年余守平樂夏五月昭平縣民陳繹敷等八人訟國子生李國華藏亡匿死聚羣不逞之徒掠平民略婦女按國華無其事且訴謂繹敷修前怨曾構訟者屢矣余思事果實被害家何一無赴愬釋敷不能置辯乃論八人以誣責懲之

  • 卷一·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一大学士朱轼撰名儒传一汉田何田何字子庄齐淄川人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庇授江东馯臂子弓臂授燕周丑子家丑授东武孙虞子乘虞以授何当秦禁学易以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絶汉兴梁

  • 第十三章 精查清点·林语堂

    我必须清查一下儿我的作品。我的雄心是要我写的小说都可以传世。我写过几本好书,就是:《苏东坡传》,《庄子》;还有我对中国看法的几本书,是《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还有七本小说,尤其是那三部曲:《京华烟云》,《风声鹤唳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二 洪武七年八月甲午朔,上躬祀历代帝王于新庙。自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为五室,每室各用牛、羊、豕各一,祝一,每位用笾、豆各十,簠、簋、登、铏各一,爵各三,帛各一,白色,共设酒尊五于殿之西阶,又设酒

  • 春秋胡氏传辨疑卷下·陆粲

      成公  呉伐郯 呉本伯爵也后虽益炽浸与中国防盟进而书爵不过曰子亦不以本爵与之故纪于礼书曰四夷虽大皆曰子此春秋之法仲尼之制也而以为不敢擅进退诸侯乱名实者误矣  四夷虽大皆曰子文武成康之时其有旧典矣春

  • 卷二·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二      宋 杨简 撰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孔子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人知夫妇之

  • 大雲初分施健度第三十三·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正知微妙宝藏法门。惟愿如来。分别解说。佛言: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有宝藏法门。净藏法门。净法门。施乐法门。施目法门。深藏法门。深法庄严法门。正见法门

  • 复净行居士书·太虚

    两展来书,具窥信心淳厚,道性贞纯!然云为众生忏悔发愿时,心念不能专力,盖忏悔发愿,原须于念佛前与念佛后行之。念佛时专心念佛,全心念佛,全佛是心,圆满清净中不容他,而忏悔发愿之力自然融贯在中。又云不能为众生发愿及回向一切智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三·圆晖

      分别根品二之一  分别根品者.胜用增上故名为根。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界品后次明根品者。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依体起用。故次明根 释此品颂文分三段。一明二十二根。二明俱生诸法。三明六因四缘 

  • 禹贡论·程大昌

    五卷。《后论》一卷,《山川地理图》二卷。宋程大昌撰。《禹贡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五卷,与 《宋史·艺文志》卷数相合,然今所见宋刻本及文渊、文溯、文津、文澜四阁库书均著录为二卷,《总目》沿袭《宋史·艺文志》,

  •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汉卿

    简名《单刀会》。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末本。本事源出《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及裴注,颠倒敷衍而成。剧写刘备取西川后,东吴欲向刘讨还前所借之荆州。中大夫鲁肃恐荆州守将关羽不让,拟定计设宴擒之,再出兵夺取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