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禅门要略

天台大师 智顗出

夫人修禅学慧法门。先明方便。后明正观。方便者凡有五种。初具五缘。一者衣食具足。二者持戒清净。三者闲居静处。四者息诸缘务。五者亲近善知识。五缘若阙则妨安心。若无善知识则不知遮障。为此义故须具五缘也。

二呵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也。此五种能生行人欲乐之心。贪爱无足。若不呵却则妨正业。故须呵却。

三弃五盖。此五盖者。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此五若弃舍。心则得安也。此五在心则缠覆不明。

四调五事者。一调食不饥不饱。二调眼令不节不恣。此二就定外调之。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三就定内调之。调身者。令不宽不急是调身相。次调息者。令息出入绵静细。如有如无。资神安禅。守之心易得定。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次调心者。若多觉观浮动。须系念在齐中。制诸乱想。若心沈惛。头低睡熟无记者。当系鼻端。令心在缘无分散意。举要言之。不沈不浮是调心相。次复正於坐中。若觉身息心三事不调者。即须用前法调之。三事若调禅定可获。次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次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有散。次微微动身。次动肩脾手头颈等。次动两足膝等。次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按两掌令暖掩两眼。然后开眼。待身汗燥方可随意。若不尔者令人作病。

第五行五法者。谓欲.精进.念.巧慧.一心是也。释云。欲者。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禅定智慧诸法门也。精进者。持戒清净。初中后夜专精进修习无上道法[廿/匕]。念者。念世间法治生产业。一色一香无非佛法也。巧慧者。思惟世间阴界入等。一一皆入如实。令魔界即佛界。为佛事如萨陀波伦也。一心者。既知世法即是出世法。应当专修定慧二法。令与法性相应。心如金刚无能坏者。故名一心也。此上并是坐禅。约出入略示此法。夫欲发心学道。先须问路。路有通塞。法有是非。心有邪正。今且约坐禅示其相。余则可解。塞路者。苦集为塞。道灭为通。无明十二因缘为塞。无明灭为通。六蔽为塞。六度为通。若有三塞。破之令通也。次简邪正者。一若为利养破戒等事发心学禅者。此发泥梨心。行地狱道。二若求名闻望他称誉而学禅者。是发謟曲心。行鬼道。三若为眷属徒众多檀越等。是发飞走心。行畜生道。四若为胜他妬忌者。是发丑陋心。行修罗道。五若为此生谢后恐失未来人身。兼持戒而发心学禅者。是发欲界下心。行人道。六若为求今世后世自然果报。兼修十善。是发欲界上心。行天道。七若为捍伏於他复层自举。狼踞唐视令物归仰者。是发魔罗心。行第六天道。八若为求今世后世禅定静乐者。是发梵心。行色天道。九若为求世智辨聪无事不知者。为此学禅者。是发外道心。行无想行天道。十若为思惟世间生死牢狱甚可厌患。出世涅盘清净寂灭甚可欣乐。为此发心欲速出三界者。是发无漏心。行二乘道。非心无量。略示十种非心耳。前九是世间心。是生死心。后一是出世心。是涅盘心。是圣人心。是解脱心行者。汝学修道应善识邪正。莫浪发心。二乘出世间尚简是非。况前诸心妄谓为是。若欲与理相应者。但首作人事。莫强知他事。即是更相憎恨世世相憎。非但此生无道无果。累及后生。能闭口合掌塞耳端坐修心者。是出世圣人。若不尔者。饿鬼畜生之道难得免离也。

次明修止观者。先约坐中修者。行人於坐中为乱想觉观修三止。一名系缘止止者。谓系心鼻端隔齐间等处。系缘守境。令念心不散。二名制心止止者。随心不起。即须制之不驰散也。此二是事止耳。三体真止止者。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即须体之。知悉从缘生。从缘生之法无有自性。既知无性即不取着。以不取故妄念心息。是名为止。止心不动名为无为。无为者即诸法本源。若能安本源则一切妄想生死业行即皆空寂。即泥洹道。真法实也。略明三止竟。次作观者。谓正观中道诸法实相智慧也。行者於坐禅中。随心所缘一切诸法。若善法。若恶法。若无记法等。随所缘念念不住。虽如上体真而不止者。即当反观所起之心从何处生。从过去生耶。现耶。未来耶。若从过去生者。过去已灭云何能生。若从现在生者。现在念念不住云何能生。若从未来生者。未来未至云何能生。三世求生毕竟不可得。当知此心但有名字。名字之法本自无生。无生故。无灭故。无灭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观也。又捡此心为有为无。若心无者。云何有念。心若是有者。应当自有。何须缘发始有心生。当知此心非有非无。即是中道正观也。

复次。於禅中沈惛睡熟头低无记者。即须修观。分别法相。对治沈病。若於坐禅中心散动越逸攀缘万境。即须用止除乱想。一心念之。若修止时心安快乐。即应修止。又修止时能破睡散。即应修止。又修止时豁豁欲想清净。即应修止。又修观时心地静乐。即宜修观。又修观时道心郁起。即宜修观。又修观时能破烦恼恶见。即宜修观。观若有益即常修观。止若有益即常修止。行者善须斟酌。巧用止观调心。令妄念不起。即是善能用心。有少道理也。

次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历缘有六。谓行.住.坐.卧.言语.作务也。对境亦有六。谓六根对六尘也。缘与境合有十二事。初就行中修止观者。行者欲行之时。即应思惟。我今为何事故行。若为恶事无益等事。即不应行。若为善事利益等事。即应行。行中修止观者。即应知因於行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今推此行及诸法悉是虚妄。求实叵得。妄念不起。是名为止。复作是念。由心运身。故有去来及行中一切法。令及观此行中之心。不见相貌来处去处。无生无灭。当知行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於行缘中修止观既然。余五缘例尔。次对境修止观者。见色之时。即知如幻如化。不起贪染。心安寂然。是名为止。当及观见色之心从何而生。为从眼根生。为从色尘生。为根尘合生。为离根尘生。若见色从眼生者。未见色时心应已生。若从色尘生者。何关我耶。若从合生者。捡此根尘为各有心。为各无心。若有心能生心者。合时应有两心。若各无心能生心者。无有是处。若离根尘有心生。亦无有是处。当知见色之心本自无生。但有名字。名字性空。毕竟无实。是名为观。於眼见色时修止观既然。余五根对五尘例尔。

次於礼佛中修一心三观者。观一念礼佛之心。即空即假即中。观心即空是礼报佛。观心即假是礼应佛。观心即中是礼法佛。一礼即三礼。一佛即三佛。虽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圆礼。亦名不思议礼佛。又诵经旋绕历缘对境与心动念皆例如此。用三观也。问。一心三观有何功用。答。即空观破四住惑。即假观破尘沙惑。即中观破无明惑。一心三观。三谛圆破五住。五住烦恼破即三身显。四住破即报身显。尘沙破即应身显。无明破即法身显。又三观成故即三德满。中观成即法身满。假观成般若满。空观成即解脱满。三德满故名秘密藏。佛及众生悉入其中。毕竟无所有。永寂如虚空。若然者。云何复言有一切法佛以假名字引导诸众生。复次泥洹真法实众生从种种门入。令粗依一理。略出此法。示初心行人。不可执此为是余者为非。若得此意者。则千车同辙万流咸会也。一切诸法体性平等。众生身内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行人常敛念。观四大五阴空无所有。名为道。

禅门要略(终)

猜你喜欢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飞锡
  石霜爾瞻尊禪師語錄目次·尔瞻达尊
  卷一百四十六·佚名
  佛说孝子经·佚名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五·慧立
  卷第四十九·德清
  目录·佚名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道宣
  卷第四·义净
  佛说盂兰盆经·佚名
  佛说三品弟子经·佚名
  德风禅师语录卷六·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江衍·唐圭璋

      衍,建中靖国时士人。   锦缠绊   黄钟宫   屈曲新堤,占断满村佳气。画檐两行连云际。乱山叠翠水回还,岸边楼阁,金碧遥相倚。   柳阴低,艳映花光美。好升平、为谁初起。大都风物只由人,旧时荒垒,今日香烟地。

  • 卷五·郑用锡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新拟北郭园八景新拟北郭园八景小楼听雨南楼凭几坐,过雨又潇潇。有味青灯夜,为予破寂寥。晓亭春望闲立此孤亭,春光到眼青。东南山最好,金碧列围屏。莲池泛舟鼓楫正中流,莲塘泛小舟。连城桥下过,四面

  • 卷四百六十九·列传第二百二十八·宦者四·脱脱

        ◎宦者四   ○邵成章 蓝珪 冯益 张去为 陈源 甘昪 王德谦 关礼董宋臣   邵成章,钦宗朝内侍也。帝入青城,命成章卫皇太子赴宣德门称制行事。太子北去,成章留于汴。康王将即位,元祐太后遣成章奉乘舆、服

  • 至德第八·陆贾

    夫欲富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欲建功兴誉,垂名烈,流荣华者,必取之于身。故据万乘之国,持百姓之命,苞山泽之饶,主士众之力,而功不存乎身,名不显于世者,乃统理之非也。天地之性,万物之类,怀德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归之则充其侧

  • ●卷五·叶梦珠

    ◎门祚一门祚之靡常,由来尚矣。《传》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季,于今为庶。宁特近代为然哉?以予所见,三十余年之间,废兴显晦,如浮云之变幻,俯仰改观,几同隔世。当其盛也,炙手可热,及其衰也,门可张罗。甚者胥原、栾却之族,未几降

  • 第二回 至三皇传多氏渐剖乾坤·黄士衡

    词曰:细想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邵康节曰:天开于子,复卦也。地辟于丑,临卦也。人生于寅,泰卦也。周十二宫而终于坤,是为一元。盘古生

  • 太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一·佚名

    弘治三年八月辛巳朔命故狭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满濙子经袭凉州卫指挥使 巡抚顺天等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怀养病不允 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张文言 陛下接位之初取回浙江织造内官官民无不称快近者既差工部官分督岁造叚匹又差

  • 卷之七百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五十九·纪昀

    列传唐 【五十九】○唐五十九姚南仲 独孤及【朗郁】 顾少连韦夏卿 段平仲吕元膺许孟容【季同】 薛存诚【延老 】 李逊【方元 建讷】温造璋姚南仲独孤及顾少连韦夏卿段平仲吕元膺许孟容薛存诚李逊温造△姚南仲姚

  • 三四 补遗二·周作人

    谢西园带回的衣箱内的那些书,日记上存有目录,计《清议报》合订八册,《新民丛报》两册,《新小说》一册,《译书汇编》四册,《雷笑余声》一册(是什么书已忘记了),《林和靖集》两册,《真山民集》一册,《朝鲜名家诗集》一册(均活字小本

  • 何承天传·李延寿

    何承天,东海郯县人。五岁死了父亲。母亲是徐广的姐姐,聪明博学,所以何承天自幼受到教育和熏陶。宋武帝刚开始起义的时候,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任命他为行参军。刘毅曾经出行,而鄢陵县吏陈满射鸟,箭误中了值勤的军帅,虽然没有

  • 易经·说卦传·第一章·佚名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春秋左传谳卷四·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谳卷四    宋 叶梦得 撰宣公元年春公子遂如齐逆女元年春王正月公子遂如齐逆女尊君命也三命之大夫未有不氏者遂氏公子久矣何独于此为尊君命乎盖传不知一事再见卒名之例但见后书遂以夫人妇姜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五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五卷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普明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空品第四之二复次初行菩萨。作如是言。汝何坚持守护波罗提木叉及律仪戒。应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读诵

  • 礼法华经仪式·知礼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三宝(拜起胡跪烧香运想已合掌唱云)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妙法莲华经。菩萨声闻众。受用作佛事(一拜起立叹云)。  稽首十方佛  圆满最上乘  本迹开二门  法喻谈真秘 

  • 卫生易简方·胡濙

    方书。十二卷(一作4卷)。明·胡撰。约刊于1410年。作者任礼部侍郎时出使四方,留心医学20余年中,广泛收集各地民间单方验方编成此书。书中分为诸风、诸寒、诸暑、诸湿等145类病证,共396方,主张方宜简易,多数方剂药仅一

  • 孟浩然集·孟浩然

    唐诗别集。孟浩然撰。原书是由王士源在孟浩然死后不久,于天宝四载(745)收集遗诗编辑而成。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流落既多,篇章散逸,乡里购采,不有其半,

  • 白话辽史·脱脱

    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元脱脱等撰。至正四年(1344)成书。一百十六卷。其中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 附《国语解》一卷。记载辽代二百余年历史。此书为《辽史》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