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十六

续灯正统卷十六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二十四世

小庵密禅师法嗣

二仰圆钦禅师

禾之秀水人。遍参诸方。毫无所契。入西京。谒小庵於旅舍。庵问。浙中有个伶俐人。汝还见么。师曰。圆钦钝汉。庵曰。我要个钝汉作监收。汝还知么。师罔措。庵曰。数千里来可惜错过。师遂猛参。一日见鼠从架上过。扑翻油瓮。忽尔顿契。走见庵曰。某已捉得了也。庵搊住曰。道道。师曰。一粒鼠粪。污却锅羹。庵曰。瞎汉参堂去 成化甲午。师居二仰四十余年。足不越阃。四方尊宿高其行。师一味谢绝尘世。力追汾州高峰之为人。末后智有来参。师历示本色钳锤。俾深入阃奥。始授大法。

灵谷谦禅师法嗣

江宁府灵谷洁庵正映禅师

金溪人。泉州开元虚席[阄-龟+?]举得师。师奉敕。以戊寅六月入院开堂。僧问法筵。肇启四众。具瞻皇恩。佛恩如何报答。师曰。甘露泉开流大地。师报恩一句。蒙师指西来祖意若为宣。师曰。庭前石塔耸寒空。曰与么则徧界不曾藏也。师曰。汝见个甚么。曰某甲终不敢自瞒。师曰。眼花不少。问如何是和尚为人一句。师曰。兔角杖挑天上月。龟毛拂散海滨云。曰恁么则人天。胥庆四海归仁也。师曰。且合取口乃曰。山僧比蒙天语。以清心洁己四字。敕住此剎。诸人还知圣意。么只者四字。是传佛心印。是镇海明珠。山僧南来。特特拈出。普施大众。要须知世法佛法。落霞与孤鹜齐飞。古佛今佛。秋水共长天一色。天心罔测山益高而海益深。圣语难穷天。溥盖而地。溥载诸人。还会么莫是不染世尘。么莫是不贪法味。么莫是不饮无为酒。不坐涅盘床。么若恁么会。非固不非。是则不是。山僧今日。不敢久閟。为诸人当阳指出去也。乃拈拄杖。卓一卓曰。木人舞出法堂前。一任炎天飞白雪。师居后百废俱新。

永乐壬午。朝京回诸山。举住福州雪峰。法道之振。不减真觉。洪熙甲辰奉旨。住南京灵谷。宣德改元卒。有语录。题名古镜三昧。行於世。

净慈联禅师法嗣

杭州府普明立中成禅师

钱塘孙氏子。年十三。投慈光若山出家。首谒祖芳。芳室中。举腊月火烧山话。师呈颂曰。白云迷却旧行踪。腊月烧山火正红。忽地慈风来扇发。冷氷氷处暖烘烘。芳器之。后於北郭建普明寺。以接方来。未几请归慈光。正统辛酉六月十三日上堂。住世今年八十一。老病随缘。且遣日。今年记着后年事。后年记着今朝日。至癸亥。如期坐化。寿八十三。茶毗舍利无算。建塔於普明。

杭州府净慈照庵宗静禅师

号恬轩叟。郡之高氏子。自幼剃落本山。适祖芳联领院事。师依之久。乃得旨。旋典藏钥。永乐辛卯。应选出住护国。寻迁雪窦。正统乙丑僧录。以净慈虚席。举师补之。丁卯朝廷。颁赐大藏。师诣阙谢恩。止於弥陀寺。示微疾。谓左右曰。吾缘止矣。沐浴更衣。危坐而寂。世寿七十六。僧腊六十。塔於藕华之祖丘。

大鉴下第二十五世

二仰钦禅师法嗣

寿州无念智有禅师

蜀之汉州人。发足南方。游四明登天目。后参二仰。仰问曰。行脚甚处。师曰。南方。仰曰。彼中佛法如何。师曰。山川无异。仰曰。我手何似佛手。师良久。仰曰。莫道无异。后看兴化打维那机缘。始浩然大彻。作偈曰。兴化打维那。平地遭殃祸。昨夜南山云。飞向北山朵。仰见为之助喜曰。不孤到此。至嘉靖初。阐化寿州。十有三年。而终焉。

大鉴下第二十六世

无念有禅师法嗣

荆山怀宝禅师

渚宫人。游寿州。谒无念。念曰。躐县游州。毕竟为着何事。师曰。生死大事。求师拔度。念曰。汝是荆州人么。师曰。是。念曰。阇黎即今在甚么处。师拟对。念曰。若便恁么。犹较些子。佛法不是。商量参堂去。师自此潜心座下。念一日唤曰。阇黎。师应诺。念曰。在甚么处。师於言下领旨。乃曰。和尚大慈。真人天师也。念灭度后。师於嘉靖三十七年。以法付铁牛远公隐终南。

大鉴下第二十七世

荆山宝禅师法嗣

秦岭铁牛德远禅师

自印心於荆山。后庵居秦岭。一日身披红布袴顶笠。挥锄地中。朝阳来参见曰。者汉好似一头军。师曰。看箭。阳作躲箭势师近前携手行。至一庵乃曰。我乃径山之裔。在此待人数十年矣。汝今既来。当为我求人中兴祖道。留住三月。付偈曰。就身能打劫。劈筈善夺窝。三玄从此出。三要不为多。探竿影草主宾分。狮子迷踪奈我何。

大鉴下第二十八世

铁牛远禅师法嗣

叙州府朝阳月明联池禅师

郡之范氏子。系范郡司马之后也。幼居林下。一日有僧过访。不遇因题。联於壁曰。阿弥陀佛闲也。念忙也。念念得佛也。无念也。无无也。无扭落鼻孔。最上乘禅。朝亦参。暮亦参。参到禅亦寂。参亦寂。寂亦寂。劈开面门。师见之。忽然厌世。便祝发就之。彼僧已先去矣。遂杖笠南游。苦辛万状。单以是联为提撕话。久之。洛伽道逢一僧伟仪殊相。师在前失脚念佛一声。僧曰。此敲门瓦子着他何用。师遂问。抛却后如何。僧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师始豁然。复游少林会。无言语默深契。但师怀念佛祖道脉。担荷非易。终不自肯。竟入关中过秦岭。受铁牛之嘱。(语载铁牛章)由峨眉返叙州。居郡之朱提山朝阳洞。二十年。聚云来参师。问曰。如何是古佛心。云即拱手云。请师尊重。又问。不用音声与色身。将何唤作本来人。云便出。令一僧参只者是。僧曰。只者是还参个甚么。师曰。放汝三十棒。又应一座主请。至祭坛。指坛问曰。此是甚么所在。主曰。北坛。师曰。久闻北坛原来在者里主罔措。崇祯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端坐而逝。师寿六十有六。全身塔於洞之傍。

大鉴下第二十九世

朝阳池禅师法嗣

忠州聚云吹万广真禅师

叙州宜宾人。姓李氏。其先三世为婆罗门。父无后。祷佛生焉。降神之日。大士八人临其舍。一人指语父曰。此八宝应真出兴於世。母即厌腥食素。三年离乳。至十五岁在窗下。与同学读书。偶览菊华叹曰。此华今岁凋零。来春发生。尝闻。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读书宁免生死。竟绝学登少峨。参浩翁。久之返里。得大慧录并获正法眼藏。如临旧物。朝暮参礼。如有所失。后遇一僧见访问曰。如何是佛。师拟对曰。不是。再进曰。不是。师被者一札尘念如灰。至午值僧磨刀。次急问。如何是佛。僧云。我今日磨剃刀。师於言下有省。次入朱提。参朝阳月明和尚。深蒙敲击。即以白衣归。为祖母说法。祖母逝后。服阕二年。方谋出家。先是有氅衣道者。谓里人曰。此处不久。当有至人出世。师果於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秋。踰城入山。礼月明和尚受具。一日明谓曰。汝犹有一句未会。师即问。是那一句。曰不用音声色身。默然良久。与我现出真空来。师拂袖便出。乃自惟曰。此事不可草草。是中必有玄要。遂辞之别山。汲水伐薪。自炊自力。经行危坐。胁不至席。苦参三载。复入朱提。亲近月明和尚。师才拜起。便问曰。毕竟如何现出。明引师手。掩其口。豁然大悟。乃曰。纵然奇特终是寻常。明遂出临济正宗源流付之。后阅华严。至入法界品。毗目仙人。执善财手。一须臾间。历过佛剎。微尘数世界。参见微尘诸佛。法法不昧。至事事无碍法界。始解圆悟。示张无尽用处。从此五宗誵讹。悉皆妙契。初住郡之翠屏。得法者四人。俱先化去。乃杖策入吴。涉海过闽踵。粤至万历戊午。开法潇湘之湖东。还蜀。住忠州之聚云巴台。夔州之宝峰兴龙 上堂。劈面迎风。掌当胸辊肚拳。具眼衲僧向者里用得犹是三五。一轮在在光辉。火树银花。时时灿烂若也。半明半暗。未梦见在呵呵。不是法门无面目。只怕蜈蚣太多足咦。

上堂。一不做。二不休。杀人须究亲。下手捉贼。要识真领。头平息了万事丢。一颗明珠衣下收。焰山迭嶂从兹破。爱海波涛信不流。卓拄杖下座。

上堂。出众者三十棒。不出众者三十棒。出众不出众三十棒。有僧出众问话不契。乃曰。直下三玄已露。何曾三要无施。落花流水空去。殿前古栢当机。

营盆上堂。飒飒凄风绕树寒。夜深林里霭云烟。钱飞粉蝶千家纸。露湿绮罗万泪衫。独有长空辉月面。斗牛银汉玉阑干。

小参。高声唤云。看箭。遂以拂子向东指云。者一箭射透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性灵。只令山头翻巨浪海。底热烽烟枯木口。喃喃髑髅泪潸潸。又以拂向西指云。者一箭射断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命根。只令撒手堕悬严。吐舌如扁担。打碎频伽瓶。扯断红丝线。又以拂向上指云。者一箭射开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慧眼。只令顶门光。亚竖蓦直走。金蛇百千。手臂百千。执万亿毫端。万亿华。此是涅盘经上三点。老僧今日用作三箭却也。当箭即。当即箭。僧问。命根射断后如何。师曰。斩钉截铁。进云。如何是衲僧鼻孔掉转。师曰。斑竹筒。

问如何是父母未生前面目。师曰。黑漆桶。

问僧僧是自己又归个甚么。僧云和尚也。须归方丈。师云。用归作么。僧趋前而立。师云。好个临终西方境。僧云。用临终作么。师曰。我是死了不曾埋底。僧曰。若活来西方则无也。师曰。如佛度一切。僧曰。既是死了不曾埋底。又如何答得话。师曰。唐以刘瓒为秦王傅。

僧问。一句当轩八万门永绝生死。如何是绝生死句。师曰。毗卢顶上行。

师寓金陵观音庵。朝宗禅师来参。师问曰。甚处来。宗曰。天童。师曰。天童近日何如。宗曰。大家在者里。师曰。不要脱空。宗曰。和尚何不往天童去。师便喝。宗曰。落在甚么处。师便打。

师出世三十年。虽严冷孤峻。而又柔易雍和。室中验人。不擅许可。故其椎拂之下。所得之士。类皆铜头铁额。能世其家者。生平所记语录之外。训世群集。总计三十种。近百卷。流布宇内。偶示疾。山神夜哭。树木摧折。病中歌唱自娱。三月前谓侍僧曰。我临终须大喝而去。崇祯十二年己卯七月三十。索笔书偈曰。朝打三千。暮打八百。要会聚云眉毛出血。投笔危坐。至午果大喝一声而逝。师寿五十有八。腊三十。阇维烟至松。幂结为五彩。荷香徧地起骨。得黄金锁子三茎。齿化为紫色。五色舍利三百余颗。入土者无数。平都地藏院。迎十二颗建塔。余皆塔於本寺三目山之阳。

大鉴下第三十世

聚云真禅师法嗣

忠州治平庆忠铁壁慧机禅师

营山罗氏子。家世以一经传多科甲。师生而貌伟。气骨不凡。八岁父见背即随母持斋。是夕见黄龙。长数十丈。凌霄腾於师顶。师指谓兄。兄曰龙也。有精唐举术者。见师相而异之。视师指掌中。有龙凤莲华麟鱼鸟兽文。称许不置。师方就童塾业。铅堑日记数百行。渐能工羔雁。且脍炙人口。里中名俊。咸称之曰。此罗氏龙文也。时有元白道者。隐邑之大蓬山。师往来。叩问雅意。玄学道者。石扃岩户。辟谷半载。师慕之。母兄为师亲迎。师辞之。兄曰。汝清姿映玉摛藻过人。淡墨红绫木天。一凤奈何作出尘想。从黄冠游耶。师曰。人各有志。从所愿耳。遂於天启。壬戌二月十九。潜遁图入山计行。次大竹筑室。松间掩关。危坐无昼夜。日食米二握。沸汤淡饮。五味俱断。关中三载。心形益畅。目中屡瞩。异相种种。疑情顿起。欲扣元白。以释其惑。出关访之而白。去终南路多阻。师方剃发。束包行脚。竟抵终南。参聚云。云曰。奚往。师白。以终南寻道者事。云笑曰。子真昧於寻师者。师见云丰仪逈异。神光陆离。愿居弟子之列。云曰。若向来事道固善矣。犹落傍蹊。子欲予言。夏后可也。夏满欲求开示。妬者恐师暗承衣钵。每以计隔之。忽云出方丈。师跪乞。云大笑而去。师自泣曰。遇至人而不得一授。遂欲捐躯赴水。僧有谕以从讲肆者。师至听毕。复参聚云。未几闻朝阳老人来酆陵。师侍云溯舟往见。随众参礼。因请益朝阳。阳曰。只者是。师曰。只者是还参甚么。阳曰。放汝三十棒。参扣久之。未得开悟。转增迷闷。从前之志。渐渐稍怠。欲辞云南下。云曰。予有径山之往。子可稍待。一日命入侍寮。乃问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你如何会。师才开口。云厉声曰。者是甚么所在。汝还如是见解速道速道。师弹指一下云曰。快参后侍。云往金陵。闻密云悟禅师。唱道天童。师欲暂辞适浙。云曰。天童接人。固直截孤硬。但恐一去。便不遇老僧宗旨。负汝数年辛苦矣。於是奉侍还蜀。乃命师总院事。自疑此生。果与禅无缘乎。遂尽力院中。经七日。随众念诵毕登塌。忽觉浑身骨碎。大笑不止。遂拈偈进呈。是夜普茶。次云以临济四喝出三。爆竹召众曰。会么。师便喝。云曰不是。师又喝。云曰。是何等音声。师复喝。云归方丈。命师入问玄要宗旨。口呈一颂。云不之印。复力究三年。忽一日大彻。无论玄要宗旨。祖意教意。有庖丁解牛之势入室。密启云笑曰。汝会老僧意么。师曰。和尚大慈。为人彻底。自后开堂。师皆首众焉。崇祯己卯。师继席聚云。后迁酆都地藏涪州吟翁石砫三教长溪云集。万县云来。梁山庆忠。忠州云岩。南滨宝圣。晚年罢宝圣席。将谋退隐。忠人士依恋不忘。请主龙昌院。龙昌系唐白香山植柳处。先记云。柳茂寺兴。柳衰寺败。师至而柳。复新盖今治平也。

开法上堂。方丈已出了。座已登了。香已拈了。还要观甚么第一义。且向第二头着眼。竖拂子云。三世诸佛也不识。汝等还会么。汝等既未会。山僧唤作甚么。若无山僧唤底。怎知汝等未会。若无汝等未会。怎知三世诸佛。不识三世诸佛。为汝等出世。山僧为三世诸佛出世。更有为山僧出世者么。速道速道。一僧出众云。踏破梅梢月。休云火炼丹。师曰。撞木钟。进云踏破了也。师曰。撞木钟。僧归众。师曰。撞木钟。又僧出。师曰。问话且止。须听吾偈。聚云新木钟。扣击得玲珑。千圣齐掩耳。雪火一炉红。若是伶俐衲僧。自具一付快便手脚。才见宗师眼目定动。早已错过了也。所以。下雨地必滑。天晴日光达。喝中主宾。棒下纵夺。敲骨取髓。痛下针锥。玄节要关。拈一放一。谨严高古。细密简明。末后转身。异类亲切。只得葫芦苕帚。四方八面一场打閧。且道。如何是山僧。即今为人。处有意掩炉。还点雪无心。张弩更开弓。

上堂。一棒一条痕。久雨复还晴。一掴一掌血。凄风惊落叶。须弥顶上着锥子。海底波斯痛不彻。到此方知世界宽。珊瑚枝枝撑着月。

上堂。横按拄杖云。惯弄灵蛇之势。赫赫万层。活捉生马之威。昂昂千里。撒缦天网。打称意鱼。放破空矢。落冲霄鹤。点即不到。到即不点。正与么时。且问。是谁家风月。卓一卓曰。一个星子三只脚。家家秤锤五个眼。僧竞出问话。师下座。以拄杖一时打散。

举眉首座立僧上堂。黄面瞿昙拈示。自是桃华贪结子。金色头陀破颜。错教人。恨五更风。一人传虚百人传实。直至於今郎当不少。今日不着。便与伊重打算。节候不相饶。错过成疚患。成何等疚患。只为铁老汉。口门太宽。除非汝等。一齐抬举。眉山出来塞却犹较些子。

上堂。贵买朱砂画月打牛打车。不别憎槛欣笼。奈何磨砖作镜。争得凫胫。天然不长。截鹤续之。则疾召大众云。且道阿腻咤峰。今日有几人作舞。

上堂。天可载地可覆。山可浪水可烈。日可冷月可热。惟有佛法。不可说。设或可说也。是扪钟扪钥。

上堂。年来不欲施慧智。竖个空拳也劳力。朝粥午饭信口餐。早眠晏起没瞌睡。云水诸方去。去来西来大意。谁相忆启我毗尼。两片皮开口。令人成笑具。

上堂。世界恁么阔。为甚钟声。披七条三三五五七七八八鸟。岂是鸾鹿焉为马。白雪阳春为谁歌。无端画地之乎也。喝一喝云。东桃西李柳花杨花。

文县令请上堂。击禅床三下云。起去。拂一拂曰。伺候着。良久曰。隙晷偷光杖兔角。星芒射眼拂龟毛。不是山僧行。正令昆仑叫屈舜若逃。喝一喝曰。画公打口鼓。喝退堂声下座。

上堂。天一半。地一半。苏州有。常州有。打破蔡州城。踢倒黄旛绰。不笑牛首伏羲。则骂孔明。诸葛恶恶。四时无春夏。一雨便秋冬。

上堂天之高也奚足高。地之厚也奚足厚。海之深也奚足深。空之大也奚足大。惟有拄杖子头头越格。卓一卓曰。今日郎向二施主有斋。

解夏上堂。今岁结众一夏。大似三人证龟成鳖。且道。是何三人。莫是总府袁宝善么。莫是副戎王一喝么。莫是善士傅性一么。莫是月维二知事么。如明镜当台。瞒诸人一点不得。还见么。主山高案山低。左青龙右白虎。年年三百六。月月二十五。逆数顺数。数到牛首山云岩寺大殿里。恰似佛幻三月前。鞔底鹿皮鼓。

上堂。迦文如来。未能郑重口角。四十九年抛沙撒土。历代祖师。未能郑重口角。牵藤引蔓。公案不独。千七百则之多。天下大和尚。未能郑重口角。施伎俩使机关。恰似把火烧空。猕猿弄月。且道。即今人天座上。又作么生。良久曰。喜得老僧无口。

师六十岁。众请升座。甲子三百六。看看今日足过此。更如何满散。清斋粥前三三。后三三。丰干子归去来。作接引势下座。

问僧昔日润侍者。今朝松西堂。侍者西堂。相去多少。云铁脚波斯三只眼。铜头罗剎一根须。师曰。如何是侍者事。曰与和尚过杯茶来。师曰。如何是西堂事。曰大众不得乱语。师曰。着。

眉山三山。侍师山行。次师指二鹊巢曰。且道子在那一窠。三山曰。放过某甲罢。眉山曰。者边放过。那边放不过。三曰。请道看。眉曰。儿孙得力祖父不知。师曰。恁么又争得。眉曰。婆心太切。师曰。我也未卵。三作抱势。眉曰。且莫侥幸。师归方丈。

师在聚。云作参头。告香请普说。师插香依式请问因缘。云曰。还知落处也未。师曰。野火泛铁船。云归方丈。谓书记曰。即此一语。径山血脉。犹在云。

示众曰。识得兵中意快活过一世。那里是他快活处。众下语不契。持以问师。师曰。杀人不眨眼。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人远话近。又问。达磨面壁意旨如何。师曰。他是异乡人。

问如何是玄旨。师曰。葫芦葫芦。

问如何是正法眼。师曰。乌龟开夜市。

问一切智通无障碍时如何。师曰。船子和尚泛华亭。

师主法三十二年。十坐道场。自亲炙嗣法外。公侯籓郡文武士夫。登其门者。不啻百十余人。凡演化之地。屡有异迹。四方之供者。倾仓倒廪。似非人力所能至。於劻扶祖道。荷负大法。提挈正宗。酷类洞山。文履践明验。氷操玉洁。宛如积翠。南英邵武。故出其门者。英逸高远。司理陈蝶。庵曰。奇表虽同满月慈心。不比死灰。盖师不愧古人矣。先是师童子时相者言。师掌中有龙凤莲华麟鱼鸟兽。文云。是带果行因。净土俨然在握。当时名德。咸以法身大士无量寿如来之化迹。往往见。师於假寐中。或於升堂说法中。突然自谓曰。丰干子归去来。一谈一笑间。不觉露出风采。康熙戊申秋八月二十一日。偶示微疾。凡来问安者。或谈六波罗蜜。而尚精进。或以游戏。而竖指掌危坐经行。了无病意。至九月二十一日。遗偈别诸檀越事毕。索浴整衣。命众云集乃曰。日前诸事分。示明白大众。勤理佛事。谨守遗规。即是报德。便取涅盘。门人请留遗语。师张目。索笔大书曰。尽力难说出驴年想不来信。口道个偈。非是强安排。丰干子观自在归去来。吽吽只当打个瞌睡呵呵。乃顾首座曰。我去即来。瞑目而逝。师寿六十有六。腊五十。阇维得黄金锁子数茎。须发化为琉璃。双目变为青白色。齿骨不坏。五色舍利无数。嗣法门人。三山来。遵遗命。迎师灵骨。一半建塔高峰。余皆塔於寺西白鹿洞之旁。正录外着有药病随宜庆忠等集。传於丛林。

续灯正统卷之十六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二·唐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八·唐慧琳
  孔雀王咒经一卷(妙辟印幢陀罗尼经)·佚名
  千松笔记·佚名
  大方广曼殊室利童真菩萨华严本教赞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噜迦仪轨品第三十一(六足本尊品第二)·佚名
  论禅札记·胡适
  又题高氏父子八十八祖传赞序跋·德清
  卷二·佚名
  佛说鬼子母经·佚名
  恶友品第六·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九·道宣
  大乘要语一卷·佚名
  卷第五十七·德清
  卷第四十一(婆罗门部)·宝唱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湛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八十九·彭定求

        卷889_1 【好时光】李隆基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   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   莫负好时光。   卷889_2 【巫山一段云】李晔   缥缈云间质,

  • 汪辅之·唐圭璋

      辅之字正夫,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人。皇祐进士。嘉祐四年(1059),为旌德县尉。应制科入等,被论罢。元丰二年(1079),河北东路转运判官。三年(1080),权提点河北东路刑狱。又自太常丞除广东转运副使,乞分司致仕。五年(1082),罢知虔州,依旧

  • 两军师隔江斗智·臧懋循

    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元)无名氏撰●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楔子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两军师隔江斗智 正名 刘玄德巧合良缘第一折〔冲末扮周瑜领卒子上诗

  • 回文类聚卷二·桑世昌

    宋 桑世昌 撰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妾有

  • 柴氏四隐集巻一·柴望

    宋 柴望 撰五言律吴樵溪山居老子无家计萧然屋数间头边惟白髪眼底是青山棊急鸟声散琴低鹤睡闲片云长似伴朝去暮飞还金台泊舟欲谋归去计归去更匆匆王化何时北江流日夜东片帆山共水竟夕雨和风时事只如此相催成老翁宿湖

  • 望月·徐志摩

    月:我隔着窗纱,在黑暗中, 望她从巉牙似的道上,快 岩的山肩挣起—— 一轮惺忪的不整的光华: 像一个处女,怀抱着贞洁, 惊惶的,挣出强暴的爪牙; 这使我想起你,我爱,当初 也曾在恶运的利齿间捱! 但如今,正如蓝天里明月, 你已升起在幸福

  • 卷二十四·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二十四钱塘 王琦 撰古近体诗共六十五首越中秋怀【越中唐时之越州又谓之会稽郡隶江南东道】越水遶碧山周回数千里乃是天镜中分明画【萧本作尽】相似【一本首四句云蹈海思仲连游山慕康乐攀云

  • 卷二百七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七十八柏类五言古庭柏          【北齐】魏 收古松圗偃葢新柏冩炉峯凌寒翠不夺迎暄绿更浓茹叶轻沈体咀实化衰容将使中台麝违山能见从双柏           【元

  • 卷三十七 前秦録五·崔鸿

    苻坚中 建元八年春二月以清河房旷为尚书左丞征旷兄黙及清河崔逞燕国韩胤为尚书郎北平阳陟田勰阳瑶[鹜之子也]为著作佐郎郝晷为清河相皆闗东士望王猛所荐也冠军将军慕容垂言于坚曰臣叔父评燕之

  • 一四七六 兵部左侍郎伊龄阿奏查明热河陈设《石渠宝笈》等书俱钤御宝折·佚名

    一四七六 兵部左侍郎伊龄阿奏查明热河陈设《石渠宝笈》等书俱钤御宝折乾隆五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奴才伊龄阿谨奏,为详查具奏事。奴才面奉谕旨:将热河陈设《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书二部,曾否钤用御宝?如未曾用宝,卽于折

  • 滑寿传·张廷玉

    滑寿,字伯仁,先世本襄城人,迁居仪真,后又迁到浙江余姚。寿自幼机智好学,能写诗。京口王居中是位名医,寿从他学习,讲授《素问》、《难经》。学成后又请教师傅:“《素问》讲得倒是详细,可惜有颠倒错乱的地方,我准备将此书分为藏象

  • 第一节 三杰以前意大利之形势及三杰之幼年·梁启超

    今之意大利,古之罗马也。自般琶西莎儿以来,以至阿卡士大帝之世,并吞欧罗巴、亚细亚、阿非利加之三大陆,而建一大帝国,为宇宙文明之宗主者,非罗马乎哉!当此之时,天下者罗马之天下,於戏,何其盛也!何图一旦为北狄所蹂躏,日削月蹙,再轭

  • 仪制七·徐松

    拜表例【宋会要】宋朝之制,每正、冬不受朝。及郡国大庆瑞、奉上尊号、请行大礼,宰臣率文武(郡)[群]臣或并内诸司使、三班、诸军将校、蕃夷酋长、僧道、耆老等诣东上合门拜表,西京留守率留守司百官五日一上表起居。车驾巡

  • 卷十·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十圣驾出承圣门大学士王熙宣谕曰圣驾即日幸孔林仍着衍圣公孔毓圻及口北道孔兴洪讲书官孔尚鉝孔尚任引驾于是上由毓粹门出御凉辇卤簿前导经袭封第门上谓衍圣公孔毓圻曰此尔家耶尔可进去恐人多拥

  • ●天台治略卷之九·戴兆佳

    杂署 ◆杂署 两院条陈折稿 科场条议 社仓记 经界图说 到任告城隍文 饮冰堂记 丈量告城隍文 升任辞城隍文 亲催绅衿完粮说 一件催取绅衿供给城工引 劝绅衿捐粟赈济引 劝比邱出粟赈济引&nbsp

  • 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司马迁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索隐】:按:战国策及诸书并无此言,盖诸田之别子也,故战国策每称“婴子”、“朌子”,高诱注云“田朌”、“田婴”也。王劭又按:战国策云“齐貌辩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第四分世记经阿须伦品第六佛告比丘。须弥山北大海水底有罗呵阿须伦城。纵广八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城高三千由旬。广二千由旬。其城门高一

  • 女侠夜明珠·还珠楼主

    《女侠夜明珠》,作者还珠楼主,共十回二十五万字。武侠小说。本书曾以《关中九侠》书名于1948年5月至10月在上海《蓝皮书》月刊连载六期,未完;本年11月改名《女侠夜明珠》,由上海华英书局出版、广艺书局印行单行本第一集,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