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稽古録目録

卷一

伏羲氏【一百一十年】 神农氏【一百四十年】

有熊氏【一百年】金天氏【八十四年】

髙阳氏【七十八年】髙辛氏【七十年】

卷二

陶唐氏【一百一年】

卷三

有虞氏上【合下卷五十年】

卷四

有虞氏下

夏后氏上【合下卷十七主四百三十二年】

卷五

夏后氏下

卷六

殷上【合下卷三十主六百二十九年】

卷七

殷下

卷八

周上

卷九

周下【至共和初十一主自是以后年始可谱】

共和之初诸侯所自出

鲁【至愼公濞】齐【至武公寿】晋【至靖侯宜臼】秦【至秦仲】楚【至熊勇】宋【至僖公】

卫【至僖侯】陈【至幽公宁】蔡【至武侯】

曹【至夷伯喜】

卷十

共和【元年至十四年】宣王【四十六年】

幽王【十一年】 平王【五十一年】

桓王【二十三年】 庄王【十五年】

厘王【五年】惠王【二十五年】

襄王【三十三年】 顷王【六年】

匡王【六年】定王【二十一年】

简王【十四年】 灵王【二十七年】

卷十一

景王【二十五年】 敬王【四十三年】

元王【八年】贞定王【二十八年】

考王【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四年】

安王【二十六年】 烈王【七年】

显王【四十八年】 愼靓王【六年】

赧王【五十九年】

秦昭王【五年】 孝文王【一年】

庄襄王【三年】 始皇【三十七年】

二世【三年】

卷十二

西汉髙祖【十二年】 惠帝【七年】

髙后【八年】文帝【二十三年】

景帝【十六年】 武帝【四十五年】

昭帝【十三年】 宣帝【二十五年】

元帝【十六年】 成帝【二十六年】

哀帝【六年】平帝【五年】

孺子【三年】王莽【十四年】

淮阳王【二年】

卷十三

东汉光武【三十三年】 明帝【十八年】

章帝【十三年】 和帝【十七年】

殇帝【一年】安帝【十九年】

顺帝【十九年】 冲帝【一年】

质帝【一年】桓帝【二十一年】

灵帝【二十二年】 献帝【三十年】

魏文帝【七年】 明帝【十三年】

邵陵厉公【十四年】 髙贵乡公【六年】

元帝【五年】晋武帝【二十五年】

惠帝【十七年】 懐帝【六年】

愍帝【四年】东晋元帝【六年】

明帝【三年】成帝【十七年】

康帝【二年】穆帝【十七年】

卷十四

哀帝【四年】海西公【五年】

简文帝【二年】 孝武帝【二十四年】

安帝【二十二年】 恭帝【一年】

宋武帝【二年】

营阳王【一年】 文帝【三十年】

孝武帝【十年】 明帝【八年】

苍梧王【四年】 顺帝【二年】

齐髙帝【四年】

武帝【十一年】 明帝【五年】

东昏侯【二年】 和帝【一年】

梁武帝【四十八年】

简文帝【二年】 元帝【三年】

敬帝【二年】

陈武帝【三年】

文帝【七年】临海王【二年】

宣帝【十四年】 长城公【六年】

隋文帝【十六年】

帝【十二年】 恭帝【一年】

唐髙祖【九年】

卷十五

太宗【二十三年】

髙宗【三十四年】 则天后【二十一年】

中宗【五年】睿宗【二年】

宗【四十四年】 肃宗【七年】

代宗【十七年】 徳宗【二十五年】

顺宗【一年】宪宗【十五年】

穆宗【四年】敬宗【二年】

文宗【十四年】 武宗【六年】

宣宗【十三年】 懿宗【十四年】

僖宗【十五年】 昭宗【十五年】

哀帝【二年】

梁太祖【六年】

均王【十年】

唐庄宗【三年】

明宗【八年】潞王【二年】

晋髙祖【七年】

齐王【四年】

汉髙祖【二年】

隠帝【二年】

周太祖【四年】

世宗【五年】

卷十六

历年图序

卷十七

本朝

太祖【建隆三年 干徳五年 开寳八年】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雍熙四年 端拱二年淳化五年 至道三年】

卷十八

真宗【咸平六年 景徳四年 大中祥符九年天禧五年 干兴一年】

卷十九

仁宗【天圣九年 明衜二年 景祐四年 寳元二年 康定一年】

卷二十

仁宗【庆历八年 皇祐五年 至和二年 嘉祐八年】英宗【治平四年】

猜你喜欢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司马迁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西域·欧阳修
  卷九十·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张廷玉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 下半卷原阙·杨仲良
  北狩行录 全文·蔡鞗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四·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五·佚名
  韦载传(附韦岁羽传)·姚思廉
  秦败魏于华·佚名
  凡例·佚名
  卷四十六·赵汝愚
  卷八十四·佚名
  卷四十七·徐天麟
  朱友渔·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一四·魏庆之

      谪 仙   千载独步   李阳冰云: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集。卢黄门云:陈拾遗横

  • 第一幕·老舍

    时间 民国三十一年春暮。地点 北平皇城根吴宅。人物 吴凤鸣 吴凤羽 小马儿 董志英 管一飞 章仲箫 田雅禅 日本宪兵甲乙 李巡长〔幕启前数分钟,有一架强烈的聚光灯射向舞台,在未拉开的幕布上,映出重庆的精神堡

  • 第十二折 哭追·李玉

    【水红花】[末扮朱完天,将巾箭衣、腰间挂剑、长三髯上]权飞焰到中吴,遍传呼,天倾何补?千秋意气未全无。敢捐躯,狂挝谏鼓。自家朱祖文,字升经,别号完天。祖贯李人氏。先祖讳先,嘉靖时,杀倭有功,历官天下大都督,世荫麾戎。我幼年失

  • 苍筤词钞·孙鼎臣

    孙鼎臣杏花天清明禁烟时节花飞絮,又一点分来宫炬。冶春心事低迷处,豆蔻梢头风雨。渐移了暖红帘幕,又闲了踏青箫鼓。莺莺燕燕都来诉,—无计将伊分付。南浦次顾子山和玉田春水韵暗渡柳梢春,只栏边、斗鸭今朝先晓。新绿

  • 卷中·马缟

     皇后、冠带、士庶、衣裳、文籍、书契、草木、答问、释义部注,凡四十四门。  ○皇后太后印绶  太皇太后、皇太后绶,其制与天子乘舆同,赤绶,四采,黄、赤、缥、绀,淳黄为圭,长二丈九尺,五百首。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同

  •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八·纪昀

    列传宋 【五十二】○宋五十二李清臣 安焘 张璪蒲宗孟 黄履 蔡挺【抗】王韶【厚寀】 辥向 章楶常秩 邓绾【洵武】 李定舒亶蹇周辅【序辰】王广渊王陶王子韶李清臣安焘张璪蒲宗孟黄履蔡挺王韶 【王厚 王寀】辥

  • 一四二二 左都御史纪昀奏查《性理大全》错误请旨换写分赔折·佚名

    一四二二 左都御史纪昀奏查《性理大全》错误请旨换写分赔折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初九日臣纪昀跪奏,为错误官书难于改补,请旨换写分赔事。伏查《性理大全》一书,乃明永乐中胡广等奉勅所撰。臣等奏定缮写,原以明刻旧本送殿,现

  • 高力士传·刘昫

    高力士,潘州人,本姓冯。年幼被阉割,与同类金刚二人,于圣历元年(698)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奉入宫。则天嘉赏其聪慧机敏,年幼仪美,让他在身边供奉。后因小过,被鞭打赶出。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延福出自武三思家,力士于是往来于三

  • 光绪乙酉(十一年)·佚名

    正月十一日正月十二日五月十三日正月十四日正月十五日正月十六日正月十七日正月十八日正月十九日正月二十一日正月二十二日正月二十三日正月二十四日正月二十五日正月二十六日正月二十七日正月二十八日正月二十九日二

  • 卷五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一选举考【五】举士乾隆二十一年清顺天乡会试冒籍之弊陕西道监察御史陈庆升奏顺天乡试及会试冒籍考中并出仕者俱准改归本姓原籍该学政遇考试之期严查办理以清籍贯一摺奉谕旨此奏大有关

  • 元年·佚名

    (乙卯)元年清康熙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申,上受仁宣大妃承重服於敬思殿,仍行正朝祭後,詣孝敬殿展謁。○兩司連啓請賓廳議禮諸臣罷職不敍,不從。1月2日○辛酉,流星出。翌日亦然。○御晝講,侍讀官權愈請令許穆、尹鑴出入經席

  • 第八章 女子升平独立之制·梁启超

      一、今未能骤至太平,宜先设女学,章程皆与男子学校同。其女子卒业大学及专门学校者,皆得赐出身荣衔,如中国举人、进士,外国学士、博士之例,终身带之。  一、学问有成,许选举,应考,为官,为师,但问才能,不加禁限。其有举大统

  • 襄公·襄公七年·左丘明

    【经】七年春,郯子来朝。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小邾子来朝。城费。秋,季孙宿如卫。八月,螽。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楚公子贞帅师围陈。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宗喀巴

    〔科〕巳二安受苦忍分三午一必须安受苦之理午二引发此之方便午三处门广释今午一必须安受苦之理如《入行论》云:「乐因唯少许,苦因极繁多。」我等恒有众苦随逐,故以苦为道不可不知。若不尔者,如《集学论》说,或生瞋恚,或于修

  •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译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调伏纵任善脱无脱。深知无知所作已办。逮得无我舍诸重担。除灭九结决定解脱。诸

  • 第六十一章 四王行状次第·佚名

    其时王妹密多彼女之三王子,并诸大臣,同住精勤圣师等,(一)彼等其后住鲁哈那[领]之阿提巴达[官]不传大地护者之讣报,(二)相会协议,意向一致,奉副王为楞伽王之位,(三)顽迷之彼等,名玛那巴罗那[王]子违背旧惯之道理,为副王所使。(四)然玛那巴罗那

  • 辨定祭礼通俗谱·毛奇龄

    五卷。清毛奇龄(1623-1713)撰。毛奇龄,又名甡,字大可、齐于,号初晴,学者称为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兼工书画,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为“文中三豪、浙中三毛”之一。本是明朝诸生,明末遁隐,康熙间以诸生荐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