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二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佛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等法界无量回向。
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於中长行。先位行。后位果。前牒名广释中释名。谓称法界起大用故。等者入义。故本分中名入法界。法界无量即是所入。何法能入。略有其四。一所回行法。谓法施之行称法界施故。二所行行体。广大无边故。三能回之智。四所回之德。谓以称法界之大智。回等法界之善根。向同法界之大用。成法界之行体。此则位满至极。故标法界之名。当法受称。等何法界。此通四义。一等理法界。故经云如法界性。二等事法界。经云欲见等法界无量诸佛调伏等法界无量众生。三等理事无碍法界。经云愿一切众生作修行无相道法师。以诸妙相而自庄严。则相无碍。皆其类也。四等事事无碍法界。经云一切佛剎中现一切佛剎。然其四事全等四种法界。融而无二。故此能等即是所等。非有二物而可依之。故上称入。入无所入。本业但云法界无等。入言即斯意也。释云。觉一切法第一义谛。中道无相。一切法皆一相照故。第一中道。即是所入。皆一相照即是能入。此二无二。即是法界。故不可但以事法界为名。言无量者。约理则无分量。约事则无数量前回向明依体起用。此明体用无碍。圆极自在即以法施及诸相应普贤自在大善巧德。为其位体。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离垢缯而系其顶。住法师位。
第二广释中。大文分三。初明所回善根。二以此善根下摄将回向。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安住下回向成益。初中先明行依身位。第二广行下依位起行。今初言离垢等者如十地得离垢三昧。受智职位。内得此定灌心首故。外示表彰白缯系顶法从喻称。名离垢缯。但有此相知得彼定。表位成满。方能云雨说法以益群生。名法师位。然此位满。总有五重。一信满如贤首品说。使得灌顶而升位等。二约解满如灌顶住。三约所满如第十行。入因陀罗网法界等。四善巧愿满。如此位辨。五约证满如十地说。此五重内随一成处。必具理行内相应故。皆名位满。若约圆融。但一位满即是究竟。更不待余。又若得一即得余位。总一法界受职之位随门差别。五位不同。法体融通。全摄无碍。
广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众生。於菩提心常行饶益。无有休息。以菩提心长养善根。为诸众生作调御师。示诸众生一切智道。为诸众生作法藏日。善根光明普照一切。於诸众生其心平等。修诸善行无有休息。心净无染智慧自在。不舍一切善根道业。作诸众生大智商主。普令得入安隐正道。为诸众生而作导首。令修一切善根法行。为诸众生作不可坏坚固善友。令其善根增长成就。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法施为首。发生一切清净白法摄受趣向一切智心。殊胜愿力究竟坚固。成就增益具大威德。依善知识心无谄诳。思惟观察一切智门无边境界。
二依位起行中二。先明起行。后佛子下显其行成。又前即利他。后明自利。又前明自分。后显胜进。今初中十一句。初总。余别。别显慈等皆是法施。夫法施者生解之妙方。起行之根本。入圣道之阶渐。越苦海之津梁。古德云此经中托人以弘道。多叹法师之胜德。寄行以表法。每引普贤为末篇。故知法施之功。过财施之难喻。於中十句。一慈悲安物。二益物无息。此二即广大心。三大心长养。四究竟调御。此二即第一心。五法日普照。六等劝修善。此二即常心。常爱众生同於己故。名为平等。七心净无碍即不颠倒心。八示果宝渚故云商主。然宝渚即涅盘菩提之果。九导以万行之因。此二即第一心。十增长不坏为护念也。始令发心。终令成就。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次云佛子此菩萨以法施为首下显其行成。初牒前法施。摄受下五句。正显成相。然所向者特此善根耳。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愿得修习成就增长广大无碍一切境界。愿得於佛正教之中乃至听闻一句一偈受持演说。愿得忆念与法界等无量无边一切世界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既忆念已修菩萨行。又愿以此念佛善根为一众生於一世界尽未来劫修菩萨行。如於一世界。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皆亦如是。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以善方便一一皆为尽未来劫大誓庄严终无离佛善知识想。常见诸佛现在其前。无有一佛出兴於世不得亲近。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所赞所说清净梵行。誓愿修行悉令圆满。所谓不破梵行。不缺梵行。不杂梵行。无玷梵行。无失梵行。无能蔽梵行。佛所赞梵行。无所依梵行。无所得梵行。增益菩萨清净梵行。三世诸佛所行梵行。无碍梵行。无着梵行。无诤梵行。无灭梵行。安住梵行。无比梵行。无动梵行。无乱梵行。无恚梵行。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能为己修行如是清净梵行。则能普为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得安住。令一切众生皆得开晓。令一切众生皆得成就。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令一切众生皆得无垢。令一切众生皆得照明。令一切众生离诸尘染。令一切众生无诸障翳。令一切众生离诸热恼。令一切众生离诸缠缚。令一切众生永离诸恶。令一切众生无诸恼害毕竟清净。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自於梵行不能清。净不能令他而得清净。自於梵行而有退转不能令他无有退转。自於梵行而有失坏不能令他无有失坏。自於梵行而有远离不能令他常不远离。自於梵行而有懈怠不能令他不生懈怠。自於梵行不生信解不能令他心生信解。自於梵行而不安住不能令他而得安住。自於梵行而不证入不能令他心得证入。自於梵行而有放舍不能令他恒不放舍。自於梵行而有散动不能令他心不散动。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住无倒行。说无倒法。所言诚实。如说修行。净身口意离诸杂染。住无碍行灭一切障。菩萨摩诃萨自得净心。为他演说清净心法。自修和忍以诸善根调伏其心。令他和忍以诸善根调伏其心。自离疑悔。亦令他人永离痴悔。自得净信。亦令他得不坏净信。自住正法。亦令众生安住正法。
第二摄将回向下文总有二十一门。大文分三。初九门别对十一句善根以明回向。即自分。次四门通显回向之意。三有八门更以异门别明回向。即胜进。今初。即为九段。第一愿闻法见佛。修二利行。对前二句。於中初一愿总明。余皆别显。今初初句牒前。次愿得已下正显愿辞。一切境界者。文局初段。义总该於二十一段回向。皆一切境。此一切境广大如法界。理事事事皆无障碍。如此境界。皆得增长成就。次别显中二。初云愿得於佛正教之中一行经愿闻法受持。即成上广行法施之义。次云愿得忆念下一行半经。愿念佛修行。成上饶益无休。於中先正明念佛之行。次又愿以此善根下四行经。回念佛善成二利行。於中亦二先总为一切。徧於时处修菩萨行。后一切诸佛下别明修行梵行。为万行之本。故偏明之。於中有三。初一行余经。总举所愿。次所谓不破梵行下四行半经。列所修之行。於中有二十梵行。与智论所列十界多同。谓不缺。不破。不穿。不杂。随道。无着。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通用性戒而为根本。今开十为二十一。疏依经次第。会论十戒。经不破在初者。谓持四重十重。若犯此者。犹破器无用故。二不缺者。谓持僧残。残如器缺犹可修补。三不杂者谓持方便。若念破戒事染心共语。闻环钏声皆名为杂。四无点者谓持波逸提。如白圭之点。虽则可磨亦不为也。六无失者定心相应。乃至吉罗亦不误失。六缘不能坏。上三皆不穿戒。穿如漏器。不堪受道。前六皆律仪。七即智所赞。八无依者不依名利果报。九无得谓不得能持所持。次增益下三。皆随道戒。十拣小道。十一显是佛行。十二兼能通达非道。故云无碍。十三无着。即见真成圣。次无诤下四。即具足戒。谓观中道具事理故。一事理无违。二顺理而行则心常不灭。三心能诣理。故云安住。四对余超胜。故云无比。次无动已下皆随定戒。谓首楞严定。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虽示十法界像。无戒不行而寂然不动。顺境不能乱。违境而无恚。次云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能为已下七行经。第三通难释成。有伏难云菩萨期心先人后己。今先自行岂不相违。故下释云但自修行即为益物。此亦成上安立众生。於菩提心。及以菩提心长养善根。文中二。初正明。二重征释。今初。若能一句总明。次令一切下别显。有十二句。总显持犯。次何以故下征释中二。初正征反释。后重征顺释。今初正释中有八行经。文有十句。征意云自他行异如何自行便是为他。释意云自身不正。其令不从。故上自行便为利物。次何以故下重征顺释。有六行经。征意云石虽不利而能利刀。自虽不行何妨利物。今云不能益者其故何耶。释意云若自犯教他。便成颠倒。菩萨无倒。必言行相符。故要如说而行方能如行如说。文中先总明。后菩萨下别显。
初门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我获得一切诸佛无尽法门。普为众生分别解说。皆令欢喜心得满足。摧灭一切外道异论。愿我能为一切众生。演说三世诸佛法海。於一一法。生起一一法义理。一一法名言。一一法安立。一一法解说。一一法显示。一一法门户。一一法悟入。一一法观察。一一法分位。悉得无边无尽法藏。获无所畏具四辩才。广为众生分别解说。穷未来际而无有尽。为欲令一切众生立胜志愿。出生无碍无谬失辩。为欲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为欲令一切众生成就一切净法光明随其类音演说无断。为欲令一切众生深信欢喜住一切智辩了诸法俾无迷惑。作是念言。我当普於一切世界。为诸众生精勤修习。得徧法界无量自在身。得徧法界无量广大心。具等法界无量清净音声。现等法界无量众会道场。修等法界无量菩萨业。得等法界无量菩萨住。证等法界无量菩萨平等。学等法界无量菩萨法。住等法界无量菩萨行。入等法界无量菩萨回向。是为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而为回向。为令众生悉得成就一切智故。
第二门愿得广演以益自他。亦成上文为调御师示一切智道。文中有三。初以法施一句。牒前起后。次所谓下正明中有二。初一愿总明得法。文有四节。一得法。二解脱。三益机。四摧灭。次云愿我能为下别明演法。释前文四义。文有五节。初二句总明。次於一一法下明得法。三获无所畏下明能演。四为欲令一切下四行经。明所为机。五作是念下五行半经。明自修成德。即为物勤修自成己德。成十种德。初二云徧。徧於理事。余八云等。兼等无碍。次云是为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下总结中。上成自德。亦为摄生。故复重云为令众生成一切智。
上第二门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为欲见等法界无量诸佛。调伏等法界无量众生。住持等法界无量佛剎。证等法界无量菩萨智。获等法界无量无所畏。成等法界无量诸菩萨陀罗尼。得等法界无量诸菩萨不思议住。具等法界无量功德。满等法界无量利益众生善根。又愿以此善根故令我得福德平等。智慧平等。力平等。无畏平等。清净平等。自在平等。正觉平等。说法平等。义平等。决定平等。一切神通平等。如是等法皆悉圆满。如我所得。愿一切众生亦如是得如我无异。
第三门愿得二利行圆。成上作法藏日。获智见佛等。皆普照故。文中二。初有五行余经。先通二利。次云又愿以此下四行经别明二利。即成上文於诸众生其心平等。初以自等於理。后我所得下令物等自。
第三门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谓如法界无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所得智慧终无有量。如法界无边。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见一切佛无有其边。如法界无限善根回向亦复如是。诣诸佛剎无有齐限。如法界无际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於一切世界修菩萨行无有涯际如。法界无断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住一切智永不断绝。如法界一性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与一切众生同一智性。如法界自性清净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一切众生究竟清净。如法界随顺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一切众生悉皆随顺普贤行愿。如法界庄严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一切众生以普贤行而为庄严。如法界不可失坏善根回向亦复如是。令诸菩萨永不失坏诸清净行。
第四门愿行。称法界。成上心净无染。及智慧自在。以动合法界。故无所染。是以末云永不失坏诸清净行此章多同理法界。如智因理发。故同法界。即向实际也。
第四门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以此善根承事一切诸佛菩萨皆令欢喜。愿以此善根速得趣入一切智性。愿以此善根徧一切处修一切智。愿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常得往觐一切诸佛。愿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常见诸佛能作佛事。愿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恒得见佛不於佛事生怠慢心。愿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常得见佛心喜清净无有退转。愿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常得见佛心善解了。愿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常得见佛不生执着。愿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常得见佛了达无碍。愿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常得见佛成普贤行。愿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常见诸佛现在其前无时暂舍。愿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常见诸佛出生菩萨无量诸力。愿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常见诸佛於一切法永不忘失。
第五门愿得见佛解法。有十四行半经。列十四愿。成上大智商主。初三自成智性。是商主德。余为众生。是商主事五门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又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如法界无起性回向。如法界根本性回向。如法界自体性回向。如法界无依性回向。如法界无忘失性回向。如法界空无性回向。如法界寂静性回向。如法界无处所性回向。如法界无迁动性回向。如法界无差别性回向。
第六门愿解法界。即理法界。岂以此文而名随相然此中云如。晋经云解。解契於理故名为如。即是成前安隐正道。文有十句。一不随缘变。二不守自性。故为法本。三如亦复如。是其自体。四非是能所依。五不暂离如。六随缘无性即是如性。七无性亦无。本来寂静。八无二性离能所故。九不随三世。十一味平等。第六门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法施。所有宣示所有开悟及因此起一切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成菩萨法师。常为诸佛之所护念。愿一切众生作无上法师。方便安立一切众生於一切智。愿一切众生作无屈法师。一切问难莫能穷尽。愿一切众生作无碍法师。得一切法无碍光明。愿一切众生作智藏法师。能善巧说一切佛法。愿一切众生成诸如来自在法师。善能分别如来智慧。愿一切众生作如眼法师。说如实法不由他教。愿一切众生作忆持一切佛法法师。如理演说不违句义。愿一切众生作修行无相道法师。以诸妙相而自庄严。放无量光善入诸法。愿一切众生作大身法师。其身普徧一切国土。兴大法云雨诸佛法。愿一切众生作护法藏法师。建无胜幢护诸佛法。令正法海无所缺减。愿一切众生作一切法日法师。得佛辩才巧说诸法。愿一切众生作妙音方便法师。善说无边法界之藏。愿一切众生作到法彼岸法师。以智神通开正法藏。愿一切众生作安住正法法师。演说如来究竟智慧。愿一切众生作了达诸法法师。能说无量无尽功德。愿一切众生作不诳世间法师。能以方便令入实际。愿一切众生作破诸魔众法师。善能觉知一切魔业。愿一切众生作诸佛所摄受法师。离我我所摄受之心。愿一切众生作安隐一切世间法师。成就菩萨说法愿力。
第七门愿众生成法师。即成上而作导首。导首即是法师。上为他作。今令他作。有二十二经。列二十法师。七云如眼者现证非闻见故。九无相之相是妙相故。二十唯有说法能安世间。第七门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不以取着业故回向。不以取着报故回向。不以取着心故回向。不以取着法故回向。不以取着事故回向。不以取着因故回向。不以取着语言音声故回向。不以取着名句文身故回向。不以取着回向故回向。不以取着利益众生故回向。
第八门不取着回向即向实际。此及第九成上作不可坏坚固善友。文有十句。明坚固缘。第八门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不为耽着色境界故回向。不为耽着声香味触法境界故回向。不为求生天故回向。不为求欲乐故回向。不为着欲境界故回向。不为求眷属故回向。不为求自在故回向。不为求生死乐故回向。不为着生死故回向。不为乐诸有故回向。不为求和合乐故回向。不为求可乐着处故回向。不为怀毒害心故回向。不坏善根故回向。不依三界故回向。不着诸禅解脱三昧故回向。不住声闻辟支佛乘故回向。但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回向。但为成满一切智智故回向。但为得无碍智故回向。但为得无障碍清净善根故回向。但为令一切众生超出生死证大智慧故回向。但为令大菩提心如金刚不可坏故回向。但为成就究竟不死法故回向。但为以无量庄严庄严佛种性示现一切智自在故回向。但为求菩萨一切法明大神通智故回向。但为於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剎行普贤行圆满不退被坚固大愿铠。令一切众生住普贤地故回向。但为尽未来劫度脱众生常无休息示现一切智地无碍光明恒不断故回向。
第九门离过成德。於中分二。先十七句离过。即离可坏缘。后但为下成德。明其所为。为不坏坚固善友。今初前十五事护烦恼行。其第十六若解脱三昧唯小乘因。诸禅三昧通生死因。未得不求。已得不着。谁复求死。所谓求生。生必死故。求和合者除涅盘乐皆有合故。沙弥求龙是怀毒回向。愿为魔王即坏善回向。次云但为教化调伏下九行半经显成德。明其所为亦是所求。第九门竟。
上初九门别对十句善根回向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彼善根回向时以如是心回向。所谓以本性平等心回向。以法性平等心回向。以一切众生无量平等心回向。以无诤平等心回向。以自性无所起平等心回向。以知诸法无乱心回向。以入三世平等心回向。以出生三世诸佛种性心回向。以得不退失神通心回向。以生成一切智行心回向。又为令一切众生永离一切地狱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不入畜生趣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不往阎罗王处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除灭一切障道法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满足一切善根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能应时转法轮令一切欢喜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入十方轮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满足菩萨无边清净法愿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随顺一切善知识教菩提心器得满足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受持修行甚深佛法得一切佛智光明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修诸菩萨无障碍行常现前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常见诸佛现其前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清净法光明常现前故回向。无令一切众生无畏大菩提心常现前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菩萨不思议智常现前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普救护众生。令清净大悲心常现前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以不可说不可说胜妙庄严具庄严一切诸佛剎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摧灭一切众魔斗诤罗网业故回向。为令一切众生於一切佛剎皆无所依修菩萨行故回向。为令众切众生发一切种智心入一切佛法广大门故回向。
大文第二四门总显回向之意。故初不云复以善根。但云以彼善根回向时。居然拣别。初一门明应向实际。及向众生。第二门明应向菩提。第三门明应离过。第四门明有成益。初门有二。初明应向实际。后为令下明应向众生。初中十句。有十种心。言本性即不变性。法性即随缘性。众生是人。无诤是法。理事不乖自性则起无所起。诸法则横该本寂。三世则竖入无差。以知法性为缘则生佛种。依性依用无退失时。照斯实际实智行立。次云又为令一切众生下明应向众生。有十八行余经。列二十所为。七云十力轮者圆满摧伏故。十四云无畏菩提心者不畏生死长远。众生难度转依难证。万行难修。菩提旷远故。次四门中初门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又以此善根正念清净回向。智慧决定回向。尽知一切佛法方便回向。为成就无量无碍智故回向。为欲满足清净殊胜心故回向。为一切众生住大慈故回向。为一切众生住大悲故回向。为一切众生住大喜故回向。为一切众生住大舍故回向。为永离二着住胜善根故回向。为思惟观察分别演说一切缘起法故回向。为立大勇猛幢心故回向。为立无能胜幢藏故回向。为破诸魔众故回向。为得一切法清净无碍心故回向。为修一切菩萨行不退转故回向。为得乐求第一胜法心故回向。为得乐求诸功德法自在清净一切智智心故回向。为满一切愿除一切诤。得佛自在无碍清净法。为一切众生转不退法轮故回向。为得如来最上殊胜法智慧日百千光明之所庄严。普照一切法界众生故回向。为欲调伏一切众生随其所乐常令满足。不舍本愿。尽未来际听闻正法修习大行。得净智慧离垢光明。断除一切憍慢。消灭一切烦恼。裂爱欲网。破愚痴暗。具足无垢无障碍法故回向。为一切众生於阿僧祇劫常勤修习一切智行无有退转。一一令得无碍妙慧。示现诸佛自在神通无有休息故回向。
第二门应向菩提中有二十四回向。初三句少为字。欲成二十故。於中前二十回向明因圆果满。后二明得果不舍因。穷未来际以化物故。第二门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不应贪着三有五欲境界。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贪善根回向。应以无瞋善根回向。应以无痴善根回向。应以不害善根回向。应以离慢善根回向。应以不谄善根回向。应以质直善根回向。应以精勤善根回向。应以修习善根回向。
第三门明应离过。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得净信心。於菩萨行欢喜忍受。修习清净大菩萨道。具佛种性得佛智慧。舍一切恶离众魔业。亲近善友成己大愿。请诸众生设大施会。
第四门明有成益。
上四门显回向之意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此法施所生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令一切众生得净妙音。得柔软音。得天鼓音。得无量无数不思议音。得可爱乐音。得清净音。得周徧一切佛剎音。得百千那由他不可说功德庄严音。得高远音。得广大音。得灭一切散乱音。得充满法界音。得摄取一切众生语言音。得一切众生无边音声智。得一切清净语言音声智。得无量语言音声智。得最自在音入一切音声智。得一切清净庄严音。得一切世间无厌足音。得究竟不系属一切世间音。得欢喜音。得佛清净语言音。得说一切佛法远离痴翳名称普闻音。得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法陀罗尼庄严音。得说一切无量种法音。得普至法界无量众会道场音。得普摄持不可思议法金刚句音。得开示一切法音。得能说不可说字句差别智藏音。得演说一切法无所着不断音。得一切法光明照曜音。得能令一切世间清净究竟至於一切智音。得普摄一切法句义音。得神力护持自在无碍音。得到一切世间彼岸智音。又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得不下劣音。得无怖畏音。得无染着音。得一切众会道场欢喜音。得随顺美妙音。得善说一切佛法音。得断一切众生疑念皆令觉悟音。得具足辩才音。得普觉悟一切众生长夜睡眠音。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清净法身。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净妙功德。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清净妙相。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清净业果。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清净一切智心。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无量清净菩提心。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了知诸根清净方便。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清净信解。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清净勤修无碍行愿。愿一切众生得离众过恶清净正念智慧辩才。
大文第三有八门更以异门别明回向。即是胜进。文分四别。第一有二门回向众生。二有二门回向菩提。三有二门总显所为。四有一门回向实际今初分二。前门愿得圆音。后门总令是德。今初。以法师位故。欲令物同得圆音演法要故。有二十行经。列四十五种音声。疏有多释。次云佛子复以此善根下明总令众生具德。文有十句。前五句果满。后五句因圆。八中初二门回向众生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诸善根为一切众生如是回向。愿得种种清净妙身。所谓光明身。离浊身。无染身。清净身。极清净身。离尘身。极离尘身。离垢身。可爱乐身。无障碍身。於一切世界现诸业像。於一切世间现言说像。於一切宫殿现安立像。如净明镜种种色像自然显现。示诸众生大菩提行。示诸众生甚深妙法示诸众生种种功德。示诸众生修行之道。示诸众生成就之行。示诸众生菩萨行愿。示诸众生於一世界一切世界佛兴於世。示诸众生一切诸佛神通变化示诸众生一切菩萨不可思议解脱威力。示诸众生成满普贤菩萨行愿一切智性。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微妙净身。方便摄取一切众生。悉令成就清净功德一切智身。
第二三门回向菩提。分三。初一门得正果。次一门二果因圆。后一门依报果满。今初。然上众生得果。有其十句。各应有多。今但广初一身。则余可例取。文中三。初明得身。次显身用。后结所成。今初中初句总相。所谓下别相。身是同相。余是异相。成坏可知。然此十身通法通智。一光明者身光智光。无不照故。二体无暗障。能鉴彻故。三体不受染。四净德内充。如玉无瑕翳。五非暂时净。上三就体辨。次三对境以明。六不为尘坌。对上清净。七极微不着。对上极清净。八垢秽无污。对上不染。若就内德。即烦恼障尽名为离尘。习气亦亡名极离尘。所知不住名离心垢。九具相具德。十形充法界。智遍十方。山河事理不能障碍。次云於一切世界下明依身起用。前四色身用。前三罗一身於法界。后一收万象於一身。次示诸众生下五句智身用。后示菩萨行愿下通二身用。后云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下总结所成。二向菩提中初门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回向。愿身随住一切世界修菩萨行。众生见者皆悉不虚。发菩提心永无退转。顺真实义不可倾动。於一切世界尽未来劫。住菩萨道而无疲厌。大悲均普量同法界。知众生根应时说法常不休息。於善知识心常正念乃至不舍一剎那顷。一切诸佛常现在前。心常正念未曾暂懈。修诸善根无有虚伪。置诸众生於一切智令不退转。具足一切佛法光明。持大法云。受大法雨。修菩萨行。入一切众生。入一切佛剎。入一切诸法。入一切三世。入一切众生业报智。入一切菩萨善巧方便智。入一切菩萨出生智。入一切菩萨清净境界智。入一切佛自在神通。入一切无边法界。於此安住修菩萨行。
第二有一门愿二果圆满中分二。初即理起用行。后入一切下即事入玄行。今初。初成行缘。身随住故。后众生见下利他不空。后於善知识下兼通二利。次云入一切众生下即事入玄行中。智契冥入无边法界。通身智入。上八中二回向菩提一门二果因圆竟。后卷初菩提中三一门明依报果满。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二
猜你喜欢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秦罗什)·佚名 佛说乳光佛经·佚名 卷第八十二·霁仑超永 佛说陀邻尼钵经·佚名 卷六十三·佚名 梵网经序·佚名 君子之交·李叔同 卷第十六(第三诵之三)·佚名 序·佚名 复朱铎民居士书(二通)·太虚 大般涅槃經迦葉品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第二十卷·佚名 评中国学术史概论·太虚 缘境若宽或起魔事·印光 为军政当局开示·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