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則 楞嚴經若見不見
第九十四則楞嚴經若見不見
舉:楞嚴經云: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楞嚴經此文,只是玄奘說的一句話:「萬法唯識。」現在發見核子的世界,凡非可逆者皆可逆,凡非皆可是,凡是皆可非,依觀察者而定,所以湯川秀樹說沒有宇宙本體,只有宇宙觀。他此言即是歸到了萬法唯識。
其實萬法唯識這句話也是對的,只是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客觀的存在。還是蘇東坡的比喻更明白。他譬喻掘井得泉,不能說不掘就地下無水。沒有宇宙本體的話,亦不如易經繫辭的說明更好,「是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易無體,不是說沒有易。大自然雖是客觀的存在,但主觀可以與之完全為一,並非如牛頓說的只可在大海邊揀得一貝殼,而是人可以把大海水當作像金盥的濯手之水。海邊揀得一貝殼與摸得象體的一耳一尾皆是瞽者。若得悟識,則可照明山河大地皆是我身,共大自然遊戲,是但為我此身的跌宕自喜。
所以雪竇禪師頌曰:
全象全牛瞽不殊從來作者共名模
如今要見黃頭老塵塵剎剎在半途
任他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這一瓢飲裏就有三千弱水之味。可喜的是舀這一瓢的人兒。昔人的詞有:「狂奴不愛杯中手,共愛擎杯手」,我也不是愛的釋迦說的法,而是愛的這說法的人。釋迦是古印度的阿利安人,黃頭髮,當時多少人對大自然如摸象摸牛,誰能及得上他的風流。
但是像王昭君,如今只看她是畫圖中人,如當年她是被塞外的風沙弄得憔悴。釋迦豈不也是一樣,我要與他相見一笑,先得撣撣我身上也是滿襟風沙。
猜你喜欢 卷第一·费隐通容 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之下)·智俨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羯磨仪式卷下·书玉 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启经)·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大吉义神咒经卷第三·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九卷·佚名 卷第四十一·佚名 卷五·佚名 与柳田圣山讨论禅宗史的纲领柳田先生·胡适 高僧傳卷第十(神異下)·慧皎 卷第三十五·李通玄 卷三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