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十八  北征記(明)楊榮 撰

(北征記,一卷,明楊榮撰。榮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人。建文二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成祖即位,簡入內閣,更今名。歷官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正統五年卒。謚文敏。明史卷一四八有傳。是篇載永樂二十二年楊榮等扈從北征之事。本卷所收係節本,刪去文字若無碍文意則不再補入。)

永樂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大同、開平守將並奏虜寇阿魯台所部侵掠邊境。初,忠勇王金忠來歸,屢言阿魯台弒主虐人,違天逆命,數為邊患,請發兵討之,願身為前鋒自效。上可其奏。至是,敕緣邊諸將整兵以俟。

丙戌,敕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各選馬步兵,擇將統領,以三月至北京。山西行都司兵命都督李謙統領,以三月至宣府,必士馬精強,兵甲堅利。不如令者誅。

三月丁丑朔,大閱。命安遠侯柳升領中軍,遂安伯陳英副之;英國公張輔領左掖,成國公朱勇副之;成山侯王通領右掖,興安伯徐亨副之;武安伯鄭亨領左哨,保定侯孟瑛副之;陽武侯薛祿領右哨,新寧伯譚忠副之;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率壯士為前鋒,安順伯薛貴、恭順伯吳克忠、都督李謙等各領兵從。上諭諸將曰:「為君奉天愛人為本。朕臨御以來,視民如子,內安諸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咸期生遂。逆賊阿魯台始以窮蹙來歸,撫之甚厚,豺狼野心,不知感德,積久生慢,反恩為讐,侵擾邊疆,毒害黎庶,違天負恩,非一而足。朕再出師,搗其巢穴,焚其積聚,寇之微命,危如絲髮。當時從將士之志,寇豈復有生之理?但體上帝好生之仁,驅而逐之,亦冀萬一其能改也,而獸心終焉不變,今朕必往伐之。朕非好勞惡逸,蓋志在保民,有非得已。爾等從朕,誠能奮勇成功,高爵重賞,決不汝吝。如方命失機,則軍法亦不汝貸。汝其懋哉!」

四月戊申,以親征胡寇告天地、宗廟、社稷,遣官祭旗纛、山川等神,詔皇太子監國。

己酉,車駕發北京,次唐家嶺。癸丑,次龍虎臺。遣太常寺臣祭告居庸山川。乙卯,度居庸關,次岔道。丙辰,次懷來。丁巳,次土木。陞陝西行都司指揮劉廣為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陞陝西行都司指揮劉廣為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府」原作「撫」,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仍掌陝西行都司事。

戊午,敕各城堡嚴哨瞭,謹守備。己未,次長安嶺。享諸將。壬戌,萬壽聖節。禮部尚書呂震奏百官行賀禮,詔卻不受。遂發長安嶺,次赤城。癸亥,次雲州。乙丑,次雲門。丁卯,次獨石。

庚午,次隰寧。忠勇王所部指揮同知巴里禿等獲虜諜者, (「忠勇王所部指揮同知巴里禿等獲虜諜者」「所部」原作「而都」,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言虜去秋聞朝廷出兵,挾其屬以遁。及冬大雪丈餘,孳畜多死,部曲離散。比聞大軍且至,復遁往答蘭納木兒河,趨荒漠以避。 (「趨荒漠以避」,「漠」原作「漢」,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所以遣諜者,慮聞之不實耳。上曰:「然則寇去此不遠。」遂命諸將速進。以獲諜功,陞巴里禿為都指揮僉事,餘皆陞一等,各賜白金有差。

辛未,次西凉亭。甲戌,次開安。

五月乙亥朔,次威虜鎮。丁丑, (「丁丑」,原作「丁亥」,據明古今說海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次環州。戊寅,次雙塔。己卯, (「己卯」,原作「乙卯」,據明古今說海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次開平。是日雨,士卒有後至而沾濕者。時其地尚寒,上見之,指視諸將曰:「士卒者,將士所資以成功名。 (「將士所資以成功名」,原脫「名」字,「士」作「師」,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若撫之至,則報之厚。古人有言,『視卒如嬰兒,可與赴深谿;視卒如愛子,可與之俱死。』今方用此輩為國家除殘去暴,其可不惜!」

甲申,召學士楊榮、金幼孜至幄中,諭之曰:「朕昨夕三鼓,夢有若世所畫神人者告朕曰:『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豈天屬意此寇部屬乎?」榮等對曰:「陛下好生惡殺,格于天。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岡,玉石俱燬,惟陛下留意。」上曰:「卿言合朕意。豈以一人有罪,罰及無辜!」即命草敕,遣中官伯力苛及所獲胡寇齎往虜中。諭部落曰:「往者阿魯台窮極來歸,朕所以待之者,皆爾等所知,天地鬼神實監臨之,此何負彼?而比年以來,寇我邊鄙,虔劉我烝黎,累累不厭,其自取之禍也。朕間者雖以天人之怒,再率六師往行天討,當是時,如狥將士之志,奮雷霆之怒,彼之危猶洪爐片雪,豈復有餘命哉!朕體上帝好生之仁,惟剪其枝葉,毀其藏聚,驅出曠遠之地,豈徒全其餘息,亦猶冀其或改而自新也。乃獸心弗悛,日增月益。比吾邊氓困其荼毒者,殆非一所。夫為惡有本,今王師之來,罪止阿魯台一人,其所部頭目以下,悉無所問。有能效順天道,輸誠來朝,悉當待以至誠,優與恩賚,仍受官職,聽擇善地安生樂業。朕之斯言,上通天地,毋懷二三,以貽後悔。」乙酉,命安遠侯柳升等率軍士拾道中遺駭,為叢塚瘞之,上親為文祭焉。丁亥,次武平鎮。戊子,召諸將諭曰:「古謂武有七德,禁暴誅亂為首。又謂止戈為武。蓋謂止殺非行殺也。朕為天下主,華夷之人,皆朕赤子,豈間彼此哉!今之罪人惟阿魯台,餘脅從之眾,悉非得已,不可以同日語。自今凡有歸降者,宜悉朕意撫綏,無令失所;非持兵器以嚮我師者,悉縱勿殺,用稱朕體天愛人之意。」

己丑,次威信戍。辛卯,次通川甸。壬辰,次長樂鎮。文淵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侍,上曰:「漢高祖過柏人,慮迫于人。今朕至長樂,思與天下同樂, (「思與天下同樂」,「思」原作「恐」,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何時而庶幾也?」榮等同曰:「有志者事竟成,陛下聖志如此,天必助順矣。」

癸巳,次香泉泊。甲午,次環翠圃。乙未,次永寧戍。丙申,次清平鎮,即元之應昌路。是日雨,重車皆後。上諭諸將曰:「輜重者,六軍所恃為命。兵法無輜重糧食、無委積皆危道。曹操所以屈袁紹者,先焚其輜重。今諸軍皆至,而重車在後,爾等獨不遠慮邪?」遂命分兵迎之。

丁酉,宴隨征文武大臣,命內侍歌太祖皇帝御製詞五首。因舉爵諭大臣曰:「此先帝垂諭創業守成之難,而示戒荒淫酣酗之失也。朕嗣先帝鴻業,兢兢焉惟恐失墜。雖今軍旅之中,君臣杯酒之歡,不敢忘也。尚相與共勉之。」英國公張輔等稽首對曰:「敢不欽遵聖訓!」

戊戌,次威遠川。己亥,宴文武大臣。上曰:「朕仰循皇考之意,自製詞五章,以奉天法祖、勤政恤民為言,亦將以垂示吾子孫,俾有所警飭。」遂命內侍歌之。羣臣俯首聽畢,皆叩頭言;「皇上深思遠慮,前古帝王之所不及。」上悅,悉沾醉而罷。

庚子,次陽和谷。辛丑,次雙泉海子。壬寅,次覽秀川。癸卯,次錦繡岡。

六月甲辰朔,次祥雲屯。乙巳,次錦雲磧。丙午,次翠玉峰。敕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等曰:「用兵之道,貴乎先知。古之賢將所以動而勝人者,先知敵之情也。今興師遠出而未悉賊情,何以成功?朕以前鋒命爾,尤宜晝夜用心。其精擇勇智,廣布偵邏,如有所得,星馳奏來,朕儜俟焉。」

丁未,次鳴玉闕。戊申,次清漠川。己酉,次和鸞谷。庚戌,次紫駝岡。辛亥,次清泉泊。壬子,次通流澗。癸丑,次金沙濼。寧陽侯陳懋等得胡寇馬九匹來進,上曰:「醜虜多詐,安知非以是誘我也?」敕懋等益加防慎,不可怠忽。

甲寅,次秀水河。乙卯,次玉壘峰。丙辰,次寶屏山。諭諸將曰:「今既深入虜地,尤須謹備,嚴哨瞭,肅部伍,明約束,晝夜毋怠。孔子行軍,必臨事而懼。孫吳兵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必敬慎如此,庶幾萬全。」

丁巳,次凌雲峰。戊午,次玉沙泉。上以答蘭納木兒河已近,令諸將各嚴兵以俟。是時,將士皆踴躍思奮,上聞之喜曰:「兵可用矣!」

己未,次龍武岡。命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率師前進,且戒之曰:「若遇賊,宜審機行事。如兩鋒相當,彼投戈下馬者,皆良民,勿殺;如其來敵,先以神機銃攻之, (「先以神機銃攻之」,「銃」原作「銑」,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長弓勁弩繼其後。遇阿魯台亦勿殺,生擒以來。」

庚申,次天馬峰。上以大軍繼進,行數十里,懋等遣人奏言:「臣等已至答蘭納木兒河,彌望惟荒塵野草,虜隻影不見,車轍馬跡亦多漫滅,疑其遁已久。」上遣英國公張輔、成山侯王通等分兵山谷大索,仍命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前行覘賊,車駕進駐河上以候。

壬戌,發河上,次蒼石岡。英國公張輔等相繼引兵還,奏曰:「臣等分索山谷,周廻三百餘里,一人一騎之跡無睹,必其遁久矣。」

癸亥,次連秀峰。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亦還,奏曰:「等引兵抵白邙山,咸無所遇,以糧盡故還。」于是英國公張輔等奏:「願假臣爭一月糧,率騎深入,罪人必得。」上曰:「今出塞已久,人馬俱勞,虜地早寒,一旦有風雪之變,歸途尚遠,不可不慮。卿等且休矣,朕更思之。」

甲子,次翠雲屯。召英國公張輔等諭曰:「昨日之言,朕思之不可易也。古王者制夷狄之道,驅之而已,不窮追也。且今孽虜所存無幾,茫茫廣漠之地,譬如求一粟于滄海,可必得邪?吾寧失有罪,誠不欲重勞將士。朕志定矣,其旋師。」于是兵部尚書李慶等進曰:「王者之思,畏則舍之。今已鏟虜之穴,破虜之眾,塞北萬里無虜跡,雖有數輩,如犬羊棲棲,偷生窮漠之地,陛下天地大德,寧當盡殺之邪?」上悅,遂命班師。

乙丑,召諸將議分兵兩路南歸。于是上率騎士東行,命武安侯鄭亨等領步卒西行,期會開平。

丙寅,次蒼玉澗。諭諸將曰:「今大軍南還,將士既未嘗見敵,必有怠心,寇綜跡詭秘,不可輕忽,須嚴兵殿後。仍戒飭軍中,晝夜警備,常如寇至。」

丁卯,次清流峽。戊辰,次富平川。乙巳,次長清戍。庚午,次懷柔甸。壬申,發懷柔甸,次寧遠鎮。

七月甲戌朔。乙亥,次迴流灣。丙子,次清虜鎮。丁丑,次峭石川。戊寅,次羣玉峰。己卯,次雙清島。庚辰,次清水源。道旁有石崖數十丈,命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刻石紀行,曰:「使萬世後知朕親征過此也。」

辛巳,次豐潤屯。壬午,次長林壑。癸未,次廣平川。甲申,次遠安鎮。乙酉,次通津戍。其地平廣,多糜子。軍士有馳騎犯之者,上適見之,急下令止之。謂諸將曰:「能種藝者,必安業于此,不為寇矣;而不見人者,必聞大軍至,懼而逃。今縱騎犯之,非仁。 (「非仁」,「仁」原作「行」,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其禁止士卒凡有種藝而無居人者皆勿犯,違者斬。」

丙戌,次盤石鎮。丁亥,次翠微岡。上御幄殿,憑几而坐,大學士楊榮、金幼孜侍。上顧問內侍海壽曰:「計程何日至北京?」對曰:「其八月中矣。」上頷之。既而諭榮等曰:「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朕惟優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矣。」榮對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屬心,允稱皇上之付託。」上喜,顧太監馬雲,賜榮、幼孜羊酒而退。

戊子,次雙流濼。以旋師,遣禮部尚書呂震齎書諭皇太子, (「遺禮部尚書呂震齎書諭皇太子」,原脫「部」,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并詔告天下。己丑,次蒼崖戍。上不豫,下令大營五軍將士,嚴部伍,謹哨瞭,毋忽。庚寅,次榆木川。 (「次榆木川」,原脫「木」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上大漸,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 (「傳位皇太子」,原脫「皇太子」三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補。又「傳位皇太子」下有大段脫文,現據明紀錄彙編本鈔錄:「且云喪服禮儀,一遵太祖皇帝遺制。辛卯,上崩。內臣馬榮、孟聘等以六師在遠外秘不發喪。夜,召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入議,喪事逐一遵古禮。含斂畢,載以龍轝,所至朝夕上食如常儀。壬辰,靈轝次雙筆峰。大學士楊榮、太監海壽奉遺命馳皇太子。癸巳,次連雲磧。甲年,次黑河戍。乙未,次宣威鎮。丙申,次廣漠川。丁酉,次青楊峽。戊戌,次聞喜岡。己亥,次白沙河。庚子,次香泉泊。辛丑,次通川甸。壬寅,次武平鎮。武安侯鄭亨等所領官軍皆至。八月癸丑朔,龍轝度開平,次雙塔。甲辰,次威虜鎮。乙巳,次西涼亭。丙午,次隰寧。丁亥,次雲州。戊申,次赤城。己酉,次鵬鶚。皇太孫奉皇太子命至,自北京哭迎。軍中始發喪,六軍號痛,聲徹天地。庚戌,次懷來。辛亥,入居庸關,文武百官衰服,軍民耆老僧道人皆素服哭迎。丙子,及郊,皇太子、親王以下素服哭迎。至宮中,奉于仁智殿,加斂華納梓宮。」)

附录:

後北征記一卷(戸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楊榮撰榮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人建文庚辰進士除翰林編修燕王簒位後入眞内閣更今名厯官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卒諡文敏事蹟具明史本傳榮以永樂二十二年四月扈從北征記其往還始末著此書編排月日敘述頗詳榆木川之事卽是役也其事世多異說榮所記則與史符葢史官以其帷幄之臣身預顧命故用以爲據然其爲實錄與否亦無可考矣(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

猜你喜欢
  卷七十七·列传第七·脱脱
  卷三 周语下·左丘明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三·焦竑
  东都事略卷十·王称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四·佚名
  卷三十一·萧常
  通志卷七十七上·郑樵
  金佗续编卷二十四·岳珂
  西飞·胡兰成
  皇甫谧传·房玄龄
  韦载传(附韦岁羽传)·姚思廉
  王僧虔传·李延寿
  卷之六十六  寓圃雜記下(明)王錡 撰·邓士龙
  卷七十·雍正
  卷二十一·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弹词注后跋·杨慎

    弹词注后跋先王父汲古嗜学,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史,簿书之暇,手不停披。宦游所至,未尝不以全史自随。生平训子弟,必援据史传,举古忠臣孝子以为法。尝谓升庵先生弹词一书,言简而义该,其入人也深,其感人也易,一

  • 卷二十三·王夫之

    ◎死节列传(下) 萧旷,字逸然,湖广汉阳人。以武举授黎、靖中军都司。刘承胤为黎、靖参将,旷属焉。从承胤征峒苗有功,历升至副总兵。上在武冈,承胤为总镇楚、黔,挂大将军印,解黎、靖事,旷遂以总兵官都督同知,行黎、靖参将事,守靖

  • 卷六 周柴何王张马游刁列传·陆游

       周本,舒州宿松人,汉南郡太守瑜之后,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本少孤,羁贫,有勇力,尝独格虎杀之,吴武王起隶帐下,勇冠三军,每奋跃先登,攻坚摧锋,蒙犯矢石,身无完肤。战罢,辄自烧铁烙其创,食饮言笑自如,雷迁至淮南马

  • 第七十四回 贤公主出闺循妇道 良宰辅免祸见阴功·蔡东藩

      却说宪宗得魏博消息,即召李吉甫李绛等,入商大计,且顾李绛道:“卿料魏博事,若合符契,可谓先见,但此事将如何办法?”说至此,便将原奏递示二李。二李瞧罢,才悉魏博详情。原来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委家僮蒋士则主持。士则不问贤否,

  • 卷之一百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通志卷五十三·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职官略第三尚书省第五上【并总论尚书】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承秦置及武帝逰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以司马迁为之中间遂罢其官以为中书之职至成帝建

  • 卷四十二·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十二乾隆二十二年秋七月丙辰定边右副将军兆恵等疏奏哈萨克协擒阿睦尔撒纳情形及擒献逆党达什策凌等兆恵等奏言臣等因察访逆贼阿睦尔撒纳踪迹遣顺德讷帯兵徃古尔班察尔直至俄罗斯之

  • 庾质传·魏徵

    庾质,字行修。 小时候就聪明、敏锐,有远大的志向。 八岁能背诵梁世祖的《玄览》、《言志》等十篇赋,被授予童子郎。 仕北周任齐炀王的记室。 开皇元年(581)授为奉朝请,做过鄢陵县令,后升为陇州司马。 大业(605~617)初年,被授

  • 同治元年九月十四日·曾国藩

    早饭后清理文件,写鲍春霆信一件。围棋一局。见客二次。巳刻登城,看演放炮位,周围一试,约步行七里,肩舆五里,午刻归。写家信一件,又写沅弟信一件。中饭后至幕府闲谈,清理本日文件。申正写挂屏四付、对联二付。本日早接沅弟初十

  • 九 智慧·林语堂

    前面所述中国人之德性倘能获得一共通的结论,则应为“心灵战胜物质环境的优越”。这样说法,其意义非一。不仅谓能引用人类的智慧改变充满痛苦惨愁的世界,使转化为适合人类住居的场所,它也指出一种轻视体质上的兴奋与力量之

  • 卷十七·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十七钱塘程川撰易十七上经十谦便能亨又为君子有终之象【防渊録谦彖辞】谦之为义不知天地人鬼何以皆好尚之盖太极中本无物若事业功劳又于我何有观天地生万物而不言所利可见矣【叶贺孙録谦彖

  • 《中庸章句》下·钱穆

    十二章。 问:旧说谓程子引必有事焉与活泼泼地两语,皆是指其实体而形容其流行发见无所滞碍倚着之意。今说则谓必有事焉,乃指此心之存主处。道之体用,流行发见,虽无间息,然在人而见诸日用者,初不外乎此心。故必此心之存,然后方

  • 序(後秦释道朗撰)·佚名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其为体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无穷之内。任运而动。见机而赴。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以通化。见机而赴,则应万形而为像。即群情而设教。至乃形

  • 覆袁闻纯居士书·太虚

     闻纯居士道鉴:前者大圆居士盛称高致,心焉向慕!遂欲以中哲讲席相烦,乃盛德让先,逊谢未遑,益令倾折无似。顷又蒙惠书,厚意殷虔,肫肫至诚,溢于言外;惟过荷推奖,殊增愧耳!他日有相会之缘,其终驾临鄂渚,俾获光照欤!专此,并颂净祺!太虚和

  •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之二·佚名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极乐世界。与无量大菩萨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大吉祥天女菩萨摩诃萨等。皆从座起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各坐一面。尔时世尊为欲利益薄福

  •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佚名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尔时毗卢遮那如来。于大三摩地门大精舍。与大比丘众八万九千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慧善具足所作皆办。其名曰神力智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神通自在王菩萨净光无垢陀

  • 运气要诀·吴谦

    运气著作。1卷。清·吴谦等编纂。刊于1742年。此书即《医宗金鉴》之卷35。本书将《内经》运气要语编成歌诀,并列图于前,俾学者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全书共绘太虚、阴阳等图24幅,歌诀29章,图下歌后多有注语发其余蕴。

  • 论语学案·刘宗周

    明哲学家刘宗周阐发其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凡十卷。此书为刘宗周讲义之纪录,用语体白话直抒胸臆,故“其论不无纯驳”(《四库全书总目》)。此书主要内容有四:一是以慎独为讲学之宗。《为政以德》章中说:“君子学以慎独,直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