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下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尔时大婆罗门白佛言。世尊。诸修大乘法者当行何行。佛告婆罗门言。如我今说当如是行。婆罗门。汝今当知。若有修大乘法者。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劝他人发如是心。于此经法广为他人宣说教示。如是等人应当亲近尊重恭敬。是人以四摄法普摄众生。何等为四。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此中何名布施。所谓于财施中若少若多。随其自力起广大心。以此所施摄彼悭贪。如是名为修大乘者布施所摄。何名爱语。所谓于一切处见诸众生。应当面目熙怡语言柔顺。以诸方便安慰善来。以此爱语摄彼粗恶。如是名为修大乘者爱语所摄。何名利行。所谓见诸善法昼夜勤作。于诸众生起慈愍心。以生净信摄诸无信。以持净戒摄诸毁禁。于一切处常乐利益。如是名为修大乘者利行所摄。何名同事。所谓于一切处先同其事。复以方便教令精进坚固菩提。诸有智者于如是法当如是行。如是行者是为菩萨所修正行。若如是勇猛乃名最胜。得到彼岸悉能通达最上法门。如是名为修大乘者同事所摄。

  尔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依何而住。乃能得成二足尊果。住有几种。愿佛世尊广为宣说所有住法。如是说者。即同宣说菩提法门最上希有。

  佛告婆罗门言。汝今当知住有三种。所谓天住梵住圣住。此中何名天住所谓但修慈行。若人先于东方。身业行慈语业行慈意业行慈广大炽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身业行慈语业行慈意业行慈广大炽盛。此说名为天住。何名梵住。所谓修四无量行。何等为四。谓慈悲喜舍。此说名为梵住。何名圣住。所谓修三解脱门。何等为三。所谓空无相无愿。此说名为圣住。菩萨摩诃萨当依如是圣住中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阿-可+加]陀曰。

  我所说三住  是勇猛胜法

  为诸菩萨众  随所应宣说

  若于一切时  如说而能行

  我当称赞彼  是求菩提者

  天住及梵住  圣住亦复然

  于此三住中  随应而安住

  若如是住者  当得无灭句

 

  尔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菩提法门其义云何。未来世中若有众生问我此义。我无智慧。所有佛法不能通达。我于尔时当云何答。愿佛世尊广为我说。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说伽陀曰。

  婆罗门当知  我所为汝说

  此广大正法  劝发菩提心

  诸无智慧者  由此而获得

  若了此法门  是即菩提义

  此所说正法  劝发菩提心

  随众生所问  一一能开示

  此所说正法  劝发菩提心

  邪见诸疑惑  一切皆能断

  于后末世中  若有人得此

  正法堕手者  是人若布施

  谓广大财等  即圆满施行

  由施成就故  得到于彼岸

  又复末世中  若有人得此

  正法堕手者  是人若持戒

  清净而无缺  即圆满戒行

  由戒成就故  得到于彼岸

  又复末世中  若有人得此

  正法堕手者  是人若忍辱

  安受诸娆恼  即圆满忍行

  由忍成就故  得到于彼岸

  又复末世中  若有人得此

  正法堕手者  是人若精进

  勇猛而发起  即精进行圆

  由精进成就  得到于彼岸

  又复末世中  若有人得此

  正法堕手者  是人若修定

  住三摩呬多  即圆满定行

  由定成就故  得到于彼岸

  又复末世中  若有人得此

  正法堕手者  是人若修慧

  解了最胜法  即圆满胜慧

  由慧成就故  得到于彼岸

  又复末世中  若有人得此

  正法堕手者  能尊重供养

  当知如是人  名求菩提者

  得近佛菩提  决定当成就

  八十俱胝佛  加持此正法

  若得堕手者  获最上法聚

  若现在佛前  闻此正法者

  当知如是人  了知菩萨义

  爱乐佛菩提  我知如是人

  我见如是人  我念彼名字

  我及一切佛  亦共所称赞

  若人闻此法  不转为他说

  彼生我慢心  造广大过失

  当知彼等人  不尊重正法

 

  尔时婆罗门白佛言。善哉世尊。善说此法门。即是菩提义。若人于现世中。爱乐了知如是义者。是人不久于此世间得大勇猛。未来世中善说胜法安住菩提。广为多人作大利益。佛言。婆罗门。汝今已能得正智慧。能说如是利益语言。婆罗门。若有人今于我前闻是法已。我涅盘后于末世中。若能于此正法书持读诵者。当知是人爱乐圣道发菩提心。婆罗门。我于往昔求菩提时。于一阿兰若处遇一苾刍宣说此法。我当暂得闻是法时。涕泪悲泣即自思惟。我宿世中以何业障。于此正法先不得闻。作是念已。即取抟食施彼苾刍。后复白言。如所闻法我不能知。我今乐闻愿为广说。时彼苾刍。如其所应为我宣说。婆罗门。我于尔时闻是法已即发愿言。愿我当来以此正法。于末世中加持护念。广为众生宣布演说。婆罗门。我时又念。今此正法我于何时能为众生如应宣说。后末世中诸众生类。少能于此爱乐修习。后彼彼时此法在世佛不现前。我于是事深生悲愍。婆罗门。我当作是念时。有佛名无量光。发如是言。以愿力故果报成就。婆罗门。以是义故。我所悲愍一切众生。积集痴暗受轮回怖。后末世中有诸苾刍。于此正法起厌离心。毁坏禁戒作不律仪。以是缘故。不能宣通如是正法。是故婆罗门。我为利益诸众生故广说此经。汝应当知。今此正法是广大法门。总摄四种阿含。何等为四。所谓杂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如是等总摄一切声闻藏法。诸声闻人若于是中修学者即为声闻藏。而能出生声闻乘果。亦摄声闻菩提分法。又此经中摄彼一切最上所说菩萨藏法。是故得名诸法之母。所有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亦于此经摄。乃至八万四千法蕴一一皆从此经中出。又此经法是即一切智智最上根本。而复出生声闻缘觉之智。广大甚深不可思议。是大光明普照三有。此即从一切智根本出生诸佛菩提所有布施功德。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彼最胜解脱。如是等众功德藏。悉于此经如理宣说。又复苦集灭道四圣谛法。而亦于此经中演说。以要言之。此经总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以是义故。若声闻乘若缘觉乘若大乘法。随其所应是中广说。又此经者于诸法中。广大称赞彼菩提心。是故此经最上最胜。婆罗门。若有人现见诸佛亲闻是法者。当知是人已从先佛闻宝严经。于彼经中已闻此法。是故当知今此经法。于三世中曾无断绝。彼彼众生随应得闻。

  尔时婆罗门白佛言。希有世尊。佛所说法最上甚深。若诸无智众生。得闻如是无量功德藏最上正法。不能深生爱乐心者。是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以何缘而能成就。又复世尊。何因缘故多有众生。于此大乘最上法中。心生疑惑。佛言。婆罗门。汝今当知。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俱胝天魔宫殿百俱胝魔王。一一各有百俱胝天魔眷属。常时于此最上法门。伺求其便起诸难事。不令众生书持读诵。何以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多有众生取证阿罗汉果。今得闻此大乘法门。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彼前功德称量较计。而不及此发菩提心。是故天魔伺求难事。魔为难故。多有众生以此因缘心生疑惑。婆罗门。又复此经为诸法中王。以是缘故多诸难事。

  尔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以何方便能令诸魔而自调伏。佛言。婆罗门。我有秘密总持法门名曰破魔。我若说此法门时。所有一切魔及魔众皆悉破坏。婆罗门。譬如日轮光明出照世间。一切暗冥皆悉隐没。破魔法门亦复如是。我若说时。一切魔众皆悉破坏。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何等是秘密总持破魔法门。愿佛为说。

  佛告婆罗门言。汝当谛听破魔法门。其名如是。

  那谟(引)阿帝(引)多阿那(引)誐多钵啰(二合)怛喻(二合)怛半(二合)泥(引)毗药(二合一句)萨哩嚩(二合)没提(引)毗喻(二合引二)婆誐嚩讷毗药(三合三)怛[寧*也](切身)他(引四)嗢哩没(二合)那(五)娑摩哩没(二合)那(六)嗢没那没那(十)壹贺没那(八)且怛啰(二合)没那(九)你誐摩(十)多逻呬(引)腊没驮(二合十一)怛怛啰(二合)没(十二)怛噜贺誐多(十三)誐摩那致(十四)摩呬(引)耨娑摩(十五)讷讷(十六)摩嚩啰苏珂(十七)阿罗弥(引)多(引)伊迦啰叉(引十八)

  世尊说是秘密总持破魔法门时一切魔宫皆大震动。一切魔王及诸魔众。皆悉惊怖战掉。心生苦恼不能安坐。咸作是念。世尊为一切众生。悲愍利益令得安隐。以慈悲喜舍饶益众生。何故今时。我等诸魔不为饶益。受斯苦恼不能安坐。

  复次婆罗门。我今以是秘密总持章句。而加持此发菩提心大乘经典。后末世中于一切处说此经时不为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伺得其便。宣通流布无诸难事。若有人书持读诵此正法者。是人远离王难贼难水火虫兽一切难事。何以故。今此正法最上秘密。我为悲愍利乐一切众生故。如是宣说。婆罗门。佛常不离慈悲喜舍饶益众生。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所宣说如理修习者。是人当得三业善行灭除诸罪。于一切时离诸苦恼。婆罗门。以是因缘。汝应当知。今此正法能除一切苦。能灭一切罪。能破一切魔。成就一切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伽陀曰。

  魔于修善者  常伺求其便

  欲起诸难事  破坏彼善法

  若闻说此经  一句或一偈

  彼诸恶魔众  而悉自调伏

  大惊怖战掉  苦恼不安坐

  由彼罪业因  获果报如是

  于一切众生  常起恼害心

  障诸善法故  彼因果无失

  若人于此法  书持读诵者

  是人当远离  王难及贼难

  水火虫兽等  诸难不能侵

  乃至人非人  伺不得其便

  身语心善行  断除一切罪

  于一切时中  不生诸苦恼

  远离诸魔事  不见诸魔相

  及离诸烦恼  由持此经故

  若闻此经已  如闻而善学

  善解一切法  进趣于彼岸

  若修此法者  通达菩提行

  从菩提道来  成就正等觉

  佛说此经已。迦叶氏大婆罗门。及诸菩萨声闻。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下

猜你喜欢
  杂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一卷·宝亮
  卷第四十五·德清
  罗湖野录跋·晓莹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四·佚名
  卷四·聂先
  从心流出·佚名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一·佚名
  贤劫经卷第四·佚名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三·佚名
  第十卷·佚名
  行狀·佚名
  卷六·佚名
  卷五百一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祭日·戴望舒

    今天是亡魂的祭日,我想起了我的死去了六年的友人。或许他已老一点了,怅惜他爱娇的妻,他哭泣着的女儿,他剪断了的青春。他一定是瘦了,过着飘泊的生涯,在幽冥中,但他的忠诚的目光是永远保留着

  • 三集卷二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二十古今体九十五首【壬午四】渡江至金山驻跸作昨夜风雄晓静停祖功一例奉慈寜心期无忝励无逸渎贶有昭钦有灵画舸人情胥悦豫镜天景物正薰馨十年三度事多矣不改金山几叠青金山寺三依皇祖诗韵江

  • 卷71 ·佚名

    董嗣杲 拟古 海上采珠人,惟视夜光吐。 携持以为珍,美价重合浦。 异哉足照乘,殷勤献明主。 远物奈不宝,弃之犹粪土。 董嗣杲 拟古 河汉金气老,海月光陆离。 蟠蟀鸣我床,声声有馀悲。 美

  • 提要·洪迈

    【臣】等谨案野处类藁二巻宋洪迈撰迈以才学赡博雄视一时所着容斋随笔夷坚志唐人万首絶句俱别着録其文集见于宋艺文志者有野处猥稿一百四巻琼野録三巻而陈振孙书録解题祗载有此集二巻且云全集未见则当时传播已稀惟明张

  • 卷六十四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班固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硃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

  • 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欧阳修

    哥舒翰,其先盖突骑施酋长哥舒部之裔。父道元,为安西都护将军、赤水军使,故仍世居安西。翰少补效毂府果毅,家富于财,任侠重然诺,纵蒱酒长安市。年四十馀,遭父丧,不归。不为长安尉所礼,慨然发愤,游河西,事节度使王倕。倕攻新城,使翰

  • 平定三逆方略卷三十二·佚名

    卷三十二   康熙十六年八月丁未,命遣猓猓总兵官陆道清还云南。大将军安亲王岳乐等奏:猓猓总兵官陆道清请还云南从中举事,相机鼓动土司;可否发往,伏俟睿裁!上命遣陆道清回云南宣布宽大德意,晓谕土司;倘未便举事,亦听其还乡,使

  • ○庄廷鑨之狱·佚名

    明相国乌程朱文恪公,尝著《明史》,举大经大法者革之,已刊行于世,未刊者为《列朝诸臣传》。国变后,朱氏家中落,以藁本质千金于庄廷鑨。廷家故富,因窜名己作,刻之。补崇祯一朝事,中多指斥昭代语。岁癸卯,归安知县吴之荣罢官,谋以告

  • 卷之九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九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九十一礼部五十丧礼二高皇后丧礼洪武十五年定一闻丧次日文武百官素服行奉慰礼一在京文武百官於闻丧之四日清晨素服诣右顺门外具丧服入临临毕素服行奉慰礼第二日第三日礼同一文官一品至三品武官一

  • 尧曰篇·孔子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

  • 卷二十五·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二十五丧服第十一之四缌麻三月者正义郑氏康成曰缌麻缌布衰裳而麻绖带也【敖氏继公曰以麻为绖带者盖经传单言麻者多以绖带言也】不言衰绖略轻服省文贾氏公

  • 序·李如圭

    仪礼集释序古者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其节备矣汉兴高堂生士礼止十七篇鲁徐生善为颂为礼官大夫【顔师古曰颂与容同】而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东海孟卿事萧奋以授后仓仓説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戴德戴圣郑康成云五弟

  • 不可计品第十一·佚名

    善业白佛言:极大究竟明度无极。无量无与等者,佛言:然如来无师一切智。是故明度不可称量。安隐究竟无与等者,善业白佛言:云何天中天。如来无师一切知无量无边。佛言:五阴不可计量诸法亦尔。五阴无边诸法边幅无获其际者,用何等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一七八)心品猎师经第七(第四分别诵)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猎师饲鹿。不如是心。令鹿得肥.得色.得力.得乐.长寿。猎师饲鹿。如是心饲。唯欲近食。近

  • 别本韩文考异·王伯大

    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宋王伯大编。王伯大字幼学,号留耕,福州(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嘉定七年 (1214)进士,理宗朝官至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王伯大认为朱子的《韩文考异》于本集之外别为卷帙,不便寻

  • 阴符天机经·佚名

    阴符天机经,原不题撰人,盖为唐人所作。《通志•艺文略》着录《阴符天机经》一卷,即是书。今本收入《云笈七签》卷十五,又载《正统道藏》太清部。篇首叙文称:「圣人将欲施为,必先观天道之盈虚,后执而行之,举事应机,则无遗策。」

  • 往生净土忏愿仪·遵式

    全一卷。宋代遵式(964~1032)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又称往生净土忏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依据大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等诸经,揭示十种行法:严净道场、方便法(入道场之方便法)、正修意、烧香散花、礼请法、赞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