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三

  ○珠衲記

  一名衣珠。未知何人所作。曾經湯顯祖批改。

  略云。成都趙旭。探劉氏祖姑。不爲禮。其女孫湘雲。令婢荷珠贈旭物。荷因與旭私。旭嘗買鯉魚放生。乃小龍也。龍神爲旭攝湘至夷陵。與王母爲女。付湘衲衣。中藏明珠。令予一貧士。即旭也。入都題詩旅壁。帝夢九輪紅日。詳夢者曰。此旭字也。會微行。見旭所題。大賞異。令內監覓得予官。後湘、荷並歸於旭。皆憑空撰出。然有趙姓因帝微行得官。載於稗史。又旭白云。因唯字誤不從口。寫作厶傍。竟致淪落。又云。上寫玉音四句云。單單去吉。吳矣呂台。卿言通用。爲朕拆來。因此擯棄不用。則其說亦有所本。非妄飾也。

  唐尉遲偓中朝故事云。大中皇帝多微行坊曲間。跨驢重載。縱目四顧。往往及暮。方歸大內。一日到天街中。道傍見一人。狀若軍將。坐槐樹下石上。見上來遽起。鞠躬而立。上詰之。云姓趙。淮南人也。問之。云。聞杜琮相公出鎭淮南。欲往謁耳。上曰。舊識耶。對云。非舊識。始往投誠。上曰。公聞杜公何如人也。對曰。杜是累朝元老。聖上英明。復委用之。非偶然也。上悅之。詰曰。懷中何有。乃一牘述行止也。上留之。戒曰。但留邸中伺候。杜公必來奉召。翌日。上以狀授邠公。乃批云。授淮南別勅押衙。終身獲厚祿焉。大中、宣宗年號。邠公、即杜琮也。

  唐闕史云。進士單長鳴者。隨計求試於春官日。袖狀訴吏云。某姓單。爲書榜者易爲單。誠姓氏之僻。而援毫吏得以侮易之。實貽宗光之羞也。主司初不諭。久之方云。方口尖口。亦何異耶。長鳴厲聲曰。不然。梯航所通。聲化所曁。文學之柄。屬在明公。明公儻以尖方口得以互書。則台州吳兒。乃呂州矣兒也。主文者不能對。詞場目爲舉妖。

  ○葵花記

  明初舊本。未知誰作。演高彥眞、孟日紅事。荒唐無據。曰葵花記者。梁相埋日紅于古井。種葵花井上以覆之。故即以爲名也。

  略言。高彥眞者。湖廣高城人。少而失怙。母楊氏。口授書史。及長。娶妻孟日紅。鄰翁焦大。勸入洛陽應舉。甫擢上第。爲權相梁計所逼。入贅其女月英。彥眞與月英相商。遣僕梁才。迎接母妻入洛。爲計所覺。藏彥眞家書。且閉才於密室。不令與女及彥眞見。彥眞母妻日夜憶彥眞。杳無一信。年荒家貧。楊得危疾。日紅割股肉啖之。終不能愈。賴焦翁之力。竭蹶襄事。僅獲葬埋。以墳墓托翁。入京尋夫。【以上。段段以琵琶爲藍本。】道遇草寇機關大王。掠入山中。逼爲壓寨夫人。日紅誓死不辱。錮之牢內。守者夫婦憐其節義。竊令旗與偕逃脫。出關口。徑投洛下。店媼爲日紅言。彥眞已得第再婚。因引日紅見梁相。梁令女設宴款待。而與婢梅香密計。貯毒酒于鴛鴦壺。日紅飮之立斃。月英詰問梅香。言一出其父意。乃不敢言。計乃□日紅埋於後園井中。覆葵花其上。九天玄女察知。命土神灌以活命丹。又使雷神於七日之後。揭開井蓋。挈出近郊。返魂重生。引之見己。授以神書寶劍。戰册陣圖。俾至征西大元帥處投軍立功。元帥以其弱女。未即深信。使日紅排陣。乃以玄女陣法。頃刻布置。縱橫變化。難以測識。遂授前鋒女將。出討機關。一戰擒之。奏功于朝。封爲五軍都督一品夫人。命公卿大臣。悉皆趨賀。太后聞其英烈。召之入宮。日紅以梁計鴆害情由。訴請報寃。獲奉密旨。令其自問。會彥眞先至。日紅痛訶叱之。彥眞辭窮。但力辨不知謀害事。及梁計至。日紅復痛詰責之。計初抵飾。及呼梅香細鞫。供係其主決策。而己爲之設謀。月英則實無與。於是備奏于朝。褫計職。謫居口外。重戮梅香。夫婦歡好如初。以月英本不知情。仍留共聚。【劇以大元帥爲祖逖。草寇爲劉曜。皆隨意竄入。且以劉曜爲機關王。更覺荒唐。】

  ○精忠記

  不知誰作。以西湖建精忠祠祀岳飛。故名精忠記。按秦檜白云官都御史。宋無此官。自明太祖革去丞相御史大夫。始設都察院。此記乃明人所作也。演岳飛秦檜事多據史傳。

  西湖志。葛嶺下爲岳武穆王墓。又有翊忠祠。分骸檜。流芳亭。武穆王名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少負氣節。沉毅寡言。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觔。弩八石。宋高宗時以戰伐功。歷官都統制。屢陳恢復大計。而丞相秦檜揣帝旨。力主和議。會飛敗兀朮于朱仙鎭。指日欲渡河。檜乃召張俊、楊沂中先歸。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以金牌十二召之班師。明年。解其兵權。會兀朮遺檜書。言飛不死。和議終不成。檜乃諷臺臣何鑄、羅汝楫等交章論飛。言金兵攻淮西。飛至舒蘄而不進。與張俊按兵淮上。又欲棄山陽而不守。張俊又刧王俊。誣飛令張憲、岳雲通書協謀。冀以兵權還飛。檜遣使捕飛父子下獄。令諫議大夫万俟卨鞫成之。歲暮。獄無佐證。檜以片紙致獄吏。即日報飛死。蓋摺殺之。年三十九。雲、憲皆棄市。獄卒隗順負飛屍。踰城至九曲叢祠。潛瘞之。以玉環殉。樹雙橘識焉。孝宗時詔復飛官。謚武穆。改葬于棲霞嶺。雲祔其旁。廢智果院爲祠。賜額曰襃忠衍福寺。嘉定四年。封鄂王。雲、飛養子也。每立奇功。飛輒隱之。能握鐵椎重八十斤。死年二十三。

  陶九成弔岳武穆祠詩。精忠祠宇西湖上。再拜荒墳感昔游。

  通鑑。兀朮棄汴去。有書生叩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岳少保且不□。况欲成功乎。兀朮悟。遂留。

  史言飛按兵淮上。而記言屯兵三關。是增飾語。三關在雄莫間。飛是時不得屯兵也。

  飛白云。己欲屈招。因兩兒駐軍朱仙鎭上。恐其領兵報怨。遂招二子同入獄。飛傳無此事。按春秋時。楚平王囚伍奢。欲殺之。奢恐子尙與員報寃。乃以書招其二子。此記借用奢事也。左編。檜力謀殺飛。以万俟卨與飛有怨。風卨劾飛捕下獄。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精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旣而閱實無左驗。鑄明其無辜。改命卨。卨入臺月餘。獄遂上。

  記云。万俟卨奉檜意旨。將飛父子三人俱在風波亭上弔死。與正史不合。

  西湖志。忠佑廟在按察司左。宋紹興十三年。以岳飛故宅改爲太學。學中時時相驚以岳將軍見。孝宗朝詔復其官。追謚武穆。建廟學左曰忠佑。淳祐六年。改謚忠武。已而學中復驚岳將軍降爲土神。景定二年。從監學之請。立爲土神。封鄂王。改謚忠文。廟曰忠顯。王之父母妻子。下逮將佐。皆有命秩。祠後有銀瓶娘子井。銀瓶娘子者。王季女也。聞王下獄。哀憤骨立。欲叩閽上書。而邏卒攖門。不能自達。遂抱銀瓶投井死。王原吉詩云。碧梧月落烏號霜。寒泉幽凝金井牀。綺疏光流大星墜。夢驚萬里長城亡。女郞報父報囹圄。匍匐將身贖無所。官家聖明如漢主。妾心媿死緹縈女。井臨交衢下通海。海枯衢遷井不改。銀瓶同沉意有在。萬歲千春露神采。王原吉名逢。元末明初人。著席帽山人集。

  堯山堂外紀。浙江按察使址。武穆王故宅也。東南有井。王之女聞王被收。抱銀瓶投其中死。按察使梁大用建亭覆之。榜曰孝娥井。西蜀劉瑞銘曰。天柱臲。日爲月。禍忠烈。姦檜孽。娥叫父寃寃莫雪。赴井抱瓶泉化血。血如霓。憤如鐵。曹江之娥符爾節。噫嘻。井可竭。名不可滅。世稱銀瓶烈女。王原吉有銀瓶娘子辭。

  西湖志餘。元至正間。杭州經歷李全重興岳王廟。塑王像。以其子雲、雷、震、霖、霆祔焉。後作燕寢。像王父母及王夫人與王之女號銀瓶娘子者。

  按女本抱銀瓶入井。今記以銀瓶爲女名。西湖志。張憲。武穆愛將也。紹興中累立戰功。會秦檜主和班師。憲還未幾。檜與張俊謀殺岳飛。誘飛部曲能吿飛事者。卒無人應。張俊乃自爲狀付奸人王俊。妄言憲與岳雲通書。謀還飛兵權。張俊親行鞫煉。憲被掠無全膚。竟不伏。張俊乃手具獄詞。吿成于檜。憲坐死。景定二年。追封烈文侯。元總管夏思忠爲立石表其墓。

  西湖志。牛臯墓在劍門關畔。臯字伯遠。汝州魯山人。爲岳武穆部將。累立戰功。轉寧國軍承宣使。紹興十七年上巳日。都統制田師中大會諸將。臯遇毒。明日卒。或言秦檜使師中毒之也。

  西湖志。施公廟在石■巷口。其神曰施全。宋殿司小校也。紹興二十年二月。全憤秦檜奸邪誤國。俟其入朝。懷刃刺之。不克。被執。檜駡曰。汝病心耶。全曰。丞相病心耳。通敵欺君。戕剝忠義。非病心何以有此。檜大怒。命磔于市。郡人且哀且憤。詬曰。此不了事漢也。相與立祠祀之。左編云。施全。岳飛舊卒。

  宋史飛傳云。韓世忠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又世忠傳云。岳飛寃獄。舉朝無敢出一語。世忠獨攖檜怒。又抵排和議。觸檜尤多。記因增飾世忠上疏。爲飛訟寃云。

  史但言何鑄明飛無罪。又言大理寺丞李若樸、何彥猷。大理卿薛仁輔並言飛無罪。宗正卿士□請以百口保飛。未及周三畏。蓋三畏棄官去。而諸保飛者盡獲罪。故未及載三畏事也。

  樵書。錢希言作剪頭仙人傳云。陝西延安府葭州深山中。有剪頭仙人。日祗飮淨水三甌。間用法水療疾。延綏開府鄭汝璧。楡關大帥李如樟。敦請至楡林城。偶論宋史及寃死岳家父子事。仙人輒大慟淚下。質其姓名年紀。默然不應。已而强應曰。姓周。晝夜百餘人環衛。忽逸去。不知所之。數日後。撫帥兩府內各見空中墜下名紙一束。中有周三畏拜謝五大字。餘並空紙。考之通鑑。則中丞何鑄。大理卿周三畏先勘武穆。爲白其寃。而檜乃改命万俟卨等羅織之也。應以此時棄官入山而得道耳。金陀編、龥天辨誣錄。皆遺三畏之名。今按此記。言周少卿棄職入山。與通鑑及希言傳有合。故坿錄之。

  左編。秦檜、江寧人。登政和五年第。汴京失守。檜從帝至燕山。賜撻懶爲任用。首倡和議。撻懶縱之使歸。拜禮部尙書。賜以金帛。命見宰執。檜首言如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及首奏與撻懶求和書。

  秦檜白云。官授都御史之職。按檜傳言檜爲臺長。蓋御史中丞也。史但云登第。亦不云爲狀元。

  檜白云。欽賜玉帶一條。精忠旗一面。着差人送與岳飛。此是增飾。

  檜白云。曾與犬金盟誓。得放還鄕。願作他國細作。宋稗類編。秦檜一日在某寺中慶聖節。一樹上貼一榜子云。秦相公是細作。

  夷堅志。秦檜矯詔逮岳飛父子下棘寺獄。遣万俟卨鍛鍊之。拷掠無全膚。終無服辭。一日。檜于東廂窗下畫灰密謀。其妻王氏贊成之曰。擒虎易。放虎難。飛遂死獄中。張憲、岳雲戮于市。流徙兩家妻孥。貲產皆沒官。後檜挈家遊西湖。舟中得暴疾。昏悶之際。見一人披髮瞑目。厲聲責曰。汝誤國害民。殺害忠良。我已訴于天矣。汝當受鐵杖于太祖皇帝殿下。檜自此怏怏不懌以死。未幾。其子熺亦死。方士伏章見熺荷鐵枷。因問秦太師何在。熺泣曰。吾父現在酆都。方士如其言以往。果見檜與万俟卨俱荷鐵枷。備受諸苦。檜囑方士曰。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卨在鐵籠下與檜爭辨殺岳飛事。至理宗朝。有考試官歸自荆湖。暴死旅舍。其僕未敢殮也。官復甦曰。適爲看陰間趙宋斷秦檜爲臣不忠欺君誤國事。檜受鐵杖。押往某處受報矣。

  朝野遺記。秦檜妻王氏。素陰險出其夫上。方岳飛獄具。一日檜獨居書室食柑。玩皮。以爪劃之。若有思者。王氏窺見笑曰。老漢何一無決耶。捉虎易。放虎難也。檜犁然當心。致片紙付入獄。是日岳王薨于棘寺。

  迪吉錄。岳侯獄成。檜居東窗下。以爪畫柑皮。如有所思。檜妻王氏云云。檜即書片紙付獄。是日岳侯縊死。王氏無子。未幾亦死。有押衙何立者。檜差往東南第一峯勾幹。恍惚人引至陰司。見夫人帶枷備刑。楚毒難堪。語何立曰。吿相公。東窗事發矣。押衙復命言其事。檜憂駭皇皇。數日亦死。何立後住山修行。成地仙。

  江湖雜記云。秦檜置岳飛於獄。欲殺之未果。於東窗下搯橘皮沉吟不決。妻王氏問故。檜以吿。王曰。豈不聞縛虎容易縱虎難。檜計遂定。片紙傳獄。即報飛死矣。飛旣死。檜向靈隱寺祈懺。有一行者持大筒。亂言譏檜。問其居止。即賦詩曰。棄了袈裟別了參。不來塵世住心庵。二時齋粥無心戀。薄利虛名不道貪。性似白雲離嶺岫。心如孤月下寒潭。相公問我歸何處。家住東南第一龕。僧去。檜立遣隸皂何立物色追之。至一宮殿。甚嚴邃。僧坐決事。即作詩僧也。聞傍人曰。地藏殿方決陽間檜殺岳飛事。須臾。數卒引檜至。身荷鐵枷。囚首垢面。見立呼吿曰。傳語夫人。東窗事犯矣。秦檜號秦長脚。檜妻王氏。宰相王珪女孫。號長舌婦。

  左編。檜于一德格天閣書趙鼎、李綱、胡銓姓名。必欲殺之而後已。使鼎子汾自誣與張浚及李光、胡寅謀大逆。凡一時賢士五十三人皆與焉。獄成。而檜病不能書。

  西湖志。秦檜擅權久。大誅殺以脇善類。末年。因趙忠簡鼎之子汾以起獄。謀盡覆張忠獻浚、胡文定安國諸族。棘寺奏牘上矣。檜時已病。坐格天閣下。吏以牘進。欲落筆。手顫竟不能字。其妻王在屛後搖手曰。勿勞太師。檜猶自力。竟仆于几。數日而卒。獄事大解。諸公僅得全。

  王世貞滿江紅詞。十二金牌丞相詔。風波片紙君王獄。其意蓋云金牌雖出朝廷。而實由檜矯詔。故曰丞相詔。風波亭之死。雖由秦檜。而高宗若不欲殺飛。則檜亦當不敢。故曰君王獄也。

  ○千金記

  未詳誰作。千金報漂母。本韓信實事。惟韓信妻高氏。高氏之兄高起。無所考據。

  按漢書韓信傳。信、淮陰人。家貧。至城下釣。有一漂母哀之。飯信。信謂曰。吾必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少年又衆辱信。令信俛出跨下。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梁敗。又屬項羽爲郞中。數以策千羽。羽不用。漢王入蜀。信亡歸漢。未得知名。爲連敖。坐法當斬。滕公壯其貌。與語。大悅之。釋勿殺。言于漢王。漢王以爲治粟都尉。未之奇也。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不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及來謁上。上問所追者誰。曰。韓信。信國士無雙。王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王因欲召信拜爲大將。何曰。王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王許之。信已拜。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信遂擊魏。擒魏王豹。因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陳餘以奇計。餘不聽。信即夜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戒曰。趙空壁逐我。若疾入拔趙幟。立漢赤幟。又使萬人先行。背水陣。于是夾擊破趙軍。斬安成君泜水上。禽趙王歇。令軍中生購廣武君。頃之。縛至戲下。信解其縛。東嚮坐。西嚮對而師事之。及已定臨淄。楚使龍且將。救齊。與信夾濰水陳。信夜令人爲萬餘囊。盛沙以壅上流。引兵半渡擊龍且。不勝。還走。且遂追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擊殺龍且。楚以亡龍且。項王恐。使武涉說信。信不聽。蒯通又說信以三分天下之計。信亦不聽。乃會兵垓下。項羽死。漢立信爲楚王。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辱己少年令出跨下者。以爲都尉。

  按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字羽。其季父項梁。與籍舉吳中兵。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梁自號武信君。後爲秦將章邯破滅。邯因復圍趙。項羽即渡河救趙。破秦軍。降章邯。行略秦地。函谷關有兵守。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羽大怒。沛公左司馬曹無傷復言于項王曰。沛公欲王關中。范增因說羽急擊沛公。項伯素善張良。馳之沛公軍。具吿以事。張良要項伯入見沛公。約旦日來謝。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項王留沛公與飮。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令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于是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曰。今日之事甚急。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項王賜之巵酒彘肩。噲旣飮酒。拔劍切肉啗之。項王因曰。壯士。能復飮乎。噲曰。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辭。夫沛公勞苦而功高。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臣。竊爲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乃令張良留謝。持白璧一雙獻項王。玉斗一雙與亞父。項王受璧置座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漢五年。韓信與彭越旣會垓下。項王兵少食盡。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大驚。則夜起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項王乃悲歌慷■。自爲詩。美人和之。遂夜潰圍南出。馳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我何渡爲。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而死。

  按高祖本紀。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爲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按張良世家。良旣封侯。乃稱曰。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耳。遂學辟穀導引輕身。又按彭越始起澤中。助漢引兵會垓下。破楚。立爲梁王。周昌從沛公起沛。爲漢中尉。擊破項籍。封爲汾陰侯。盧綰與高祖同里。亦從破項籍。後封燕王。灌嬰初以中涓從沛公於碭。後以功封穎陰侯。項籍敗垓下。嬰受詔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夏侯嬰初以功封滕公。後定楚。封汝陰侯。樊噲封舞陽侯。以呂后女弟呂須爲婦。故其比諸將最親。曹參始從韓信攻魏。又從擊趙。又從破齊。又從擊龍且。及高祖六年。乃以功封平陽侯。英布始從楚。籍因立爲九江王。旣而歸漢。俱會垓下。籍亡。漢以爲淮南王。呂馬童以騎司馬追項王。項王死。以功封中水侯。以上俱雜見史記漢書。摘其梗槪如此。惟本中張邯。疑即章邯之誤。而邯本秦降將。爲楚拒漢。漢圍之廢丘。邯自殺。無從韓信蹙項之事。又魏豹始從楚。繼歸漢。後又畔漢。韓信擊虜之。漢王令守滎陽。楚困之急。周苛懼其有變。因殺之。不應此時猶在。又史記陳豨傳云。豨不知始所以得從。亦從未明言從破項籍。又史記功臣表。止有河陽侯陳涓。無奚涓及閔子奇殷蓋。漢書則有奚涓。

  高祖本紀。高起王陵對曰。或以高起爲人名。或以爲高坐者起而對。此遂以高起爲信妻兄也。

  ○還帶記

  明初舊本。未知誰作。演裴度香山還帶事。言度相寒薄。以陰功致顯位。但云妻弟劉二欺度。待以不堪。度榮貴。乃曲盡諂媚。摹寫炎涼之態。毫髮無遺。似因親戚參商。別有寓意。度無此事也。別頭巾一折。第資笑噱。然風雪月三段詞調甚佳。賓白亦巧。施神童名曰槃。施槃乃明正統己未狀元。吳人劇於狀元多以二生爲之。此獨花面。作蘇語。似有意調弄。香山婦人云借帶於彭鄒兩公。按彭韶、鄒幹。皆名卿貳。與槃同時。疑即所指。

  唐小說。裴晉公質狀渺小。有相者曰。郞君形神不入相書。若不至貴。即至餓死。今殊未見貴處。一日遊香山寺。有婦人置一緹繒於僧伽欄楯。祈祝擲筊。瞻拜而去。度見其所置收取。至暮。婦人竟不至。詰旦。復攜來。向者婦人疾趨撫膺曰。阿父無罪被繫。昨吿人假得玉帶二。犀帶一。以賂津要。不幸遺失。吾父之禍無所逃矣。度因授之。婦人拜泣。請留其一。度不答而去。後見相者。曰。必有陰德及物。前途萬里。非某所知也。度果位極人臣。

  裴度進士及第。宏詞登科。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郞。叶贊憲皇。蕩平宿寇。爲盜憎。入朝遇刧。不能傷。遂拜相。爲蔡州節度使四十日。擒吳元濟。未幾。平鄆州。太和五年。册拜司徒。累拜侍中中書令。凡六拜。近古儒生未有也。

  ○斷髮記

  未知誰作。記李德武妻斷髮事。太平御覽。李德武妻裴氏。字叔英。安邑公矩之女。以孝聞鄕黨。德武在隋坐事。徙嶺南。時嫁方踰歲。矩表離婚。德武謂裴曰。我無還理。君必儷他族。於此長別矣。答曰。願死無他。即欲割耳自誓。保母持不許。自是不御薰澤。讀烈女傳。見述不更嫁者。謂人曰。不踐二庭。婦人之常。何異而載之書。後十年。德武未還。矩決嫁之。斷髮不食。矩知不能奪。聽之。德武更娶爾朱氏。遇赦還。中道聞其完節。乃遣後妻迎裴。復爲夫婦如初。

  按此事載唐書烈女傳中。爲此記者。必係明初人聞胡廣女事而作。其事絕相類。詳合璧記中。

  劇中添出德武妻之姑以作關目。

  ○桃符記

  作者不知何人。其所本乃元鄭廷玉包龍圖智勘後庭花雜劇也。

  劉天儀、字攸宜。洛陽人也。遊學汴京。寄寓黃公店中。資斧俱罄。乃書春帖子賣字以償賃費。嘗書長命富貴。宜入新年二句於桃符。店家即以釘於門首。有裴氏靑鸞者。洛陽小家女也。父裴公。母曾氏。因歲荒旱。挈女投汴京故人。無所遇。而裴公病死。樞密傅忠買靑鸞爲妾。其妻雲氏妬甚。令堂候官王慶立引出。且令殺之。軍牢賈順者。其妻酆氏。王慶之所歡也。慶欲令順殺靑鸞。酆氏爲慶畫策。以己意商之於順。縱靑鸞母女。取其釵飾。而誑慶云已殺靑鸞。使慶詰其情狀。酆氏爲證。言實未殺而縱之。慶遂逼順作休書。以酆嫁慶。順知慶與妻之合計也。出怨言。欲吿慶於開封尹。慶與酆乃殺順以滅口。投後園枯井中。順有子幼即喑啞。雖痛父不能言也。天儀訪友。道遠不能還寓。遂宿友家。而曾氏母女倉卒逃遁。昏黑中相失。靑鸞獨至黃公店叩門求寄。店小二即以天儀之寓留宿焉。半夜。欲與奸。靑鸞不從。小二持斧怖之。立死。小二遂用天儀所書桃符板長命富貴一片。揷於靑鸞鬢上以鎭壓之。而埋於後園空地。天儀歸寓。張燈讀書。靑鸞魂見。詭稱鄰女。天儀贈以後庭花詞云。雲鬟堆綠鴉。羅裙簇絳紗。巧鎖眉顰柳。輕勻臉襯霞。小粧札。凌波羅襪。洞天何處家。題曰劉天儀作。靑鸞和云。無心度歲華。夢魂常到家。不見天邊雁。相親井底蛙。碧桃花。鬢邊斜插。伴人憔悴殺。題曰裴靑鸞作。唱和之次。靑鸞母曾氏是晚亦投黃店中。聞女聲。排闥而入。則女倐不見。曾氏謂天儀匿女。訴之開封府。傅忠索靑鸞母女不得。以問王慶。慶言發與賈順。順脫逃不知所至。忠怒。亦訴於開封尹。開封尹者。包龍圖拯也。同日接二訴。深疑其事。而又有鬼魂訴寃。拯讞天儀。閱所作詞。知靑鸞已死。令張千隨天儀至寓。俟靑鸞至。索取其信物。靑鸞果至。以鬢邊碧桃花贈之。明日。變爲桃符一片矣。令張千踪蹟失桃符者。至黃公店中。止存宜入新年一片。乃擒小二治之。具得其情。又令張千踪蹟賈順。至順家。悄無一人。見一枯井。揭去石板。摝得一麻布袋。其中有屍。則男子也。有啞兒隨之哭泣。帶入府詢之。不能言。作手勢。令千往捉其母。母未至。而慶以靑鸞事庭讞。啞兒忽語云。殺吾父者。即此人也。慶乃辭服。酆氏至亦不能詆讕。於是王慶、酆氏及店小二俱正法。用神丹活靑鸞。拯薦天儀授官。忠以靑鸞爲女。配爲夫婦焉。

  後庭花原本劉天義。今改天儀。廉訪使趙忠。今改樞密使傅忠。忠妻張氏。今改雲氏。祗候人李順。今改賈順。順妻張氏。今改酆氏。王氏翠鸞。朝廷所賜。今改裴氏靑鸞。忠所買翠鸞死。建造墳塋。今改靑鸞復生。爲天儀之室。獅子店今改黃公店。

  ○灌園記

  作者未詳何人。記法章灌園實事。按史記田完世家。樂毅入齊。湣王出亡之衛。衛人侵之。去走鄒魯。鄒魯弗納。遂走莒。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反殺湣王。湣王遇殺。其子法章變姓名爲太史敫家傭。敫女奇法章狀貌。以爲非恆人。憐而常竊衣食之。而與私通焉。淖齒旣去莒。莒人共立法章。是爲襄王。立太史敫女爲王后。是爲君王后。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汚吾世。終身不覩君王后。又樂毅列傳。燕昭王卒。子惠王素不快於毅。齊田單因縱反間。燕使騎刧代樂毅將。又田單列傳。燕平齊。單走安平。令其宗人盡斷車軸末而傅鐵籠。已而齊人爭塗。轊折車敗。惟單宗人以鐵籠得全。東保即墨。即墨人立以爲將軍。及騎刧代將。單收城中千餘牛。爲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韋于其尾。燒其端。牛熱。怒奔燕軍。燕軍大驚敗走。遂復齊七十餘城。又按通鑑綱目。樂毅聞畫邑人王蠋賢。使人請蠋。蠋不往。燕人曰。吾且圖畫。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遂自經。

  法章無改名王立事。君王后之婢亦未聞。田單以君王后之婢爲妻。亦係增出。其他與正史合。

  ○葛衣記

  明時舊本。不知誰作。任昉子西華冬月葛衣。作者□交道之薄。借此敷演。然到漑爲任昉奬拔。未嘗結姻。劇謂西華本漑壻。邂逅漑女。向前揖之。漑僕詬辱。西華訴漑不理。反逼休書。逐出門外。大雪飢凍。投蕭左丞、陸太常。皆拒不納。劉峻見而憫之。邀歸。敎以兵書。賴沈約薦。授官討賊。得立軍功。漑女聞父逐壻投江自盡。女尼救入庵內。西華得官。峻向漑嘲笑。漑已思女傷目。夫人言女尙存。立接女歸。贅西華爲壻。此皆巧綴非實。

  南史云。任昉、字彥昇。樂安博昌人。梁武帝時爲義興太守。友人彭城到漑。漑弟洽從昉共爲山澤遊。遷御史中丞。終於新安太守。昉好交結奬進。士友得其延譽者。多見升擢。故衣冠貴游。莫不多與交好。坐上客恆有數十。時人慕之。號曰任君。言如漢之三君也。不事生產。至乃居無室宅。卒後有子東里、西華、南容、北叟。並無術業。墜其家聲。兄弟流離。不能自振。生平舊交。莫有收恤。西華冬月葛帔練裙。道逢平原劉孝標。泫然矜之曰。我當爲卿作計。乃著廣絕交論以譏其舊交。到漑見其論。抵之於地。終身恨之。到漑、字茂灌。少孤貧。樂安任昉大相賞好。廣爲聲價。昉守義興。要漑洽之郡爲山澤之游。昉還爲御史中丞。後進皆宗之。時有彭城劉孝綽、劉苞、劉孺。吳郡陸倕、張率。陳郡殷芸。沛國劉顯及漑、洽。車軌日至。號曰蘭臺聚。漑累官吏部尙書。以淸白自脩。冠履十年一易。後因疾失明。就第養疾。

  劉峻、字孝標。平原人。梁天監初召入西省。與學士賀蹤典校祕閣。

  ○靑衫記

  不知何人所作。按白居易。字樂天。下邽人。貞元中擢進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郞。歷遷左贊善大夫。盜殺武元衡。居易請急捕賊。刷朝廷恥。宰相嫌其出位。出爲州刺史。追貶江州司馬。後累官刑部尙書。致仕卒。居易自號醉吟先生。又稱香山居士。嘗與胡杲等讌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繪爲九老圖。初與元稹酬咏。故號元白。稹卒。又與劉禹錫齊名。號劉白。

  居易集琵琶行序。元和十年。左遷江州司馬。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問之。本長安倡女。年長色衰。委身爲賈人婦。因爲長歌以贈之。結語云。就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靑衫濕。此靑衫所由名。又詩中云。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賣茶去。故有浮梁茶客。但琵琶女與茶客俱無姓名。又與居易相遇。詩中未言舊係相識。至元人馬致遠靑衫淚雜劇。始有裴興奴、劉一郞之名。並叙興奴先與居易情好。此本大率彷彿元人而作。又樊素、小蠻。係居易侍姬。居易有詩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又居易集有聽玲瓏唱歌詩。

  又按通鑑綱目。唐穆宗使王庭湊殺節度田弘正。又前憲宗元和九年。以吐突承璀爲神策中尉。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歷官尙書左丞。拜武昌節度使。稹長於詩。天下傳諷。號元和體。往往播樂府。穆宗在東宮。妃嬪近習皆誦之。宮中呼爲元才子。劉禹錫、字夢得。彭城人。歷官檢校禮部尙書。素善詩。晚節尤精。元稹、劉禹錫雖與居易交好。然時禹錫未嘗爲江州刺史。居易貶江州司馬之後。徙忠州刺史。入爲司門員外郞。以主客郞中知制誥。未嘗召爲禮部侍郞並翰林學士。皆係作者點綴也。

  按裴興奴。唐時名倡。攏撚第一。天下稱爲興奴手。然白氏長慶集內從未及之。商玲瓏則曾爲賦詩。詩中云聽唱黃鷄與百日也。

  ○鸞鎞記

  温庭筠與魚玄機分鎞合鎞事。無所出。中云他們通是崑山腔板。覺得冷靜。則係明季人作無疑矣。按唐詩紀事。杜羔不第。其妻趙氏先寄一詩云。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來時傍晚來。羔得詩。即不回家。及登第。又寄一詩云。長安此去無多地。鬱鬱葱葱佳氣浮。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處樓。

  又按全唐詩話云。温庭筠才思艶麗。工于小賦。每入舉場。多爲鄰舖假手。時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丞相令狐綯假其修撰密進之。戒令勿洩。而遽言于人。由是疎之。南部新書又云。令狐綯以姓氏少。族人相投者不恡其力。由是遠近趨之。至有姓胡冒令者。故庭筠有天下諸胡盡帶令之謔。至魚玄機。本西京咸宜觀女道士。讀書善屬文。而行多不檢。後以笞殺女奴綠翹事下獄。實未嘗適庭筠。庭筠亦終身未登第。按新唐書云。庭筠少敏悟。工爲詞章。與李商隱皆有名。號温李。然薄於行。無檢幅。又多作側詞艶曲。與貴冑裴誠、令狐滈等蒲飮狎昵。數舉進士不中。第思神速。多爲人作文。大中末試有司。廉視尤謹。庭筠不樂。上書千餘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執政鄙其爲。授方山尉。徐商鎭襄陽。署巡官。不得志去。歸江東。令狐綯鎭淮南。庭筠怨居中時不爲助。過府不肯謁。丐錢揚子院。夜醉。爲邏卒擊折其齒。訴於綯。綯爲劾吏。吏具道其汙行。綯两置之。事聞京師。庭筠徧見公卿。言爲吏誣染。俄而徐商執政。頗右之。欲白用。會商罷。楊收疾之。遂廢卒。今傳奇所載合鎞圓成事。屬附會也。

  杜羔登貞元進士第。終工部尙書。贈右僕射。

  按羔在貞元中登第。而庭筠至宣宗大中時。尙試有司。相去三四十年。二人不得爲好友。魚玄機乃補闕李億之妾。億字子安。玄機有寄子安詩可證。雖與庭筠相識。未必屬意庭筠。無所爲嫁庭筠事也。劇中以鸞鎞作關目。分鎞合鎞。以玄機配合庭筠。蓋作者之意。以庭筠有才而淪落。玄機有才色而飄零。以爲二人相偶。庶幾無憾耳。杜羔有妻寄詩事。引作合傳。不暇攷時代也。

  ○金蓮記

  作者未詳。記蘇軾傳金蓮歸院事。軾生十年。父洵游學。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中制策入三等。王安石行新法。軾極論之。因遂請外。通判杭州。後知湖州。時事有不便民者。軾不敢言。而以詩託諷。御史李定、舒亶等摭其表語。幷媒孽所爲詩。以爲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因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立。召爲禮部侍郞。尋除翰林學士。嘗鎖宿禁中。召對便殿。宣仁后因言先帝每誦卿文章。必嘆曰。奇才奇才。今進用卿。蓋以此耳。軾不覺哭失聲。宣仁后與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賜茶。撤御前金蓮燭送歸院。此金蓮記所由名。但本中移作登第時事耳。紹聖初安置惠州。又貶瓊州別駕。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初僦官屋。有司猶謂不可。軾遂買地築室。獨與幼子過處。徽宗立。量移廉舒等州。後卒于常州。本中資政殿學士太師等官。皆高宗追贈之爵也。子邁過。俱善爲文。邁駕部郞中。過承務郞。軾遷海外。過獨侍之。又按蘇轍傳。轍與軾同登進士科。極言新法不便。出爲河南推官。後權吏部尙書。使契丹。傳中無遷兵部尙書出鎭之事。徽宗即位。罷祠居許州。築室于許。號潁濱遺老。

  按程頤傳。軾不合于頤。頤門人合攻軾。本中因是附會。有過于調侃道學處。

  按黃庭堅傳。庭堅與秦觀等俱游蘇軾門。而庭堅尤長於詩。人以配軾。故稱蘇黃。而秦觀傳亦云觀善文詞。見蘇軾於徐。爲賦黃樓。軾以爲有屈宋風。後亦坐黨籍出貶。又按章惇傳。惇初與蘇軾游。後哲宗用爲尙書左僕射。專以紹述爲國是報復怨仇。無一得□。又起同文館獄。欲覆諸人家。後爲任伯雨劾奏。貶雷州司戶參軍。初、蘇軾亦謫雷州。不許占官舍。遂僦民屋。惇又以爲强奪民舍。至是。惇問舍于民。民曰。前蘇公來。爲章丞相幾破我家。今不可也。本中蘇章相遇事。即彷彿此節爲之。又按李定傳。定爲御史中丞。劾蘇軾湖州謝表語侮慢。又論軾文章怨謗。竄之黃州。而張璪傳亦云蘇軾下臺獄。璪與李定雜治。謀致軾於死。卒不克。以上雜見史傳。

  按東坡年譜。壬戌七月在黃州。遊赤壁。有赤壁賦。十月又遊之。有後赤壁賦。又按東坡詩集。聖主如天萬物春二詩序云。余以事繫御史獄。獄吏見侵。自度不能脫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之。又按東坡詩注。佛印禪師法名了元。饒州人。公久與之游。時住持潤州金山寺。公赴杭過潤。爲留數日。解所係玉帶以鎭山門。又朝雲詩序云。予家有數妾。相繼辭去。獨朝雲隨予南遷。朝雲姓王氏。錢塘人。又悼朝雲詩序云。朝雲從泗上比丘尼學佛。略聞大義。以上俱見蘇軾本集。又琹操。錢塘妓也。亦通佛書。軾守杭日喜之。一日游西湖。戲語之曰。我作長老。汝試參禪。琹操敬諾。軾因問曰。何謂湖中景。對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何謂景中人。對曰。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片雲。何謂人中意。對曰。隨他楊學士。鼈殺鮑參軍。操問如此究竟何如。子瞻曰。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操言下大悟。遂削髮爲尼。見山堂肆考。本中事蹟。俱可考證。但前後情節不無少改。如軾母程氏卒于嘉祐二年。父洵卒于治平三年。妻王氏卒於治平二年。年譜可考。不應南遷時尙在。又軾與佛印、朝雲、琹操。爲明悟、五戒、及紅蓮、淸一後身。雖相傳俗說。然屬不經。

  ○鮫綃記

  未知何人所作。聞明中葉間。蘇州上三班相傳。曰申鮫綃。范祝髮。申謂大學士申時行家樂。則此劇乃在嘉隆以前無疑也。所作係南宋事。而中間官名。有中城兵馬司及按察司。故知是明朝人手筆。其姓名事蹟。皆屬假託。據云。襄陽魏從道。嘗官臨安府刺史。有子名必簡。同年沈必貴。即臨安人。有女名瓊英。两家訂姻盟。從道以失權貴意。罷官還襄陽。夫人早沒。遣必簡探親臨安。以鮫綃帕爲禮物。必貴留居宅中。時有富豪劉均玉者。爲其子漢老求婚沈氏。必貴怒而卻之。均玉謀之訟師賈主文。出首從道失職怨望。遣子至必貴家。謀刺秦檜。於是下三人大理寺獄。少卿羅汝楫。鍛鍊成罪。議誅從道而戍必簡、必貴。從道得周三畏力救。臨刑□死回家。必簡押戍淮州。其解差單慶。受劉均玉父子之賄、欲于半道殺之。遇一相士。言必簡當大貴。而單慶若行陰隲。可以得子。慶遂好送必簡至戍所。其大帥劉錡。愛其材勇。任以爲將。與兀术戰而大勝。超擢大將。爲經略使。是時沈必貴戍崖州。有張招討者。欲得其女。始而善遇之。繼而遣拒金兵。必貴老病。驚怖死。其同年張驛丞。養其妻女于家。元宵節。必簡以地與敵鄰。禁放花燈。張驛丞是日誕辰。壽筵稍稍放燈。沈氏母女以鮫綃稱祝。冪于燈上。張招討率卒徑至燈所。與張驛丞大鬨。幷鮫綃奪去。驛丞與招討互控于經略。必簡讞問。始知沈氏母女皆在。遂乃奏聞于朝。與瓊英配合。而誅劉均玉父子。以報怨焉。按羅汝楫本秦檜黨人。而周三畏實以議獄抗檜。棄官歸隱。所引雖偶然借名。邪正不謬。其所云張九成榜進士。亦隨意點染而已。

  ○四喜記

  作者未詳何人。按宋史宋庠傳。弟祁附焉。庠即宋郊。爲李淑所劾。因而改名。未生時。父母禱於廬阜。夢道士遺以書曰。以遺爾子。已而郊生。天聖初舉進士。開封試禮部皆第一。奏第時。本祁第一。郊第三。章獻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郊爲首。以上俱見本傳。又小說。祁過御街。逢內家車子。中有褰簾者曰。小宋也。祁因作鷓鴣天詞。傳達禁中。仁宗不罪。即以內人賜之。又竹橋度蟻。俗傳有此說。又賞花釣魚。係仁宗宴羣臣故事。又張子野本名先。詞最有名。號張三中。亦號張三影。又貝州妖人王則反。文彥博平之。見通鑑。

  俗傳四喜詩曰。久旱逢甘雨。他鄕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士人登第。乃第四喜也。明萬曆二十年壬辰。閩人翁正春狀元及第。有增四喜詩以調之者。曰、敎官金榜掛名時中狀元。是則狀元冠以四喜之確證也。作者或因正春而作。亦未可定。

  按仁宗時。士大夫以郊爲大宋。祁爲小宋。郊至參知政事。祁至尙書。並有才名。爲時所艶稱。張三中者。張子野詞有眼中淚、心中事、意中人。時人相傳以爲佳句。故以名之也。又子野所作詞。凡三首中皆用影字。命意俱佳。爲時所傳誦。故又稱之曰張三影。如唐人趙倚樓、鄭鷓鴣、崔鴛鴦之類。載詞話中。以爲美談。宋子京嘗訪子野。傳語云。尙書來看雲破月來花弄影郞中。子野亦令人傳語云。莫非紅杏枝頭春意鬧尙書乎。紅杏亦子京詞中句也。子京與子野本相善。故用以點綴。

  度蟻事。祝穆載事文類聚中。梓潼陰隲文云。救蟻中狀元之選。蓋指此也。

  ○櫻桃園·雜劇

  明紹興人撰。記汪應辰櫻桃園故人密語事。劇中歐陽彬、魏簡、張玉華。皆係撰出。而又譌汪應辰爲汪藻。應辰、號玉山。少年狀元。官至尙書。藻號浮溪。官至學士。皆南宋時最有名望而判然二人。撰者不知玉山爲應辰。故訛作藻耳。淳熙中王季海爲相。奏起汪玉山爲大宗伯。知貢舉。且以書速其來。玉山將就道。有一布衣友。平生極相得。屢黜於禮部。心甚念之。乃以書約其胥會於富陽一蕭寺中。與之對榻。夜分。密語之曰。某此行或典貢舉。當特相牢籠。省試程文易義。冒子中可用三古字。以此爲驗。其人感喜。玉山旣知舉。搜易卷中。果有冒子內用三古字者。遂置之前列。及拆號。非其友也。竊怪之。數日。友來見。玉山怒責之曰。此必足下輕名重利。售之他人。何相負如此。友指天日誓曰。某以暴疾幾死。不能就試。何敢泄之於他人。玉山終不釋然。未幾以古字得者來謁玉山。因問頭場冒子中用三古字何也。其人沉吟久之。對曰。茲事頗怪。先生旣問。不敢不以實對。某之未就試也。假宿於富陽某寺中。與寺僧閒步廡下。見室陬一棺。塵埃漫漶。僧曰。此一官員女也。殯於此十年矣。杳無親戚來問。因相與默然。是夜夢一女子行廡下。謂某曰。官人赴省試。頭場冒中可用三古字。必登高科。但幸勿忘。使妾朽骨早得入土。旣覺。甚怪之。遂用其言。果獲濫叨。近已往寺中葬其女矣。玉山驚嘆。

  此事出宋人稗史。相晤在富陽蕭寺。劇作櫻桃園。以唐時登第者。有櫻桃宴。故借此寓意也。

  按汪應辰年少高科。讀書講學。考亭與相契厚。與汪玉山尙書尺牘。俱載朱子全集內。

  ○雙合歡·雜劇

  近時人作。即廬夜雨事。曲白稍有異同。曰廬夜雨者。以孟月華避雨墓廬中爲名。曰雙合歡者。宋珍與月華旣離而復合。珍又爲妹瑤姬與柳鼎作合。故取雙合歡爲名也。小說云。王有道妹名淑英。此改宋珍妹爲瑤姬。又小說中月華詩句云。■赴陽臺了宿緣。此句本極不妥。意圓語滯。足以致疑。作者亦知其誤。改曰茅屋相逢事偶然。然王有道休妻之故。實因前句。若如改句。愈覺其棄妻之不審矣。柳生中式。小說止云鄕闈。今劇以爲會試。且云柳爲狀元。宋爲探花。湖廣推官申高。劇以爲翰林學士。蓋是傳奇中舖張故套。然據小說。卻似眞有此事。據劇。則反成子虛矣。明代會闈主考。無所謂學士申高。狀元探花。無所謂柳鼎、宋珍。不如據小說爲得實也。隆萬以前。各省巡按主闈試。聘取簾官。固有從他省來者。小說殆非謬耳。

  ○閙門神·雜劇

  近時人作。言除夕換桃符。新門神已至。而舊門神不肯去。互相爭嚷。醜態百出。宅神和合神竈君鍾馗五路財神等並爲解紛。其意蓋以譏守令官有新舊交代者。新官已至。而舊官不肯去。以致喧爭不息也。明沈周門神詩云。莫向新郞訴恩怨。明年今夜自分明。隱寓此指。兩生天內採取此折。以補入一文錢劇。爲盧至家之門神。更增幻矣。

  ○雙烈記

  不知何人作。記內叙韓世忠事。皆據宋史本傳。第世忠早年立功西夏。今劇稱從軍鎭江。又演征方臘事在南渡後。稍覺訛錯耳。梁夫人出身樂籍。助夫勤王。故得並稱雙烈。

  宋史韓世忠傳云。世忠、字良臣。延安人。早年鷙勇絕人。能騎生馬駒。家貧無產業。嗜酒尙氣。日者言當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毆之。年十八。以敢勇應募鄕州。隸赤籍。崇寧四年。西夏騷動。世忠斬其監軍駙馬兀■。補進義副尉。宣和二年。方臘反。調兵四方。世忠以偏將從王淵討之。次杭州。賊奄至。勢張甚。大將惶怖無策。世忠以兵二千伏北闕堰。賊過伏發。衆蹂亂。世忠追擊。賊敗而遁。淵嘆曰。眞萬人敵也。盡以所隨白金器賞之。且與定交。時有詔得臘首者。授兩鎭節鉞。世忠窮追至睦州淸漢峒。賊深據巖屋爲三窟。諸將繼至。莫知所入。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杖戈■前渡險數里。擣其穴。格殺數千人。擒臘以出。辛興宗領兵截峒。掠其俘爲己功。故賞不及世忠。別帥楊維忠還闕。■其事。轉承節郞。時山東河北盜賊蠭起。世忠從王淵、梁方平討捕。禽戮殆盡。積功轉武節郞。欽宗即位。召對便殿。轉武節大夫。累遷嘉州防禦使。康王如濟州。世忠領所部勸進。金兵數萬至。世忠單騎突入。斬其帥。遂大潰。康王即皇帝位。授光州觀察使。苗傅、劉正彥反。世忠得張俊書。大慟。舉酒酧神曰。誓不與此賊共戴天。士卒皆奮。張俊慮世忠兵少。以劉寶兵二千借之。舟行載甲士。綿亙三十里。至秀州。稱病不行。造雲梯。治器械。傅等始懼。時世忠妻梁氏及子亮爲傅所質。防守嚴密。朱勝非紿傅令白太后。遣二人。慰撫世忠。於是召梁氏入。封安國夫人。俾迓世忠。速其勤王。梁氏疾驅出城。一日夜。會世忠於秀州。世忠進兵次臨平。令將士曰。今日當以死報國。面不被數矢者皆斬。於是士皆用命。賊列神臂弩持滿以待。世忠瞋目大呼。挺刃突前。賊辟易。矢不及發。遂敗。傅正彥擁兵開湧金門以遁。世忠追禽之。皆伏誅。帝手書忠勇二字。揭旗以賜。授檢校少保。武寧昭慶節度使。兀术入侵。以世忠爲浙西制置使。守鎭江。旣而兀术分道渡江。諸屯皆敗。世忠退保江陰。兀朮破臨安。帝如浙東。召世忠。世忠奏留江上截金人歸師。盡死一戰。帝聽之。及金兵還。世忠已先屯焦山寺。兀朮遣使通問。約日大戰。許之。戰將十合。梁夫人親執桴鼓。金兵終不得渡。盡歸所掠。假道不聽。請以名馬獻。又不聽。相持黃天蕩者四十八日。兀朮窮蹙求會。語祈請甚哀。世忠曰。還我兩宮。復我疆土。則可以相全。又數日。求再會。言不遜。世忠引弓欲射之。急馳去。謂諸將曰。南軍使船如使馬。奈何。募人獻破海舟策。閩人王某者。敎其舟中載土。平版鋪之。穴船板以擢槳。風息則出江。有風則勿出。海舟無風不可動也。又有獻謀者曰。鑿大渠接江口。則在世忠上流。兀朮一夕潛鑿渠三十里。且用方士計。刑白馬自割其額祭天。次日風止。世忠軍帆弱不能運。金人以小舟縱火。矢下如雨。孫世詢、嚴允皆戰死。敵得絕江遁去。世忠收餘軍還鎭江。初、世忠謂敵至必登金山廟觀我虛實。迺遣兵百人伏廟中。百人伏岸滸。約聞鼓聲。岸兵先入。廟兵合擊之。金人果五騎闖入廟。兵喜。先鼓而出。僅得二人。逸其三。中有絳袍玉帶。旣墜而復馳者。乃兀朮也。是役也。兀术兵號十萬。世忠僅八千餘人。帝凡六賜札。褒奬甚寵。拜檢校少保。武成咸德軍節度使。紹興三年。金人劉豫合兵入侵。世忠往援。大戰。捷聞。羣臣入賀。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與求曰。建炎以來。將士未嘗與金人迎敵一戰。今世忠連捷以挫其鋒。厥功不細。進少保。六年。授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世忠披草萊。立軍府。與士同力役。夫人梁。親織薄爲屋。撫集流散。通商惠工。山陽遂爲重鎭。會秦檜主和議。世忠力陳其非。章十數上。金使來。以詔諭爲名。世忠聞之。凡四上疏。言不可許。秦檜收三大將權。拜世忠樞密使。世忠旣不以和議爲然。遂抗疏言檜誤國。檜諷言者論之。帝格其奏不下。世忠連疏乞骸。罷爲醴泉觀使。封福國公。自此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時跨驢攜酒。從一二奚童。縱遊西湖以自樂。平時將佐。罕得見其面。顯仁皇后自金還。世忠詣臨平朝謁。后在北方聞其名。慰問者良久。臥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嘗有權位者。晩喜釋老。自號淸涼居士。進封咸安郡王。薨。追封通義郡王。孝宗朝追封蘄王。子彥■。字子温。六歲從世忠入見高宗。命作大字。即拜命跪書皇帝萬歲四字。帝喜之。拊其背曰。他日令器也。親解孝宗丱角之繻。傅其首。賜金器筆硯監書鞍馬。後登進士。終戶部尙書。

  岳飛傳云。飛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言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女俠傳云。韓蘄王之夫人。京口娼也。嘗五更入府伺候賀朔。忽于廟柱下見一虎蹲臥。鼻息齁齁然。驚駭急走出。不敢言。已而人至者衆。復往視之。乃一卒也。因蹴之起。問其姓名。爲韓世忠。心異之。密吿其母。謂此卒定非凡人。乃邀至家。具酒食。卜夜盡歡。深相結納。資以金帛。約爲夫婦。蘄王後立殊功。爲中興名將。梁封兩國夫人。蘄王嘗邀兀朮於黃天蕩。幾成禽矣。一夕鑿河遁去。夫人奏疏言世忠失機。乞加罪責。舉朝爲之動色。

  按金山在水中。非可騎上。宋史誇張失實也。

  金史宗弼傅。宗弼又作兀朮。太祖第四子也。自杭州取秀州平江。麾下阿里率兵先趨鎭江。宋韓世忠以舟師扼江口。宗弼舟小。自鎭江泝流西上。世忠襲之。世忠大舟十艘。宗弼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戰且行。世忠艨艟大艦。數倍宗弼軍。出宗弼軍前後數里。擊柝之聲。自夜達旦。世忠以輕舟來挑戰。一日數接。將至黃天蕩。宗弼乃因老鸛河故道。開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宗弼乃至江寧。將渡江而北。世忠分舟師絕江流上下。舟皆張五輛。宗弼選善射者乘輕舟。以火箭射世忠舟上五輛。五輛着火箭。皆自焚。煙焰滿江。世忠不能軍。追北七十里。舟軍殲焉。世忠僅能自■。宗弼渡江北還。【按宋金二史。皆元時脱脱等所撰。雖互有異同。然宗弼循南岸行。安得有乘馬金山之事。且金史稱世忠大艦數倍宗弼軍。而宋史云兀朮兵十萬。世忠僅八千。殆非實錄也。】

  ○八義記

  記趙盾事。仗義八人。詳後辨證中。明初舊本。左傳。晉靈公時。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尙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史記晉世家所載亦同。】秋九月。晉侯飮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鬬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巴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爲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旣而與爲公介。倒■以禦公徒而□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吿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史記提彌明作示眯明。又合明與靈輒爲一人。】成公四年。晉趙嬰通於趙莊姬。【注。莊姬趙朔妻。朔。盾之子。】五年。原屛放諸齊。【注。放趙嬰也。】八年。趙莊姬爲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屛將爲亂。欒郤爲徵。六月。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於公宮。【注。趙武。莊姬之子。】

  史記趙世家。趙朔娶留成公姊爲夫人。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屠岸賈者。始有寵於靈公。及至於景公。而賈爲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徧吿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爲賊首。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韓厥曰。靈公遇賊。趙盾在外。吾先君以爲無罪。故不誅。今諸君將誅其後。是非先君之意。屠岸賈不聽。韓厥吿趙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絕趙祀。朔死不恨。韓厥許諾。稱疾不出。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趙朔妻成公姊有遺腹。走公宮匿。趙朔客曰公孫杵臼。杵臼謂朔友人程嬰曰。胡不死。程嬰曰。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無何而朔婦■身生男。屠岸賈聞之。索於宮中。夫人置兒絝中。祝曰。趙宗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及索兒。竟無聲。已脫。程嬰謂公孫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復索之。奈何。公孫杵臼曰。立孤與死孰難。程嬰曰。死易。立孤難耳。公孫杵臼曰。趙氏先君遇子厚。子彊爲其難者。吾爲其易者。請先死。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嬰出。謬謂諸將曰。嬰不肖。不能立趙孤。誰能與我千金。吾吿趙氏孤處。諸將皆喜許之。發師隨程嬰攻公孫杵臼。杵臼謬曰。小人哉程嬰。昔下宮之難。不能死。與我謀匿趙氏孤兒。今又賣我。縱不能立而忍賣之乎。抱兒呼曰。天乎天乎。趙氏孤兒何罪。請活之。獨殺杵臼可也。諸將不許。遂殺杵臼與孤兒。諸將以爲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然趙氏眞孤乃反在。程嬰卒與俱匿山中。居十五年。晉景公疾。卜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爲祟。景公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曰。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景公問趙尙有後子孫乎。韓厥具以實吿。景公乃與韓厥謀立趙孤兒。召而匿之宮中。諸將入問疾。景公因韓厥之衆。以脅諸將而見趙孤。趙孤名曰武。諸將不得已乃曰。昔下宮之難。屠岸賈爲之。矯以君命。幷命羣臣。非然。孰敢作難。於是召趙武、程嬰徧拜諸將。遂反與程嬰、趙武攻屠岸賈。滅其族。復與趙武田邑如故。及趙武冠。爲成人。程嬰乃辭諸大夫。謂趙武曰。昔下宮之難。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趙氏之後。今趙氏旣立。爲成人。復故位。我將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遂自殺。趙武服齊衰三年。爲之祭邑。春秋祠之。

  按史記所載。與左傳大異。左氏成公二年傳。欒書將下軍。代趙朔。於時朔已死矣。不得至五年而與同、括俱死也。起禍者爲莊姬。今史記以爲屠岸賈。而稱莊姬甚賢。左氏無程嬰、杵臼事。而史記極詳備。蓋司馬遷別據所聞。不必與左氏符合也。作劇者于提彌明、靈輒事。悉本左傳。其餘則皆據史記。又有不盡與史符合者。所稱八義。謂周堅、鉏麑、提彌明、靈輒、韓厥、公孫杵臼、程嬰、及嬰子代孤兒死者也。周堅本無其人。朔固被殺。今以堅爲代朔死。趙盾旣出而入。復爲正卿。後乃卒。今云卒於首陽山。屠岸賈於晉景公時。始與趙氏爲難。今以靈公欲害盾事。皆傅會入之。韓厥但請復趙氏後耳。今作縱孤自刎死。代孤兒者。他兒也。今即作嬰子。大約關目半出撮撰。多本列國小說也。

  爭朝、平話、觀畫等折。皆世所盛傳。不無根據。

猜你喜欢
  卷五百一十四·彭定求
  陈凤仪·唐圭璋
  第四幕·老舍
  楔子·高文秀
  发凡·万树
  《词综》(卷二十三)·朱彝尊
  初集卷二十七·乾隆
  卷273 ·佚名
  卷39 ·佚名
  卷四十七·梅鼎祚
  卷一百二十八·冯惟讷
  正气歌注释·文天祥
  平园续集补钞·管庭芬
  后集卷十一·孙存吾
  卷二百十九·陈廷敬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汤思退·唐圭璋

      思退字进之,处州青田人。绍兴十五年(1145),中宏词科,除秘书省正字。累官观文殿大学士左仆射,封岐国公。隆兴初,责居永州。二年(1164)卒。   菩萨蛮   游水月寺   画船横绝湖波练。更上雕鞍穷翠山献。霜橘半垂黄。征

  • 卷397 ·佚名

    王之道 吴兴舟中有作 大泽知何处,扁舟快此行。 绮罗纷胜赏,歌吹溢欢声。 茭葑春还合,波涛暮自平。 临风一披拂,谁识未归情。 王之道 吴兴舟中有作 一水濡须百里间,举头遥见水西山。 微波不

  • 卷之二百七终·佚名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成化十六年冬十月丁未朔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井之神○命太监汪直同傅恭刘恒于神机营把总仍提督十二营○戊申襄王瞻墡奏梁庄王夫人在安陆州守坟近日病故所遗军校一百五十户乞拨九十余户以补

  • 卷之一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五十九卷 忠节 三·缪荃孙

    苏 州 府 二 明 (中)许 琰许琰,字玉仲,长洲人。幼有至性,尝到臂疗父疾。为诸生,磊落不羁。闻京师陷,帝殉社稷,大恸,誓欲举义兵讨贼。走告里中荐绅,皆不应。端午日过友人,出酒饮之,琰掷杯大诟曰:今何日,我辈读圣贤书,尚

  • 四五九 谕王锡侯着从宽改为斩决·佚名

    四五九 谕王锡侯着从宽改为斩决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旨:王锡侯着从宽改为斩决,余依议。钦此。原注:大学士、九卿会议《字贯》内逆词一案。(军机处上谕档)

  • 檀道济传·李延寿

    檀道济,是高平金乡县人,世代居住在京口。少年时成为孤儿,守丧礼仪齐备,事奉哥哥姐姐以谦和恭谨见称。宋武帝树立义旗,道济与兄长檀韶、檀祗等随从平定京城,一同在武帝建武将军府中参谋军事。逐渐升迁为太尉参军,被封为作唐县

  • 第一章 总 论·吕思勉

    论史者率以汉、唐并称,其实非也。隋、唐、五代,与后汉至南北朝极相似;其于先汉,则了无似处。何以言之?先汉虽威加四夷,然夷狄之入居中国者绝鲜,后汉则南单于、乌丸、鲜卑、氐、羌,纷纷入居塞内或附塞之地,卒成五胡乱华之祸。而

  • 进呈疏·佚名

    日讲四书解义进呈疏︵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臣】喇沙里︵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臣】陈廷敬等谨题为进呈刊完日讲四书解义仰祈睿鉴事【臣】等於康熙十六年三月十三日恭侍弘德殿进讲蒙皇上面谕四书讲章应行刊刻钦此【臣】等叨

  • 缪称训·刘安

    【原文】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无梦,物来而名,事来而应。主者,国之心,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故其心治者,支体相

  • 世界主宰者·凡尔纳

    《主宰世界的人》(《世界主宰者》)(Maître du monde)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名著依然讲述罗比尔的故事,不过此时的他已经变成一位狂妄且近乎疯狂的科学家。他利用自

  • 艾蕾·司汤达

    《艾蕾》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出自《意大利遗事》。《艾蕾》是一出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贵族小姐艾蕾与“强盗”尤拉相爱,遭到父兄的极力反对。不幸在一次战斗中,她的兄弟死于尤拉刀下。伤心欲绝的父母为斩断

  • 友石山人遗稿·[元]王翰

    元诗别集。1卷,王翰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 本集有明弘治八年(1495)袁文纪刊本,还有明王焯抄本,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等善本。卷首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陈仲述序。本集凡诗1卷,收入84首诸

  • 文忠集·周必大

    诗文别集。一作《周益公集》、《平园集》、《周益公大全集》、《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周益国文忠公集》。二百零四卷,另一本二百零六卷。宋周必大撰。必大晚年,在家乡吉州,尝刻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以详确称。

  • 惜抱轩诗文集·姚鼐

    诗文别集。清姚鼐撰。二十六卷。文集16卷,诗集10卷,诗后集1卷,诗外集1卷。鼐字姬传、梦谷,号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山东、湖南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参与纂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持江南

  • 大明水记·欧阳修

    杂记。北宋欧阳修作。全文约600字,夹叙夹议,言情达性。先叙唐代陆羽《茶经》论水要旨,次谈张又新《煎茶水记》所排宜茶水品的座次。接着,开门见山地指出,张氏说陆羽评为第四等的虾蟆口水,第八等的西山瀑布,第十七等的

  • 杨氏女杀狗劝夫·萧德祥

    元杂剧剧本。一名《王翛然断杀狗劝夫》。简名《杀狗劝夫》。萧天瑞撰。末本。故事写孙荣与无赖柳龙卿、胡子传相交,其弟孙华规劝其兄。孙荣听信胡言,反将孙华逐出门外。孙荣妻知其夫不正,于是设计杀死一狗,剥去皮尾,饰以人

  • 弥勒上生经宗要·元晓

    佛教著述。唐代新罗僧元晓撰。一卷。是《弥勒上生经》的论释书。分十门:初述大意、二辨宗致、三二藏是非、四三经同异、五生身处所、六出世时节、七三世有无、八三会增减、九发心久近、十证果前后。在“三经同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