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处处品第十

佛告族姓子。何谓如来所作事业。如来事业有三十二。何谓三十二,则以佛无上之慧。处处如有知。非处如有知。有限无限有为无为靡不通达。彼何谓处。何谓无处。所言非处。无家救济。身行恶。口言恶。心念恶。欲得可意所欲必获。欢悦之报生於善处未之有也。所谓处处如有。所望得护。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欲得可意欢悦安隐。恩德之报归於善处。此事必果。其慳贪者,欲得财富。犯於禁戒而作众恶望生天人。怀毒瞋恚欲求端正。懈怠得道。其志迷乱眩惑放逸欲入寂灭。其怀邪智驰骋不正。欲得坏除罣碍正处。怀来真正。此不可果。施望大富。持戒生人。忍辱端正。精进得度。禅定入寂。正慧圣达。蠲除罣碍。所止之处此事必果。又复豫知其犯逆者,心不存定。禁戒清净心常寂然。如行颠倒。不能逮得柔顺法忍。如笃信空逮得法忍。如狐疑者心不休息。如除结网心得止息。知於女人不以此身成转轮王天帝梵天魔王之主在世尊前。佛知於女人转女形已成转轮王释梵魔天在世为佛。如转轮王以正治国慈愍万民不行邪恶民知转轮王不行抂横以邪治邦侵怨万民。知郁单越人终不犯恶堕苦地狱。知其域人必生天上快乐之处。知杀生者欲得长寿。盗窃不失。淫逸化生。妄言求辩。醉酒不乱两舌求和。恶口咨嗟。绮语求名。瞋求好颜。诤颂求安。邪见望度。此事未果。慈人不杀欲圣长寿。清廉不盗欲望。不失贞洁不淫。忠信不欺。圣慧不醉。不斗彼此。言和不粗。辞质不饰。忍辱不瞋。放舍不贪。正见不邪。必得长寿。财安不失。妻息贞良。口气香好。黠慧讲谊。眷属和穆。众人赞扬。听采其言:财宝丰饶。莫不瞻颜。世世识道。此事悉果。豫知八等不得不至於果证也。知得果证得入於时。知於道迹不复往来八反生死。又知往还不复三反而周旋。知於往来二反周旋。弃於五阴而取灭度。知於不还不复还反归於此世。知所在处而取灭度。知无所著不复牵连而有处所。知无所著无馀终始。知贤圣士不舍佛道归於异学。知贤圣士当归命佛不信外道。又豫睹知菩萨逮得不起法忍终不退转。还就小乘无所从生。法忍菩萨必成其道不复回还。豫知菩萨坐佛树下不成正觉终不起也。坐於树下成於无上正真之道。必果不疑。豫知如来道慧广远而无罣碍。欲求如来慧不通达而有蔽碍未之有也。欲令如来圣慧损耗。而不周普未之有也。世尊道慧悬旷周接靡不通达。豫知假使有人欲见佛心未曾有也。如来心者,天上天下无能见者,知天上天下欲见佛顶无能堪任睹佛顶者,豫知如来常定心未曾忘普见一切众生所念。豫知佛心未曾罣碍心常一定见於本际。豫知世尊从本已来而无有失。所说至诚言满十方常无口过。豫知欲求世尊使有阙漏。诸佛大圣身行清净。超明月珠日月释梵。虚空清净无能及者,佛天中之天。道慧超殊巍巍无侣不可为喻。是族姓子。如来处处力无限量。所说无际。所畅文字真谛无欺。佛於是颂曰:

地尚可擘裂,空无动使动。欲使佛所说,无能令有处。丈夫尚能化,令空为五色。世尊所说处,无能令有处。

佛之所宣畅,上下并中间。一切悉至诚,莫能令不及。若说非处处,上下及中间。此事悉真正,终无有变异。

晓了其处处,而为讲经法。是故实无虚,悉见心志性。异学外道士,所在皆驰逸。用不达处处,佛正觉无此。

其知处非处,随时度众生。诸佛名称广,寻为说其处。众生无应器,佛亦观於彼。随时而观察,以何能将养。

是为第一业,诸佛殊胜道。所作无殃,则以度众生。无量不可计,说处及非处。

是为大仙力,外道无能逮。

猜你喜欢
  坚誓师子缘品第四十九·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六·佚名
  佛本行经车匿品第十二·马鸣
  卷五十五·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四·欧阳竟无
  卷四百四十四·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恶行品法句经第十七(二十有二章)·佚名
  第六十一章 四王行状次第·佚名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三·彦悰
  希叟和尚广录卷第七·希叟绍昙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三·知礼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卷第六·佚名
  卷第二十九·李遵勖
  佛说放钵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杜文澜

    卷四伊川令范仲允妻词、最是梧桐零落句、落字注叶、秦氏玉生云、落字下有时字、按后结有涙珠与灯花落句、则前落字必非叶、应有时字也、又秦氏云迤逦秋光过却句、迤字上落又字、又人情音信难托句

  • 卷一百二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二 王禹偁 滁州庶子泉【唐大历中陇西李幼卿以宫庶领滁来游故名】 物形固天造物景不自胜泉乎未遇人石罅徒流迸宫相政多暇行乐蹑岩磴发蒙涨为溪幽致兹焉盛

  • 御选明诗卷二十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二十七五言古诗十二王慎中游西山良辰戾首夏肃轸游西山山形何崒嵂洲渚互相绵奔湍旣下赴危峰亦上干谽谺石洞窈迤逦飞梁悬朱葩晞阳谷翠羽荫阴峦閟室象霞搆疎甍凭风骞抗宇凌层基列楹俯流泉好鸟扬幽

  • 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欧阳修

    裴漼,绛州闻喜着姓。父琰之,永徽中为同州司户参军,年甚少,不主曹务,刺史李崇义内轻之,镌谕曰:“同,三辅,吏事繁,子盍求便官?毋留此!”琰之唯唯。吏白积案数百,崇义让使趣断,琰之曰:“何至逼人?”乃命吏连纸进笔为省决,一日毕,既与夺当理

  • 末帝纪中·薛居正

    贞明三年春正月戊午,以前淄州刺史高允奇为右羽林统军。癸亥,以前天平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朱勍为怀州刺史。癸酉,以右天武军使石钊为密州刺史。戊寅,以前怀州刺史李建为安州刺史,仍赐名知节。己卯,以宣义军节度副大使

  • 卷四百六十四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八月癸巳盡其月   八月癸巳,新差提點河東路刑獄陳次升仍舊為刑部員外郎。(初二日除河東憲,今復為刑外。)   中書舍人孫升言:「左朝議大夫王彭除刑部郎中。按彭舊為刑部郎中日,御史林旦言其閨門不肅,緣

  • 卷之六百五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六十八·纪昀

    列传唐 【六十八】○唐六十八钱徽 崔咸韦表微高釴【湜 铢错 湘】冯宿【定审】 李虞仲李翱 卢简 辞【简能 宏止简求】高元裕封敖郑熏敬晦 韦博李景让【景温】钱徽崔咸韦表微高釴冯宿李虞仲李翱卢简辞高元裕封敖

  • 三○八 江西巡抚海成奏查办应毁书籍并呈名异书同各书清单折(附清单一)·佚名

    三○八 江西巡抚海成奏查办应毁书籍并呈名异书同各书清单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江西巡抚臣海成谨奏,为奏闻事。窃照闰十月二十八日准大学士仍管两江总督臣高晋咨开,钦奉上谕:朕昨检阔各省呈缴应毁书籍,内有僧

  • 姜才传·脱脱

    姜才,濠州人。相貌矮小强悍。小时候被掠到河朔,逐渐长大逃了回来,隶籍淮南军队中,以善战著名,但因来归人不能够做大官,任通州副都统。当时淮地多健将,但勇猛雄杰没有人超过姜才。姜才知晓兵法,善长骑马射箭,安抚士兵有恩惠,到临

  • 乔宇传·张廷玉

    乔宇,字希大,山西乐平人。祖父乔毅曾当过工部左侍郎。父亲乔凤当过职方郎中。他们都以廉洁著名。乔宇自己考中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初任礼部主事。弘治初年,王恕当吏部尚书时调他到文选司,三次升迁做到郎中。他在自己家中

  • 卷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六十明 俞汝楫 编宴飨备考宴仪设事馔供事洪武二年礼部言光禄寺卿职御膳今宰相儒臣侍食亦卿供之於礼未安宜设直长四员遇百官赐食御前者则令供事从事宴官禁限洪武六年礼部言文武官犯杖罪三次者

  • 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孔颖达

    【经】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郓。(以乾侯致,不得见晋侯故。)[疏]注“以乾”至“侯故”。○正义曰:二十五年,“公孙于齐,齐侯唁公于野井”。二十六年经书“公至自齐”。公虽不至齐都,既入齐竟,得与齐侯相见,故书“公至自齐

  • 卷十三·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十三檀弓下第四之二穆公问於子思曰爲旧君反服古与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诸渊毋爲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爲旧君於伪

  • 附錄教誡弟子品釋〈原出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十護法菩薩造唐玄奘法師譯〉·欧阳竟无

      復次正論已立邪道伏膺於密義中尚餘微滯.以淨理教重顯真宗遣彼餘疑.故   說頌曰.   由少因緣故 疑空謂不空.依前諸品中 理教應重遣。   論曰.雖一切法本性皆空而初學徒未能明見追愛妄有逆怖真空.或爲餘緣未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二·法藏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初篇盗戒第二将释此戒十门同前。初制意者。略辨十种。一业道重故。谓非理偷劫障道尤深。负此重愆岂堪入道。二坏禁法故。古来诸国无不同制盗为重罪。佛教道俗大小乘戒悉制为重。三生恼深故。谓财即

  •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卷中·佚名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我今复说作先行法。于舍利塔前安本尊像。于三月十五日涂坛随力供养。取沉香揾酥蜜酪。昼夜掷火中护摩。一诵真言一掷炉中。若道场中幡花摇动。持诵者当知即有效验。即于晨朝供养三

  • 船山经义·王夫之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惟意不必如其心之正,故于独而必慎以诚焉。夫好恶咸正,而凡意皆如其心,不可恃心而任意也,犹不可恃身而忘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