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法常满如来解曰】缘此经根本。以破相为宗。了空为义。迷性布施。皆不证真。能识四句涅槃之门。演说法身如如不动。观有为法。同于梦幻。若作此见教化众生。胜彼所用七宝布施之福也。颂曰。此经彼相依空寂。劝持四句最为尊。佛断有为六种错。齐心归信涅槃门。

  【王日休曰】无量。在西土亦为数名。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亦为数名。此二者之为数。但积数至多。然后至此。此言无量无央数者。谓无量之无央数。盖自一无央数。至十无央数。以至百千万亿无央数。然后积而至于无量无央数也。由是言之。则所谓无量阿僧祇世界者。不止如恒河沙数世界而已。发菩提心者。谓发广大济度众生之心也。是以前言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此则言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是尚以彼为少。而此则极言其多者也。以是布施。尚不及受持演说此经得福为多者。以彼则世间福。终有时而尽。况因受福而又作恶乎。此则出世间之福。故其福则有时而尽。第有增长。终无受福作恶之理。此所以胜于彼无量无数也。

  【李文会曰】发菩提心者。谓大乘最上乘种性人也。

  【老子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此小乘之力。若见可欲。而心亦不乱。此大乘之力也。

  【疏山如禅师云】一波才动万波随。汨没尘寰几个知。突兀须弥横宇宙。纵横妙用更谁由。持于此经四句偈等受持读诵者。七宝有竭。四句无穷。悟达本心。了无所得。持于此经。其福胜前七宝布施之功德也。

  云何为人演说。

  【李文会曰】云何为人演说者。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是你面前孤明历历。通彻十方底。解说解听。莫要记他语言。纵饶说得天花乱坠。其心不曾增。便总不说。其心不曾减。求著转远。学者转疏。惟在默契悟者自知也。

  【川禅师云】要说有甚难。只今便请谛听谛听。颂曰。行处坐卧。是非人我。勿喜勿嗔。不离这个。只这个。劈面唾。平生肝胆一时倾。四句妙门都说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王日休曰】佛自问云。如何为人演说。乃自答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者。盖谓真性。不取于形相。谓无形相也。惟如如不动耳。如如不动者。如者自如之谓。如如则自如之甚也。真性中欲现而为天人。则为天人。欲现而为异类。则为异类。譬如镜中现影。无所不可。是自如之甚也。而遍虚空世界常住而未尝动。故曰不动。佛鉴和尚示众。举僧问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不取于相。见于不动去。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僧有省。若也于此见得。方知道旋风偃岳。本来常静。江河竞注。元自不流。如或未然。不免更为饶舌。天左旋。地右转。古往今来经几遍。金乌飞。玉兔走。才方出海门。又落青山后。江河波渺渺。淮济浪悠悠。直入沧溟昼夜流。遂高声云。诸禅德。还见如如不动么。

  【李文会曰】此谓悟达无心无相可取之人。若是有心不取于相。却是取相。心本是空。相亦是空。人法俱空。有何可取也。

  【真净文禅师云】但无一切心。自然合天道。应用在临时。莫言妙不妙。如如不动者。学人若谓我知也。学得也。契悟也。解脱也。似此见解。皆是有动心。即是有生灭。若无此心。即一切法皆摄不动。不动即内外皆如。故云如如不动也。

  【川禅师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直得三世诸佛。两目相观。六代祖师。退身有分。可谓是江河彻冻。水泄不通。极目荆榛。难为措足。到这里添一丝毫。如眼中著刺。减一丝毫。似肉上剜疮。非为生断要津。盖为识法者恐。虽然恁么。佛法只如此。便见陆地平沉。岂有灯灯续焰。川上座今日不免向猛虎口中夺食。□龙颔下争珠。豁开先圣妙门。后学进身有路。放开一线。又且何妨。语则全彰法体。默则独露真常。动则只鹤片云。静则安山列岳。举一步如象王回顾。退一步若狮子一呻。法王法令当行。便能于法自在。只如末后一句。又作么生道。还委悉么。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颂曰。得优游处且优游。云自高飞水自流。只见黑风翻大浪。未闻沉却钓鱼舟。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王日休曰】何以故者。佛自问何故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佛乃自答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者。谓有为法。则有相而动。故如此六者。真性则无相而不动。故异于六者也。所谓法者。谓凡有所为者皆是也。上自天地造化。下至人之所为。皆有为法也。然此称六如以设教化。则止谓人事耳。佛以无形相而无所为者为真性。故以有形相而一切有为者为伪妄。其言如梦者。谓当时认以为有觉则悟其为无也。如幻者谓有为法非真实。如幻人以草木化作车马仓库之类也。如泡者。谓外像虽有。其中实无。如影者。谓光射则有。光灭则无也。如露者。谓不牢也。如电者。谓不久也。此有为法。应如是以观看。则悟其为空。乃知真性方为真实。不可以不明悟也。经多言四句偈者。以前四句则言真佛之无形相。此则言有为法之不为真实。此不问其是偈非偈。若于二者之中一有所悟。则非浅浅矣。佛所以言四句偈者。谓不必专于偈。凡可以演说者皆是。况此为言之要者乎。

  【僧若讷曰】言一切有为法者。谓众生界内。迁流造作。皆是虚妄。终有败坏。如梦幻等。毕竟不实当作如是观。岂为生死流动耶。

  【陈雄曰】佛所谓一切法者。真空无相法也。故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曰有为法。则梦幻泡影露电之如。不其妄乎。惟了真空无相者。能作是观。以悟六如之妄。则必离六如以证如如不动之理。优波离尊者语阿难曰。诸有为法。并是无常。想夫观六如而得是句。

  【颜丙曰】四句偈者。乃此经之眼目。虽经八百手注解。未闻有示指下落处。人多不悟自己分上四句。却区区向纸上寻觅。纵饶寻得。亦只是死句。非活句也。活句者。直下便是虽然如此。也须亲见始得。佛眼云。千说万说。不如亲见一面。纵不说亦自分明。要须返己自参。切不可骑牛觅牛也。若人将七宝无量布施。不如发菩提心。受持自己四句。为人开演解说使一切众生。皆得见性成佛。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著于相。如如不动。湛若太虚。何以故。盖世间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寐之非真。如灯幻之眩惑。如水泡之暂时。如人影之易灭。如朝露之易消。如闪电之倏忽。应作如是观者。应立如此见性之法。

  【僧微师曰】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令行人了万法如夜梦睡时似有觉了全无。万法迷无似有。悟得全无。故观如梦。净名云。是身如梦。为虚妄见。幻者。幻术也。结巾成兔。结草为马。本无实体。万法缘生妄有。本无自体故如幻。净名云。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泡者。风击水成泡岂有久住。观万法似浮沤不实。净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影者。水中月影。光射物影。全体虚假亦然。故如影。净名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现。露者。晨朝湿露也。暂有即无。观万法亦然。电者。闪电也。忽有忽无。念念无常。观万法亦如电光。刹那生灭故如电。净名云。是身如电。念念不住。(维摩诘经注云。维摩诘。秦言净名。)

  【李文会曰】一切有为法者。生老病死。贫富贵贱。士农工商。赤白青黄。馨香臭秽。有无虚实。深浅高低。皆是妄心起灭有为之法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者。一切有为之法即是。世间万事皆如梦幻泡影。不得久长。梦者。妄想也。幻者。幻化也。泡者。如水上之泡。易生易灭也。影者。如身之影。无所捉撮也。露者。雾露之露。不得久停也。电者。雷电之电。顷刻之光也。

  【傅大士颂曰】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王曰。如星者。谓暗时则现。明时则无。喻众生则暗。故有此有为法。若明悟则无也。如翳者。谓众生自有光明于内。乃为自为法所蔽。如囗翳障目之光明也。如灯者。谓暗时则用。明时则不用。喻众生明暗。故用有为法。明悟则不用也。幻注在前。)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王曰。如云影者。谓聚散不常也电注在前)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十万岁。妄想流转。一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学者观此十仙之始末。则传颂所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者。亦可默喻矣。)应作如是观者。有为无为皆由自己。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无纤毫停留挂碍。自然无心。如如不动应作如是观也。

  【僧问云门大师云】如何是佛。门云。干屎撅。太平古禅师为作颂曰。我佛如来干屎撅。随机平等遍尘寰。迷头认影区区者。目对慈颜似等闲。

  【蟾首座问洞山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么生是应底道理。洞云。如驴觑井。蟾云。恁么则正是迷头认影。洞云。首座又作么生。蟾云。何不道似井觑驴也。还会么。若教有意千般境。才觉无心万事休。

  【川禅师云】行船尽在把梢人。颂曰。水中捉月。镜里寻头。刻舟求剑。骑牛觅牛。空华阳焰。梦幻浮沤。一笔勾断。要休便休。巴歌社酒村田乐。不风流处也风流。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颜丙曰】僧谓之比丘。师姑谓之比丘尼。居士谓之优婆塞。道姑谓之优婆夷。一切世间之人。及天上之人。阿修罗神。乃六道中之三道也。闻佛所说此经。皆生大欢喜心。信而承受。尊奉行持佛教。

  【李文会曰】夫至理无言。真空无相。谓都寂默也。但不著言说。不著知解。即是无言无相。金刚经之旨趣。本谓此也。是以旋立旋破。止要诸人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即不被一切诸境所惑。若得心地休歇。即谓之清净心。亦谓之本来心。亦谓之到彼岸。亦谓之涅槃。亦谓之解脱。其实一也。

  【四祖问三祖云】如何是古佛心。祖云。汝今是什么心。四祖云。我今无心。三祖云。汝既无心。诸佛岂有耶。即于言下省悟。此是学人标致。

  【法华经云】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张无尽云】傅大士。庞居士。岂无妻子哉。若也身处尘劳。心常清净。便能转识为智。犹如握土成金。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若能如是。即为在家菩萨。了事凡夫。岂不韪欤。上根之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又何假如许开示耶。论语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法华经云】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

  【逍遥翁曰】人天路上。以福为先。生死海中。修道为急。若欲快乐人天而不植福。出离生死而不明道。是犹鸟无翼而欲飞。木无根而欲茂。奚可得哉。又云。夫英雄之士。图王不成。犹得为霸。驰骋之人。逐鹿不成。尚能得兔。学大乘者。设使未成。犹胜人天之福。

  【古德颂曰】历劫相随心作身。几回出没几因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幸冀勉旃。莫教当面蹉过。

  【川禅师云】三十年后。莫教忘却老僧。不知谁是知恩者。呵呵。将谓无人。颂曰。饥得食。渴得浆。病得差。热得凉。贫人遇宝。婴子见娘。飘舟到岸。孤客还乡。旱逢甘雨。国有忠良。四夷拱手。八表来降。头头总是。物物全彰。古今凡圣。地狱天堂。东西南北。不用思量。刹尘沙界诸群品。尽入金刚大道场。

猜你喜欢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一·智顗
  卷第一百二十四·佚名
  卷第一百五·霁仑超永
  卷第二十一·佚名
  佛教不要组政党·太虚
  卷十·佚名
  迦旃延教老母卖贫缘品第十九·佚名
  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下·玄沙师备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游维耶离品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卷一百六十一·佚名
  卷第十三·道世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二·德辉
  犍陀国王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楼槃·唐圭璋

      槃字考甫,号曲涧。宝庆初(1225)官庆元府学教谕。   霜天晓月   梅   月淡风轻。黄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处,也不啻、二三更。   晓钟天未明。晓霜人未行。只有城头残角,说得尽、我平生。   又   翦雪裁冰。

  • 卷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二十一明释正勉释性同辑明【七言古诗】奉萱堂为陈指挥赋      大同堂中阿母顔色好堂外青阳长萱草将军自是平之孙脱锦着彩行孝道彼皆有母曾莫置怀抱将军孝养古来少杯浓琥珀香风绕花气

  • 凡例·陈鼎

    一东林书院本在无锡城东弓河上宋政和间杨龟山先生从京洛南旋侨寓于此与诸贤讲学十有八年之所也歴南宋元明久已倾废至正德嘉靖间邑先达邵二泉乞休居乡在城南别建东林书院祀龟山及诸贤于内与门人华云等讲学于中故列传首

  • 卷之二百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提要·李锴

    【臣】等谨案尚史一百七卷国朝李锴撰锴字铁君镶白旗汉军卷首自署曰襄平考襄平为汉辽东郡治今为盛京辽阳州地盖其祖籍也康熙中邹平马骕作绎史采摭百家杂説上起鸿荒下迄秦代仿袁枢纪事本末之体各立标题以类编次凢所徴引

  • 吕僧珍传·李延寿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县人,世代居住便陵,家里很贫寒。小时候从师学习,有相面人看遍了众学生,指着僧珍说:“这孩子声音不同寻常,是封侯之相。”在萧顺之那里作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萧顺之作豫州刺史

  • 六年·佚名

    (乙未)六年清順治十二年春正月1月3日○戊子,以金益熙爲大司憲,南天澤、尹澄之爲持平。○上引見大臣及備局諸臣。守禦使李時昉曰:「南漢城中,欲措置軍糧,而無他料理之策,請以水上各邑稅米五六千石,輸入山城,以爲臨急餉軍之資。」

  • 梁丘据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将封晏子辞第十七·晏婴

    晏子相齐,三年,政平民说。梁丘据见晏子中食,而肉不足,以告景公。旦日,割地将封晏子,晏子辞不受,曰:“富而不骄者,未尝闻之;贪而不恨者,婴是也。所以贫而不恨者,以善为师也。今封,易婴子师,师已轻,封已重矣,请辞。”

  • 卷七 学一·黎靖德

      ◎小学   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骧〕   古人自入小学时,已自知许多事了;至入大学时,只要做此工夫。今人全未

  • 卷九十五·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九十五    宋 卫湜 撰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郑氏曰大章尧乐名也言尧德章明周礼阙之或作大卷咸池黄帝所作乐名也尧增修而用之咸皆也

  • 卷五·李光地

    <经部,诗类,诗所  钦定四库全书诗所卷五大学士李光地撰小雅三楚楚者茨言抽其自昔何为我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古音以】以介景福【方反】自昔者遡旧俗而言也此章言力

  • 复徐兆熊先生书·太虚

    展诵来书,论教育若偏重精神或物质之任何一方面,皆足成弊,甚合鄙意。故前此之论教育,于激成欧战之动物教育既不谓然,于压迫当前,求生天国,使犹太、印度沦亡之天神教育,亦不谓然。而所言人伦教育与佛化教育,即为得精神、物质的中

  • 境界现前莫失正念·印光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1]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

  • 卷第六十七·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七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 尔时善财童子。於不动优婆夷所。得闻法已。专心忆念所有教诲。皆悉

  • 重编诸天传上卷·佚名

    大梵天王传言梵王者。语略故也。西域云[口*梵]囕摩。此翻离欲。或云清净。或云极净。楞严经云。身心妙圆。威仪不阙。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自他化天之上即有四禅。凡十八天。於初禅中有乎

  • 山东海疆图记·佚名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山东海疆图记》有两个版本。《山东海疆图记·五卷首一卷》清胡德琳、王尚珏辑,清抄本。藏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海疆图记·九卷》清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全书分为天时、地利、人事

  • 说文解字·许慎

    简称《说文》。文字学著作。汉许慎撰。15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部次分明、推本求源的文字学巨著,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文14篇,叙目1篇,后人以其篇帙繁重,每篇厘为上下,成30卷,今通行大徐本即如

  •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佚名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天亲菩萨造,兼释诸行无常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