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东林书院本在无锡城东弓河上宋政和间杨龟山先生从京洛南旋侨寓于此与诸贤讲学十有八年之所也歴南宋元明久已倾废至正德嘉靖间邑先达邵二泉乞休居乡在城南别建东林书院祀龟山及诸贤于内与门人华云等讲学于中故列传首龟山次从游之罗仲素喻子才尤延之李兀德蒋良贵胡德辉六君子次即列二泉以其为东林发轫之贤也
一东林书院自宋至明久湮故址至万厯中乡先生顾泾阳昆季罢官归求弓河故址与同里高景逸重复兴起而龟山之讲堂遂还旧观四方学者始集故是传首列泾阳昆季次即景逸起于万厯止于崇祯至于本朝人物以俟后之君子
一是传皆本七录及东林党人榜并熹宗实录七录者曰天鉴曰雷平曰同志曰薙稗曰点将曰蝇蚋曰蝗蝻七录所载或百余人或二三百人或多至五百余人党人榜者逆珰魏忠贤于天启五年十二月乙亥朔矫旨颁示天下禁锢东林诸君子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或逮问追赃之文告也又有前锋及后劲二榜皆载清流姓名余则按其姓氏稽其仕籍或趋其里居叩其父老询其子孙或考之记闻核之志述采之史传国册诸书而为编次其或姓名虽载七录生平无所建白未遭逆害并有人品不甚端者概不入
一七录所载不尽东林人也雷平录或谓出于沈?本欲耸上尽逐诸贤以罢去而辍蝇蚋录则出于温体仁薙稗录或谓出于陈演或曰出自杨维垣有孙党昆党秦党楚党齐党赵党邹党东林党浙党之目点将录则出于魏广微蝗蝻录则出于阮大铖又有续点将录续蝇蚋录则并七录而尽归东林矣或曰续蝇蚋录及蝗蝻录乃复社诸君子也计二千二百五十五人惟两陜滇中无人七录所载有与东林毫无干涉者以睚眦私忿而并入焉彼旣以为东林而害之余即以为东林而进之
一东林弓河书院毁于逆珰髙景逸顾庸庵两先生移建于锡城东门内更名道南终崇祯朝讲学甚盛从游者益众主席者亦不一其人而其分则为复社又分而为几社数千人然讲者聴者或无功业于世或鲜道德于身徒事口舌讲论诵说乃或偶踵东林之门或偶聴讲于东林或出些微少资于东林或假肄业于东林以博科第或附影射于东林以求名髙或执役服于东林以志求食或入乡贤名宦不可得而借足于东林或甘阿势求荣以趋承而邀福于东林者究之圣贤之学性命之理茫然不知曰我东林也我祖我父东林也居然欲附于大贤之列国人皆曰不可谅诸君死而有知自亦以为不可余固以为不可也槩不入
一是传不分朝代及科第先后总以死难死节诸君子行状相类者彚集于前余则因其比而列之则死殁之先后岁月之叅差概不能一
一是传七录及党人榜所载者或前是而后非或始君子而终小人或言伯夷而行盗跖盖棺之后论其人品则或死有余辜诛之不足者或并非清流而逆珰诬为清流言行皆不足取法者概严不入
一是传名教所闗流为二氏者即属东林亦严摈之或先从二氏而卒归儒者则进之如熊开元姜采方以智辈本清流人物也及其老而为僧故不入如章如金等幼本黄冠及长归儒又从事理学故进之
一是传启祯两朝事大都备十之七八矣若删去一二则东林始末不彰焉且死节诸君子炳若日星岂可湮没况有闗于东林者乎故不敢遽去也读者幸谅之
一是传实有清流人物或至其籍问其子孙则飘零异地询之父老则凋谢无存搜之载纪又乏其著述考之史传竟无其故事故无从立传惟附于诸君子传中而已如曹于汴郑三俊等皆清流人物也俱不得其事实倘有见闻确者请示我以便续入集中
一是传史家体也每多慷慨激烈之言牢骚不平之语怨天尤人之句然不如是则无以示劝惩慰幽愤矣非若理学家言一味温厚和平牖人于中庸之道也若饤饾先生指为激烈斥为怨尤则请先读二十一史知史家体裁而后可也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五十·赵尔巽 卷十二·凌雪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三·佚名 卷之八十五·佚名 ●卷六·余继登 ●卷四·王恽 第三七九出示同治七年闰四月二十二日一二二○九--二一·佚名 第二九八详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廿八日一一七一四--七·佚名 第三十二册 天聪四年八月至十二月·佚名 卷一·吕中 卷九·李天根 史万岁传·李延寿 侯蒙传·脱脱 纲鉴易知录卷七六·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