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者梵语。佛陀。此云为觉。盖觉悟之义也。觉有三义。一者自觉胜凡夫。凡夫汨没生死无暂觉者故。二者佛能觉他。胜声闻缘觉二乘人。不能觉他故。三者觉行圆满。胜诸菩萨。为菩萨虽行二利行未满。故至佛果位。三觉方满佛口所宣。故云佛说四十二章经者。即下文佛因事诫约劝诸弟子。成四十二章也。经者梵语。云修多罗。此云为经。经训常也。常者言其真常不易之法也。

迦叶摩腾共竺法兰奉诏译 宋真宗皇帝注

  尔时。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夫爱欲长于贪痴。禅定资于智慧。故世尊首言离欲之最胜。次劝住禅而降魔。

  今转法轮度众生于鹿野苑中。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而证道果。鹿野苑中证道之净土。憍陈如等闻法之弟子。四谛即苦集灭道也。

  时复有比丘。所说诸疑陈佛进止。世尊教诏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尔时世尊为说真经四十二章。接物度生随机演教。开彼疑惑示其戒敕。叙以轮贯乃成四十二章焉。

  佛言。凡经首标佛言者。皆是弟子阿难等结集之时。叙佛平生所说。故云佛言。

  辞亲出家为道。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梵语。合云沙迦门。曩已略其二字。此云勤息。谓能勤修众善勤息诸恶。又云。息恶取止息之义也。盖谓辞其亲出其家息诸恶勤诸善。乃为道人也。故名曰沙门。

  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二者五十戒其条目。具载大藏中小乘律四分戒。此不繁云四真道行。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为四谛真实道行也。若坚持清净进志不退即渐成圣果也。

  佛言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梵语阿罗汉。此云应。应具三义也。一应断烦恼障。二应不受后有身。三应受人天妙供养。既成此圣果能以六通飞行往来。又变化形体凡俗莫测。住寿命者。或生或灭延促自在。若要住世久长则经劫不灭。又能以神通震动天地。盖妙用难测也。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言得此果位断尽欲界分别。更不还来生欲界也。故此一报命终生于色界。一十九天。十九天者。谓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于彼十九天中。断尽烦恼当得阿罗汉果。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唯一生天上。一还人间。乃得阿罗汉果。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言此果位断尽三界分别烦恼。初预圣流也。七生七死者。于七度生死中断尽烦恼。即得阿罗汉。

  爱欲断者譬如四支断不复用之 爱欲断尽而得圣果者。譬如断其四支。更不可续圣流断其爱欲。更不再生惑也。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佛无为。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夫能断爱欲则心源自明。善达深理则法本超悟趣。或归当道匪外求。是以不系道而道。有不结业而业解念作修证。复何为哉。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剃除须发。盖欲睹形厌俗饥寒之患。求乞度时。故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自然身心澄静。贪欲不生则可日进其道法也。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夫不绝爱欲即为前境所转。既为前境所转则爱欲习气依然复生。故使真智蒙蔽无由证觉矣。

  佛言众生。假众缘依故曰众生。

  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者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氵㸒。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夫为善者。不杀不盗不邪行。是为身之三善。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是为口之四善。不嫉不恚不痴是为意之三善。若背此者。即谗构离间谓之两舌。咒诅毁讟谓之恶骂语。无诚实谓之妄言。谄谀巧诳谓之绮语。妒贤掩善名之为嫉愤。彼衔怨谓之为恚。不忧生死。惟恣贪欲谓之为痴也。

  不信三尊以邪为真。三尊者佛法僧也。

  优婆塞行五事不懈退。梵语优婆塞。此云清信男。五事即五戒也。谓不杀不盗不邪行不妄语不饮酒。懈退者谓行之不专也。或中道而废也。

  至十事必得道也。十事即上文十善也。得道谓精勤不退乃证道也。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止其心。罪来归身犹水归海。自成深广何能免离。愚迷之人日作众罪。既无退悔恶积于心致百殃之及身。若众流之朝海积彼岁时自成深广。

  有恶知非。改过得善。罪日消灭后会得道也。夫人善自知非能改其过日新之善渐积。过去之恶潜消即于后会得明道也。

  佛言。人愚以吾为不善。吾以四等慈护济之。四等慈。谓慈悲喜舍谓之四无量。心以护济愚人。

  重以恶来者。愚人不知恩。复以恶意来相侵也。

  吾重以善往。我亦复以善心诫之。

  福德之气常在此也。害气重殃反在于彼。我常以德报怨故福德之气常在于我。彼惟以恶行重凌善人故害气重殃彼自贻也。

  有愚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佛默然不答。愍之痴冥狂愚使然。愚人闻佛守大仁慈。乃恣恶辱骂于佛。佛即默然不答。盖惜彼痴愚使如是也。

  骂止。愚人止其骂也。

  问曰子。佛乃问之。子者男子之通称也。

  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实理如之乎。此佛问彼之辞也。

  曰持归。此愚人答也。

  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恶人骂止。佛问曰如子施礼于人 彼若不纳即子所施礼其理如何。愚人对曰。我自持归。佛复告曰。汝今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及汝身。

  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可毁祸必灭己也。奸恶之人害于贤者。犹如怨天仰唾徒污于己逆风坋人惟坋自身。如彼害贤之人祸终灭己。

  佛言。夫人为道务博爱。博行爱人。

  博哀施。见彼危厄博哀而救之。

  德莫大施。言施之德最为大也。

  守志奉道其福甚大。夫学道之人既能博爱哀施加以精进则其福弥大。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亦得福报。见彼行施奉道而能为彼欢喜赞叹。亦获福报。

  质曰。彼福不当减乎。佛言。犹如炬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质曰者。求质其疑也言助之欢喜亦获其福。疑谓减彼哀施福报。佛乃答曰。犹如一炬之火。有数千百人。各以炬来求之。或熟饮食或照冥闇而本之一炬亦不减少故。哀施福报亦犹于此。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此十等校量盖德有大小。障有厚薄。故饭之者福报不同。又梵语辟支佛陀。此云独觉。故言饭百亿独觉不如饭一佛。何者盖运大慈普济群生其福深广不可思议。而供佛之报亦最大也。

  饭善人福最深重。此言饭凡世善人福亦深重。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然善人中有二种。或能事天地鬼神。或能孝养父母。比量福报不及能事亲者。

  佛言天下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凡人贫乏自逼饥寒而能辍己济人斯亦难矣。

  豪贵学道难。豪贵恣逸无诸苦恼而能厌其累尘。折节求道故为难矣。

  判命不死难。不字当为。必字盖传之讹也。若世人明达因果决志判命。或舍命身饲其猛鸷。济彼鱼鳖乃至忠臣烈士。以死殉义斯皆难也。何知当为必字缘。佛言二十难并说凡夫境界非论不生不灭之理。其义明矣。又据西戎南蛮语音。呼必为不。

  得睹佛经难。凡人不具信根罔忧生死。则出世之教安得见闻。

  生值佛世难。夫人若不结胜因不修众善则诸佛出世岂得遭遇实知难矣。

  忍色离欲难。六尘之中多为情欲所惑而能制伏妄念。防其越逸甚为难矣。

  见好不求难。彼之所好此或于求遂之贻贪冒之名违之招忿戾之患故能不求为难矣。

  有势不临难。势利之人威福之地而能唯道是从不形趋附亦为难矣。

  被辱不嗔难。不忍小忿则兴诤端非理相干。能以情恕斯亦难矣。

  触事无心难。心求清净触境而兴。若能遇事不徇物情。斯为难矣。

  广学博究难。怠惰则陷无明。多闻则有饶益。若能广究谊理以资智虑。斯为难矣。

  不轻未学难。凡曰群生同禀真性。而以能格物俗之常情故。不轻未学为难也。

  除灭我慢难。愚冥徇情彼我慢生违善兴诤罔不由兹。若能除灭故为难矣。

  会善知识难。感物生情理兹染习善恶之性。由是而迁故知识之善者。亦难矣。

  见性学道难。性本澄湛迷于妄情。道本真常昧于爱欲。能复本而见性。背伪而学道为难矣。

  对境不动难。前尘妄境致惑真性故悟之而寂照对之而不动者难矣。

  善解方便难。常怀大慈以视众生。种种方便以为饶益者难矣。

  随化度人难。众生之性亦有利钝。能于高下之中随化而度之者亦难矣。

  心行平等难。痴冥之类合尘背真。若能冤亲彼我一皆平等。斯为难矣。

  不说是非难。两舌妄言世尊所戒。众生无明而有差别。若能平等不构是非者难矣。

  有沙门问佛。以何缘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无形相。真如之性与虚空等故。言无形相。

  知之无益。夫知而不学与不知同。必假修证。乃可得道。

  要当守志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夫欲通宿命者。当须志行清净常在禅寂久则尘障尽消。潜通宿命如磨镜去垢乃见形矣。苟非断欲守空。何以得证道真也。

  佛言何者为善。惟行道善。佛言何者。盖各引一设之义惟精进行道。渐至证圣最为善也。

  何者最大。志与道合大。断诸攀缘得无漏智志道淴合最为寂大。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忍辱之人不怀仇怨。如彼勇健多力之人能拒强敌内不怀恶。终为人所尊也。

  何者最明。心垢除。恶行灭。内清净无瑕。如白圭无玷晴空绝云心之最明也。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极言其远大也。

  十方所有。未尝不见得无不知。无不见。无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此已证果位得一切种智故。于三世具正遍知明之至也。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浊水以五彩投其中。浊水譬染心。五欲喻五彩。心欲相投交错其中也。

  致力搅之。浊水五彩已不可分。仍用力搅之。喻世人妄想贪爱发乱其五欲也。

  众人共临水上无能睹其影。爱欲交错心中为浊。故不见道。若人渐解忏悔来近知识。水澄秽除。清净无垢。即自见形。浊水之上虽众临之无能睹影。爱欲交乱真心昏惑。岂得明道。若秽浊尽去心归清净即自然见道也。

  猛火着釜。下中水踊跃。以布覆上。众生照临亦无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内。五盖覆外。终不见道。釜者喻染心。水踊跃者喻染心中贪嗔痴三毒烦恼踊跃也。以布覆上者。喻凡夫被五盖蒙翳终不得见道也。五盖谓。一贪欲。二嗔恚。三痴。四掉举恶作。五昏沉睡眠。俱为盖覆也。

  恶心垢尽。乃知魂灵所从来生。死所趣向。诸佛国土道德所在耳。精勤坚固渐证果位。于禅定中乃知魂灵之所从来。乃无常报尽生诸国土道德所在矣。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冥闇也。

  其冥即灭。而明犹存。犹字当为独犹字殊无义。

  学道见谛愚痴都灭。无不明矣。夫已见道愚痴自灭。渐证佛智德无不明。犹如持火入诸闇室冥闇都灭而明独存也。

  佛言。吾何念念道。佛训诱弟子言。我常念道更无杂念。

  吾何行行道。应物利生常行于道。

  吾何言言道。佛所言说惟谈于道。利益有情。

  吾念谛道不忘须臾也。念真谛圣道未尝须臾忘也。

  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睹万物形体丰炽念非常。执心如此得道疾矣。夫对天地睹山川及万物形体。虽然丰盛当念皆是有为生灭终归无常。修行之人若常如此起念即证圣必速矣。

  佛言一日行。谓终一日念念修行也。

  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其福无量。若人于一日之中而能修习常念于道忆持不忘。或于一日而常行道修习不怠。乃能成就信等诸根得无量福。一日尚然而况多日其福弥盛。

  佛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为无吾。我者寄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有情之身俱是四大假合以成其形。仍假虚名也。且地水火风是名四大。以要言之。即骨肉毛发是地津液。精血是水。暖触是火。四支百脉摇动是风。各以假名成此幻身。若熟念之。何者为我寄生浮世倏忽而灭都如幻梦尔。

  佛言。人随情欲求花名。譬如烧香。众人闻其香。然香以薰自烧。愚者贪流俗之名誉。不守道真。花名危己之祸。其悔在后时。凡世之人但恣情欲惟求虚花之名不忧生灭。罔慕真实之道。譬如上妙之香被人所焚虽得远近普闻。其如形质速尽亦同愚者徒慕虚名而丧道真及祸至危己悔在后时也。

  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夫耽嗜财色少时快心及恶积祸来。沉沦六趣。亦如小儿刀刃之蜜。其甜味至少。徒截舌之祸尔。

  佛言。人系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榔档。牢狱有原赦。牢狱之苦。或值赦免。

  妻子情欲虽有虎口之祸。已犹甘心投焉。其罪无赦。夫世人为妻子羁绊宝宅萦心。祸患难免。甚于牢狱。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世间诸欲缠缚难解者。莫甚于色故知色欲之过其大无比也。

  赖有一矣。假其二同。普天之民无能为道者。滋生死障涅槃唯色欲一端楞严亦云氵㸒心不除尘不可出。

  佛言。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贪氵㸒恚怒愚痴之毒处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祸者。必有危殃。犹愚贪执炬自烧其手也。凡世有贪氵㸒恚怒愚痴之毒处人心中若有智者须早以道消去乃免危殃之祸犹如愚人不早释逆风之炬必自烧其手也。

  时有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天神者主天界之神也。玉女天女也。盖天欲试佛之意观佛之道如何也。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遣去也。

  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如皮囊中贮诸秽恶。难惑六通之佛。六通谓。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通。漏尽通。

  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天既知神通不可惑乱。因问道意佛为说法。得证初果。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木喻于人。海喻于道。

  人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修行之人坚持戒行不被情欲所惑。如木在流不为二岸所触。

  不为众邪所诳。正见之人坚持操行不被众邪诳惑。如沿流之木免其人鬼所取。

  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木无众滞自至于海。如人之精进免其诳惑必得其道矣。

  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汝意终不可信 言当慎守正心勿信纵邪意。若信纵之即为烦恼牵惑也。

  慎无与色会。色会即祸生。惟举色者。盖色能惑乱入生死苦海为祸根最大者也。

  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缘阿罗汉烦恼断尽。任纵其意必不入邪见也。

  佛告诸沙门。慎无视女人。若见无见。慎无与言。熟视其色当生欲情。若每见之想如无见。仍诫勿与交言也。

  若与言者。敕心正行。若不护己为缘事故须至言语者即默自诫如下文。

  曰。默语也。

  吾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所污。若欲发言。先正其心自诫之曰。我持净戒处兹浊世。当如莲花虽在淤泥不为所污。

  老者以为母。长者以为姊。少者以为妹。幼者予敬之以礼。凡见女人当作此观想仍皆接之以其礼。

  意殊当谛惟。谛审也惟思也言当审思之。

  观自头至足。自视内。意殊者谓情炽盛用前观想未能息者即想自己头至足。收视于内也。

  彼身何有。唯盛恶露。诸不净种。以释其意。既内视当想身中盛诸不净秽恶之物露泄不止。即邪意当息彼身自谓此身也。

  佛言。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见大火来已劫。道人见爱欲必当远之。佛诫修道之人去其情欲。当如枯草已被大火焚劫。言急切速避之。

  佛言。人有患氵㸒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阴。佛谓之曰。若使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功曹主者之称。从者谓功曹之从人。在上位者若严率其下。则从者自然凛惧故以心喻功曹。欲情喻从者。若自净其心欲情岂得生也。

  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斯须即死。佛言。世俗倒见。如斯痴人。

  有氵㸒童女与彼男誓。至期不来而自悔曰。欲吾知尔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尔。即尔而不生。佛行道闻之谓沙门曰。记之。此迦叶佛偈。流在俗间。过去诸佛知众生罪业皆从。妄想生起。妄想若息即无诸恶。故迦叶佛曾作此偈流传于后。及释迦佛因行道闻。此女自悔而诵故令沙门记之。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夫为前境所诱乃起爱欲。既为爱欲所惑忧畏从之而生。若本无爱欲。即忧畏何由而至矣。

  佛言。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夫一人敢敌万人者。勇猛之极也。譬修道之徒发精进果决之志矣。

  被甲操兵。出门欲战。意怯胆弱乃自退走。或半道还或格斗而死。意怯胆弱乃是退走以至半道而还。皆喻修行之人中路退心也。格斗而死。譬学道之人无坚刚之志毙于诸魔也。

  或得大胜还国高迁。夫将兵者。或立殊勋而施则。爵赏自然超于众也。

  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灭恶尽必得道矣。夫被精进甲。仗智慧剑坚持戒行。魔障尽灭证无漏智。乃得道矣。

  有沙门夜诵经。其声悲紧。欲悔思返。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对曰。常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曰诸音普调。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佛闻声悲将施诲诱。乃询其在家所为既对弹琴。故佛因以琴声急缓喻之。夫修行之人必使妄念不生。身心虚寂则自然调适可得道果矣。

  佛言。夫人为道。犹所锻铁。渐深垂去垢。垂字当作尽字垢乃铁中滓也。

  成器必好。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异即身疲。身疲即意恼。意恼即行退。行退即修罪。异者谓不能尽去心垢精进成道故。使身心疲倦则烦恼。烦恼则戒行退。戒行退则翻成罪。

  佛言。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夫求道之人不惮众苦。寻师访道不避寒暑。不惮驱驰昼夜不卧修习禅定。或舍身判命救一切苦。此则学道之士虽有此苦。及证果之后乃出没三界逍遥自在。若尘世之徒惟恣三毒不思出离。轮回六趣无有休息。生老病死常在盖缠。罪业报应其苦无量。

  佛言。夫人离三恶道得为人难。三恶道。谓地狱饿鬼畜生。故言免此三恶而得人身知其难也。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女人之业经中具载得转男身斯为难也。

  既得为男。六情完具难。既得男身六根具足免诸残废之疾。亦为难矣。

  六情已具。生中国难。边鄙之地多诸障难。生在中国实为难也。

  既处中国。值奉佛道难。夫人得生中土而能奉道勤修者鲜矣。

  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难。既勤修奉而时值明主则自在精进无诸障难。故为难也。

  既值有道之君。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难。得生正见之家复有信心乃值佛世诚哉难矣。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去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此佛诲诱学者令知念念无常在於呼吸。自然绝诸妄想密密精进若谓命在数日或在食顷则自宽其限妄念随生涉于懈怠安得成道也。

  佛言。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佛劝弟子若忧生死事大坚持戒行虽别师数千里其心如一必得道也。

  若在吾侧。意在邪终不得道。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若学者虽在师左右。而其意染邪必不成道。何者其要在闻而行之虽常近师而不能修习。无益于万分之一也。

  佛言。人为道犹若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佛言我所说经由如蜜味若人食之中外尽甜更无二味。慕道之士。若悟经深旨身心快乐当证道矣。

  佛言人为道能拔爱欲之根譬如擿悬珠一一擿之会有尽时恶尽得道也 夫欲出生死苦得大自在必须坚持戒行断尽爱欲。如高处悬众珠一一擿之。苟心无懈怠即珠必有尽时。若修行之徒销其众恶。积诸善行久而不退。即诸恶断尽。乃得道也。

  佛言。诸沙门行道。当如牛负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自苏息。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众苦。言沙门直心行道欲出生死苦海。须念念相应勿起妄念。如牛负重于深泥中求避泥淖。以自苏息亦念念忧惧不敢左右顾也。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尘隙。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弊帛。视大千世界如一诃子。视四耨水如涂足油。视方便如筏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求佛道如眼前花。视求禅定如须弥柱。视求涅槃如昼夜寤。视倒正者如六龙舞平。视等者如一真地。视兴化者如四时木。夫至圣圆通道无不在。岂于世谛而有分别哉。益以大慈利生随机悟物。谓王侯之贵不可恃金帛之宝不足贪故。兴尘隙瓦砾之喻。以制其欲心。又以方便之门无上之乘佛道。禅定之名涅槃平等之类。可循而不可致滞。可习而不可迷方。因广去就之喻以防执缚之蔽也。闻道之士可以叩寂而悟之焉。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李叔同
  卷第十九·费隐通容
  卷第六十四·佚名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二十·海明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九·玄奘
  阿育王传卷第四·佚名
  普游品第十五·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大乘方广曼殊室利菩萨华严本教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佚名
  卷第二·雷庵正受
  卷第三十四(腾字号)·朱时恩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鸠摩罗什
  问僧那品第十六·佚名
  去了依赖性·佚名
  善现启请分第二·朱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玎玎珰珰盆儿鬼·臧懋循

    玎玎珰珰盆儿鬼杂剧(元)无名氏撰●玎玎珰珰盆儿鬼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咿咿哑哑乔捣碓 正名 玎玎珰珰盆儿鬼楔子〔冲末扮孛老杨从善上诗云

  • 卷三百七十·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七十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四 郑关 雨夕同诸公夜饮 万竹絓飞雨流云来远天高阳久寂寞客至张华筵逹士不惜醉畅饮清风前阴壑度玄籁寒声应鸣弦不尽眼前欢

  • 卷一百九·表第四·诸公主表·宋濂

        ◎诸公主表   

  • 卷四十·吴广成

      嘉定二年、夏应天四年春二月朔,太白昼见。  其光经天。  三月,蒙古兵入河西,大都督府主高逸死之。  金叛人李藻、田广明等劝蒙古伐金。蒙古主恐夏国议其后,先举兵出黑水城北,由兀剌海关口入河西。安全遣世子承祯

  • 卷十四 帝奕·王夫之

      〖一〗   慕容暐罢荫户至二十万。以东北一隅而二十万户为权贵所荫,不受公家之役,民户减少,则赋役偏重,而民之疲瘠甚矣。盖夷狄之初起也,上下无章,资部族之彊力以割据而瓜分之,狎为己有旧矣。故暐从悦绾之请,纠擿还郡县

  •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十一、这“山崩川竭”的传言·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在湖南供称“山崩川竭,是传闻泰山崩四十里,至于川并未竭,因笔头不谨,弄文致诬”等语。这泰山崩四十里之说,影响全无,你将传说笔之于书,已极悖逆了,况川竭之事,并无传说,而遂连类。并及这“山崩川

  • 八六七 安徽巡抚谭尚忠奏覆奉到毋庸查办《沧浪乡志》谕旨折·佚名

    八六七 安徽巡抚谭尚忠奏覆奉到毋庸查办《沧浪乡志》谕旨折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四日安徽巡抚臣谭尚忠跪奏,为钦奉谕旨,恭折覆奏事。乾隆四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承准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字寄内开,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奉

  • 秦始皇本纪第六·司马迁

    解惠全 白银亮 译注【说明】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秦国,从襄公

  •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佚名

    【提要】 这是一篇受君王怀疑之后自我辩解的雄辩,虽然有些委婉,甚至饱含了委屈,但说理清澈、论辩有力,一片忠心和光明磊落充满在言语之中。 【原文】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将有口事,故献御书而行曰:‘臣贵于

  •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孔子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①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 ①道同”导”,开导、劝。 【译文】 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 【读解】 这一段话的意思其实

  • 卷二十·段昌武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二十宋 段昌武 撰谷风之什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絶焉刘曰天子之于天下无他职也厚其人伦皇建厥极人君之所以夙夜也是故朋友道絶则琢磨之义不行琢磨之义不行则人不防其有极而归其有极矣于

  • 序·佚名

    教外别传序世尊付法传衣。叮嘱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世尊末后殷勤。将千二百斤担子。一肩卸却。以此观之。四

  • 卷三十六·佚名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二【经】舍利弗白佛言:&ldquo;云何菩萨摩诃萨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毗跋致地,净佛道?&rdquo;【论】问曰:舍利弗何因作此问?答曰:舍利弗上问众智无异,佛既种种譬喻,明菩萨智胜,意既已解;今问云何能过二乘,住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五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五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释二十五方便。初且通明渐顿二种。次今就下。方始别明今文方便。初文通论顿方便者。初释名云善巧。回向令成妙因故名善巧。又泛引证及功能等。未的委示二十五相。故名

  • 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

    《死于威尼斯》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于1911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德国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恋上一个少年,又因为某种机缘滞留威尼斯。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而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迷恋少年,长时

  • 燕兰小谱·吴长元

    秦腔论著。五卷 附海瓯小谱一卷。清代吴长元著,是关于北京梨园艺人轶事的杂记和诗文,乾隆五十年(1785年)成书。吴长元,字太初,别号西湖安乐山樵。江苏仁和人,曾寓居北京多年。该书记载了当时北京著名秦腔艺人王湘云等

  • 石鼓论语答问·戴溪

    三卷。南宋戴溪撰。戴溪字肖望,人称岷隐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别头省试”第一,官至兵部侍郎。曾奉太子赵询之命类编《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书,著

  • 地藏菩萨本愿经·佚名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亦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等。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本经称地藏菩萨曾受释迦牟尼付嘱,在弥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