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大乘经中深义。十有八途。什法师一一开答。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事。中卷有七事。下卷有五事。

次问答实法有 次问答分破空 次问答后议追忆前议 次问答遍学 次问答经寿。

问实法有并答

远问曰。大智论以色香味触。为实法有。乳酪为因缘有。请推源求例。以定其名。夫因缘之生。生于实法。又问实法为从何生。经谓色香味触为造之色。色则以四大为本。本由四大。非因缘如何。若是因缘。复如何为实法。寻实法以求四大。亦同此疑。何者。论云一切法各无定相。是故得神通者。令水作地。地作水。是四大之相。随力而变。由以慈观。故知四大与造色。皆是因缘之所化明矣。若四大及造色非因缘。则无三相。无三相。世尊不应说以非常为观。非常则有新新生灭。故曰不见有法无因缘而生。不见有常常生而不灭。如此则生者皆有因缘。因缘与实法。复何以为差。寻论所明。谓从因缘而有异。于即实法为有二者。虽同于因缘。所以为有则不同。若然者。因缘之所化。应无定相。非因缘之所化。宜有定相。即此论神通章中说四大无定相。定相无故随灭而变。变则舍其本。色香味触出于四大。则理同因缘之所化。化则变而为异物。以此推。实法与因缘未为殊异。论意似旨有所明。非是穷崖本极之谈。故取于君。

什答曰。有二种论。一者大乘论。说二种空。众生空法空。空者。小乘论说众生空。所以者何。以阴入界和合假为众生。无有别实。如是论者。说乳等为因缘有。色等为实法。又以于诸法。生二种著。一者著众生。二者著法。以著众生故。说无我法。准名色为根本。而惑者于名色取相分别。是众生是人是天。是生是舍是山林是河等。如是见者。皆不出于名色。譬如泥是一物。作种种器。或名瓫或名瓶。瓫破为瓶。瓶破为瓮。然后还复为泥。于瓫无所失。于瓶无所得。但名字有异。于名色生异相者亦如是。若求其实当。但有名色。闻是说已。便见一切诸法。无我无我所。即时舍离。无复戏论。修行道法。有人于名色不。或众生相。或于法相。贪著法故。戏论名色。为是人故。说名色虚诳。色如幻如化。毕竟空寂。同如众生因缘而有。无有定相。是故当知。言色等为实有。乳等为因缘有。小乘论意。非甚深论法。何以故。以众生因此义故。得于解脱。若言都空。心无所寄。则生迷闷。为是人故。观名色二相无常苦空。若心厌离。不待余观。如草药除患。不须大药也。又令众生离色等错谬。若二相若异相。若常相若断相。以是故说色等为实有。乳等为假名有。如是观者。即知众生缘法。非有自性。毕竟空寂。若然者。言说有异。理皆一致。又佛得一切智慧。其智不可思议。若除诸佛。无复有人。如其实理。尽能受持。是故佛佛随众生所解。于一义中三品说道。为钝根众生故。说无常苦空。是众生闻一切法无常苦已。即深厌离。即得断爱得解脱。为中根众生故。说一切无我安稳寂灭泥洹。是众生闻一切法无我。准泥洹安稳寂灭。即断爱得解脱。为利根者。说一切法从本已来。不生不灭毕竟空。如泥洹相。是故于一义中。随众生结使心错便有深浅之异。如治小病。名为小药。治大病名为大药。随病故便有大小。众生心有三毒之病。轻重亦复如是。恚力等。愚痴则漏。所以者何。爱小罪而难离。恚大罪而易离。痴大罪而难离。以爱难离故是恶相。以小罪故非恶。以恚大罪故是恶相。易离故非恶相。是二力等故。遣之则易。所谓不净慈悲无常苦观。痴心若发。即生身见等十二见。于诸法中。深堕错谬。为此病故。演说无我。众缘生法。则无自性。毕竟常空。从本以来。无生相。是故佛或说众生空。或说法空。言色等为实法。乳等为因缘有。无咎。

次问分破空并答

远问曰。大智论。推叠求本。以至毛分。唯毛分以求原是极微。极微即色香味触是也。此四味触有之。色香味触则不得。谓之寄名。然则极微之说。将何所据。为有也为无也。若有实法。则分破之义。正可空叠。犹未空其本。本不可空。则是天捶之。堕于常见。若无实法。则是龟毛之喻。入断见。二者非中道。并不得谓之寄名。设令十方同分。以分破为空。分焉诎有。犹未出于色。色不可出故。世尊谓之细色非微尘。若分破之义。推空因缘有不及实法故。推叠至于毛分尽。而复智空可也。如此后不应以极微为奇名。极微为奇名则空观。不止于因缘有可知矣。然则有无之际。其安在乎。不有不无。义可明矣。

什答曰。佛法中都无微尘之名。但言色若粗若细。皆悉无常。乃至不说有极微极细者。若以极细为微尘。是相不可得。而论者于此多生过咎。是故不说。又极细色中。不令众生起于爱缚。若有缚处。佛则为缚说解之法。又大乘经中。随凡夫说微尘名字。不说有其定相。如极粗色不可得。极细色亦不可得。如优楼迦弟子。说微尘品。谓微尘定相有四。色香味触。水微尘有色味触。火微尘有色触。风微尘但有其触。是人离四法别有。以地大故。四法屈地。极小地名为微尘。一切天地诸色之根本。是不可坏相。佛弟子中亦有说微尘处。因佛说有细微色。而细中求细极细者。想以为微尘捊。为破外道邪见及佛弟子邪论故。说微尘无决定相。但有假名。何以故。如五指和合。假名为拳。色等和合。假名微尘。以佛法中常用二门。一无我门。二空法门。无我门者。五阴。十二入。十八性。十二因缘。决定有法。但无有我。空法门者。五阴。十二入。十八性。十二因缘。从本以来无所有毕竟空。若以无我门。破微尘者。说色香味触为实法。微尘是四法和合所成。名之假名。所以者何。是中但说我空。不说法空故。若以法空者。微尘色等。皆无所有。不复分别是实是假。又不可谓色等为常相。所以者何。以从众因缘生。念念灭故。为阴界入摄故。亦不得言无。凡和合之法。则有假名。但无实事耳。如色入触入。二事和合。假名为火。若以二法和合。有第三火法者。应别有所作。然实无所作。当知一火能烧。造色能照。无别法也。但有名字。是故或说假名。或说实法无咎。又佛法圣观有四种。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佛或以无我观度众生。或以空观度众生。若说无我。则有余法。若说空则无所有。若以空法破微尘者。则人不信受。何以故。汝乃言无粗色。何独说无微尘也。若以无我法无微尘者。人则易信。若无实法。则龟毛之喻。入于断见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或有言我同于身。若身灭者。我即同灭。亦复无有至后身者。若无微尘。不在此例也。又不以我为断常见。所以者何。我我所见。名为身见。五见各别故。或言五阴。因变为果。名之为常。或以五阴是有为法。因灭更有果生。名之为断。而智者分别。寻求微尘理极。本自无法。则无所灭。如我本来自无。虽复说无。不堕断灭之见。如是以无我门。说破微尘。不堕灭中。又摩诃衍法。虽说色等。至微尘中空。心心数法。至心中空。亦不堕灭中。所以者何。但为破颠倒邪见故说。不是诸法实相也。若说无常。破常颠倒故。若说心心数法念念灭。破众缘和合一相故。常不实。不常亦不实。若合相不实。离相亦不实。若有相不实。无相亦不实。一切诸观灭。云何言断见。断见名先有今无。若小乘法。初不得极粗色乃至极细色。若大乘法毕竟空。现眼所见。如幻如梦。决定相尚不可得。况极细微尘也。极粗极细。皆是外道邪见戏论耳。如外道微尘品中师云。微尘是常相。何以故。是法不从因生故。问曰。其云何可知。答曰微尘和合粗色可见。当知粗色是微尘果。果粗故可见。因细故不可见。是故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又无常遮常故。当知空有常法。所以者何。与无常相违故。以无明故。定有常法。令无常明故。当知无明中有常法。粗物多和合故。色在其中。而可明见。微尘中虽有色。以无余故。而不可见。设多风和合。色不在中。则不可见。如一二寸数法量法。一异合离。此彼动作等。因色如故则可见。若数量等。于无色中者。则不可见。如是等外道戏论微尘。是故说微尘。如水中月。大人见之。不求实事。如是若粗色若细色。若远若近。若好若丑。若过去若未来。悉是虚妄。皆如水中月。不可说相。但欲令人心生厌离。而得涅槃。受想行识亦如是。又众生无始世界以来。深著戏论故。少于有无中。见有过患。直至涅槃者。是故佛意欲令出有无故。说非有非无。更无有法。不知佛意者。便著非有非无。是故佛复破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能破有无见。更不贪非有非无者。不须破非有非无也。若非有非无。虽破有无。还戏论非有非无者。尔时佛言。舍非有非无。亦如舍有无。一切法不受不贪。是我佛法。如人药以治病。药若为患。复以药治。药若无患则止。佛法中智慧药亦如是。以此药故。破所贪著。若于智慧中。复生贪著者。当行治法。若智慧中无所贪著者。不须重治也。

次问后识追忆前识并答

远问曰。前识虽冥传相写。推之以理。常断二非故。除之而无间。求相通利则有隔。何者。前心非后心故。心心不相知。前念非后念。虽同而两行。而经有忆宿命之言。后识知前识之说义可明矣。大智论云。前眼识灭生后眼识。后眼识利转有力。色虽暂有不住。以念力利故能知。推此而言。则后念可得追忆前识。若果可追忆。则有所疑。请问前识后念为相待而生。为前识灭而后念生。为一时俱耶。若相待而生。则前际其塞路。若前灭而后生。则后念不及前识。若生灭一时。则不应有利钝之异。何以知其然。前识利于速灭。后念利于速生。利既同速。钝亦宜然。若其间别有影迹相乘则令玄于文表。固非言缘所得。凡此诸问。皆委之于君。想理统有本者。必有释之。

什答曰。有人言。一切有为法。离无常想。念念生灭有念力。名为心法。此念生时。自然能缘身所经来。相自尔故。如牛羊生时自趣乳。譬之如铁自趣磁石。如是念有大力。所经虽灭。而能智之。譬如圣智者。能知未来事。虽未生来。有圣智力故而能知之。念过去事。亦复如是。又念与心义同。不相离故。是故说念则说心。有人言。诸法实相若常。虚妄颠倒。无常亦如是。如般若波罗蜜中。佛须告菩提。菩萨若常。不行般若波罗蜜。若无常。亦不行般若波罗蜜。是故不应难无常是实法灭。云何后心。能知前心也。是故如品中。佛说现在如即是过去如。过去如即是未来如。未来如即是过去现在如。过去现在如即是未来如。如是等际三世相。际三世相故。云何言后心为实有。以过去心为实无耶。后有人言。心有二种。一者破裂分散。至念念灭。似如破色至于微尘。二者相续生故。而不断灭。若念念灭。生灭中不应以后心知前心事。若相续不断中。则有斯义。如佛告诸比丘。心住者当观无常相。以心相续不断故。名为心住。相续中念念生灭故。当观无常相。如灯炎。虽有生灭。相续不断故。名有灯炷。而有其用。若炎中生灭故。则无灯用。心亦如是。有二种义故无咎。虽念念灭。以不断故。而有其用。能以过去未来之事。设心异缘。但以后心。缘于前心者。不须缘彼所缘。若以前心。则能通其所缘。

次问遍学并答

遍学菩萨。虽入二道。悉行悉知。而不决定取泥洹证。所以者何。本有不证之心。不舍一切故。理穷则返。如入灭尽定。先期心生。设复暂灭。时至则发。

远问曰。如菩萨观诸法空。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二乘道者。观法生灭。何得智及断。是菩萨无生法忍。

什答曰。二乘虽观生灭。不别于不生不灭。所以者何。以纯归不异故。如观苦生灭。观尽不生不灭。但为尽谛。而观三谛。是以经言。苦谛知已应见。如恶如贼。皆为虚妄。集谛知已应断。道谛知已应修。灭谛知已应证。又声言。入泥洹时。以空空三昧等。舍于八圣道分。以是故言尽谛。为真无上之法。若三谛是实。不应有舍。舍故则非实也。经言实者。欲为颠倒故。于实法相。则非谛也。若不受不著。而不取相。则为真谛。不生不灭。其相亦然。二皆同归无相解脱门。又声闻经言。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若无我则无我所。无我所者。则为是空。不可受著。若不受著。则是不生不灭。

问曰诸佛虽非我所。云何则不生不灭耶。

答曰不然。若实生灭。应可受著。又不应用空空三昧。如佛常云一切不受心得解脱。得泥洹。是岂虚言。若生灭可取著者。则是分别。非为实相。若非实相。不得以不生不灭为虚。生灭为实。但为生死粗观念心厌故。说言生灭。如人远见青气。近无所睹。如是一切贤圣。皆应一道。无有异耶。而大小之称。致有利钝。观有深浅。悟有难易。始终为异。非实有别。如人食面。精粗著品。而实不异。前答云遍学者。菩萨虽入二道。悉行悉知。而不决定取泥洹证。所以者何。本有不证之心。心不舍一切故。理穷则返。如入灭定。先期心生。设复暂灭。时至则发。

问曰。无漏圣法。本无当于三乘。二乘无当。则优劣不同。阶差有分。分若有当。则大乘自有其道。道而处中。其唯菩萨乘平直往。则易简而通。复何为要迳九折之路。犯三难以自试耶。又三乘之学。犹三兽之度岸耳。涉深者。不待于假后。假后既无功于济深。而徒劳于往返。若二乘必是遍学之所迳。此又似香像。先学兔马之涉水。然能蹈涉于理深乎。如其不尔。遍学之义。未可见也。

答曰。菩萨欲成一切智智故。于不善无记法中。尚应学知。何况善法耶。外道神通诸善之法。亦当学知。况贤圣道法乎。如人目见一切好丑之事。须用则用。若不用者。见之而已。菩萨如是。以慧眼见知一切法。直入大乘。行者而行之。余二乘法。唯知而已。或有人言。佛说遍学。为以导二乘人故。如佛本为菩萨时。虽知六年苦行非道。但为度邪见众生故。现行其法。既成佛已。毁訾苦行。说言非道。闻者即皆信受。以佛曾行此法。实非道也。若菩萨但学大乘法者。二乘之人谓。菩萨虽总相知诸法。而不能善解二乘法也。又二乘法。是菩萨道。所以者何。用此二道。度脱贪著小乘众生。取之则易。又如人密知是道非道。便离非道行正道。菩萨亦如是。明知二乘行法。不能至佛。即离其法。行于大道。道然者虽学二乘之法。而不失其功。以成佛乘故。而小乘人。钝根不能通达大乘法故。迂回为难。大乘之人。利根智力强故。不以为离也。如能浮人。虽入深水。不以为难。九折三难者。此皆毕竟空。智慧之分。不得以之为难。虽不能度。不期成佛为异耳。以诸菩萨从发意以来所行之道。与毕竟空智和合。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施者受者物不可得。是故非为难也。言三兽者。如兔不能及象马之道。马不能及象所蹈。如马要先迳兔道。然后自行其道。香象要先迳兔马之道。后乃自其地。菩萨亦如是。先洗二乘之地。然后自到其道也。

又问声闻缘觉。凡有八辈。大归同趣。向泥洹门。又其中或有次第得证。或有超次受果。利钝不同。则所入各异。菩萨云何而学般若耶。心利者。不可挫之为钝。钝者不可锐之令利。菩萨利根。其本超此。而甫就下位之优劣。不亦难乎。若云能者为易。于理复何为然。其求之于心。未见其可。而经云。遍学必有深趣。

答曰。学者善分别。谛知其法。如有大德之人。往观杀生法。其弟子问之何故。答言。我未得道。靡所不更。或至此处。知彼要脉。不令众生受诸苦。若以三解脱门。观涅槃法。知断如是结使。得如是涅槃。三结尽得涅槃分。谓无为须陀洹果。乃至罗汉。得漏尽涅槃果。又如人眼见坑堑。终不堕落。假令入其法者。于法不证。不受信行法行之名。以诸菩萨利根故。超出二乘。于大菩萨。有所不及。了如师子。虽处于百兽为胜也。如国王行百里。应中道宿。见有大臣住处。王虽在中入出。观者而无宿意。作是念言。此虽为妙。自知别有胜处。菩萨亦如是。若入道慧时。分别观知外道禅定五神通法。及二十七种贤圣法。所谓十八种学法九种无学法。及辟支佛。分别观已。续行菩萨道。得二种利益。一者自了了知其法用。度众生时。无所疑难。二者所度众生。知彼体行此法。则便信受。若不尔者。同在生死。彼我无异。便不信受。

又问。若菩萨遍学。为从方便。始为顿入无漏一道也。若从方便。始以何自验其心。知必不证。而入无漏也。若不先学方便以自验。则是失翼而堕空。无相酬可自反。若先学沤和般若心平。若称一举。便可顿登龙门。复何为遍学乎。

答曰。是事佛于般若已说。菩萨入三解脱门。要先立愿。学观如己心则厌离。虽不取其证。我学观时非是证时。以如是之心。入无漏者。终不证也。又人言。菩萨先以二因缘故。不取其证也。一者深心贪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于众生中。大悲彻于骨髓。不欲独取涅槃。虽知一切法中涅槃无为。但以时未至故。是名菩萨。于众生中。大悲之至。所谓得涅槃味。而不取证也。复有人言。菩萨无量劫来。修习福德利根故。入三解脱门时。即深入无漏法。以此势力。不能自反。譬如大鱼随顺恒河。入于大海。不能得反。以水力牵故。尔时十方诸佛。现其身相语言。善男子。当念本愿。度一切众生。莫独入涅槃。汝但得一法门。我等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怜愍众生故。犹住世间。何况于汝。时菩萨信受佛语故。不取果证。菩萨遍学义如前说。是故不得以乘平直住为难。

又问。经云四道与辟支佛智及灭智。皆是菩萨之忍辱。意似是学彼灭智。以成此忍。彼学本自不同。法忍云何而成。若必待此而不证。即诸佛世尊。大会说法。其中应不俄尔之顷。顿至法忍者。推此而言。反覆有疑。

答曰。经云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者。智名学人四智。无学人六智。断名学人有余断。无学人无余断。是皆以诸法实相为已用。但二乘钝故。须以六智。菩萨利故。唯用一智。所谓如实智。如钝斧伐树数下乃断若以利斧一斫便断。是一树一断。但功用有异耳。诸贤圣如是断诸结树。以小乘智慧钝故。分为分智。凡夫所想颠倒。往来生死。受诸苦恼。说名为苦。以无漏智慧。深厌此苦。厌已即舍。苦无自性故。所以者何。是毕竟不生性。如是知已。结使自然不生。是名集灭道智。修此行已。增其尽智无生智。菩萨利根故。知苦谛一相。所谓无相。但以凡夫颠倒之心。分别有苦有乐。又此苦因于爱等。亦是一相。因同果故。此中无所断。亦无所证。于其观中。善能通达。是故当知。声闻智慧钝故。先习此道。后乃得力。以菩萨深入故。观四谛为一谛。如思益经中。说四谛为一谛。又般若波罗蜜中。说声闻所有智所有断。皆在菩萨无生法忍中。声闻人以四谛。入诸法实相。菩萨以一谛。入诸法实相。声闻智慧钝故。多以厌怖为心。菩萨智慧利故。多以慈悲为心。同得诸法实相故。名为所有智所有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如以苏作种种食。名虽有异。而苏是一也。或有人言。众生或爱多。或见多。爱多者。以无作解脱。能入涅槃。无作解脱者。所谓诸法无常。若见多者。以空解脱门。能入涅槃。空解脱门者。所谓空无我。若观无常苦者。化之则易。若观空无我者。所行之道。转深转微。所谓诸菩萨。深爱乐佛法。亦未断结使。生诸戏论分别常无常。苦非苦。空非空。我非我。有无非有非无。生不生。非生非不生等。灭此戏论故。佛为说无生法忍。如人服散除病。散复为患。覆以下散药为希有也。无生法忍亦如是。观诸法性故。得名为深。以除细微之病故。药名为妙。复有人言。有人谓。菩萨不得声闻辟支佛道功德之利。是故说菩萨无生法忍中。悉得其利。又此章中不言学彼以成此用。先云遍观十地者。名之为学耳。又答云。如入灭定。先期心生。设复暂灭。时至自发。

问曰。若菩萨不证。必同此喻。以此则凡造遍学。不应有退转。岂非失位于龙门乎。若未经遍学。便云退转。此犹未涉险而顿驾。而本自不行。复何所论。

答曰。菩萨有二种。有退有不退退亦有二种。一者直行五波罗蜜。如舍利弗等。持头目施。而生厌退。二者无方便。行般若波罗蜜。入三解脱门。观涅槃时。以深妙药故。即便取涅槃证。取涅槃证有二种。一行菩萨道。以无方便。入三解脱门。证于涅槃。二者菩萨闻佛说。菩萨应学声闻辟支佛道。度脱众生。虽是菩萨。而用声闻辟支佛法。入三解脱门。是人无方便。慈悲心薄。深怖畏老病死苦。取涅槃证。如人若能乘马不随马也。不善乘者。便随马力。诸菩萨亦如是。起无漏心。入解脱门。随顺无漏。不能自拔。如是退转菩萨优劣不同。若久行菩萨道者。成就方便力。虽起无漏心。而不随之。以慈悲方便力故。不令堕落。如是者。则同灭定为喻也。又退转者。虽有本愿。以福德智慧力用薄故。不能自出。如入贼陈。皆愿欲出。其身力方便者。乃能得出。无力者。虽有其意。不能得出。又如说法华经毕竟空。设有退转。究竟皆当作佛。佛说退者。意欲令菩萨当得直道。始终无退。如般若波罗蜜不退品中说。又须菩提言。世尊。菩萨退为以何法退。色阴退也。受想行识退也。佛言不也。离五阴有退也。佛言不也。须菩提言。若不尔者。云何有退。佛为须菩提。渐以明法华经义。

问曰。声闻辟支佛智及灭。则是菩萨忍。菩萨于智灭中不证时。为是无生灭观力也。为是度人心力也。若是无生灭观力。则遍学时不得并虑。若不并虑。则无生灭之观。玄而不微。以其无微。菩萨便应随至取证。若是度人心力。时至则反。凡为菩萨。以僧那自誓。此心岂不必欲度人。而中退转者何也。又云。大智论云。得忍菩萨。解诸法实相。廓然都无时。犹如梦中乘筏渡河。既觉无复度意。若尔者。先期其有。何功用有。得忍大士。已起阴路。犹尚若兹。况未至者乎。君来喻虽美。吾喻是其舍也。

答曰。无生观力劣。而去有同。何以故无生。各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以不灭法故。灭诸观行。菩萨如是。智力虽二道。不应为证。何以故。证名第一直实。更无胜法。而菩萨以利智慧。深得法性。不应以法为证也。然虽心不并虑。因见小乘法卑陋故。深发本识。知非所乐。但为度小乘人故。观其法耳。譬如大鸟常有甚深清净之池。以小缘故。暂住浊水。事讫便去。不乐久也。此亦如是。随大力所牵。不为小力所制。度人心力者。诸菩萨虽入无漏禅定。而能不舍慈悲之心。小乘则不然。以其力劣故。心在无漏。则不应复有心所念。又菩萨以小乘法。观泥洹时。有乐小乘道者。因用其法。而度脱之。此则是度人心也。凡言善学小乘法者。皆是得忍无生忍菩萨。所以者何。以彼谤言。尚不则此法。何能以是度人也。是故学者。以有殊妙之事故。如富楼那。过去无量佛所。于弟子众中。第一法师。今佛弟子中。亦为第一。是故当知。是大菩萨。现行小法。又小菩萨等。得甚深大乘之法。行五波罗蜜。若入小乘空法者。不知般若波罗蜜。无方便力。慈心弱。不能自拔。尔时随至而证。佛若教如是等菩萨遍学者。则生厌心。失菩萨道。如人有咒火之力。能入大火。若无咒力。则不堪任。又人言。菩萨利根故。知涅槃寂灭相真实之法。虽有慈悲之力。不能自制。但以十方诸佛。现其妙身。而教化之。譬如身大者。堕在深坑。一切绳用不能令出。唯有大士。以金刚琐。尔乃出之。菩萨亦如是。深见生死过患。涅槃寂灭安稳之处。唯有诸佛。乃能令出。更无余人也。

又问。遍学以何为始终。从发意生得忍。其中住住皆是遍学。不若初住遍学。于二乘智灭中。已得无生法忍。则不应复住住遍学。若果不住住遍学。则其中无复诸住阶差之名。若初住不得忍。即住住皆应遍学。若住住遍学。则始学时漏结不尽。如其不尽。则虽学无功。想诸菩萨。必不徒劳而已。又问十住除垢经说。菩萨切住中遍学。虽入圣谛。不令经灭。亦不令起。此语似与大智论异。亦是答所不同。是乃方等之契经。于理所共信。若不会通其趣则遍之说。非常智所了之者。则有其人。

答曰。此义前章已明。要大菩萨。现作声闻。为度小乘人故。学大乘法。如富楼那等。或有人言。有三种慧。闻慧思慧。未得无生法忍菩萨。以闻思慧。学二乘法。何以故。是人福德智慧。未深厚故。若用修慧。则便作证。是故唯无生法忍菩萨。三慧遍学诸道。又新发意菩萨慧。诵读思惟大乘经法。虽学亦不为成无生法忍也。而得忍菩萨。同体实相之利。但深浅有异。是故观智而已。此因缘先已说。又十住断结说。未见此经。不得玄以相答。

又问证与取证。云何为证。菩萨为证而不取。为不证不取也。若证而不取。则证与取证宜异。若以尽为证。尽不先期而设至。云何为不取。若谓既证而不取。则须菩提。不应云是处不然。若以尽为证。三结尽时。则是须陀洹。下分尽时则那含。二分尽时则是阿罗汉。若三处皆尽。而非三道。则有同而异者矣。其异安在乎。若先同而后异。直是先小而后大耳。若先异而后同。直是先大而后小耳。若都不同不异。则与来答趣。而永后会此所望也。

答。经直云证。欲令易解故。说言永证。证与所证。无有异义。般若波罗蜜中。佛为须菩提解之。菩萨欲入三解脱门。先发愿不住证。即今是学行时。非是证时。以本愿大悲。发愿生故。虽入三解脱门。而不作证。如王子虽未有职。见小职位。观知而已。终不贪乐。当知别有大职故。菩萨亦如是。虽入小乘法。未具足六波罗蜜十地菩萨事故。而不作证。证名已具足。放舍止息。所观第一。更无有胜。不复畏受三界苦恼。是名为证。譬如人有事相言。未得可信重人为证者。则生忧怖。种种方便。求自勉济。若得证已。心则安稳。不复多言也。诸贤圣如是。知世间可厌离。无所贪著。即见无生无灭无作无相常法。此法无为不生不灭故。不可在心。不可在心故。不名为修。以无漏故。不名为断。但以为证耳。此理真实。第一可信。若于是法。贪欲修行。即是戏论。生法烦恼。是故应证。而不应修。如热金丸虽好。正可眼见。不可手捉。如是证涅槃已。不复须厌断修道。凡证说有四种。一者有人欲得诸法实相。修行其道。见涅槃相。即以为殊妙。发大欢喜。而生相著。因涅槃故。有所戏论。此人之心。自谓得微妙法。名为智慧中戏论烦恼也。二者见涅槃法。厌离心薄通钝故。不能信一切烦恼。或为须陀洹。或为斯陀含。或为阿那含。名为学涅槃者。不名得证也。三者厌情休息智慧心。则见涅槃已。不生爱著。不生戏论。舍诸烦恼。名阿罗汉辟支佛。四者发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众生故。欲与众生第一之利。所谓涅槃利。生死中厌离心厚。世世修习种种法门。无量福德。利根第一。虽见涅槃。不生爱著。不生戏论。舍一切凡夫结使。知一切法同涅槃。无生无灭。但未具足菩萨之道。本愿未满。唯断凡夫结使。未断菩萨细微结使故。不名为证。证名所作已办。不复更有所作得证者。唯有三人。阿罗汉辟支佛佛。三学人。虽断结使。不患尽故。但假名为证。非实证也。如因得道人故。余学道者。通名道人。此中得无生菩萨。知诸法实相涅槃。自利已足。三界苦断。为教化成就众生故。出于涅槃无为之法。还修有为福德。净佛国土。引导众生。是故不名为证也。

次问住寿义并答

远问曰。经云知四神足。多修习行。可得住寿一劫有余。又须菩提请世为住寿恒沙劫。既有此法。即宜行之。有人请问。诸佛菩萨。竟有住寿者。不若果有者。为是法身。为是变化身乎。若是法身。法身则有无穷之算。非凡寿所及。不须住寿。若是变化身。化身则灭时而应时。长则不宜短时。短则不宜长。以此住寿。将何为哉。又问寿有自然之定限。寿之者与化而住。目应无陈。时不可留。云何为住。若三相可得。中停则有为之相。暂与涅槃同像。不知胡音中竟住寿不。若以益算为住寿。则传译失旨。又得灭尽三昧者。入斯定时。经劫不变。大火不能焚。大海不能溺。此即是三昧力。自在寿住。今所疑者。不知命根。为何所寿。为寄之于心。为寄之于形。为心形两寄也。若寄之于心。则心相已灭。灭无所寄。若寄之于形。即形随化住。时不可留。何以时之。力士移山经云。非常之变。非十力所制。制非十力。则神足可知也。此问已备之于前章。若一理推释。二亦俱解。

什答。若言住寿一劫有余者。无有此说。传之者生。如长阿含大泥洹经。阿难白佛乘现证。从世尊闻。若善修习四如意人。若欲寿一劫。若减一劫则成耶。摩诃衍经曰。若欲寿恒河沙劫者。此是假言。竟不说人名。用此法者。如宾头卢颇罗堕阿罗汉。善修习如意故。寿命至今不尽。因现神足力。取栴檀钵故。佛以此治之。唯闻此一人。行其法用。余者未闻。又诸阿罗汉。观身如病如癕。如恶怨贼。如退法阿罗汉。今有自害。况当故欲久寿也。以体无我心故。深拔贪著根本故。以涅槃寂灭安稳之利。以不乐久住。虽住先世因缘身尽则止。又法身变化身。经无定辨其异相处。此义先已说。声闻人中。说变化之无心意识寒热等慧。性是无记。正可眼见为事故。现事证则灭。如是之身。无有根本。则无久寿之为义。法身二种。一者三十七品等诸贤圣故。二者三藏经等。此皆非身非命。亦不得有久寿之为义。当是先世行业。所得之身。为大因缘故。欲久住者。便得随意。摩诃衍中法身想。先已具说其因缘。今者略说菩萨法身。有二种。一者十住菩萨。得首楞严三昧。令菩萨结使微薄。是人神力自在。与佛相似。名为法身。于十方现化度人之身。名为变化身。随见变化身者。推求根本者。以为法身。是故凡小者。名为变化身。如此之人。神力无碍。何须善修四如意足也。二者得无生忍已。舍结果身。得菩萨清净业行之身。而此身自于分忆。能为自在。于其分外。不能自在无碍。是菩萨若欲善修习如意。亦可有恒沙劫寿耳。如人有力。不假大用。若无力者。乃有所假。初入法身菩萨亦如是。神通之力。未成就故。若修如意者。便得随意所作。又修如意章中言。若人欲劫寿者。便得如意。不言住寿也。如阿毗昙中说。有阿罗汉。以施得大福德愿力。转求增寿。便得如愿。所以者何。是人于诸禅定。得自在力。愿智无诤三昧顶禅等。皆悉通达。以先世因缘寿将尽。为利益众生故。余福因缘。转求长寿。便得如愿。如檀越欲施比丘多种食之物。而是比丘有游行因缘。不须此物。善喻檀越言。汝以好心见施。可贪此食。为衣物而得如愿。又善修如意者。亦如是。虽不先世福德求寿。以得无漏法故。专修有漏甚深善根。修有漏甚深善根力故。便得增寿果报。无漏虽无果报。能令有漏清净。小而获大果。又灭尽三昧力因缘故。令余行增寿。若入灭尽三昧时。过于生理。身则毁坏无复身因。起是即无。若入余定。则无此事。如一比丘欲入灭尽三昧。作起心因缘。愿力打挞推得。当从定起。有贼来破坏僧坊。十二年中。无楗槌音。此比丘犹在定中。后檀越还修立僧坊打楗槌。比丘便觉时即死也。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终)

猜你喜欢
  嘱累品第十八·佚名
  现果随录目录·戒显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二·玄奘
  叙·牧云通门
  起世经卷第一·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唐慧琳
  常欢喜品第三十·佚名
  教学品第二·佚名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佚名
  卷第五十八·霁仑超永
  四念处卷第一·智顗
  卷第三十一(五诵之三)·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一·宗喀巴
  序·昙噩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七·宗喀巴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余集卷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余集卷七古今体三十六首【丙辰七】咏荷一律先荷後瀑乙之卯【每岁驻跸山庄必有咏荷观瀑之什上年乙卯则先咏荷後成观瀑口号二首】前瀑次荷丙此辰【今岁丙辰日前已叠千尺雪

  • 三集卷七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一古今体一百四十三首【戊子三】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遂由万泉庄进宫之作庆节都过归夀萱【夀萱春咏堂在畅春园  圣母宴息之地也御园度节罢奉归前园岁以为常】

  • 元风雅姓氏前集目录·孙存吾

    钦定四库全书元风雅姓氏前集目录卷一刘静脩【因】巴延丞相郝天挺史紫微卢踈斋【挚】贯酸斋【云石】许鲁斋【衡】张仲畴【易】李道复【孟】虞伯生【集】卷二张野夫【野】元明善鲜于伯机【枢】赵子昂【孟頫】程雪楼【钜

  • 卷三·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三 【起丁卯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尽戊寅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凡十二年 【丁卯】二十年春正月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征纳克楚 【元太尉纳克楚拥衆数十万屯金山

  • ◎黄花岗上哭英雄(魂兮归来看取人间何世)·李定夷

    民国五年,为滇军及各界人士公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主祭者则为军长李协和,朱省长等分立左右陪祭,状至肃雍。各滇军将士,且皆臂缠黑纱。计赴会男女,不下十数万人。不特东沙马路为之壅堵,即惠爱街一带亦然。盖因政军警学报商工

  • 钦定续通志卷七 唐纪七·纪昀

    唐纪 【七】 玄宗二 ○玄宗二 开元二十二年春正月己巳如东都辛未遣太府卿严挺之户部侍郎裴宽于河南存问振给乙酉怀卫邢相等州乏粮遣中书舍人裴敦 复巡问量给种子二月壬寅秦州地震给复压死者家一年三人己上者三年夏四

  • 一二五九 掌湖广道监察御史祝德麟奏请准详校三分全书各员携归私宅校勘折·佚名

    一二五九 掌湖广道监察御史祝德麟奏请准详校三分全书各员携归私宅校勘折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二十日掌湖广遗监察御史臣祝德麟跪奏,为奏明续校书籍情形,叩恳圣慈,仰祈睿鉴事。恭照江浙三分四库全书,奉旨着原派之大臣官员详校

  • 志卷第五 高丽史五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历二。授时历经上。○大元至元十八年岁次辛巳为元。[上考往古下验将来皆距立元为 周岁消长百年各一其诸应等数随时推测不用为元。]步气

  • 唐纪二十一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长寿元年(壬辰、692)·司马光

    唐纪二十一 则天皇后长寿元年(壬辰,公元692年) [1]正月,戊辰朔,太后享万象神宫。 [1]正月,戊辰朔(初一),太后在万象神宫祭祀。 [2]腊月,立故于阗王尉达伏雄之子瑕为于阗王。 [2]腊月,朝廷封原于阗王尉迟伏雄的儿子尉迟瑕为于阗王

  • 纲鉴易知录卷五一·吴楚材

    唐纪肃宗皇帝纲 丁酉,二载,春正月,上皇以李麟同平章事,命崔圆赴彭原。纲 安庆绪杀禄山。目 禄山自起兵以来,目渐昏,至是不复睹物;又病疽,性益躁暴,左右使令,小不如意,动加箠挞,或时杀之。严庄虽贵用事,亦不免箠挞,阉竖李猪儿被挞

  • 二十一年·佚名

    (甲申)二十一年清光緒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初一日。丁丑。敎曰:「今日,卽元朝也。令都承旨,雲峴宮問候以來。」御重熙堂,接見淸觀察陳樹棠及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郞、美國公使福德。賜老人歲饌。下勸農綸音于八道、四都。1月2日初

  • 提要·陈耀文

    【臣】等谨按经典稽疑二卷明陈耀文撰耀文字晦伯确山人万厯庚戌进士官至按察使副使此书取汉唐以来説经之异于宋儒者分条辑载上卷为四书下卷为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先儒专门之学各有师承非同臆说耀文欲存诸经古训但当采郑

  • 第3章&nbsp;檀弓上·戴圣

    公仪仲子的嫡子死了,他不立嫡孙为继承人,却立他的庶子为继承人。为了表示对这种作法的讽刺,檀弓故意戴着免去吊丧,并且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啊?我可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作法。”他快步走到门右边去问子服伯子,说:“仲子舍其嫡孙

  • 有始览第一·吕不韦

    有始原文:一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夫物合而成,离而生。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 平矣。平也者,皆当察其情,处其形。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

  • 后序·神清

      禀学赐紫□□□赞□述  草玄亭沙门讳慧宝。字光用。俗姓王氏。东□□玄武县人也。其先世习儒素或陈力就列或高尚其事炳耀谱□弗具详□大师丱岁出家。弱冠受戒。游刃学海。以传演为□□□□□雅论。甞升座隐机。

  • 菩萨处胎经 第三卷·佚名

    菩萨处胎经 第三卷姚秦凉洲沙门竺佛念译想无想品第六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今此座中无有异类。纯一生补处。今当说识想受。无识无想无受。是时菩萨云何说识想受。于是菩萨分别说识想受。识非想非受。受非识非想

  • 平定两金川方略·阿桂

    一百五十二卷。清阿桂等撰。阿桂 (1717—1797),字广廷,号云岩,章佳氏,满洲正白旗人。他是乾隆时期举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参预清廷机要政务数十年,颇为高宗所倚重。阿桂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受任定西将军,指挥清

  • 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经·佚名

    又名《佛性海藏经》、《智慧海藏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二卷。北致98,首尾俱残,存二百二十九行。英国藏有S.2169、5181等。经文谓佛临涅槃,大众哀恋。佛应除疑菩萨之请,说众生之所以在三界轮回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