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

  造至深之理者虽居浊世。与净土何以异哉。故此卷载至深之理名净浊如一。然亦不可恃此而不修净土之业。恐易涉于空谈。又若参禅者之弊故也。

  情说

  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折情为善。灭情为圣。甘其饮食。美其衣服。大其居处。若此之类是谓养情。饮食若流。衣服尽饰。居处无厌。若此之类是谓纵情。犯之不校。触之不怒。伤之不怨。是谓折情。犯之触之伤之。如空反生怜悯愚痴之心是谓灭情。悟此理则心地常净。如在净土矣。

  即是空说

  佛言。受即是空。受谓受苦受乐及一切受用也。如食列数味。放箸即空。出多驺从既到即空。终日游观。既归即空。又如为善。事既毕。其勤劳即空。而善业俱在。为恶。事既毕。其快意即空。而恶业俱在。若深悟此理。则食可菲薄。无过用杀害之冤债。出可随分。无劳心苦人之烦恼。游观可息。无放荡废事之愆尤。善根可勉为。无懈怠因循之失。恶可力戒。无恣纵怨仇之罪。予喜得此理。故欲与人共之(及一切受用。即所谓不苦不乐受者是也)。

  六根说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沉檀脑麝只为两窍之鼻。食前方丈只为三寸之舌。妙丽娇娆只为臭腐之身。随顺迎逢只为狂荡之意。若能识破此理。便是无烦恼快乐之人。佛言。众生无始以来认贼为子。自劫家宝。谓惑六根之贼。而丧真性也。孟子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盖不惑于此矣。有氵㸒女得道。文殊问云。如何不嗔。答云。见一切众生不生。又问。如何见十八界。答云。如见劫火烧诸世界。妙哉言乎。盖谓一切众生本来无有。唯因妄想中生。又何嗔之有。十八界谓六根六尘六识。因有此种种故。生无量事。造无量恶。是故如劫火烧诸世界。若悟此理。虽未生净土。已如生净土矣。

  真性说

  金刚经二十七段。其大意不过言真性皆无所有如虚空。然此虚空谓之顽空。顽空者真无所有。而真性虽如虚空。而其中则有。故曰真空不空。顽空则可以作。可以坏。若此地。实掘去一尺土则有一尺空。掘去一丈土则有一丈空。是顽空可以作也。若此器本空。以物置之则实矣。此室本空。以物置之亦实矣。是顽空可以坏也。若真性之空。则不可作不可坏。本来含虚空世界。乌可作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未尝变动。乌可坏乎。真性中俱无所有。无得而比。故不得已而以顽空比之。是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谓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继之以空中无色以至无智亦无得。谓真性中皆无所有。如顽空中皆无所有也。既皆无所有。然有一切众生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缘耳。大概言之。真性如镜。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现之影也。影有去来。而镜常自。若众生有生灭。而真性常自若。生灭既除。真性乃现。盖生灭者妄也。真性者真也。故楞严经云。诸妄消亡不真。何待此性。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初无有异。其异皆妄也。

  心乃妄想说

  楞严经第一卷。佛与阿难七次论心。终之以寻常。所谓心者乃妄想耳。非真心也。真心即性也。圆觉经谓。众生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寻常所谓心者乃六种尘缘之影耳。谓此心本无。唯因外有六种尘缘故。内现此心。若外因有色。内则起爱色之心。外因有声。内则起爱声之心。外因有香味触法。内则起爱香味触法之心。盖真性如镜。六种尘缘如形。此心如影。若外无此六尘。则内亦无此心矣此心岂不为六种尘缘之影乎。形来则影现。形去则影灭。而性镜则常自若。故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三心皆谓妄想心也。故有过去现在未来。若真心则无始以来未尝变动。乌有过去未来现在乎。不可得者谓无也。若饥而思食。得食则此心过去矣。正食而知味乃现在心。未思食则此心未有。故为未来心。此三心皆随时坏灭。故云不可得。

  五蕴皆空说

  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谓色受想行识也。色谓色身。受谓受用。想谓思想。行谓所行。识谓辨识。此五者蕴积不散。以壅蔽真性。故谓之蕴。又谓之五阴。谓阴暗真性也。色身终归于坏。受用随时即过。色受岂不空乎。且如思想一物。既得之则无想矣。想岂不空乎。所行之事回首尚如梦幻。行岂不空乎。识尽千种事物。再生不复能识。识岂不空乎。一切苦厄皆从五者生。若能照见色身为空。则不泥于色身而畏死亡。是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受用为空。则不泥于受用而贪奉养。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思想为空。则不泥于思想。而意乃无所著。又度过此一种苦厄。照见所行为空。则不泥于所行。而可以息迹。是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辨识为空。则不泥于辨识。而可以坐忘。是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故照见五蕴皆空。则度过一切苦厄。此五者皆不是真实。乃真性中所现之妄缘也。若六根六尘六识十二缘四谛。皆此类也。

  废心用形说

  列子谓。孔子废心而用形。谓心已不养于物而废之矣。唯用形以应物。予深爱此语。故虽劳苦憔悴而不以为失意。荣华奉养而不以为得意。盖心不著于物也。因念菩萨了生死。乃托生于一切众生中以设教化者。以心不著于物。唯用形以应之耳。然则孔子于此菩萨之徒也。

  用形骸说

  天人礼枯骨偈云。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开。宝衣随念至。玉食自然来。谢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散华时再拜。人世莫惊猜。又饿鬼鞭死尸偈云。因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贪快乐。不肯暂回光。自业锱铢少。黄泉岁月长。真须痛棒打。此恨猝难忘。此言化俗则可以为诚然则不可。何则人神托于形骸之中。所以用形骸者皆神也。譬如匠人用斧斤。用之而善则为善器械。用之而不善则为恶器械。故为天人者前世善用形骸者也。为饿鬼者前世不善用形骸者也。其得其失皆在当时。及其受报而鞭之亦何益。

  齐生死说

  想右脚大指肿烂流恶水。渐渐至胫至膝至腰。左脚亦如此渐渐烂。过腰上至腹至胸以至颈顶。尽皆烂了唯有白骨。次分明历历观看。白骨一一尽见。静心观看。良久乃思看。白骨者是谁白骨是谁。是知。身体与我常为二物矣。又渐渐离白骨观看。先离一丈。以至五丈十丈乃至百丈千丈。是知。白骨与我了不相干也。常作此想。则我与形骸本为二物。我暂住于形骸中。岂可谓此形骸终久不坏而我常住其中。如此便可济生死矣。况我去此则往净土乎。日日作此想。更别有所得。如人饮水冷热自知。不假于言传也。

  我说

  我之所在不可以无我。无我则逐物矣。理之所在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蔽理矣。孔子无我菩萨无我相能至于此。则与虚空等矣。岂复有净浊之辨乎。但恐不易到耳。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此卷后附周大资刘侍制大慧杲禅师题跋三段)

  龙舒王虚中学力深至。所解六经语孟老庄要为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字其用志勤矣。一旦弃去专修西方之教。作净土文。精粗浅深且有条理。以是印施有缘奔走于江浙诸郡。又将亲往建安刊版于鬻书肆中。汲汲然若不可一日缓者。我闻。无量寿经。众生闻是佛名。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者。梵语谓之阿惟越致。法华经谓弥勒菩萨所得报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弥勒。佛语不虚。应皆信受。

  绍兴壬午闰四月七日 唯心居士荆溪周葵跋

  状元刘侍制跋

  昔六祖与韦史君说西方相状。其言甚简。其旨甚明。既无间于东西。何相状之可述。及观王虚中净土文。何其谆谆也。盖闻。法无顿渐。根有利钝。六祖为上智说第一义。故移西于东。在刹那间。言下便领。不容拟议。虚中将以开悟下根。泛为是论。惟西方之归。故汲汲于刊行。而恐行之不广。其爱人之心可谓勤且切矣。有能因虚中之文而悟入者。岂不为鱼兔筌蹄乎。

  绍兴壬午六月六日 木讷翁刘章书

  妙喜老人跋

  龙舒王虚中日休博览群书之余。留心佛乘。以利人为己任。真火中莲也。佛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予嘉其志。为题其后。若见自性之阿弥。即了唯心之净土。未能如是。则虚中为此文功不唐捐矣。

  庚辰八月二十日。书于刘景文懒窠云。双径妙喜宗杲 跋。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终)

猜你喜欢
  卷之二十·铁壁慧机
  谷山崇禅师·惠洪
  略释对于佛教──毕竟空──之疑义·太虚
  卷第八·白岩净符
  卷第三·佚名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四·海明
  卷第十五·李通玄
  老子化胡经·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圆悟克勤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二·智旭
  观音义疏记卷第四·知礼
  佛说睒子经之三·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佚名
  卷第一·佚名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魏元旷

    绍唐言顷岁海内知交,多有改易其名字者。予所知,则扶常改名耿,字黑庵,号草夫;鹤巢称宁愚;建屋称鲁民;华澜石更号持盒;绍唐亦以退庐称。感赋云:“孤踪各自志沈沦,岂为包藏远害身。不与栖栖通姓字,接舆沮溺究何人。”昀谷

  • 卷七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七十三龙门山类五言古过蜀龙门        【唐】沈佺期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峡不与众山同长窦亘五里宛转复嵌空伏湍煦濳石瀑布生轮风流水无昼夜喷薄龙门中潭河势不测藻

  • 范仲淹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仁宗时,累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庆历

  • 第八十六回 信方士药死唐武宗 立太叔窜毙李首相·蔡东藩

      却说武宗闻泽潞已降,刘稹授首,即与李德裕等,商酌善后事宜。德裕面奏道:“泽潞已平,邢洺磁三州,无须再置留后,但遣卢弘止宣慰三州,及成德魏博两镇,便可了事。”武宗道:“郭谊应若何处置?”德裕道:“刘稹竖子,胆敢拒命,统由郭谊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五·徐乾学

    宋纪四十五【起屠维单阏九月尽十二月凡四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明孝皇帝宝元二年九月甲午以美人苖氏为昭容俞氏为婕妤御史中丞孔道辅性鲠特立遇事弹劾无所阿避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惮之初道辅迎

  • 大事记解题卷十一·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汉孝景皇帝二年令天下男子二十始傅解题曰顔师古曰旧法二十三今此二十更为异制也傅读曰附春三月甲寅立皇子德为河间王阏为临江王余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彭祖为广川王发为长沙王解题曰按五宗世家德阏皆栗姬

  • 尉迟皇后传·令狐德棻

    宣帝尉迟皇后名炽繁,是蜀国公尉迟迥的孙女。容貌美丽。最初嫁给杞国公宇文亮的儿子西阳公宇文温,以同姓公爵之妻的身份入宫朝见,被宣帝威逼宠幸。后来宇文亮图谋反叛,宣帝处死宇文温,将皇后纳入后宫,封为长贵妃。大象二年(5

  • 宣武灵皇后胡氏传·李延寿

    宣武灵皇后胡氏,安定临泾人,司徒胡国珍的女儿。母亲皇甫氏,产下胡氏后,红光四射。京兆山北县有个叫赵胡的人,善于占卜和相术,胡国珍把他请来卜相,以定吉凶。赵胡说:“贤女有大贵的仪表,四方为天地之母,能生下天地之主,这事不要让

  • 史天祥传·宋濂

    史天祥,父怀德,为尚书史秉直之弟。太祖八年(1213),太师、国王木华黎随太祖伐金时,史天祥随伯父秉直在涿州投顺太祖,木华黎命史怀德在其帐下统领黑军,任天祥为都镇抚。先选降卒身长武勇者二百人交他统领,后又招收壮丁万余。随

  •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佚名

    【提要】 张仪明白,游说燕国的关键还在于改变燕王对赵国的态度。所以他极力诋毁赵国,并且又用武力威逼利诱,终于促使燕国臣服秦国。 【原文】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曰:“大王之所亲,莫如赵,昔赵王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

  • 卷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八旗分志八八旗佐领八【正红旗满洲佐领】正红旗满洲佐领上【一参领至三参领】正红旗满洲都统所属参领五第一参领下佐领十五第二参领下佐领十四第三参领下佐领十五第四参领下佐领十五第五参

  • 水地第三十九·管仲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

  • 卷二十九·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二十九    宋 卫湜 撰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考礼正刑一德以尊於天子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诸侯赐弓矢然後征赐鈇钺然後杀赐圭瓒然後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於天子郑氏

  • 选佛谱卷第五·智旭

    【第九增上慧学门(凡八位)】谱曰。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故次定之后。应明慧学。一切外道。乏出世慧。故虽修戒定。不出生死。一切二乘。无中道慧。故虽出生死。不达法源。然戒学定学两门。如住毗尼而不动。善

  • 卷第十七(寒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十七(寒字号) 甲子(汉武帝元狩六年起)乙丑(改元元鼎)辛未(改元元封)丁丑(改元太初)辛巳(改元天汉)乙酉(改元太始)已丑(改元征和)癸巳(改元后元)乙未(昭帝始元元年)辛丑(改元元凤)丁未(改元元平)戊申(宣

  • 卷第一·佚名

    不会禅师语录卷第一嗣法门人性灵等编康熙甲辰年八月二十六日住潼川州射洪县金鳌山清果禅院至三门云者所在阔直直无把鼻古今多少人犹向路头觅且道路头在甚处一喝便入。佛殿拈香说甚过去未来现在俱在里许彼此眉横眼上三

  • 上清太玄鉴诫论·侯善渊

    上清太玄鉴诫论,原题「姑射山神居洞太玄子撰」。太玄子即金末元初道士侯善渊,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此书为训诫道众之论。分为八段,每段先说五言颂一首,然后为训诫。作者认为: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在修真见性,做个

  • 常建诗·常建

    诗别集。三卷。唐常建撰。常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