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印度之佛教理论与实际之调合

    然则释迦绝对的排斥理论吗? 不不!当时正是《奥义书》研究极盛的时候,诸家学说,都以哲学的思辨为后盾。释迦若仅如基督之宣传直觉的福音,或仅如孔子之提示极简要的实践伦理,决不足以光大其学。总况迦之为教,与一般所谓宗教不同。一般宗教,大率建设于迷信的基础之上。佛教不然。要“解信”,“要悟信”(因解得信,因悟得信)。释迦惟一目的在替众生治病。但决不是靠神符圣水来治,决不是靠汤头歌诀来治。他是以实际的医学为基础,生理解剖,病理……等等。一切都经过科学的严密考察、分析、批评、然后确定治病方针。不惟如此。他要把这种学识传给病人,令他们会病前预防,病中对治病后疗养,把自己本身力量培养发展用来铲除自己病根,就这一点论,释迦很有点像康德,一面提倡实践哲学,一面提倡批判哲学。所以也可以名佛教为“哲学的宗教”。    

    假使我们认佛教是一派哲学,那么这派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甚么呢?佛未尝不说宇宙,但以为不能离人生而考察宇宙。换句话说,佛教的宇宙论,完全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所以佛的徽号亦名“世间解”Lohavidu。再详细点说,佛教并不是先假定一种由梵天或上帝所命令的,形而上的原理拿来作推论基本。他是承认宇宙间一切事实,从事实里面用分析综合工夫观察其本来之相。——即人生成立活动的真相。然后根据这真相,以求得人生目的之所归向。所以佛教哲学的出发点,非玄学的而科学的,非演绎的而归纳的。他所研究的问题,与其说是注重本体,毋宁说是注重现象;与其说是注重存在,毋宁说是注重生灭过程。他所以和婆罗门旧教及一切外道不同者在此。    

    佛经最喜欢用“如实”两个字,又说“如实知见”,“诸法实相”等等。“如实”者,即“恰如其实际”之谓。对于一切现象,用极忠实的客观考察法以求得其真相,不容以自己所愿望所憎嫌者而加减于其间。为什么呢?佛以为用“情执”来支配认识,便是致“迷”之根本。佛尝述自己之经历,说他未成道以前,在探林中修行,对于夜里的黑暗而生恐怖,他用当时外道通行“视夜如昼,视昼如夜”的方法来对付他,虽然能暂时将恐怖摆脱,但他以为这种诬蔑事实的方法断断不可用,必须在“昼即昼,夜即夜”的真实观念之下,而能摆脱黑暗的恐怖,才算是真无恐怖(见巴利文《中阿合经》卷四。汉译本漏却此条。今据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所译引)。所以宗教上的兴奋剂或麻醉剂,虚构设对证的话令信徒因自欺而得安慰,佛所最不取也。佛教彻头彻尾在令人得“正解”,得“般若”(译言智慧)以超度自己。正解般若最要的条件便是“如实”。凡非“如实知见”,则佛家谓之邪知、邪见。质而言之,佛教是建设在极严密、极忠实的认识论之上,用巧妙的分析法解剖宇宙及人生成立之要素及其活动方式,更进而评判其价值,因以求得最大之自由解放,而达人生最高之目的者也。

猜你喜欢
  释果想品第十一·佚名
  与黄雪峰居士书·太虚
  菩萨戒本疏卷上·义寂
  卷八十五·佚名
  卷七十三(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四念处品第六·佚名
  卷第一百一十六·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七·佚名
  卷三十七·佚名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佚名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上·佚名
  评大乘起信论考证·太虚
  法镜经·佚名
  卷二百三十·佚名
  智慧轮译·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郑文妻·唐圭璋

      文,秀州人,太学生。彤管遗编云:妻孙氏。   忆秦娥   花深深。一钩罗袜行花阴。行花阴。闲将柳带,细结同心。   日边消息空沈沈。画眉楼上愁登临。愁登临。海棠开后,望到如今。

  • 第五十章 西游净土·屠隆

    〔外末生同上外〕踪迹遍天涯。临了归极乐。猢狲入布袋。老鼠进牛角。贫僧同二子游西方。看看来到。上游天堂。下观地府。东泛蓬莱。西归净土。并是我与玄卿以神通摄化。弹指便到。玄卿西来。你两人游过净

  • 原序·方夔

    富山遗藁淳安方先生一夔公所着诗也先生生宋元间天资颖悟志学恳笃尝从游潜斋何先生究心义理之学仕既勿显因退而筑室富山之麓授徒讲学学者称之曰富山先生今所遗诗多五七言古体纡徐浑厚弗事雕琢要其学有源委然亦足以观先

  • 东都事略卷七十·王称

    列传五十三  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也都官员外郎渎之子而翰林学士洙之犹子也洙字原叔性彊敏学问过人自六经史记百氏之书至于图纬隂阳五行律歴星官算法训故字书无所不通举进士为舒城尉坐事免官久之调富川簿晏殊留

  • 雍正实录卷之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八十六·佚名

    光绪五年。己卯。正月辛酉。祈谷于上帝。遣庄亲王载勋恭代行礼。外记注  ○以礼亲王世铎、署正蓝旗满洲都统。明发  ○以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崇礼署镶黄旗护军统领。明发  ○以正红旗满洲副都统熙拉布署镶黄旗满

  • 第十六卷 清乾隆·缪荃孙

    司 道 常镇道崔 琳 乾隆元年九月二十二日任。李梅实 乾隆元年十月二十二日任。赵 城 乾隆四年三月十八任。傅振掖 乾隆四年十月十七任。赵锡礼 浙江兰溪人,庚戌进士。乾隆十二年九月二十任。明 锜 乾隆十

  • 三七八 刑部尚书英廉等奏拟再添派编修平恕等赶办三史折·佚名

    三七八 刑部尚书英廉等奏拟再添派编修平恕等赶办三史折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十二日臣英廉、臣金简、臣钱汝诚谨奏,为奏闻事。窃臣等蒙皇上天恩,派臣英廉、臣钱汝诚办《明史》,臣金简、臣钱汝诚办《辽史》、《元史》。臣等详

  • 三七九 江西巡抚海成奏呈续得应选应毁书籍清单折(附清单一)·佚名

    三七九 江西巡抚海成奏呈续得应选应毁书籍清单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十五日江西巡抚臣海成谨奏,为恭进续得应选及应毁书籍,仰祈睿鉴事。窃臣钦奉谕旨,饬属购获遗书,分别应选应毁,节次进呈在案。兹据各属购获遗书,陆续

  • 李三才传·张廷玉

    李三才,字道甫,顺天通州人。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任郎中。与南乐的魏允贞、长垣李化龙以经世致用相互勉励。等到魏允贞因为议论朝廷违背辅臣意思,李三才抗旨为他申辩,被贬为东昌推官。再改任南京礼部郎中。恰

  • 卷二百七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九舆地考【十一】浙江省【臣】等谨按周官职方以会稽为扬州山镇汉代因之以立郡今之浙东浙西皆古会稽郡地也至东汉而分属吴郡至吴而分吴兴东阳临海新都至晋而分永嘉至隋而分余杭至唐

  • 卷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宸藻一【诏 谕】恩诏诏曰朕五十余年上畏下惧以敬以诫覃思上理且以一心对越上帝未尝瞬息稍懈赖旻穹之孚佑祖宗之?庇迩来国家蓄积有余民间年岁颇丰朕以凉德勉思列圣体大顺公虑患操心

  •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林语堂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语译道的运行本是反复循环的,无所谓正反的区别,等到有正反相对时,道已由静而动。可是道的运用,全以柔弱谦下为主。宇宙万物也都是由这个道而生息不已。本章仅以短短的几

  • 卷九·张洽

    <经部,春秋类,张氏春秋集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九宋 张洽 撰昭公【名禂襄公之子齐归所生諡法威仪恭明曰昭】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胡氏传子野有命立昭公故穆叔虽不欲而不能止也】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

  • 定公·定公十年·左丘明

    【经】十年春王三月,乃齐平。夏,公会齐侯于夹谷。公至自夹谷。晋赵鞅帅师围卫。齐人来归郓、欢、龟阴田。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秋,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宋乐大心出奔曹。宋公子地出奔陈。冬,齐侯、卫侯、

  • 发问本业断结品第三·佚名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整其衣服。长跪叉手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如我今者欲发少问。唯愿听许时为解说。佛言:汝是真善丈夫。为欲显示一切众生无碍智慧。亦令他人作大丈夫。若有所问随汝意答。勿生疑难。如

  • 卷下末·太贤

    梵网经古迹记卷下末经。佛告诸菩萨至四十八轻今当说。述曰。此下别诵轻戒。此中有三。初结前生后。次次第诵出。后结劝奉行。此初也。此诸轻戒随其意乐。有犯无犯是染非染耎中上品。应当了知。如菩萨地。就中染犯。谓

  • 明太祖实录·佚名

    《明太祖实录》,记录中国明朝明太祖、建文帝两朝皇帝事迹的史籍。其年份起元至正辛卯(1351),讫洪武三十一年戊(1398),首尾四十八年。根据《明史·艺文志》的记载:《明太祖实录》共有二五七卷。太祖实录凡三修:一修于建文元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