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念处品第六

佛告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四念处。菩萨摩诃萨观择四念处。顺身观身。顺受观受。顺心观心。顺法观法。何谓为顺身观身。顺受心法观受心法。持世。菩萨摩诃萨顺身观身时如实观身相。所谓是身无常苦如病如疮。苦恼忧衰动坏之相。是身不净可恶恶露。身中种种充满其内。九疮孔中常流臭秽。身之不净犹如行厕。如是正观身时。不得是身一毫清净无不可恶者,知是身骨体筋缠。皮肉所裹。从本业因缘果报所起集取所缚。何等为集。何等为龋从先因缘起是身。是名为龋今以沐浴饮食衣被床卧被辱医药。是名为集。如是现在因缘为集取所缚。本业果报力故有用。又是身四大所造无决定实。色阴所摄数名为身。何故说名为身。能有所作故。说名为身。贪着依止处故。说名为身。随意有用故。说名为身。从忆想分别起故。说名为身。假合作故说名为身。与业合故说名为身。是身不久终归坏败。无常无定变异之相。是身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中间。是身不知身。亦不见身。是身无作无动无有愿求。亦无有心。与草木瓦石等无有异。身中无有决定身相。如是正观择身。知是无有作者,亦无使作者,是身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是身无一常定坚牢之相。如水沫聚不可撮摩。是身八万虫之所住处。是身百种诸病之所侵恼。以三苦故是身为苦。无有救者,所谓行苦坏苦苦苦。是身众苦之器。如是正观身时又复思惟。是身非我非彼。不得自在不得随意。作是不作是。是身无根本。无一定法可得。是身性空无一决定相。是身虚妄所起。系于机关作法。从本业因缘起。不应于身中生我我所想。我等不应惜身寿命。菩萨如是观时。不得身若合若散。不见有所从来。去有所至有所住处。不分别是身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则不依止身命。不贪惜身若我若我所。常离身受。是菩萨观身空无我无我所。是身中我我所不可得故。是身相不可得。是菩萨若不得身相。即不愿身入。身不起作道。云何为入。是身无有作者无有起者,是身不作不起相。从众因缘生。是因缘能和合身。而是因缘亦虚诳无所有。颠倒相应空无牢坚。亦以是因缘故是身得生。是因缘亦无生无相。如是观身即入身无生相中。入已观身无相。以无相相观身。知是身无相。相不可得故无生。是身过去相未来相现在相不可得。何以故?是身无根本。无一定法可得。是身若此若彼不可得。如是观时。知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入身不生不灭道。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愿身观身入如实相。于身欲染则能除断。疾令其念。正住身中。是名顺身观身。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顺受观受。菩萨摩诃萨观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见是三受。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虚妄缘合。本业果报所持颠倒相应。知诸受虚妄从忆想分别起。菩萨如是观诸受。不得过去受。不得未来受。不得现在受。是菩萨见过去诸受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牢坚。无不变异相。如是观是过去诸受空相。寂灭相无相相。观未来诸受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牢无坚。无不变异相。观未来诸受空相。寂灭相无相相。是菩萨如是观时作是念。诸受无决定相。无有根本无一定法。不相似故。新新生灭无有住时。菩萨作是念。是诸受无作亦无作者,但凡夫颠倒相应心中。起三种受属本业因。今世缘合故有是诸受。是诸受皆空无有牢固。虚妄之法犹如空拳。如是观受。心住一处。菩萨尔时得通达诸受集没灭相。见诸受不合不散。又受中不见受。作是念诸受空性空故。即通达诸受无生相。此诸受无生无灭无有成相。是诸受皆无相无成相。如是思惟。受诸受时皆能不着。如实知见诸受相。离诸所受。于此诸受亦无所依。于诸受中心皆放舍,则疾得舍三昧。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顺受观受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顺心观心。菩萨摩诃萨观心生灭住异相。如是观时作是念。是心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识缘相故生。无有根本无一定法可得。是心无来无去。无住异可得。是心非过去未来现在。是心识缘故从忆念起。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是心无一生相。是心无性无定。无有生者无使生者,起杂业故说名为心。能识杂缘故说名为心。念念生灭相续不断故。说名为心。但令众生通达心缘相故。心中无心相。是心从本已来。不生不起性常清净。客尘烦恼染故有分别。心不知心亦不见心。何以故?是心空性自空故。根本无所有故。是心无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无法若合若散。是心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是心无形无能见者,心不自见。不知自性。但凡夫颠倒相应。以虚妄缘识相故起。是心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牢无坚。无不变异相。如是思惟。得顺心念处。是人尔时不分别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无生相。通达是心无生性。何以故?心无决定性。亦无决定相。智者通达是心无生无相。尔时如实观心生集没灭相。如是观时。不得心若集相若灭相。不复分别心灭不灭。而能得心真清净相。菩萨以是清净心。客尘所不能恼。何以故?菩萨见知心清净相。亦知众生心清净相。作是念。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如是思惟时。不得心垢相。不得心净相。但知是心常清净相。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顺心观心。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顺法观法。菩萨观一切法。不见内不见外不见中间。亦不得诸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但知诸法从众缘生颠倒起。诸法无有决定相。所谓是诸法属是人。诸法本体于诸法中无诸法。诸法不在诸法内。不在诸法外。不在中间。诸法不与诸法合亦不散。一切法无根本无一定相。诸法无所有故不动不作。一切法如虚空无所有故。一切法虚诳如幻。幻相无所有故。一切法常净相俱不污故。一切法是不受相。诸受无所有故。一切法如梦。梦性无所有故。一切法无形。形无所有故。一切法如像。性常无故。一切法无名无相。名相无所有故。一切法如响。虚妄所作无所有故。一切法无性。性不可得故。一切法如焰。知无所有故。菩萨如是观一切法时。不见诸法若一相若异相。亦不见法与法若合若散。亦不见法依止于法。如是观时。见一切法无所从来。亦不见一切法住处。何以故?一切法无住无依无起。一切法无住处。住处无所有故。住处不可得故。持世。诸法无有差别。一切法无分别相。从众生颠倒故有用。是诸法无处无方。智者得诸法。非一相。非二相。非异相。何以故?持世。一切法不生不作不起。无能作者,一切法离根本。一切法无自性。过诸性故。一切法无归处。诸归处无所有故。如是观诸法。善知诸法无我无人。观择诸法性空。是诸法皆空。性自空故。诸法无相不见相故。于诸法中不起愿。即时观择一切法无生。作是念。此中实无有法若生若灭。如是观时心住一处。尔时便得通达一切法无生。亦知见一切法集尽灭。亦能入一切法离相离性。何以故?持世。一切法无决定性。智者通达诸法无相离相。持世。菩萨摩诃萨顺法观法。如是观者,于法无所得无所受。于法不为生不为住不为灭。故行而见一切法尽灭相寂灭相。持世。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四念处。何故说名念处。念处者,即是一切法无处。无起处无所有处。能如是入一切法则念不乱。名为念处。又念处。是一切法不住不生不龋如实知见处。名为念处。

猜你喜欢
  卷第十八·道世
  卷之二十八·纪荫
  卷一·彭绍升
  卷第四十·霁仑超永
  卷第九·道宣
  第十五章 遗骨之渡来·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唐慧琳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四·丈雪通醉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四·佚名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二·智旭
  大般泥洹经卷第六·佚名
  ○毗婆舍那颂第五·玄觉
  佛说四谛经·佚名
  卷第二十四·佚名
  卷第二十二·晦翁悟明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诗人·闻一多

    人们说我有些像一颗星儿, 无论怎样光明,只好作月儿底伴, 总不若灯烛那样有用—— 还要照着世界作工,不徒是好看。人们说春风把我吹燃,是火样的薇花, 再吹一口,便变成了一堆死灰; 剩下的叶儿像铁甲,刺儿像蜂针, 谁敢抱进他的赤裸

  • 卷七百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一李洞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赠唐山人垂须长似髪七十色如黳醉眼青天小吟情太华低千年松

  • 卷六百八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八十一韩偓感事三十四韵【丁卯已後】紫殿承恩岁金銮入直年人归三?路日过八花砖鸳鹭皆回席臯蘷亦慕羶庆霄舒羽翼尘世有神仙虽遇河清圣慙非岳降贤皇慈容散拙公议逼陶甄江总参文会陈暄侍狎

  • 雍熈乐府卷之十二·郭勋

  • ●卷十八·余继登

    嘉靖初年,御用监供用库岁泊派黄蜡止八万五千斤,白蜡四千斤,末年黄蜡增至二十余万斤,白蜡不下十万斤。此外复有召买,有折色,视正额不啻三倍。又御用香品旧无征派事例,嘉靖末年,行广东采办,及顺天召商收买,岁办数十万斤。隆庆初,以

  • ◎江西之三星献寿图·李定夷

    江西豫章道尹何刚德,于民国四年一月三十一号,为六旬大庆。早由政务厅长陈嘉善、高等审判厅长朱献文及道署人员发起祝寿联屏,以致一般属僚,闻信纷往。签名附份者,颇不乏人。何以恐遭物议,不愿举动。是日黎明时,即乘肩舆赴南新

  • 蔡廓传·沈约

    蔡廓字子度,济陽考城人。曾祖父蔡谟,是晋朝的司徒。祖父蔡系,是抚军长史。父亲蔡纟林,是司徒左西属。蔡廓博览群书,言语行动都依礼而行。刚开始他当著作佐郎。当时桓玄辅佐晋朝,打算恢复肉刑。蔡廓上书说:“建立政治设立刑法

  • ●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二·周明泰

    ○公历一八八五年光绪十一年乙酉 退庵居士藏长生殿时剧一册系光绪十一年乙酉九月四乐斋主人着至二十三年丁酉四月亦嚣嚣斋主人排印并校字内分八折叱政洗儿平蕃演猎逼反劝行誓师刺逆以第六折为最精彩全剧七字十字句皆

  • 卷五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五十五雍正五年闰三月上谕三十一道初一日奉上谕朕日理万几惟欲周知庶务通达下情是以广开言路令人条奏事件冀於政治有所裨益近见条陈人员内颇有能据实陈奏不避嫌怨切中情弊者朕思此等

  • 卷五十九·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九宋 宋敏求 编大臣将帅命将解琬朔方道後军大总管制王晙朔方道行军总管制薛讷白衣摄左羽林将军击吐蕃制薛讷朔方道大总管制郭子仪兵马副元帅制郭

  • 卷五十七·程公说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五十七   宋 程公说 撰晋世本第五平公       昭公平公【諡灋执事有制曰平】【名彪悼公子襄十五年嗣立明年改元至昭十年卒在位二十六年】襄公经十有六年春王

  • 管子轻重十二·马非百

    国准元材案:国准一词,除本篇三见外,《轻重甲篇》一见,《轻重丁篇》三见。与《揆度篇》所谓&ldquo;国衡&rdquo;,皆指国家之平准政策,亦即轻重之筴而言。提要: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从&ldquo;国准可得而闻乎&rdquo;,至&ldquo;五

  • 卷第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九尊者世亲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前言世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所以者何。随眠有几。颂曰。随眠诸有本  此差别有六谓贪嗔亦慢  无明见及疑论

  • 卷第六十五·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五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 尔时善财童子。於善知识所。起最极尊重心。生广大清净解。常念大乘

  • 锦县志·佚名

    地方志。未书修纂人姓名,无序。据考证,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王曾、刘惠宗修,范勋纂。凡12卷: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典礼志、武备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各一卷。首附图11幅。为辽宁现存较早的县志,有一定的

  • 洞玄灵宝自然斋仪·佚名

    《灵宝中盟经目》第二十一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自然经上》1卷,为六朝灵宝经。本仪盖与之有关。但仪中称玉皇上帝,当出自宋后。述发炉、称名等,洗心首过,祈福求度。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标点本)·佚名

    二百五十七卷。起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首尾四十八年。太祖实录凡三修:一修于建文元年(1399年),总裁为董伦、王景彰等;再修于永乐之初,监修为李景隆、茹瑺,总裁为解缙;三修于永乐九年(1411年),改命姚广孝、夏原

  •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永觉元贤

    凡三十卷。又作永觉和尚广录。明代僧元贤(1578~1657)所撰,为霖道霈重编。清顺治十四年(165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编集福州鼓山涌泉寺语、泉州开元寺语、杭州真寂禅院语、剑州宝善庵语、小参、普说、茶话、拈古、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