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褒传

王褒字子深,琅笽临沂人。曾祖父王俭、祖父王骞、父亲王规,《南史》都有传。

  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威仪俊美,善于谈笑,博览史籍,七岁就能作文章。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爱他,对客人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很有出息的人。”没到成人的年龄就举荐为秀才,任秘书郎、太子舍人之职。梁朝国子祭酒萧子云,是王褒的姑父,特别擅长草书和隶书。王褒小的时候因为亲戚的关系,来往于萧子云家,就向他学习书法,而名声在萧子云之下,一同受到当时的重视。梁武帝嘉奖他的才华技艺,就把弟弟鄱阳王萧恢的女儿嫁给王褒,世袭爵位南昌县侯,历任秘书丞、宣城王文学、安城内史。到了侯景攻陷建业,王褒收集安定其部下,受到当时人的称道。改任南平内史。

  梁元帝继位,王褒和梁元帝有旧交,召至京师,任吏部尚书、右仆射,仍改任左丞,兼任参掌。王褒既是名家,文学成就尤为优异丰赡,当时都很推崇他。所以,王褒职位名望并重,宠遇日甚一日,却越发自谦自逊,不因地位高居人上而自骄于人,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

  当初,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和擒获武陵王萧纪之后,因建邺凋零残破,而当时江陵殷实强盛,就想迁都江陵,另外,元帝朝中的官员僚属都是楚人,都希望立即建都鄢郢。元帝曾经召集群臣商议建都鄢郢之事。镇军将军胡僧..、吏部尚书宗懔、太府卿黄罗汉、御史丞刘..等人说“:建邺帝王气数已尽,而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象,迁都建邺不合适。”元帝认为他们说的很对。王褒生性谨慎,知道元帝猜疑忌讳很多,不敢公开说元帝的不是。后来借助清静闲暇之机,秘密劝谏,言词非常恳切。元帝心中喜好荆楚之地,已听从胡僧..等人的谋略,终于没能采用王褒的建议。

  到了北魏征讨江陵时,元帝授命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栅栏被攻破,跟从元帝进入金城。很快,元帝出城投降,王褒就与众人一同出城。见到柱国于谨,于谨待他很有礼貌。王褒曾经写有《燕歌》,描绘塞北寒冷贫苦的状况维妙维肖,元帝和诸位文士一同唱和,竞相选用凄凉悲切的言词,到现在才得到验证。王褒与王克、刘..、宗懔、殷不害等几十人一起来到长安,周文帝高兴地说:“当年平定吴地的好处,只是得到了陆机、陆云兄弟而已,如今平定楚地的功绩,是众多的贤才都来到了,可以说超过平吴之利了。”又对王褒和王克说“:我就是姓王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家人,应当看重亲戚的情意,不要因离开故乡而放心不下。”于是授予王褒和殷不害等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常从容地居于上席,赏赐非常丰厚。王褒等人也都受到恩遇,忘记了是在周朝寄居做客。

  周孝闵帝即皇帝位,封王褒石泉县子爵。周明帝即位,特别喜爱文学,当时王褒与庾信才华声名最高,特意加以亲宠优待。周明帝每有欢宴,就命王褒写诗为文,一直在身边。很快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周武帝保定年间,授内史中大夫之职。周武帝作《象经》,命王褒为之作注。王褒注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的赞赏。王褒有器量,特别明了政事,既然多年在江东做辅政大臣,周武帝也就因此而看重他。建德年间以后,王褒多参与朝政,所有大的诏令文册,都让王褒执笔撰写。东宫设立之后,授太子少保之职,改任少司空,仍旧掌管诏令。武帝乘车出行巡幸,王褒常常跟从侍奉。

  当初,王褒和梁朝居士汝南人周弘让相友善,到了弘让的兄长弘正自陈国来通好,武帝允许王褒等人和亲戚朋友通音信,王褒赠给周弘让诗和书信。不久,出任宜州刺史,死于官任。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十八·表第十九·脱脱
  卷十三 漢紀五·司马光
  卷五·黄以周
  臧榮緒晉書卷四·汤球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九·焦竑
  明世宗钦天帝实录卷四百四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二·佚名
  卷之四十五·佚名
  ◎愿作鸳鸯不羡官·李定夷
  一五一二 礼部尚书纪昀奏拟续缮四库全书事宜十条折·佚名
  绎史卷一百六·马骕
  王茂传·李延寿
  晋纪九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己巳、309)·司马光
  卷二百三·佚名
  卷四十二·徐天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山带阁注楚辞卷五·蒋骥

    武进蒋骥撰逺游幽忧之极思欲飞举以舒其郁故为此篇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逺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烟】托乘【去声】而上浮遭沉浊而汚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去声】夜耿耿而不兮魂营营而至曙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

  • 卷六十五·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劒南诗稾卷六十五 宋 陆游 撰 稽山行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千里亘大野勾践之所荒春雨桑柘绿秋风秔稻香村村作蟹椵处处起鱼梁陂放万头鸭园覆千畦姜舂碓声如雷私债逾官仓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

  • 卷三百二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二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看云小集黄文雷字希声旴江人有看云小集读史感兴人为五行精二气相循环阳明发天秀隠约超龙蟠如何椒兰芳苦厄萧艾繁良玉必火浴利刃因岚刓大钧虽无垠岳

  • 巻五·孙绍远

    钦定四库全书声画集卷五宋 孙绍逺 编林木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杜子美】老夫清晨梳白头都道士来相访握髪呼儿延入户手提新画青松障障子松林静杳冥凭轩忽若无丹青阴崖却承霜雪榦偃葢反走虬龙形老夫平生好奇古对此兴

  • 卷五·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苏诗补注卷五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四十五首【起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合明年乙巳罢凤翔任还朝直史馆作】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首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羣彦嗟汝独何为闭门观物变微物岂足观汝独观不倦牵牛

  •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柯劭忞

      客烈亦王罕桑昆 札合敢不乃蛮太阳罕 不月鲁克古出鲁克 抄思别的因   客烈亦部,未详所出,或谓始居唐麓岭北谦谦州之地,后徒于土拉河。相传其祖生子七人,面黝黑,蒙古语黑为喀喇,故名其部为喀喇,又讹为客烈。后族类繁衍

  • 卷四百九十 紹聖四年(丁丑,1997)·李焘

      起哲宗紹聖四年八月盡其月   八月壬午朔,御文德殿視朝。   知鄜州、崇儀使、成州刺史王舜臣權發遣熙河蘭岷路鈐轄。(元符元年二月二十七日,當考。「鄜」當作「麟」,六月末可考。)   癸未,降授左衛將軍、駙馬都尉

  • ●卷五十五·徐梦莘

      靖康中帙三十。   起靖康元年九月十五日戊寅,尽十九日壬午。   十五日戊寅李。若水见粘罕(改作尼堪)於榆次县。   靖康大金山西军前和议日录曰:靖康元年八月二十四日。若水等被旨日下出门差往大金山西军前和议

  • 客座赘语卷三·顾起元

    陵祭正旦祭孝陵,行香果酒。清明日祭,忌辰 【一闰五月初十日,无闰用五月;一、八月初十日。】 行香。中元日祭,万寿圣节日行香。十月初一日行香,冬至日祭。凡三大祭用祝版。已上祭祀俱百官陪祭,遣守备武臣行礼,今例遣司香勋臣行

  • 第九卷陈、隋·缪荃孙

    武帝永定元年(北齐天保八年)十月乙亥,即位于南郊,礼毕,舆驾还宫,升太极前殿,大赦,改元(改梁太平二年为永定元年)。丙子,舆驾钟山,祀蒋帝庙。戊寅,幸华林园,亲览词讼,临赦囚徒。庚辰,诏出佛牙于杜姥宅,集四部设无遮大会,亲出阙前礼拜。辛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三十三·阿桂

    上谕军机大臣曰阿尔泰自上年十二月加恩赏给散秩大臣令其在章谷専办粮务折内诸事均应早为筹画奏闻何其至今始行入告此必因福隆安阿桂均到南路向伊言及粮马台跕事事稽误始以一奏塞责着传旨申饬仍以散秩大臣留川専办南运

  • 卷七十六·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七十六宋 宋敏求 编典礼省侍元和元年正月辍朝侍膳勅元和十一年皇太后寝疾权不听政勅大中元年积庆皇后寝疾权不听政勅大中二年太皇太后寝疾权不听政勅

  •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司马迁

    【正义】:括地志云:“天齐池在青州临淄县东南十五里。封禅书云‘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也’。”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集解】:吕氏春秋曰:“东夷之土。”【索隐】: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後,掌四岳有功,封之於

  • 禹贡说断卷三·傅寅

    宋 傅寅 撰导岍【今珑州吴山县吴岳是】及岐【在今鳯翔岐山】至于荆山【在今耀州富平】班氏曰呉山在扶风汧县西古文以为汧山【陆氏曰岍字又作汧一名吴岳九域志曰吴岳顶有五峯按后魏孝文于汉汧县地置长蛇县唐贞观九年

  • 佛说普门品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百,菩萨四万二千&mdash;&mdash;得诸总持,神通已达,圣智弘畅,辩才无碍,三昧已定,无所不博。  时有菩萨名离垢藏,与九万二千菩萨,从普

  • 入大乘论卷下·佚名

        坚意菩萨造    北凉三藏法师道泰等译  讥论空品第二  问曰。汝先说调顺乘大苦乘。得妙果报。菩萨所得境界。甚难了知。答曰。菩萨行处。微妙甚难。于三阿僧祇劫。乃可成就。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在

  • 卷第三十二·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三十二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请列职杂务提纲(修造 化主 发化主 监收) 五祖演禅师请修造上堂。白云今日权将大宋世界作一面碁盘。先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定却五

  • 唯识三十论颂·世亲

    梵名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ddhi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