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三
开成五年五月十七日,将延历寺未决三十条呈上志远知尚,请决释。志远和尚云:「见说天台山已决此疑,不合更决。」不肯通矣。晚际,与数僧上菩萨堂院,见持念和尚,年七十,适见可卌来也。人云:「年高色壮,得持念之力。」开堂礼拜大圣文殊菩萨像,容貌颙然,端严无比。骑师子像,满五间殿在,其师子精灵,生骨俨然,有动步之势,口生润气,良久视之,恰似运动矣。老宿云:「初造此菩萨时,作了便裂。六遍柤作,六遍颡裂。其博士惆怅而云:『吾此一才,天下共知,而皆许孤秀矣。一生来柤作佛像,不曾见裂损之。今时作此像,斋戒至心,尽自工巧之妙,欲使天下人瞻礼,特为发心之境。今既六遍造,六金颜,即遍皆摧裂,的应不称大圣之心。若实然者,伏愿大圣文殊菩萨为我亲现真容。亲仿与而造。』纔发愿了,开眼见文殊菩萨骑金色师子现其人前良久,乘五色云腾空飞去。博士得见真容,欢喜悲泣,方知先所作不是也。便改本样,长短、大小、容貌髣取所现之相。第七遍柤作此像,更不裂损,每事易为,所要者皆应矣。其人造此像了,安置此殿,露光眼中,注泪乃云:『大奇。曾来未曾见者,今得见也。愿劫劫生生常为文殊师利弟子。』言竟身亡。向后,此像时时放光,频现灵瑞。每有相时,具录闻奏,施袈裟。今见披在菩萨体上者,是其一也。因此,每年使送五百领袈裟,表赐山僧。每年使别送香花宝盖、真珠幡盖、佩玉宝珠、七宝等,积渐已多。堂里铺列不尽之余者,寶冠、金鏤香鑪、大小明鏡、花毯白、珍假花在庫貯積見在。自余诸道、州、府官私施主每年送者,不可胜数。今五台诸寺造文殊菩萨像,皆此圣像之样,然皆百中只得一分也」云云。其堂内外,七宝伞盖当菩萨顶上悬之。珍彩花幡、奇异珠鬘等,满殿铺列。宝装之镜,大小不知其数矣。出到殿北,望见北台、东台圆顶高耸,绝无树木,短草含彩,遥望观之,夏中秋色。到堂前,遥望南台,亦无树木,台顶独秀,与碧天接连,超然出于众峰之外。西台隔中台,望不见也。于菩萨堂前,临涯有三间亭子,地上敷板,四面高栏,亭下便是千仞之岸崄峻。老宿云:「昔者,日本国灵仙三藏于此亭子,奉见一万菩萨。」遍礼讫,到阁院,见玄亮座主。从四月始讲法花经兼天台疏,听众卌余人,是远和尚门下。朝座阁院讲法花经,晚座涅盘院讲止观。两院之众互往来听,从诸院来听者甚多。当寺上座僧洪基共远和尚同议,请二座主开此二讲,实可谓五台山大花严寺是天台之流也。共众僧上阁,礼拜功德。阁之内外庄严,所有宝物,与菩萨堂相似也。见辟支佛顶骨,其色白黯色,状似本国轻石;骨内坚实,大二升许大,见是额已上之骨,上生白发,长五分许,似剃来更生矣,西国僧贞观年中将来者也。兼有梵夹法花经,又佛舍利,置之于璃瓶里。金字法花、小字法花精妙极也。阁前有塔,二层八角,庄校珠丽。底下安置阿育王塔,埋藏地下,不许人见,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数也。次入善住阁院随喜,有禅僧五十余人,尽是毳纳锡杖,各从诸方来巡者者也。置镇国道场,有天台宗僧讲四分律,亦是远和尚门下。
十八日,赴善住阁院主请,到彼断中。仍见从台州国清寺将来书。先于楚州付留学僧圆载上人送天台山延历寺未决卅条,国清寺修座主已通决之,便请台州印信,刺史押印已了,修禅寺敬文座主具写送台山弘天台诸德。兼日本国无行和尚送天台书,及天台修座主通决已毕,请州印信之书,台州刺史批判与印信之词,具写付来。
廿日,始巡台去。从花严寺向西,上行七里许,到王子寺吃茶。向西上,行六七里,至王花寺。更向西上十余里,到中台。台南面有求雨院。从院上行半里许,到台顶。顶上近南有三铁塔,并无层级相轮等也。其体一似覆钟,周圆四抱许。中间一塔四角,高一丈许。在两边者团圆,并高八尺许。武婆天子镇五台所建也。武婆者,则天皇是也。铁塔北边有四间堂,置文殊师利及佛像。从此北一里半是台顶,中心有玉花池,四方各四丈许,名为龙池。池中心小岛上有小堂,置文殊像,时人呼之龙堂。池水清澄,深三尺来。在岸透见底砂净洁,并无尘草。台顶平坦,周围可百町余,超然而孤起,犹如双出。台形圆耸,于此望见余之四台。西台、北台去中台稍近。下中台,向北上,便是北台之南涯。又下中台,向西上,便是西台之东崖也。三台地势近相连:东台、南台去中台,并五十来里。中台东,长岭高低,屈曲逦迤,向南五十里,地便与南台西北连。北台东北,岭下而复上,高低长岭参差,向东四十余里,便与东台西连。然五台高崄,出众岭之上。五台周圆五百里外,便有高重重,隔谷高起,遶其五台,而成墙壁之势。其参差,树木郁茂,唯五顶半腹向上,并无树木。然中台者,四台中心也。遍台水涌地上,软草长者一寸余,茸茸稠密,覆地而生。蹋之即伏,举还起,步步水湿,其冷如冰,处处小洼,皆水满中矣。遍台砂石间错,石塔无数。细软之草间莓苔而蔓生,虽地水湿,而无卤泥,缘莓苔软草布根稠密,故遂不令游人污其鞋。奇花异色,满山西开。从谷至顶,四面皆花,犹如铺锦,香气芬馥,熏人衣裳。人云:「今此五月犹寒,花开未盛;六、七月间,花开更繁」云云。看其花色,人间未有者也。从台顶东,下半里许,有菩萨寺,夏有粥饭,祇供巡台僧俗。从铁塔前向西渐下路,行十余里,下峻二里许,更上向西半里许,到西台供养院。于院后有三大岩峰,崄峻直秀,三峰并起,名曰香山。昔天竺僧来,见此三,乃云:「我在西国,久住香山;今到此间,再见香山,早出现此乎?」从供养院向西上五六里,到西台顶。台顶平坦,周围十町许。台体南北狭,东西阔,东西相望,东狭西阔。台顶中心,亦有龙池,四方各可五丈许。池之中心,有四间龙堂,置文殊像。于池东南,有则天铁塔一基,圆形无级,高五尺许,周二丈许。莓苔软草、盘石石塔、奇异花草,不异于中台。地上水涌,潜停于草下,洼处水停。三方涯峻,而东岸逦迤渐下,与中台根连。从台西下,行五六里,近谷有文殊与维摩对谈处。两个大岩,相对高起,一南一北,高各三丈许。岩上皆平,皆有大石座。相传云:「文殊师利菩萨共维摩相见对谈之处。」其两座中间,于下石上,有师子蹄迹,蹋入石面,深一寸许。岩前有六间楼,面向东造。南头置文殊像,骑双师子。东头置维摩像,坐四角座:老人之貌,顶发双结,幙色素白,而向前覆,如戴莲荷;黄丹衣及白裙,于衣上袭披皮裘,毛色斑驳而赤白黑;两手不入皮袖,右膝屈之,着于座上,竖其左膝而踏座上,右肘在案几之上,仰掌以申五指,左手把尘尾,以腕押左膝之上,开口显齿,似语之相。近于座前,西边有一天女;,满盛饭而立。又于此楼前,更有六间楼相对矣。人云:「见化现时东边有一菩萨,手擎之样而造之矣。」楼东行百许步,有八功德池,水从大岩底潒。巡看至夜,到供养院宿。
廿一日,斋后,到中台菩萨寺吃茶。向东北遥望,谷底深处,数十町地,见白银之色。人云:「是千年冻凌。年年雪不消,积为冻凌,谷深而背阴,被前岩遮,日光不曾照,所以自古已来,雪无一点消融之时矣。」谷之前岭,便是中台之东也。从菩萨寺向北,傍中台之东岸,逦迤下十里来,又更上行十余里,到北台。台顶周圆六町许。台体团圆,台顶南头有龙堂,堂内有池。其水深黑,满堂澄潭,分其一堂为三隔。中间是龙王宫,临池水上置龙王像。池上造桥,过至龙王座前。此乃五台五百毒龙之王。每台各有一百毒龙,皆以此龙王为君主。此龙王及民,被文殊降伏归依,不敢行恶云云。龙宫左右,隔板墙,置文殊像。于龙堂前,有供养院。见有一僧,三年不饭,日唯一食,食泥土便斋,发愿三年不下台顶。有数个弟子院,前院俯临深谷,台涯嵯峨而可千仞。此谷是文殊曾化现金钟宝楼之处,今呼为钟楼谷。谷之西源,是中台东岸之底。谷南便是高岭。岭之北岸极崄而深至谷底,千年冻凌在幽底而皓晖。又向东南望见大花严寺。台头中心有则天铁塔,多有石塔围遶。软草莓苔,遍敷地上,隔三四步,皆有小井池无数,名为龙池,水涌沙底而清浅。正北、正东岸峻,高临深谷。北谷名之宋谷。曾有一僧,依天台智者法花三昧,行法礼忏,得见普贤菩萨及多宝塔之处。南面虽崄路,而有路可攀蹑。西北岸渐下成帷,终为深谷。台顶东头有高阜,名罗汉台。遍台亦无树木。从罗汉台向东南下,路边多有燋石,满地方圆,有石墙之势。其中燋石积满,是化地狱之处。昔者,代州刺史性暴,不信因果,闻有地狱不信。因游赏,巡台观望,到此处,急然,见猛火焚烧岩石,黑冲天而起。焚石火炭赫奕而成围廓。狱卒现前今见在。燋石垒为垣,周五丈忿勃,刺史惊怕,归命大圣文殊师利,猛火即灭矣。其许,中满黑石。
廿二日,粥后,傍北台东腹向东北逦迤下,寻岭东行廿里许,到上米普通院。在堂里,忽见五道光明,直入堂中照,忽然不现矣。惟正、惟晓等同在堂,皆云不见物,奇之不已。斋后,寻岭向东,渐上廿里,来到东台。台东头有供养院,入院吃茶。向南上二里许,到台顶。有三间堂,垒石为墙,四方各五丈许,高一丈许,堂中安置文殊师利像。近堂西北有则天铁塔三基,体共诸台者同也。台顶无龙池,地上亦无水,生草稍深。台顶周圆,四方各可十丈许。台体南北渐长,东西狭,北根长一里许。台南有岭,高低长连三里许。然台顶最高显而无树木。从台顶向东,直下半里地,于峻崖上有窟,名为那罗延窟。人云:「昔者,那罗延佛于此窟行道。后向西去。」窟内湿润而水滴,户阔六尺,窟内黑暗,宜有龙潜藏矣。日晚,到供养院宿。时欲黄昏,天色忽阴,于东谷底,白云叆叇,忽赤忽白,而飞扬;雷声霹雳,在深谷纷斗。人在高顶,低头而视,风雨共雹乱坠。夜深而息。
廿三日,斋后下台,到上米普通院,便向南直下,行十八里许入谷,更向东南行三四里,更向西谷行一里许,到金刚窟,窟在谷边。西国僧佛陀波利空手来到山门,文殊现者人身,不许入山,更教往西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其僧到西天,取经来到此山。文殊接引,同入此窟。波利纔入,窟门自合,于今不开。窟岩坚密,带黄色。当窟户有高楼,崛门在楼下,人不得见。于楼东头,有供养院。窟户楼上有转轮藏,六角造之,见于窟记。窟:维卫佛时,香山摩利大仙造三千种七宝乐器,其佛灭后,文殊师利将来,内多有西天圣取此窟中;拘留秦佛时,兜率天王造钟,盛一百廿石。闻声者或得四果,或得初地等,佛灭,文殊师利将此钟来,置此窟中;迦叶佛时,造银箜篌,有八万四千曲调,八万四千曲调,各治一烦恼,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将此箜篌来,收入窟中;星宿劫第二佛全身宝塔一千三百级,文殊菩萨将此塔来,收入此窟;振旦国银纸金书及百亿四天下文字,文殊菩萨收入此窟云云。从窟上百步许,有文殊堂、普贤堂,此乃大超和尚见「金色世界」之处也。日晚,到大花岩纲维寺。引涅盘院安置阁下一房,此则讲法花经座主玄亮上人房。座主因讲,权文书备足。居阁院。远和尚及文鉴座主院,天台教廿三日,始写天台文书日本国未有者。
香花等,使送到山表施十六月六日,使来,寺中众僧尽出迎候。常例每年送衣二大寺:细帔五百领、绵五百屯、袈裟布一千端青色染之、香一千两、茶一千斤、手巾一千条,兼供巡十二大寺设斋。
七日,于此寺设斋,斋后转花严经一部。晚际,使共数十僧上菩萨堂求化现。到涅盘院,礼拜远和尚。
八日,使设斋,供一千僧。
九日,斋后,使往金阁寺。
十一日,今上德阳日,于五台诸寺设降诞斋。诸寺一时鸣钟,最上座老宿五六人,起座行香。闻使在金阁寺行香归京。
廿一日,天色美晴,空色青碧,无一点翳。共惟正、惟晓、院中数僧,于院阁前庭中,见色光云,光明晖曜,其色殊丽,炳然流空,当于顶上,良久而没矣。院中数十僧,不出来者不得见。爰有汾州头陀僧,五台十二寺及诸普通兰若十年供养主,名义圆,因送今年供来,同于见光瑞,注泪而云:「义圆发心十年已来,每年送遍山供不阙,未曾见一相。今共外国三藏同见光云,诚知生处虽各在殊方,而蒙大圣化同有缘哉!从今已后,同结缘,长为文殊师利菩萨眷属」云云。
毕,作目录呈远和尚,令题法讳。廿九日,写天台教
七月一日,为往长安,排比行李。见人说:「从五台往长安,向西南行二千余里,得到长安也。」斋前,拜远老宿及讲天台止观、文句二座主及诸大众讫。院主僧广初设空饭送路。斋后便发,院内大众相送到三门外,扪泪执手别矣。取竹林路,从竹林寺前向西南踰一高岭,到保磨镇国金阁寺坚固菩萨院宿。遍台供养主僧义圆亦归汾州去,今日,从花严寺续后,来同院宿。院僧茶语云:「日本国灵仙三藏,昔住此院二年。其后移向七佛教诫院亡过。彼三藏自剥手皮,长四寸,阔三寸,画佛像,造金铜塔安置。今见在当寺金阁下,长年供养」云云。
二日,共义圆供主等及寺中数僧,开金阁,礼大圣文殊菩萨骑青毛师子圣像,金色颜貌,端严不可比喻。又见灵仙圣人手皮佛像及金铜塔。又见辟支佛牙、佛肉身舍利。当菩萨顶悬七宝伞盖,是施之物。阁九间,三层,高百尺余。壁檐椽柱,无处不画,内外庄严,尽世珍异。颙然独出杉林之表,白云自在下而叆叇,碧层超然而高显。次上第二层,礼金刚顶瑜伽五佛像。斯乃不空三藏为国所造,依天竺那兰陀寺样作,每佛各有二士,并于板坛上列置。次登第三层,礼顶轮王瑜伽会五佛金像。每佛各一士菩萨。二菩萨作合掌像,在佛前面向南立。佛菩萨手印容貌与第二层像各异。粉壁内面,画诸尊曼荼罗,填色未了。是亦不空三藏为国所造。瞻礼已毕,下阁到普贤道场,见经藏阁大藏经六千余卷,是绀碧纸、金银字、白檀玉牙之轴。看愿主题云:「郑道觉,长安人也。大历十四年五月十四日巡五台,亲见千辐轮相大圣一万菩萨及『金色世界』,遂发心写金银字大藏经六千卷」云云。亦有画,并书迹之根,申云:「贞观年中,太宗皇帝送袈裟使到天竺,见阿育王古寺石上有佛迹,来,今在京城,转画来此安置」云云。次开持念曼荼罗道场长一尺八寸,阔六寸,打得佛,礼拜尊像。此则不空三藏弟子含光为令李家昌运长远,奉持念修法之道。坛面三肘,以白檀汁和泥涂作,每风吹时,香气远闻。金铜道具甚多,坛上。次开普贤堂,礼普贤菩萨像,三像并立,背上安置一菩萨像。堂内外庄严,彩画镂刻,不可具言。七宝经函,真珠奇妙。自余诸物,不暇具录。礼看毕,到院断中。斋绣佛,以线串真珠,绣绢上,功后,共供主头陀僧义圆等数人同为一行,向南台去。从金阁寺西去寺五里,有清凉寺,今管南台。此五台山都号「清凉山」,山中造寺,此寺最初,故号「清凉寺」,寺中有清凉石云云。被头陀引向南台去,不得到彼寺。出金阁寺三门,寻岭向南,上行廿里,到南台西头。向东傍台南岸,行四五里,到台上。并无树木。台东南侧,有供养院。从院向北,上三百步许,方到台顶。于三间堂内,安置文殊菩萨像。白玉石造,骑白玉师子。软草稠茂,零凌香花,遍台芳馥。台体西北及东南,长岭高低,逦迤而渐远。东、西、北面,峻涯临于邃谷。在顶向北,遥见四台,历然在眼前。回首遍观,五顶圆高,超然秀于众峰之上。千峰百岭,松杉郁茂,参差间出。五顶之下,深溪邃谷,不见其底;幽泉涧水,但闻流响。异鸟级翔众峰之上,羽翼凌高,而飞台上顶者稀矣。五顶之地,五百里外,四面皆有高峰张列,围拥五台而可千里。并其锋刃,而有重垆周遶之势,谷重重,不知几重。且从东入台山,入山谷行五百里,上至巉岩之顶,下到深谷之底,动经七日,方得到五台山地。其余三方四维,亦是远涉山谷,方到五台。诚知五台山乃万峰之中心也。五百毒龙潜山而吐纳风云,四时八节辍雷雹频降矣。天色急晴,游人不见长明之光景。每晴明时,观于五台,是浅黄之色。台上忽见一点云起,俄尔之间,重云遍山。入此山者,自然起得平等之心。山中设斋,不论僧俗、男女、大小,平等供养;不看其尊卑、大小,于彼皆生文殊之想。昔者,大花严寺设大斋,凡俗男女、乞丐、寒穷者,尽来受供。施主僧嫌云:「远涉山,到此设供。意者只为供养山中众僧,然此尘俗乞索儿等尽来受食,非我本意。若供养此等乞丐,只令本处设斋,何用远来到此山!」僧劝令皆与饭食。于乞丐中有一孕女怀妊,在座备受自分饭食讫,更索胎中孩子之分。施主骂之不与。其孕女再三云:「我胎中儿虽未产生,而亦是人数,何不与饭食?」施主曰:「你愚痴也。肚里儿虽是一数,而不出来,索得饭食时,与谁吃乎?」女人对曰:「我肚里儿不得饭,即我亦不合得吃。」便起,出食堂。纔出堂门,变作文殊师利,放光照曜,满堂赫奕,皓玉之貌,骑金毛师子,万菩萨围遶腾空而去。一会之众,数千之人,一时走出,忙然不觉倒地,举声忏谢,而不见矣。大会之众悲泣雨泪。一时称唱大圣文殊师利,迄于声竭喉涸,终不蒙回顾,髣饭不味,各自发愿,从今已后,送供设斋,不论僧俗、男女、大小、尊卑、贫富,皆须,平等供养。山中风法,因斯置平等之式。自余灵化,频现多瑞,天下共知。今见斋会,于食堂内,丈夫一列,女人一列,或抱孩儿,儿亦得分,童子一列,沙弥一列,大僧一列,尼众一列,皆在床上受供养。施主平等行食,有人分外多索,亦不怪之,随多小皆与之也。山中多寒。五六七月,遍五台五百里内,奇异之花,开敷如锦,满山遍谷,香香气熏馥。每台多生。昔者,孝文皇帝住此五台游赏。文殊菩萨化为僧形,从皇帝乞一座具地,皇帝许有之。其僧见许已,敷一座具,满五百里地。皇帝怪云:「朕只许一座具地,此僧敷一座具,散五台上,便出山去。其僧在后,将零凌香遍满五台,大奇。朕不要共住此处。」遂以之上,令无臭气。今见每台遍生子散,不闻臭气;有零凌香满台生茂,香气氛氲。相传云:「五台五百里,敷一座具地矣。」今在南台上,共头陀等数十人同求大圣化现,及夜不见,遂归院宿。初夜,台东隔一谷许,后渐大如小屋。大众至心,岭上空中见有圣灯一盏,众人同见而礼拜。其灯光初大如高声唱大圣号。更有一盏灯,近谷现,亦初如笠,向后渐大。两灯相去,远望十丈许。灯光焰然,直至半夜,没而不现矣。
三日,斋后共头陀等,同为一行。头陀云:「相送直到汾州,在路与作主人。」从台顶向南,下行十七里许,于谷里有一院,屋舍破落无人,名为七佛教诫院。院额题云:「八地超兰若。」日本僧灵仙曾居此处身亡。渤海僧贞素哭灵仙上人诗于板上书,钉在壁上。写之如后:
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诗并序渤海国僧贞素。
起余者谓之应公矣。公仆而习之,随师至扶桑,小而大之,介立见乎缁林。余亦身期绛物,负笈来宗霸业。元和八年,穷秋之景,逆旅相逢。一言道合,论之以心。素至于周恤,小子非其可乎。居诸未几,早向鸰原,鹡鸰之至,足痛乃心。此仙大师是我应公之师父也。妙理先契,示于元元。长庆二年,入室五台。每以身厌青瘀之器,不将心听白猿之啼。长庆五年,日本大王远赐百金,达至长安。小子转领金书,送到铁懃。仙大师领金讫,将一万粒舍利、新经两部、造五通等,嘱附小子,请到日本答谢国恩,小子便许。一诺之言,岂惮万里重波,得遂钟无外缘,期乎远大。临回之日,又附百金。以大和二年四月七日,到灵境寺求访。仙大师亡来日久,泣我之血,崩我之痛。便泛四重溟渤,视死若归,连五同行李,如食之顷者,则应公之原交所致焉。吾信始而复终,愿灵凡兮表悉。空留涧水呜咽千秋之声,仍以云松惆怅万里之行。四月蓂落,如一首途望京之耳。
不航尘心泪自涓,情因法眼奄幽泉。明朝傥问沧波客,的说遗鞋白足还。
大和二年四月十四日书。
于小窟中,安置七佛像。当窟户有一堂。堂南边有一小庵室。于堂下有二屋,并破落。庭地荒芜而无人。昔于此窟前,七佛现矣。南行三里许,到大历灵境寺。向老宿问灵仙三藏亡处,乃云:「灵仙三藏先曾多在铁懃兰若及七佛教诫院。后来此寺,住浴室院。被人药(煞-),中毒而亡过。弟子等埋殡,未知何处」云云。于寺三门两边,有圣金刚菩萨像。昔者于大原、幽、郑等三节度府,皆现金刚身。自云:「我是楼至佛,身作神护佛法。埋在地中,积年成尘。再出现,今在台山灵境寺三门内。」三州节度使惊怪,具录相貌,各遣使令访。有二金刚在寺门左右,其形貌体气,一似本州所现体色同。其使到本道报之,遂三州发使来,特修旧像,多有灵。具如碑文,写之在别。近三门侧干角,有山榆树,根底空溪成窟,名曰圣钟窟。窟中时时发钟响,响发之时,山振动。相传云:「斯是大圣文殊所化也。」相传呼为圣钟谷。寺之正东,去寺十来里,有高,号为宝石山。窟中多有小石,每石现圆光、摄身光、五色云,此亦圣人化现所致也。
四日,斋后,向西南入谷踰岭,行十五里,到大历法花寺。重阁于峻崖上建立,四方涯面,尽是花楼宝殿。任地高低,堂舍比栉。经像宝物,绝妙难言。巡观诸院,次入法花院,见神道和尚影。此和尚在生,依天台法花三昧行法修行,长念法花经,四十三年不出院,感得六根清净,迁化数年矣。其影及所持法花经及三昧行法,并证得三昧坐处大椅子,并今见在。从法花寺西北十五里,有佛光寺。
五日,斋后,西南行二里,到上房普通院宿。
六日,早发,向西南行五里许,向南遥望高岭,岩顶巉巘,中心有一大孔,透见那畔之空。其孔远见如笠子许大,斯乃孝文帝射箭透过之处。向西南行七里许,到思阳岭。昔仪凤元年,西天梵僧佛陀波利来到此处,雨泪遥礼台山,感得大圣化为老人,约令回天竺。取佛顶之处,今见建宝幢。幢上箸佛顶陀罗尼及序,便题波利遇老人之事。从思阳岭西南行十三里,到大贤岭,于普通院断中。路从岭上过,当岭头有重山门楼,此乃五台南山门也。斋后,向西南行五里许,到代州所管五台县。向西南行卅里,过胡陀河,到建安寺宿。
八日,斋后向西南行卅里,到忻州定襄县七岩寺宿。
九日,早发,西南行卅里许,到胡村普通院断中,歇。
十日,早发,行卅里许,到宋村普通院断中。行卅五里,到名岭镇南关头普通院宿。
十一日,早发,行廿里许,到大于普通院断中。行廿五里,至蹋地店宿。
十二日五更,发,行卅五里,到白杨普通院断中。更行十五里,到三交驿歇。次入定觉寺庄,见水碾,名为三交碾。更行十五里,到古城普通院宿。
十三日平明,发,行十五里,到太原府,属河东道。此则北京,去西京二千来里。北门入,到花岩下寺住。见南天竺僧法达,从台山先在。自云:「我是鸠摩罗什三藏第三代苗裔。」五台山大庄严寺僧下山来者,皆此寺下,故名花严下寺。彼供养主义圆头陀引到此寺。头陀自从台山为同行,一路已来,勾当粥饭茶,无所阙少。
十五日,赴四众寺主请,共头陀等到彼寺斋。斋后,入度脱寺巡礼盂兰盆会,及入州见龙泉。次入崇福寺,巡礼佛殿。阁下诸院,皆铺设张列,光彩映入,供陈珍妙。倾城人尽来巡礼,黄昏自憩。
十六日,入开元寺,上阁观望。阁内有弥勒佛像,以铁铸造,上金色,佛身三丈余,坐宝座上。诸寺布设,各选其胜。
十七日,赴节度同军将胡家请,共供主僧义圆到彼宅斋。诸寺盂兰盆会,十五日起首,十七日罢。
十八日,南天竺三藏法达边,写取五台山诸灵化传碑等。十八日,欲向长安发去。头陀僧义圆见雇博士,自出帔奥子一领,画五台山化现图,拟付传日本国。为待画毕,不得发去。
十九日,随头陀赴女弟子真如性请,到宅断中。因同巡台来,今为主人。
廿二日,共头陀赴尼真如心宅斋,亦是同巡五台者也。
廿三日,共头陀赴尼真如大业寺律大德院斋。尼大德三人亦共头陀同巡台来。
廿六日,画化现图毕。头陀云:「喜遇日本国三藏,同巡台,同见大圣化现。今画化现图一铺奉上,请将归日本供养,令观礼者发心,有缘者同结缘,同生文殊大会中也。」斋后,辞别院中众僧,始向长安去。头陀云:「余本心欲送和尚,直到汾州,在路作主人。今到此间,勾当事未了,不免停住十数日间,不遂本请」云云。同巡台僧令雅云:「余欲得送和尚向长安去。」头陀嘱云:「替余勤勾当行李,努力侍奉,莫令远客在路寂寞。」便为同行发。头陀云:「相送同出城,共巡礼西山去。」便同出城西门,向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山有石炭,近远诸州人,尽来取烧,修理饭食,极有火势,见乃岩石燋化为炭。人云天火所烧也。窃惟未必然矣,此乃众生果报所感矣。山门有小寺,名为石门寺。寺中有一僧,长念法花经已多年。近日感得舍利,见倾城人尽来供养。僧俗满寺,不知其数。得舍利之初源者,念经僧于夜房中坐念经,有三道光明来照,满房晖明而遍照寺。寻光来处,从寺西当岩底出来,每夜照室及寺院。其僧数日之后,寻光到岩所,掘地深一丈余,得三瓶佛舍利。青璃瓶里有七粒舍利;白璃瓶中有五粒舍利;金瓶之中有三粒舍利,擎来安置佛殿中供养。太原城及诸村贵贱男女,及府官上下,尽来顶供养。皆云是和尚持法花经不可思议力所感得也。从城至山,来往人满路稠密,观礼奇之。从石门寺向西上,行二里许,到童子寺,慈恩台法师避新罗僧玄测法师,从长安来始讲唯识之处也。于两重楼殿,满殿有大佛像,见碑文云:「昔冀州礼禅师来此山住,忽见五色光明云,从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云中,有四童子坐青莲座游戏,响动大地,岩巘颓落。岸上崩处,有弥陀佛像出现。三晋尽来致礼,多有灵异。禅师具录申送,请建寺,遂造此寺。因本瑞号为「童子寺」。敬次镌造弥陀佛像,出现颜容颙,皓玉端丽、趺座之体,高十七丈,阔百尺。观音、大势各十二丈」云云。
廿七日,粥后发,于此与供养主义圆头陀别矣。共同巡台僧令雅,同为一行,共往西京。从童子寺南踰一岭,到雨花寺断中。从雨花寺向西南,出山行卌里,到清凉县,入普通院宿。院主不解主客之礼。
廿八日,向西南行十五里,到晋村家断中。西南行廿五里,到石高村,入石毫院宿。
廿九日,西南行廿五里,到文水县李家断中。是义圆头陀亲门徒,饭食如法。斋后,行卌里,到郭栅村,入村寺宿。院主僧见客不喜。
八月一日,西南行廿五里,到汾州东众香寺断中。寺东有汾河泊水。汾河流到此涨泊,故唤为「泊」。周围千町许,而渐向南流,到河中府,入于黄河。从众香寺西行五里,到汾州城南行门西边,入法津寺涅盘院宿。此院是台山供主义圆头陀院也。于太原告请云:「到汾州,必到院歇息。」因此到院宿。州押衙姓何,来寺中相看安存,是义圆头陀门徒,见此远客,作主人殷懃。从州向西,去寺五十里,山中有广城院。有仙悟座主讲天台止观,门人五十余人,今见在州。南去州八十里,有宝福山高峻,人云空王佛行道之处,迄今圣迹甚多。
二日,雨下,早朝到何押衙宅茶语,押衙设断中。斋后发,向南行卅里,到孝义县。县北一里有魏文侯墓。入城内涅盘院宿。有桂轮座主,初见则不喜,后语话始欢喜。曾讲涅盘经数遍,兼解外典。新造唐韵略及大藏经音八卷,拟进今上,未毕功迹。
三日,早发,向南行十五里,到王同村王同院断中。斋后,南行卅里,到冷泉店宿。主人周匝。
四日,粥后,傍汾河寻山谷行卅五里,到小水店李家断中。斋后,傍汾河西南行十里,到灵石县。过县,傍汾河南行廿里,到阴地关。关司勘出。过关南行十里,到桃柳店掉家宿,店临汾河,有五六家,主人心平。
五日,平明,南行十里到长宁驿汾水关,关司勘入。是河中府北界晋州汾西县管内。南行廿里,到永清驿断中。斋后,南行廿里,到晋州管内霍邑县。县城西近侧有白雉泉。昔魏孝文帝此城西过,见石下白雉飞山,其泉涌出。县城南行三里,有金狗鼻。汉文帝自代过此南,见金狗吠于此鼻上。已上二事并题木上。金狗,丘体高大,北西二方峻岸。北向县家,西临汾河。县北去太原鼻者,三丘并列,貌如覆三百五十里,南去上都九百一十里,南去晋州百六十里。从县西行十五里,到霍昌村马家店宿。主人贼。
六日,粥后,南行十五里,到益昌驿断中。主人虽有道心,极贫。斋后,南行卅里到赵城县。从县南行十五里,到屈项村大历寺宿。
七日朝,南行廿里,到洪洞县断中。斋后,南行六十里,到晋州城内市西普通院宿。
八日早朝,出城西门,西南行卅里,到晋桥店断中。南行廿五里,到故关店。过河入景云普通院宿。河北晋州襄陵县南界,河南绛州太平县北界。
九日,朝,雷雨。少时雨止。南行廿五里,到太平县断中。出南廓门,向未申行五十里,到长秋驿宗家店宿。驿北十五里许,有马头山。
十日,早发,西行卅里,稷山县断中。从县山望见稷山,去县十五里地。黄虫满路,及城内人家无地下宿。斋后,西行六十五里,黄虫满路,吃粟谷尽,百姓忧愁。黄昏之时,到龙门县,入招提院宿。院主僧无周匝。
十一日,斋后,西南行十六里,到新桥渡。渡汾河,从渡西岸,东岸。正南行卅五里,到宝鼎县管内秦村,入村院宿。
十二日,迟发,向西望见黄河。南行廿五里,到宝鼎县,入天王邑断中。斋后,南行卌里,到临晋县粉店宋家宿。主人有道心。
十三日,早发,南行卌里,到辛驿店头断中。斋后,南行卅五里,到河中节度府。黄河从城西边向南流。黄河从河中府已北,向南流到河中府南,便向东流。从北入舜西门出,侧有蒲津关。到关得勘入,便渡黄河。浮船造桥,阔二百步许。黄河西流,造桥两处。南流不远,两派合。都过七重门。向西行五里,到河西县八柱寺宿。寺在县城西,去县百步来地。
十四日,歇。
十五日,发,西行卅里到朝邑县,于店断中。斋后,西行卅五里到同州,入靡化坊天王院宿。夜雨。
十六日,朝时雨停。发。西行十里,渡洛河。西行十里,到冯翊县安远村王明店王家断中。雨行不行,入村院宿。从洛河西,谷苗黄虫吃尽,村乡百姓愁极。
十七日,雨止。西行十五里,到蕃驿店高家断中。西行卌里,到故市店,入天王院宿。
十八日,迟发,西行廿五里,到永安店断中。斋后,西行卅五里,到新店。经卅来家,觅宿处不得,强入赵家宿。
十九日,南行卅里,到京兆府界操阳县断中。于县南头见山陵使回入京城。是葬开成天子使。营幕军兵,陈列五里。军兵在大路两边对立,不妨百姓人马车从中路过。县西,去县八九十里山中,有陵头,去京在东二百余里。过军营中,南行卅五里,到高陵县渭桥。渭水阔一里许,桥阔亦尔。镇临渭水,在北岸上。渭水本从土蕃出来,东流远入黄河。过桥南行五里,到三家店佛殿宿。
廿日早,南行廿五里,到万年县灞桥店断中。灞水本从终南山来,入渭河。斋后,从灞桥南行十五里,到浐水桥。浐水从终南山来,入于渭河。灞、浐两水向北流去,水色清。唯未问得泾水。西行十里,到长安城东章敬寺前歇。寺在城东通化门外。从通化门外南行三里许,到春明门外镇国寺西禅院宿。
廿二日午前,山陵使回来,从通化门入。斋后,出镇国寺,入春明门,到大兴善寺西禅院宿。
廿三日,斋后,到左街功德巡院,见知巡押衙、监察侍御史姓赵名炼,通状请寄住城中诸寺寻师。状文如左: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并连青州公白
右圆仁等,去开成三年,随朝贡使来寻访佛教。今年三月,请青州公,入五台山礼谒圣迹,遂到此间,拟学圣法。伏请寄住城中寺舍,寻师听学。谨具如前,伏听处分。帖件状如前。
谨牒
开成五年八月廿三日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牒
知巡侍御差巡官一人,领僧等于资圣寺安置。
廿四日,辰时,巡院押衙作状差巡官,令参见功德使。左街功德使、护军中尉、开府仪同三司、知内省事、上将军仇士良,封三千户。僧等随巡官人使御,从寺北行,过四坊,入望仙门,次入玄化门,更过内舍使门及监院,更入一重门,到使衙南门。门内有左神策步马门。过六重门,到使衙案头通状请处分。细问来由。更作一状,合知事由如左:
日本国僧圆仁、弟子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
右圆仁等,去开成三年四月,随本国朝贡使,上船过海。到七月二日,到扬州海陵县白湖镇。八月内到扬州,寄住开元寺,过一冬。开成四年二月,离扬州到楚州,寄住开元寺。至七月,到登州文登县赤山院。住过一冬,至今年二月,离登州。三月到青州,权住龙兴寺。十日已来,遂于节度使寿尚书边请得公。五月一日,到五台山巡礼圣迹。七月一日,从五台来。今月廿三日到城。今请权寄住城中寺舍,寻师听学,归本国。谨具如前,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帖
开成五年八月廿四日日本国求法僧圆仁帖
缘开府不出,不得进状。案头何判官送到内护国天王寺安置。寺在左神策军球场北。寺与大内隔墙,即皇城内城东北隅也。常置二七僧令转念。众僧见客周匝。
廿五日,斋后,从使院有使,唤僧等随使入使衙。得功德使牒,称权寄住资圣寺,仰纲维供给者。知巡侍御准使帖,转帖资圣寺便差巡官送到寺,且在库西亭安置。
廿六日,雨下。暮际,纲维安排房院,于净土院安置。院主僧师安有道心,见客僧慰问殷懃。每向诸僧寻问持念知法人,未得的实。
九月五日夜,系念毗沙门,誓愿乞示知法人。闻扬州节度使系李德裕,有令入京,九月三日入内任宰相。
六日早朝,当院僧怀庆持念为业,将佛舍利五粒来令礼拜,语曰:「如要持秘法,余能知一城内解大法人。青龙寺润和尚但解胎藏,深得一业,城中皆许好手。彼寺虽有西国僧,未多解语,持念之业,不多苦解。大兴善寺文悟阇梨解金刚界,城中好手。青龙寺义真和尚兼两部。大兴善寺有元政和尚,深解金刚界,事理相解。彼寺虽有西国难陀三藏,不多解唐语。大安国寺有元简阇梨,解金刚界好手,兼解悉昙、解画、解书梵字。玄法寺法全和尚深解三部大法。新天子新造一寺,在宣阳坊,未赐寺额,是元和上太后所建也。今上与太后别新造,城中诸寺简择五十余僧,配入此寺。
七日,斋时,左街功德使知巡押衙赵炼入当寺来,简取七僧。从八月廿六日至九月十日,霖雨不霁。
十四日,作状起居知巡侍御如左:
季秋渐冷,伏惟侍御尊体,动止万福。即此圆仁蒙恩,限以客事,不获诣展。觐谒之诚,在物难喻。圆仁先因小事,甚为奉烦。乍得房院,欲拟参谢。缘数十日阴雨不晴,未由遂情,伏深悚疚。伏请莫赐怪责。觐谒在近,但增驰结。谨遣弟子僧惟正,奉状起居。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九月十四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知巡侍御阁下谨空。
侍御答书在别。更得侍御传语云:「客中乍到如何,寺里无堂饭,饭食应不如法,和尚自作一状将来。余进开府,安置有堂饭寺」云云。
十八日,作状,奉呈侍御: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
右圆仁先日伏蒙雅旨,殊赐安存,下情无任欢荷之诚。然圆仁等乍到,已蒙使司仁造,权置此寺。感庆伏深,更无所望。如请移住有堂饭寺,伏恐恼乱大官。今请住资圣寺,往来诸寺,寻师听学,任意求法,夜归本寺。伏乞侍御恩造,特赐允许。谨具如前,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五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牒
侍御传语云:「任和尚意。更有所要,即报来,与和尚取稳便。」
十月十三日,差惟正共怀庆阇梨,遣青龙寺,令见知法人。于东塔院有义真和尚,解胎藏。日本国行阇梨于此学法。更有法润和尚,解金刚界,年七十三,风疾老耄。
十六日,遣大兴善寺,令简择知法人。翻经院有元政阿阇梨,解金刚界,持念文书备足。天竺难陀三藏不多解唐语。文悟阇梨不及于政阿阇梨。
十七日,遣状起居政阿阇梨,兼借请念诵法门:
久藉芳猷,未因接展。钦仰之诚,难以喻言。昨辱荣问,殊慰愚情。孟冬渐寒,伏惟和尚道体动止万福。圆仁远辞本缘,访寻佛教,游到城中,未有服勤。伏承和尚德尊道高,究畅法藏,开演真教。圆仁虽未顶谒,殊仰道风。伏以客事,不获专诣。勤慕空积,奉颜未间,但增驰结。谨遣弟子僧惟正,奉状代身。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十月十七日 日本国僧圆仁状上
兴善寺政和尚法前谨空。
于赤山寺梦见买得秤一具。其卖秤人云:「此是秤定三千大千世界轻重之秤也」云云。「闻语奇欢」云云。借得念诵法门。
十八日,始写。
廿九日,往大兴善寺,入翻经院,参见元政和尚。始受金刚界大法。入置灌顶道场,礼诸大曼荼罗。设供养,受灌顶。又翻经堂壁上画金刚智和尚及不空三藏影。于翻经堂南,有大辨正广智不空和尚舍利塔。金刚智、不空二三藏曾于此院翻经也。
开成五年十二月廿九日夜梦见画金刚界曼荼罗到本国,大师披其曼荼罗,极大欢喜。拟礼拜大师,大师云:「我不敢受汝礼拜,我今拜汝」云云。殷懃欢喜画曼荼罗来。
十一月三日,雪下。
十三日,雪下。
廿六日,冬至节。僧中拜贺云:「伏惟和尚久住世间,广和众生。」腊下及沙弥对上子。座说,一依书仪之制。沙弥对僧,右膝地,说贺节之词。吃粥时,行馄饨、
十二月八日,准,诸寺行香设斋当寺,李德裕宰相及使行香,是大唐玄宗皇帝忌日也。用官物设斋,当寺内道场三教谈论大德知玄法师表赞。
廿二日,令永昌坊王惠始画金刚界大曼荼罗四幅。
子。众僧吃粥间,纲维、典座、廿五日,更则入新年。众僧上堂,吃粥、馄饨、杂直岁,一年内寺中诸庄及交易并客断诸色破用钱物帐,众前读申。
开成六年辛酉正月一日,僧俗拜年寺中。
三日,有饭供僧。
四日国忌。奉为先皇帝,于荐福寺令行香,请一千僧。
六日,立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又别除左金吾卫大将军,是国亲,今帝之阿舅。元来贫穷,去年行于坊寺,担萝卜紫土卖。今新承恩,作金吾大将军,入内蒙除。出来时,廿对金甲引马、骑军将五六十来把棒遏道,步军一百来卫驾。步军并皆锦来帽子、锦袍。其大将军衣冠靴,皆绣鸟卫瑞草之文。拜南郡后,除凤翔府节度使。
七日,今天子幸太清宫斋。
八日,早朝出城,幸南郊坛,坛在明德门前。诸卫及左右军廿万众相随。诸奇异事,不可胜计。
九日五更时,拜南郊了,早朝归城,幸在丹凤楼。改年号,改开成六年为会昌元年。又于左、右街七寺开俗讲。左街四处:此资圣寺,令云花寺赐紫大德海岸法师讲花严经;保寿寺,令左街僧录、三教讲论、赐紫、引驾大德体虚法师讲法花经;菩提寺,令招福寺内供奉、三教讲论大德齐高法师讲涅盘经;景公寺令光影法师讲。右街三处:会昌寺令内供奉、三教讲论、赐紫、引驾起居大德文溆法师讲法花经。城中俗讲,此法师为第一。惠日寺、崇福寺讲法师未得其名。又开讲道教,左街令新从剑南道召太清宫内供奉矩令费,于玄真观讲南花等经;右街一处,未得其名。并皆奉讲。从大和九年以来废讲,今上新开。正月十五日起首至二月十五日罢。
二月八日,金刚界曼荼罗帧画了。又令章敬寺镜霜法师于诸寺传阿弥陀净土念佛教。廿三日起首至廿五日,于此资圣寺传念佛教。又巡诸寺,每寺三日,每月巡轮不绝。又大庄严寺开释迦牟尼佛牙供养。从三月八日至十五日,荐福寺开佛牙供养。蓝田县从八日至十五日,设无碍茶饭,十方僧俗尽来吃。左街僧录体虚法师为会主。诸寺赴集,各设珍供,百花,众香严备,供养佛牙,及供养楼廊下敷设,不可胜计。佛牙在楼中庭,种药食,珍妙城中大德尽在楼上随喜赞叹。举城赴来礼拜供养。有人施百石粳米、廿石粟米;有人施无碍供念头足;有人施无碍供杂用钱足;有人供无碍薄饼足;有人施诸寺大德老宿供足。如是各各发愿布施庄严佛牙会,向佛牙楼散钱如雨。求法僧等十日往彼随喜,登佛牙楼上,亲见佛牙,顶戴礼拜。兼入翻经院,见义净三藏影。壁上书三藏摩顶松树。街西兴福寺,亦二月八日至十五日开佛牙供养。崇圣寺亦开佛牙供养。城中都有四佛牙:一,崇圣寺佛牙,是那咤太子从天上将来,与终南山宣律师;一,庄严寺佛牙,从天竺入腿肉里将来,护法迦毘罗神将护得来;一,法界和尚从于填国将来;一,从土蕃将来。从古相传如此。今在城中四寺供养。
二月十三日,受金刚界大法毕。供养金刚界曼荼罗及受传法灌顶,以五瓶水灌于顶上。至夜,供十二天。每事吉祥,兼登慈恩寺塔。
十五日,兴唐寺奉为国开灌顶道场,从十五日至四月八日,有缘赴来,结缘灌顶。
三月廿五日,诣崇圣寺,礼释迦牟尼佛牙会。有人多云:「终南山和尚随毘沙门天太子得此佛牙。那咤太子从天上将来与和尚,今置此寺供养。」
四月一日,大兴善寺翻经院为国开灌顶道场,直到廿三日罢。
四日,往青龙寺,入东塔院,委细访见诸曼荼罗。
七日,往大兴善寺,入灌顶道场随喜,及登大圣文殊阁。
九日,开府迎碑,赞扬开府功名德政之事也。从大安国寺入望仙门,左神策军里建之,题云:「仇公纪功德政之碑。」迎碑军马及诸严备之事,不可计数,今上在望仙楼上观者。
十三日,唤画工王惠,商量画胎藏帧功钱。
十五日,斋了,睡见当寺老僧送卌疋绢来云:「有施主知道和尚拟作胎藏像,故付布施来」云云。房里有俗人十人许,相共随喜云:「和尚令早作胎藏曼荼罗。」钱物满满,无处领得其物。又梦有一僧,将书来云:「从五台山来住北台,头陀付书慰问日本和尚。」便开封看书,初注云:「生年未相谒,先在五台一见」云云。具问词,付送来白绢带、小刀子并旧极好,领得其物,擎喜云云。晚间,博士惠来,画帧功钱同量定了,五十贯钱作五副帧。
廿八日,始画胎藏帧。
孟夏渐热,伏惟和尚道体万福。即此圆仁蒙惟免,被拘抄写事,不得数就面展,乃疚伏深。一两日后专到,拜觐未间,但增驰结。谨遣弟子僧惟晓,谨状起居。不宣。谨状
会昌元年四月日日本国求法沙门圆仁状上
青龙寺真和尚座前谨空。
绢参任
右物轻,谨充遮势之资。圆仁数年行客,缘身贫薄,奉觐虽近,无物供养。前件微物,谨表重志。伏望领至,莫嫌轻少。不宣。谨白
会昌元年四月日 求法僧圆仁上
青龙寺真和尚法前
兴善寺新译经、念诵法等,四月廿二日写了。和尚曰:「余所解金刚界大法尽付嘱了,其法门等尽写了,更有不足者,别处寻觅。」与元政和尚金,前后都计廿五两。自外不在数限。
钱壹拾贯文
右虽轻,谨表重诚,伏望检领。圆仁为法远来,喜遇和尚,求学胎藏大法,伏请慈悲,特垂付授。伏愿弘传佛法,利益有情,无任勤钦之诚。谨奉状。谨白
会昌元年四月廿八日日本国求法僧圆仁上
青龙寺真和尚法前
廿八日,下手画胎藏帧。
卅日黄昏,画金刚界九会曼荼罗功钱商量定,除画绢外,六十文。真和尚教化俗人,助加绢卌六尺,赐充画绢。
五月一日,遣行者丁雄万谢。
昨日伏奉芳旨,诸事欲成就,欢跃无极。深谢和尚教化赐绢卌六尺,充画功德。慈缘殊深,专在圆仁,无任感荷。夏热夜来,惟和尚道体万福。即此圆仁蒙惟免,缘有小事,不获自诣陈谢,悚愧伏深。后日专到院中,面谢未间,但增驰仰无任感愧欢欣之诚。谨遣丁雄万奉状伏申。不宣。谨状
会昌元年五月一日 求法僧圆仁状上
青龙寺真和尚法前谨空
五月一日,开讲,两街十寺讲佛教,两观讲道教。当寺内供奉讲论大德嗣标法师,当寺讲金刚经;青龙寺圆镜法师,于菩提寺讲涅盘经。自外不能具书。
三日,始画金刚界九会曼荼罗帧五副。除画绢外,六千文,是画功也。此日于青龙寺设供养,便于置本命灌顶道场,受灌顶拋花;始受胎藏毘卢遮那经大法兼苏悉地大法。
美熟。五月十四日,吃
六月十一日,今上降诞日,于内里设斋。两街供养大德及道士集谈经。四对论议,二个道士赐紫,释门大德得不。南天竺三藏宝月入内对君王,从自怀中拔出表进,请归本国。不先谘开府恶发,五日军内收禁。犯越官罪,故宝月弟子三人各决七棒,通事僧决十棒,不打三藏,不放归国。
八月七日,为归本国,修状进使。
资寺日本国求法僧圆仁、弟子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
右圆仁等,去年八月廿三日从五台山来到城中,伏蒙开府仁造,令推寄住资圣寺。今拟归本国,不敢专擅。谨具如前,伏听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会昌元年八月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谨牒
九月一日,两街诸寺开俗讲。
七日,闻日本僧惠、弟子三人到五台山。其师主发愿,为求十方僧供,归本国。留弟子僧二人令住台山。
廿三日,大雪下一日一夜,树木摧折。
十一月一日,冬至节,彗星出现。数日之后,渐渐长大,官家仰诸寺转经。
十二月三日,移住西院。
四日,月共大伯星相近一处行。
八日,国忌,当寺官斋。城中诸寺有浴。彗星渐没现。
会昌二年岁次壬戌正月一日,家家立竹杆悬幡子,新岁祈长命。诸寺开俗讲。
二月一日,加盖仇开府充观军容使,便知天下军事。
十七日,寒食节。前后一日,都三日暇,家家拜墓。
十九日,清明节。
廿九日,于玄法寺法全阿阇梨所,始受胎藏大法。又于大安国寺元简阿阇梨所,重审决悉昙章。
三月三日,李宰相闻奏僧尼条流,下发遣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
八日,荐福寺开佛牙供养,诣寺随喜供养。街西兴福寺开佛牙会。巡院转帖兴善、青龙、资圣等三寺:
外国僧三藏等
右奉军容处分,前件外国僧并仰安存,不得发遣者。事须转帖,各仰准此处分讫报者。准状转帖者。
会昌二年三月五日帖
押衙知巡何公贞
十一日,诣兴福寺礼佛牙,一宿。
十二日晚,因台山求供义圆归山,付送百五十僧供。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
敬送清凉山百五十僧供。
右圆仁等,设供意者,求法得遂,过海无难,平善得达,广利生。劫劫生生,常为大圣文殊眷属,利益十方。法界含灵,同沾此福。谨疏
会昌二年三月十二日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等谨疏
回鹘军兵入唐侵境,今在秦府。国家抽六节度府兵马,遣回鹘界。首城中有回鹘人数百,准尽斩(煞-)讫。在诸州府,亦同斯格。
巡院帖资圣寺:
日本国僧圆仁并弟子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等
右奉使帖得状,令发遣保外客僧出寺。其圆仁等未敢专擅发遣。奉军容处分,不用发遣,依前收管者。准状帖巡者。帖寺仰准使帖处分者。
会昌二年三月十日帖
押衙知巡何公贞
四月,见说回鹘兵马入秦府城住,节度使逃走,新除节度使在路不敢入。玄法寺法全座主解三部大法,施胎藏大轨仪三卷,兼别尊法三卷、胎藏手契,充远国广行。送书谢展:
接近勤谒,难令夏契。伏惟座主道体万福。即此圆仁蒙恩,依少故,诣展不获,伏深反疚。谢座主慈流,施法门六卷,充广行,不胜感愧。弘传远国,以答法恩。但未有供养,悚侧尤甚。一两日后,自到院中面谢未间,但增驰结。谨遣小师奉状。不宣。谨状
四月日 日本国求法沙门圆仁状
金座主法前谨空
四月廿三日,天子在御楼册尊号,诸司军兵马排队楼前。百寮、僧门、道士班列,宰相进尊号。
五月,奉开俗讲,两街各五座。
廿五日,圆载留学傔从僧仁济来,便得载上人会昌元年十二月十八日书,委曲云:「日本入唐大使相公,到本国京城有亡薨,长判官得伊豫介,录事得左少史,高录事大宰典。淳和皇帝去年七月崩。第二船漂落裸人国,被破船,人物皆损。偶有卅来人得命,拆破大舶作小船,得达本国」云云。又楚州新罗译语刘慎言今年二月一日寄仁济送书云:「送朝贡使、梢工、水手,前年秋回彼国,玄济阇梨附书状,并砂金廿四小两,见在敝所。惠和尚附船到楚州,已巡五台山,今春拟返故乡。慎言已排比人船讫。」其和尚去秋暂往天台。冬德四郎船,取明州归国。」依和尚钱物衣服并弟子悉在楚州,又人中得书云:「拟趁李船已备,不免奉邀,从此发送。载上人委曲云:「僧玄济将金廿四小两,兼有人人书状等,付于陶十二部归唐。此物见在刘慎言宅。」
廿五日,使牒勘问外国僧艺业。
巡院帖杨化团
当团诸寺 应有外国僧等
右奉使帖,勘从何国来,及到城年月,兼住寺,并年几,解何艺业,且名申上者。事须帖团,仰速折状通,切待申上,不得迟速者,准状帖团者。
会昌二年五月廿五日帖
押衙知巡何
资圣寺日本国僧圆仁年五十,解讲法花经。弟子僧惟正年三十僧惟晓年卅一,并解法花经。
奉帖勘从何国来,及到城年月,兼住寺,并年几,解何艺业等。
右圆仁等,为抄写阙本经论流传本国,去开成三年七月,随日本国朝朝贡使来到扬州。去开成五年八月廿三日到城。奉使牒权寄住资圣寺听学。谨具如前。谨牒。牒件状如前。谨帖
会昌二年五月廿六日日本国僧圆仁等谨牒
五月十六日起首,于青龙寺天竺三藏宝月所,重学悉昙,亲口受正音。
廿九日,有停内供奉大德,两街各廿员。
六月十一日,上德阳日,大内降诞降斋。两街大德对道士,御前论议。道士二人得紫,僧门不得紫。
七月廿一日,留学僧傔人仁济归天台去,遣惟正相随到楚州,令取本国书信。
八月十六日,夜月蚀。
十月十三日,惟正从楚州归,到上都。得大国书二封、楞严院状一封、高上人书一封、刀子四柄。其付陶中金廿四小两,楚州译语刘慎言先已月尽,不得而空手来。得译语报云:「据圆载阇梨命,先已用矣。」书函封先已折开。十月九日,下:「天下所有僧尼解烧练、咒术、禁气,背军、身上杖痕、鸟文,杂工功,曾犯淫养妻,不修戒行者,并勒还俗。若僧尼有钱物及谷斗、田地、庄园,收纳官。如惜钱财,情愿还俗去,亦任勒还俗,充入两税徭役。」文在别。城中两街功德使帖诸寺:不放出僧尼,长闭寺门。僧眩玄奏:「自作剑轮,自领兵打回鹘国。」令彼僧试作剑轮,不成。又准宰相李绅闻奏,因起此条流,其僧眩玄,当诳罪。准斩首讫。左右街功德使帖诸寺,勘隶僧尼财物。准条流,天下大同。诸州府、中书门下牒行。京城内仇军容拒,不欲条流。缘意不许,且许请权停一百日内帖诸寺不放僧尼出寺。左街功德使奏,准条流僧尼,除年已衰老及戒行精确外,爱惜资财,自还俗尼,共一千二百卅二人。右街功德使奏,准条流僧尼,除年已衰老及戒行精确外,爱惜资财,自还俗僧尼共二千二百五十九人。奉:「左、右街功德使奏:『准去年十月七日、十六日条流,令还俗僧尼』,宜依。其爱惜资财,情愿还俗者,各委本贯,收充两税户。向后诸道有如此色类,并准此处分。所蓄奴婢,僧许留奴一人,尼许留婢二人,余各任本家收管。如无家余外资财收贮,待后处分。其僧尼所留奴婢,如有武艺,及解诸药者,官为货卖。同衣诸术等,并不得留,不得削发私度。如有违犯,纲维知事录报官。余资产钱物等,各委功德使自条流闻奏。」
会昌三年岁次癸亥正月一日
十七日,功德使帖诸寺,僧尼入条流内,并令还俗。此资圣寺卅七人。
十八日早朝,还俗讫。左街还俗僧尼共一千二百卅二人,右街还俗僧尼共二千二百五十九人。
廿七日,军容有帖,唤当街诸寺外国僧。
廿八日早朝,入军里。青龙寺南天竺三藏宝月等五人、兴善寺北天竺三藏难陀一人、慈恩寺师子国僧一人、资圣寺日本国僧三人、诸寺新罗僧等,更有龟兹国僧,不得其名也,都计廿一人,同集左神策军军容衙院。吃茶后,见军容。军容亲慰安存。当日各归本寺。
廿九日,楚州新罗人客来,得楚州译语刘慎言书一通、顺昌阿阇梨书一通。
不得入寺及停止。又发遣保外僧尼,不许往京二月一日,使牒云:僧尼已还俗者,入镇内。
二月廿五日,和蕃公主入城,百司及三千兵马出城外,迎入通化门,入内得对。令安置南内院。是大和公主,大和天子为和回鹘国,嫁与回鹘王。今缘彼国王法崩,兵马乱起,公主逃归本国。随公来回鹘人,并不得入城。回鹘王子随公主来,公主在路自(煞-)之。
四月中旬,下,令(煞-)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袈裟,作沙门形而(煞-)之。摩尼师即回鹘所崇重也。
五月廿五日,使帖勘诸寺外国僧来由。
巡院帖菩提团
诸寺应有外国僧等:
右奉使帖,仰勘从何处来,及到城,兼住寺年月,并年几,解何艺业。各具名分析申,不得迟违者。事须帖团,仰速具分析状过,待凭申使者。准状帖团者。
五月廿五日 行押衙知巡何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年五十一,解讲法花经。弟子僧惟正年卅一僧惟晓年卅二并习法花经。
右圆仁等为求佛教,随朝使过海。去开成五年八月廿三日,奉使处分,权寄住资圣寺。谨具如前。谨牒。牒件状如前。谨牒
会昌三年五月廿六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谨牒
以写本一校了。 兼胤
猜你喜欢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佚名 以佛法解决现世困难·太虚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無趣大師語錄序·无趣如空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一·石雨明方 大三摩惹经全文·佚名 卷第二十·智旭 药师经疏·温室经疏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又·佚名 大方等陀罗尼经 第四卷·佚名 卷四百二十·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卷第十·应庵昙华 祖庭钳锤录卷之上·费隐通容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