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华译马鸣菩萨所著书述要

马鸣菩萨在佛教史上颇有难以论定之概,或言为佛灭后创兴大乘第一人而龙极乃其继起者──基督教徒谓即耶稣十二使徒中之多马,而大乘佛教为基督教变成,虽附会可笑,亦因以马鸣创兴大乘──;或言为小乘人之擅长诗歌文学者,乃参预结集迦湿弥罗三藏之五百罗汉中一人。其别传见鸠摩罗什译马鸣菩萨传,及付法藏因缘传等,大抵虽出家小乘有部,示证阿罗汉果。其实是证大乘第八地菩萨,且为颇著神通事变者,故传有前后马鸣不一。而密部中亦有金刚智所译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之修习仪轨。祗以其时大乘久隐,小乘犹盛,故秘其所著大乘宗论。只赞扬佛本行等缘以引发时人对于大乘之歆慕,及善不善业六道轮回等导俗增长善根;或于大乘盛行后传其所论秘本,每腾疑议,然卒莫掩精光之所蕴,而汉文系之华、韩、日佛教受其启发特深也!

马鸣菩萨所著书见于华译者,除去重译凡八种,兹序次于左:

    大乘起信论      梁真谛译    一卷      大乘起信论    唐实叉难陀译    二卷      大宗地玄文本论    陈真谛译   二十卷

此中唐译起信论虽二卷而文义大同,实乃同本重译。闻玄奘时印度已无此论,曾由奘师据梁译转翻为梵文以传天竺。实叉难陀稍后玄奘三藏,或系据奘译梵本再译来华,亦未可知。而此起信与宗地二论,实为马鸣“大乘总持法门”之所存。起信弘扬最广而宗地尤富奥秘之义,惜尚鲜发挥者。对此二论虽不少疑议,而察其气息沉雄,旨趣深厚,且非龙猛、无著二大士之言所逮,除慈氏诸论莫与伦比者,设非不动地菩萨畴克臻此!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宋日称译    不及一卷

此以经称,系录经文,然实为经释。所明大旨在空无我性,已开龙猛空宗之先河矣。

    事师法五十颂     宋日称译    不及一卷

此为属于密续部中专明奉事师长之行轨者。观此及玄文本论,则密咒乘亦萌芽于马鸣菩萨者欤?

    佛所行赞经   北凉昙无谶译    五卷      大庄严论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十五卷

佛所行赞,为咏叹释尊一代行迹之一首史诗。由此于印度有以马鸣为大诗人者,译笔亦颇畅润,最好能教少年沙弥常讽诵之,则对于佛陀油然自生信心矣!另有宋凉州沙门释宝云译佛本行经,与此文义同而稍有增广,然称系金刚力士答诸天问说,或为马鸣改作所依之原料欤!大庄严论,则采集佛本行、佛夙生菩萨行及佛弟子行等,以丰丽松爽之笔调,作为种种故事叙陈,兼贤愚因缘、百喻、杂譬喻等众长;而又译自意译之圣鸠摩罗什,设能分篇列题,加以标点,皆朗然可讽诵之绝妙小品或笔记文学。而辩理论事,增养生信,其为用亦滋广,较之选读他种文学引发邪想者,殆有天渊之别。

    十不善业道经    宋日称译   不及一卷      六趣轮回经     宋日称译     一卷      佛说六道伽陀经   宋法天译     一卷

佛说六道伽陀为六趣轮回之同本重译,并为五言颂句,乃马鸣菩萨摄经义为偈颂以便讽宣者。十善业道则为简释十不善业经义,结云此十不善业道是地狱因,翻此而修十善业道,则于恶趣永不堕落 。 则此明善不善业为六趣因,六趣即明十善不善之报,明此世间业报因果,即为总括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诸导俗兴善教化。

综上华译马鸣菩萨书八种,初三是明大乘根本义者,其中又以前二为总持宗,后一为空性宗;次三是明大乘方便行者,其中又以前一为陀罗尼门,后一为波罗密门,次二是明世间业报以劝善惩恶者。依此辑为马鸣菩萨丛书,亦于本末体用兼赅之矣。玆摄制一表如下:                                                              ┌大总持义          ┌根本义┤          │   └空无我义      ┌出世法┤       │   │            ┌陀罗尼行    佛法┤   └方便行─────────┤      │                └波密罗行       └世间法───────────────────善恶业报

                   ﹝见海刊十九卷二期﹞


猜你喜欢
  续高僧传卷第第二十二·道宣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七·海明
  卷下·佚名
  卷之十三·别庵性统
  卷八·佚名
  卷四·佚名
  筠州九峰玄禅师·惠洪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欧阳竟无
  卷十·佚名
  覆杨星森居士书(三通)·太虚
  卷第五·佚名
  第三 拘萨罗相应·佚名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四(末)(论第四)·慧沼
  希叟和尚广录卷第一·希叟绍昙
  卷第三十九(为字号)·朱时恩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师·唐圭璋

      师字从善,燕王德昭七世孙。生于绍兴十八年(1148)。淳熙二年(1175)举进士。累迁司农卿,知临安府,进兵部尚书。嘉定十年(1217)卒于家,年七十。谥宣敏。自号无著居士,又号东墙。   减字木兰花   江南春早。春到南枝花更好。

  • 卷八百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十二清江清江会稽人善篇章大历贞元间与清昼齐名称为会稽二清诗一卷早发陕州途中赠严秘书此身虽不系忧道亦劳生万里江湖梦千山雨雪行人家依旧垒关路闭层城未尽【一作絶】交河寇犹屯细柳兵

  • 第五十二回 伪交欢挟妓侑宴 假反目遣眷还乡·蔡东藩

      却说蔡锷停住了笔,静听小凤仙的话儿。小凤仙却从容道:“上款蒙署及贱名,下款须实署尊号。彼此溷迹都门,虽贵贱悬殊,究非朝廷钦犯,何必隐姓埋名,效那鬼蜮的行径。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若疑我有歹心,天日在上,应加诛殛。”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六·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四正统十四年十二月丁未朔 太上皇帝在迤北 帝省郊祀牲○先是 帝御奉天门谓礼部尚书胡濙等曰朕嗣承大统义当尊亲其尊 圣母皇太后为上圣皇太后朕 生母为皇太后奉迁 皇后居仁寿宫册朕妃汪氏为皇后皇太子

  • 明名臣琬琰録卷十九·徐紘

    (明)徐纮 撰大学士文穆胡公神道碑铭  杨士奇太宗皇帝御天下二十有三年文武之臣各展其才能达诸事功若竭诚效力始终不渝者其身虽没所以宠眷之率有进而不衰其文臣遭遇之盛者文渊阁大学士胡公尤著者也公初以进士第一为翰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九·纪昀

    列传元 【二十三】○元二十三彻尔 博果密鄂勒哲鄂尔根萨里 【岳柱】彻尔博果密鄂勒哲鄂尔根萨里△彻尔彻尔杨珠济达氏曾祖塔沁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尔幼孤母富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

  • 卷三百四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四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四裔宋太祖时赵普上御戎策曰夫御戎之道有三策焉前代圣人论之详矣缮修城垒依凭险阻训戎聚糓分屯塞下来则备戎去则勿追

  • 卷十二·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十二 吉礼十二 藉田享先农 总序 祭法曰王为羣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王社亦曰帝社郑玄谓王社在藉田之中诗载芟序云春藉田而祈社是也又周官龠章凡国祈年于田祖吹雅击土鼓以乐田畯郑氏曰

  • 太和篇第一·张载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干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

  • 古文孝经孔氏传原序·孔安国

    先王之道莫大于孝仲尼之教莫先于孝自六经而下无非孔氏遗书其有出孝经之右者乎何以言之天下无有无父母之人故也孝经有二本其一河间王所得十八章者谓之今文其一鲁共王坏孔壁所得竹牒科斗文二十二章者孔安国所为作传谓之

  • 卷二十二·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二十二宋 杨复 撰天神 祭礼六大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示音祗下神示地示之例皆放此本或作祗 建立也立天神地祗人鬼之礼者

  • 为政篇第二·钱穆

    (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谓之德胜。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所谓以人治人。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辰,即北极星,古人谓是天之中心。所,犹位。拱音共

  • 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佚名

    ——为臣以尽忠为天职 【原文】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①。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②。”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3);申包胥如秦乞师④,曰:“吴为封豕长蛇⑤,以荐食上国(6),虐始于边楚(7)。寡君

  •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上·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尔时世尊。在睹史多天。与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菩萨共会一处。时有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天。所谓娑多拟哩呬摩嚩多难你枳湿嚩啰摩诃迦攞摩醯湿嚩啰吠惹演多那罗延等。

  • 渊颖集·吴莱

    元代诗文别集。12卷。吴莱撰,吴莱私谥为“渊颖先生”。《四库全书》曾据两江总督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为吴莱门人宋濂所编,卷首有3序:至正十二年(1352)胡翰序、刘基序、胡助序。后2序未署年月,均应作于至正年间。卷

  • 周易参同契注·佚名

    周易参同契注(无名氏),原题「无名氏注」。其注本分章解经多与彭晓注本相同,又避宋太祖「匡」字讳,疑为北宋道士所撰。原本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以内丹法注解《参同契》。注称:「又当明内丹以养己,使安静于虚无

  • 仪礼图·杨复

    十七卷。《仪礼旁通图》一卷。宋杨复撰。杨复(生卒年不详),字志仁,茂才,号信斋,福建福州人。受业于朱熹,颇有才智,考索最精,真德秀督闽,为其修建贵德堂,以供其着述讲学。除着有《仪礼图》、《仪礼旁通图》,还有《祭礼》、《家礼

  •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法照

    现存二卷。唐代法照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略称五会法事仪。内容广述五会念佛之行仪作法,此为广本。此书原三卷,久不传;西元一九○八年,法人伯希和(P. Pelliot)于敦煌发现中、下二卷。此二卷中载有二十一种赞文,与略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