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

△地狱缘品第七之二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可闻可得耶。若声若相有所说耶。佛言:不也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多。无说无示无闻无得。非蕴处界有所见相。何以故?彼一切法离种种性。而蕴处界即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由蕴处界空故离故寂灭故。般若波罗蜜多亦空亦离亦寂灭。而般若波罗蜜多。与蕴处界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人於佛会中。闻说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不生信解心无爱乐。从法会起不能听受者,彼人以何因缘起如是相。

佛告须菩提,我今为汝如实分别。若有人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不生信解不乐听受。当知是人虽於百千佛所修诸梵行。而不爱乐听受此法。於诸佛所。若闻说是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从会起者,须菩提,彼人於先佛所已种如是障法因缘。是故今时於我法中。闻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亦复不生爱乐信解。无尊重想舍离而去。当知是人若身若心不能和合。是故於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不生一念清净信解。不起如实正知见想。於甚深法生疑惑心造无智业由是积集无智业故。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生违背心起毁谤业。以违背毁谤般若波罗蜜多故。是即违背毁谤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一切智。须菩提,我说是人少智少慧无正福业。不能成就净信善根。於一切时一切处。自坏其身复坏他身。断诸众生大利乐因。须菩提,彼人以是谤法因缘故。当来决定堕大地狱。经多百岁。多千岁。多百千岁。多俱胝百岁。多俱胝千岁。多俱胝百千岁。多俱胝那庾多百千岁中。受诸苦恼。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又复展转从一至一。若此大地狱劫火烧时。彼谤法人即於他方世界大地狱中受诸苦恼。亦复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若他方界所有地狱劫火烧时。又复展转於他方界大地狱中。受诸苦恼亦复如是,从一至一。又若彼界劫火烧时此界还成。而复来此大地狱中。亦复从一至一受诸苦恼。如是展转此界他界。一一狱中如前数量。经尔所岁受诸苦恼。乃至最後此界地狱劫火复起。所焚烧时受苦方荆何以故?须菩提,彼人以语不善业。毁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故获如是果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所有众生造五无间极重罪业。与此谤法罪业而相似耶。佛言舍利子,汝勿谓彼五无间业与此谤法重罪而得相似。舍利子,违背毁谤甚深正法者,其罪甚重过五无间所有罪业。何以故?彼谤法者闻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即作是言此非佛说。我今不能於是中学。彼人自坏净信。复坏他人所有净信。自饮诸毒复令他人亦饮其毒。自所破坏亦复令他作其破坏。自於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不信不受不知不解而不修习。复令他人不生信受不正知解亦不修习。舍利子,我说是人为破法者,其性浊黑而不清净。於白法中为羯商摩毁坏净信。又复得名为污法者,舍利子,以是因缘此谤法罪最极深重。五无间业不可等比。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彼谤法人堕大地狱。不知是人当受苦身其量云何。佛言:止舍利子,不须问其受苦身量。何以故?彼人若闻所受苦身大小分量。是时即有热血从口门出将及命终。如是转生忧愁苦恼。身分内外乾枯销瘦生大怖畏。是故我今不说彼人受苦身量。舍利子重白佛言:世尊,愿为宣说彼谤法者受苦身量。与末世中一切众生。而为明照有所表示。令於正法不生毁谤。佛言舍利子,止不须说。尔时尊者舍利子,如是殷勤第二第三重复劝请。佛言:舍利子止止。是事汝今当知。如我所说若谤法者堕大地狱。尔所岁中受极重苦。即以是缘与诸众生足为明照。是故不应说其身量。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善男子善女人。於一切时常当善护身语意业。不令作诸不善业行。何以故?如佛所说堕地狱者,由其语不善业。能作如是最极广大非福蕴故。世尊,谤正法者实由语业感是罪报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由彼语业起不善故。即於正法而生毁谤。以是因缘受斯罪报。须菩提,我说是人於我法中不应出家。何以故?彼人违背毁谤般若波罗蜜多故是即毁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即毁谤一切佛宝。谤佛宝故即谤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一切智。谤一切智故是即毁谤一切法宝。谤法宝故即谤声闻一切僧宝。如是即於一切种一切时一切处毁谤三宝。积集无量无数不善业行。当堕地狱受大苦恼。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彼人以何因缘。於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生轻谤心。佛告须菩提,当知彼人有四种因。何等为四。一者为魔所使。二者自所积集无智业因。破坏所有清净信解。三者随顺一切不善知识。於非法中生和合想。四者执著我相不生正见。随彼邪心作诸过失。须菩提,由是四种因缘故。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而生毁谤。须菩提,是故诸善男子善女人。当於诸佛所说正法起净信解勿生轻谤。谤正法者是即破法。若破法者断灭寿命起无智业。当堕地狱受大苦恼。

△清净品第八之一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随顺恶知识。远离善根及不精进者,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极难信解耶。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如是等人。少见少闻远离善根。修劣智慧不能精进。又复随顺诸恶知识。是故於此甚深法门极难信解。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而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以何义故难信难解。佛言:须菩提,色受想行识无缚无解。何以故?色自性是色故无缚无解。受想行识自性是识故无缚无解。色前际无缚无解。何以故?前际色自性即是色故。色後际无缚无解。後际色自性即是色故。色中际无缚无解。中际色自性即是色故。受想行识前後中际无缚无解。何以故?前後中际识自性即是识故。般若波罗蜜多以是义故甚深难解。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难信难解。如佛所说最极甚深转复难解。世尊,若有懈怠劣精进者失念无智慧者,应知此等於般若波罗蜜多法门难解难入。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

复次须菩提,色清净故即果清净。果清净故即色清净。若色清净若果清净。无二无分别无断无坏故。受想行识清净故即果清净。果清净故即识清净。若识清净若果清净。无二无分别无断无坏故。

复次须菩提,色清净故即一切智清净。一切智清净故即色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清净。无二无分别无断无坏故。受想行识清净故即一切智清净。一切智清净故即识清净。若识清净若一切智清净。无二无分别无断无坏故。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佛言:性清净故。舍利子言:般若波罗蜜多是大光明。佛言:性清净故。舍利子言:般若波罗蜜多广大照曜。佛言:性清净故。舍利子言:般若波罗蜜多无和合。佛言:性清净故。舍利子言:般若波罗蜜多无所得。佛言:性清净故。舍利子言:般若波罗蜜多无所证。佛言:性清净故。舍利子言:般若波罗蜜多毕竟不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佛言:性清净故。舍利子言:般若波罗蜜多毕竟不灭。佛言:性清净故。舍利子言: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了知。佛言:性清净故。舍利子言:般若波罗蜜多云何无所了知。佛言:舍利子,般若波罗蜜多不知色不知受想行识。何以故?色受想行识性清净故。舍利子言:般若波罗蜜多。於一切智无起无作。佛言:性清净故。舍利子言:般若波罗蜜多。无法可取无法可舍。佛言:性清净故。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清净故色清净。佛言:毕竟净故。我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佛言:毕竟净故。须菩提言:我清净故果清净。佛言:毕竟净故。须菩提言:我清净故一切智清净。佛言:毕竟净故。须菩提言:我清净故无所得无所证。佛言:毕竟净故。须菩提言:我无边故色亦无边。佛言:毕竟净故。须菩提言:我无边故受想行识亦无边。佛言:毕竟净故。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於般若波罗蜜多。无所觉了。佛言:毕竟净故。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多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自性无所祝佛言:毕竟净故。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於一切法有所分别者,即失般若波罗蜜多。即远般若波罗蜜多。

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何以故?若於一切法起分别者是即名相。有所著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於所说般若波罗蜜多名中有所分别此说为著。是时尊者舍利子谓须菩提言:云何名为著相。须菩提言:若菩萨分别色空。分别受想行识空。是为著相。又若分别是过去法是未来法是现在法。是初发菩提心者得若干福蕴。是久修菩萨行者成几所功德。作此分别者名为著相。

尔时帝释天主白尊者须菩提言:以何缘故菩萨得福蕴名为著相。须菩提言:憍尸迦。若初发心菩萨以心分别此是菩提心。即以发心。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能回向即不名回向。如是分别乃为著相。憍尸迦。若有菩萨欲令诸善男子善女人安住菩萨乘者,应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真实法如理表示如实教授如所利益如理生喜。若菩萨能以如是法示教利喜者,自无所伤诸佛所印诸佛所教。彼善男子善女人亦复离著尔时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善宣说离著法门。令诸菩萨摩诃萨於一切法不生执著。须菩提,我复为汝宣说微妙离著法门。汝当善听如善作意。须菩提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宣说。

佛告须菩提,若有人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作有得想而生取著。此即名为大贪著法。何以故?不离诸相故。须菩提,若有菩萨於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所有诸无漏法起随喜心。以此随喜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即是著。何以故?须菩提,诸法非过去未来现在可得。彼随喜心亦非三世。当以何心随喜何法。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相。无见无闻无觉无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法性甚深。佛言:离种种性。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多性甚深。佛言:般若波罗蜜多自性清净离种种性。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多离性我今敬礼。佛言:一切法离性。须菩提。由一切法离性故即般若波罗蜜多离性。何以故?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如实证得一切法。无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证法无性耶。佛告须菩提,无性亦非无性。彼一切法若性若无性。和合一相所谓无相。须菩提,是故诸佛如是证得彼一切法。何以故?诸佛法眼无分别故。一切法性唯一无二。彼一切法若性非性所谓无性。彼无性性是名一性。即此一性亦不可得。须菩提,若菩萨如是了知者得离诸著。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佛言:如虚空甚深即般若波罗蜜多甚深。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多难知。佛言:无知者故。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多不可思议。佛言:非心所知出过心数故。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多离诸所作。佛言:作者不可得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多。佛言:若菩萨摩诃萨不行於色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受想行识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色无常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受想行识无常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色空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受想行识空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色满足不满足相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若行色满足不满足相即非色。不行受想行识满足不满足相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若行受想行识满足不满足相即非识。若如是不行诸法是名行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善为诸菩萨摩诃萨於著法中说无著法。佛言:若不行色有著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受想行识有著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眼触乃至不行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有著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地界乃至不行识界有著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波罗蜜多有著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功德聚有著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缘觉如来有著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一切智有著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於色不生著。受想行识不生著。眼触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生著。地界乃至识界不生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波罗蜜多不生著。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功德聚皆不生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缘觉如来乃至一切智亦不生著。何以故?一切法无缚无解出过诸著。是故得名离著无碍一切智。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般若波罗蜜多是甚深法。若说不增不说亦不减。说亦不减不说亦不增。

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尽其寿量称赞虚空。而彼虚空赞亦不增不赞亦不减。赞亦不减不赞亦不增。譬如称赞幻所化人。赞亦不喜不赞亦不恚。赞亦不增不赞亦不减。须菩提,诸法性如是离说非说不增不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广大甚深。菩萨摩诃萨所行甚难。譬如虚空无动无转无相无作。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世尊,菩萨为众生故。被大铠甲而作庄严。何以故?菩萨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度诸众生。是故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世尊,如人被甲与彼虚空共相斗战。而彼虚空本来平等。法界平等众生平等。而诸菩萨虽复勇猛成就精进波罗蜜多。毕竟不能战空得胜。是故诸菩萨摩诃萨难行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帝释天主白尊者须菩提言:若如是者即般若波罗蜜多行而无所生。云何相应。须菩提言:憍尸迦。如虚空行所生。般若波罗蜜多行亦如是生。憍尸迦。诸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多行者当如虚空行。如是学者是即相应。

尔时会中有一刍闻是法已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如是言:般若波罗蜜多。无少法可生无少法可灭是故我今敬礼般若波罗蜜多。

猜你喜欢
  道行经分别品第十三·佚名
  卷一百二十二·佚名
  卷第三·居顶
  卷四十·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佚名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一卷·佚名
  摄大乘论释论 第四卷·世亲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十九卷·蕴闻
  等品第四十五·佚名
  法华文句记卷第六·湛然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圆晖
  卷第十三·佚名
  究竟大悲经卷第四(端供二年)·佚名
  无所有菩萨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二·应庵昙华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折·王晔

    (周公同彭大上)(彭大云)老官人,不要怪我老人家多嘴。你自从开这卦铺已来,也赚的够了,刚刚吃拿了一个银子去,便关上铺门,何等小器。我闻的古人有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你算了三十年的卦,从不曾算差了,止差了一个,也不为多。你的

  • 商衟·隋树森

    商衟字正叔,一作政叔。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出身于簪缨世家。先祖本姓殷,因避宋宣帝赵弘殷讳,改姓商。父锡,因正叔兄仕金显贵,封朝大夫。与元好问有通家之好,交谊颇厚。好问有《陇山行役图》诗二首

  • 提要·纪容舒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玉台新咏考异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玉台新咏考异十卷国朝纪容舒撰容舒有孙氏唐韵考已著录是编因徐陵玉台新咏自明代以来刋本不一非惟字句异同即所载诸诗亦复参差不一万厯中张

  • 卷五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五十五西山类五言古逰玉泉山呈袁伯长学士  【元】朱德润宛平佳山水歴歴蟠心胸忽登羣峰顶下瞰青莲宫长松腾翠蛟古磴妥垂虹云开扶舆气翕忽如仙翁我来方醉后逰览彻九重长啸出林杪振袂

  • 卷十五·喻良能

    钦定四库全书 香山集卷十五    宋 喻良能 撰 七言絶句 送师相陈大观文 地总全闽控百蛮政成治最二年间五千里见耕桑盛百万人欣日月闲 狂风吹海向来惊玉帐分弓射怒鲸千里妖氛都镜浄商船载月夜深行 频年秋稔谷相

  • 名山藏卷之一百七·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王享记三◆王享记三东南夷三○东南夷三占城瓜哇彭亨百花三佛齐浡泥苏门荅刺须文达那西洋琐里琐里覧邦淡巴苏禄古麻刺古里满刺加娑罗阿鲁小葛兰榜葛刺

  • 第三十九回 天付与大清朝升平万岁·黄士衡

    诗曰: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却说李自成攻破明京,崇祯帝煤山自缢,遣人查出崇祯帝尸,有柳棺盛殓起来。又派人清官,逆

  • 卷之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程良筹传·张廷玉

    程良筹,字持卿,湖广孝感人,二部尚书程注之子。天启五年(1625)进士。此时,注为太常少卿,不依附于魏忠贤,御史王士英弹劾他是赵南星、李三才的私党,忠贤便假传圣旨将良筹除名,永不录用。进士未授官而除名,这是从未有之事。至崇祯

  • ●皇朝通典卷十一·佚名

    食貨十一 ○食貨十一 漕運 △漕運 (臣)等謹按漕運自明開會通河始罷海運陸運而為儹運自支運而變為兌運又為改兌始罷民運法似善矣然明臣邱濬歷言其害甚謂唐宋之不若今考其弊軍固無室家之樂有轉輸之勞而民受其害者亦多當時

  • 第十六章 12·辜鸿铭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辜讲提到新近过世的一位诸侯(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孔子说:“在他有生之年,他有千套马车;但是在

  • 卷八·佚名

    △授记品之馀尔时息华魔眷属同声唱言:世尊,我等眷属随顺佐助。若汝善男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与我等授菩提记。息华魔言:如是善男子,魔眷属言:所有众生下种於地收诸果实而受食者,以此善根当令我等得大安乐得大利益。

  • 卷五百九十三·佚名

    △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之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竹林园中白鹭池侧。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从种种佛土俱来集会。皆是一生所系菩萨。尔时世尊,多百千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时大众中有菩

  • 卷六十八(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之八光音天得授记品第二十尔时五十八千万光音诸天见诸阿修罗伽楼罗乃至梵天等供养如来。闻授记已,欣喜踊跃皆得称心。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作礼。白佛言世尊,有三昧名照耀一切法。若菩萨摩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一卷·慧远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一卷 (之上)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圣教万差。要唯有二。谓声闻藏及菩萨藏。教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萨藏。声闻藏中所教有二。一声闻声闻。二缘觉声闻。声闻声闻者。是人先来求声闻道。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一·澄观

    第三厌分。论云下。问答生起先举论。二不乐下。疏释论。先释厌名。其无量下通妨。以是厌果非厌分故。通意可知疏。经文下。科释为七相。约义不同。束为三者顺文分段疏。今初此菩萨下。释修行中三。一正释文。二引瑜伽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澄观

    疏。如不思议品十种勇健法中第一法说者。经云。谓一切诸佛身不可坏。命不可断。乃至云八部天龙尽其势力雨大金刚山。如须弥山及铁围山。遍于三千大千世界。一时俱下不能令佛心有惊怖。乃至一毛亦不摇动疏。具那罗延支

  • 天女散花·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神魔鬼怪小说。全称《幻情小说天女散花》,又名《奇情小说天女散花》。十二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末。现存主要版本有上海振圜小说社石印本;1924年求石斋书局石印本。1988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清神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