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日佛法之异点

──十四年十一月在日本京都市政公所讲──

现在将应南禅寺晚斋之请,不能与诸君详谈,谨将中日两国佛教异点,略举数条,并盼诸君指教!

一,日本佛教初由朝鲜传来,旋即消灭。后经圣德太子之经营,渐次派遣贵国高僧留学敝国,而敝国之大乘各宗斯传贵国。中国佛教虽由汉明帝夜梦金人于前,而摩腾、竺法兰以后,传教之梵僧大都自动而来。内求与外来不同,此中日佛教之异点一。

二、日本佛教,起初由圣德太子个人之深信与提倡,后又由大多数贵族之继承维持,并有出家而维持佛法者,在中国则与异也。中国佛教,纯由深山大泽之高僧住持,历朝佛法虽由当朝保护,出家住持佛法者,大都以隐逸为高。朝贵与野逸之不同,此中日两国佛教之异点二。

三、日本佛教经圣德太子提倡之后,国民能领受佛法,并各自努力提倡;而中国由汉时排百家而尊儒,而以神仙惑世之道教亦同时成立。至佛法之到中国,初经五岳道士之排斥,继以三武、一宗之摧残,全国佛法几经绝续,而唐、宋后儒者排佛之风亦盛。在贵国自圣德太子而后,蒸蒸日上,维新初虽经神道教之妒诟,然于佛教之大体无损。承受与排毁之不同,此中日两国佛教之异点三。

四、日本佛教自传来之后,一一皆能保存持久,如天台、真言均发扬光大,至今未衰。在中国、则以朝代之变更,国内之战争,有明德之帝主、则佛法兴,遇横暴之君王、则佛法毁;唐而后各宗之式微以此。保持与流变之不同,此中日两国佛教之异点四。

五、一国有一国之国民性,而国民之性,寄于宗教学术。贵国固有之教为神道教,故贵国国民心理,近于神秘,而佛教密宗之能在贵国特放异彩,此为一大原因。而在敝国则人心趋重性理及自心之修养,古文化之诸子百家,与佛法之大小乘经论皆不甚融洽。逮唐朝慧能大师,直下明心之禅宗始兴。推原佛教之所自,流出于佛陀之大菩提心,禅宗在直下印证自心为与佛无二之觉心,一方既穷佛法之根核,一方又适应华人之心理,遂打入华人之心理深处,发舒为宋、明儒者之理学。故隋、唐后之佛教,当以禅宗为中心。密与禅中心之不同,此中日佛教之异点五。

六、日本现存佛教之各宗派,大率由高祖传来如何,即保存与传受如何,故各宗派皆有独立之精神。此精神之目的,即在尊传来之祖,日本佛教,大都如是。中国佛教,对传来之祖,虽有相当之尊敬,而实际上则尤推重于释迦牟尼为唯一无二之所尊,以祖传之法亦出于释尊故。尊祖与重佛之不同,此中日佛教之异点六。

七、日本佛教之能有进无退之原因,则在圣德太子宪法之制定,而政教一致,故能以佛法施诸朝野,充满全国。至中国治国之责,向为儒家所专有,佛教不但不愿加入,纵加入亦必与儒者冲突,故佛教徒率以闭门自修为职志。化群与修己之不同,此中日佛教之异点七。

八、近代日本佛教,于古代所传保存无缺,适应现代由西洋来之新文化,渐变其古风而期普及民众。至近代中国佛教徒之努力者,在恢复隋、唐间佛教之古风,以隋、唐光明灿烂之古风复,则佛法之胜以彰,故为复古思潮之运动,校勘经论而从教理之整顿。适今与复古之不同,此中日佛教之异点八。

前来八条,不仅说明而已,是希望中日两国之佛教徙,相互了解而取长去短,互谋东亚佛教进一步之发达。前来所举,挂一漏万,盼诸君纠正之!(满智记)(见海刊六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卷之十五·铁壁慧机
  卷四十八·道世
  大雲初分金翅鸟健度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二十六·李通玄
  忆先品第二十二·马鸣
  第六品·佚名
  佛说寂志果经·佚名
  卷第二十·志磐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上·佚名
  佛教与反侵略的意义·太虚
  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智顗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卷·宝亮
  卷第七·永觉元贤
  卷五百五十·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出 谋吴·梁辰鱼

    【满庭芳】〔小生扮越王众扮内官上〕圣禹开基。神工留迹。千年王业犹存。宿承茆土。吴越隔江分。运値春秋季世。天王远政令纷纭。看邻境干戈正起。东海泣波臣。〔鹧鸪天〕缥缈孤城海上居。萧条霸业继无余。夙传宛委

  • 提要·虞集

    【臣】等谨案道园遗稿六卷元虞集撰集平生所为文凡万余篇门人李本编为道园学古録五十卷有刘基所刻大字本又有乌克章所刻建宁本后人又编其诗文曰道园类稿与学古録互有出入此遗稿一编则其从孙堪补辑也凡古律诗七百四十一

  • 卷二百四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四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翠防南征録【六】华岳嘲热赤帝乗龙驾火车晴空烧防暮天霞流金烁石休相酷少皞看看催戍?三友亭老松疎竹间梅英三友如何独擅名应是枇杷并桧柏当时无力

  • 卷之二·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二王梵志王梵志,卫州黎阳人。编诗一卷,计一百十一首。【案《全唐诗》无王梵志诗,生平事迹不可考。《太平广记》所载,神诞不可信。刘复《炖煌掇琐》据巴黎国家图书馆藏二七一八号炖煌卷子录出梵志诗一卷,另以

  • 御选元诗卷六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六十七言律诗十八明本船居世情何事日羁縻做个船居任所之岂是畸孤人共弃都縁疎拙分相宜漏篷不碍当空挂短櫂何妨近岸移佛地也知无用处从教日炙与风吹水光沈碧驾船时疑是登天不用梯鱼影暗随篷影动

  • 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五十·脱脱

        吴育 宋绶 李若谷 王博文 王鬷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与杨亿同州里,每造亿,亿厚礼之。门下少年多易之,亿曰:"彼他日所享,非若曹可望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

  • 雍正上谕 对吕留良及家属最后应如何判决·雍正

      编者按:这道谕旨,是对吕留良及其家属的判决,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刑法中灭族这一条的残酷。同时,对吕留良的著作也下令焚毁。但雍正仍惧怕吕留良思想影响仍在,所以在这篇谕旨中又用了一半篇幅去讲道理。最后,还下令让全国各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闰十一月辛巳朔大学士王锡爵题今日 皇上手札谕元辅前者朕以卿面见苦请预教册立朕已亲允况今春有旨少俟待嫡且朕不老又无重疾其册立还少候旨行且着于明春行预教出阁礼朕又思皇长子皇三子龄岁相等今欲一并

  • 八六九 谕八阿哥着同金简曹文埴催办四库全书事务·佚名

    八六九 谕八阿哥着同金简曹文埴催办四库全书事务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九日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九日奉旨:八阿哥着同金简、曹文埴催办四库全书事务。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姚思廉传·刘昫

    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父亲姚察,在陈代做过吏部尚书,入隋历任太子内舍人、秘书丞、北绛公,学问兼及儒学和史学,在隋、陈二代地位显要。陈亡后,姚察从吴兴迁到关中。姚思廉年少时就随父亲学习汉代历史著作,能完全继承家传

  • 第九章·管子内政治之条目·梁启超

    管子之内政,以理财、治兵、教育为三大纲领。其余条目,千端万绪,纤悉周备,不能缕举。书中有“问”一篇,言治国者所应问之事,即所谓调查也,统计也。夫为政者,非熟知其国之现状,则其政策必不能悉当。而国之现状,随时变迁

  • 卷八·刘玉汝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绪卷八      元 刘玉汝 撰 桧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翺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逍遥翶翔互见以朝在堂亦互见专举羔裘亦兼见狐裘

  • 大雲初分增长健度第三十七之一·佚名

    尔时南方有诸天子其数无量。从黑山中来至佛所。以诸香华幡盖伎乐供养於佛。头面礼右绕三匝白佛言:世尊,如来今日说是经典。南方世界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佛世尊亦说经。世尊,如是经典名字何等。善男子,如是经典凡有三名。一

  • 卷之五·密云圆悟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卷之五 侍者 真启 编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 黄檗嗣。曹州南华邢氏子。幼有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便慕禅宗。初在黄檗会中。行业纯一。时睦州。为第一座。乃问。上座在此多少时。师曰三年。州曰。

  • 文苑英华辨证·彭叔夏

    十卷。宋彭叔夏撰。彭叔夏,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江西通志》列其名于绍熙三年 (1192)乡举条下,不为立传,生卒年及事迹已不可考。是书盖因周必大所校 《文苑英华》而作。考周必大 《文苑英华》跋曰: 孝宗皇帝欲

  •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养蚕营种经·佚名

    天尊以种养为人间最重事。劝人行善诵经,奉请护蚕神王,奉天尊旨教,以令天师收摄鬼魔,神王护卫主人,蚕粮丰收。

  • 洪恩灵济真君礼愿文·佚名

    明成祖时封洪恩灵济真君号。述祈祷仪及赞词、愿文。